新四军征战实录-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估计蒋介石“大举剿共是不可能的”,“此次严重投降危险已被制止”,“目前反共高
潮已经过去”。虽然毛泽东认为“还不能说反共的高潮已下降了”,他还特别致电共产国
际,希望共产国际了解国共关系的严重性质,可是,他对大资产阶级买办性的理解,有着自
己独特之处。他格外重视蒋介石政策的外部环境。既然蒋介石已经受到反日的英美势力的包
围,那么,当然蒋介石日前不会有联合日本大举进攻共产党的可能。因此,毛泽东又把蒋介
石的反共部署看作是一种“攻势防御”,相信蒋介石不过是“大吹小打而已”。
然而,历史并没有袒护伟人,而是以其公正的面目同伟人开着玩笑:在国民党军队大举
围攻下,皖南新四军9000人马几乎全军覆没……
历史有时会以细雨清风滋润和轻拂伟人浪漫的心胸,有时又会狂飚骤起,在伟人的胸海
里掀起波涛千重。
此刻,无情的历史事实毫不犹豫地塑造了一个愤怒的毛泽东。他面对蒋介石旨在解散新
四军的“1.17”命令,决心回敬以颜色。
他与朱德、王稼祥联名发出《在政治上军事上准备全面大反攻救援新四军》的电文:
彭左、贺关、聂彭、刘邓、吕程、朱、陈罗、胡陈、周叶:
(一)叶项率新四军万人遵令北移,被蒋介石派七万余人包围于泾以南之茂林一带,自
鱼至元已血
战八昼夜,他们决与全军存亡。文夜虽有傅秋涛一部突出包围,但主力仍未突围,有全
军覆没危险。
(二)中央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迅即作全面大反攻,援救新四军,粉碎反共高潮。
(三)除已令苏北、山东迅即准备一切,待命消灭韩德勤、沈鸿烈,同时,发出最严重
抗议通电,并向蒋介石直接谈判外,我华北各部队须遵前令提前
准备机动部队,准备对付最严重事变。
他致电彭德怀:
蒋介石这样干,有与我党破裂的决心,一定有帝国主义的指使,这或者是英美、或者是
德意,但背景似以日德为多。蒋介石的计划是各个击破我军,先打新四军,后打八路
军……,因此,现在已不是打退反共高潮问题,而是根本破裂问题,一切好转的可能性已经
没有了……
他致电周恩来:
……我们决不能再取游移态度,我们决不能再容忍,我们决不能怕破裂,否则我们就要
犯严重错误。应告诉苏联大使和苏联军事总顾问:蒋介石1月17日命令是中国全国性突然
事变的开始,是全面投降全面破裂的开始。苏联应当立即停止接济,准备后事,不然要上当
的……
如蒋介石业已准备全面破裂,我们便是以破裂对付破裂;如蒋介石并未准备全面破裂,
我们便是以尖锐的对立求得暂时的缓和。
日前让步阶段已经结束,蒋以为我们怕破裂,我们需表示不怕破裂。
他专门给共产国际写了一份综合、分析性的长电,说明新四军的转移和重新部署,同国
民党长期谈判的前后过程;说明蒋介石背信弃义、不择手段使新四军上圈套的过程;说明皖
南事变对共产党,对抗战和对华中地区造成了较大困难;同时指出挽救危局的方针。
毛泽东直接了当地要求苏联停止接济重庆武器,立即准备公开援助中共,特别是援助中
共夺取兰州,因为只有夺取兰州,才能打通与苏联的通道,接取援助。而八路军如果没有飞
机及攻城部队,夺取兰州及甘凉陕三州是不可能的。
苏联、共产国际对皖南事变是密切关注的。
他们在对国民党提出批评和委婉警告的同时,对中共中央的方针也表现出十分审慎的态
度。
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
要严格注意把握政策。中共中央不可主动破裂国共关系,不可另起炉灶,应将矛头指向
亲日派……
苏联驻重庆军事总顾问崔可夫向周恩来表示:
日本不会进攻蒋介石,利用日蒋矛盾仍是我们政策的中心,因此,要对蒋让步,要缓和
态度……
毛泽东十分清楚: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很不放心,他们生怕破坏了统一战线。
毛泽东认为,十分有必要向苏联和共产国际做大量的解释工作。于是,他要周恩来向崔
可夫解释:
在目前情况下,要我们对蒋让步,是危险的。统一战线内须以斗争求团结,一味消极退
让是不能保
持统一战线的。目前是逼蒋向我让步时期,非我对蒋让步时期,因为进攻和破裂是蒋先
发动的。
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接连举行紧急会议。中共领导人一致同意必须加强政
治上的全面反攻,必须准备全面破裂。但是,对在军事上是否进行全面反攻则表示异议。
中共中央认为:华中新四军直接暴露在国民党和日本军队两面夹击下,陕甘宁边区也必
须立即调集兵力才能确保安全。要实行战略性的反攻还需要更有利的时机。更主要的是,如
果立即采取攻势,即须调动华北兵力,而一经调动即须有决心打到四川去(非打到四川不能
夺取陕甘),即须有决心同蒋介石打倒底。如此重大的战略行动,无论如何都必须周密准
备,并须与苏联和共产国际取得一致。
然而,共产国际的态度已十分明确:要利用日蒋矛盾,对蒋要让步,要缓和。
不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共产国际的政策有多少不满,但来自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意见这
时对中共的政策仍然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毛泽东等明白,此时国共两党面临破裂的边缘,
中共明显地需要来自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特别是,如果缺乏武器及使用武器的技术人
员,就无法实现夺取西南西北几个重要省份的战略目的。
1941年1月下旬,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彭德怀、刘少奇,表露出对共产国际的不满,
并阐明对蒋介石的根本对策:
……蒋介石已将我们推到和他完全对立的地
位,一切已无话可说……然因远方的政策与我们所想的相左,3个月来几经反复,尚未
解决。故目前我们在政治上采取猛烈攻势,而军事上暂时还只能采
取守势,惟须作攻势的积极准备,以便在4个月或6个月后能够有力的转入攻势。
政治上取猛烈攻势,军事上取守势,但不放弃攻势准备,体现了毛泽东以斗争求团结的
一贯立场,也表明:中国共产党没有因为共产国际是上级领导而接受其不合时宜的政策。
蒋介石握着电话听筒的手在颤抖,对方传来何应钦几乎哭诉的声音:“河南告急,河南
告急!日本人太没良心,我们替他们打新四军,他们却乘机兵分四路,向周家口、涡阳、南
阳、泌阳进攻。宿县的日军已过淮河,占领永城。与何国柱、李仙洲激战,信阳的鬼子与汤
恩伯在午阳激战。国军已损失三万人马,被赶到平汉路以西,我的内弟陈英才壮烈殉国了。”
蒋介石缓缓放下电话,无人知晓他在想什么。
他随手拿起刚刚送来的《新华日报》,一幅黑体通栏标题映入眼帘:中共中央革命军事
委员会发言人向国民党提出解决皖南事变的十二条办法。
他大略地扫了一眼基本内容:
一、悬崖勒马,停止挑衅;二、取消1月17日反动命令;三、惩办皖南事变的祸首何
应钦、顾祝
同、上官云相;四、恢复叶挺自由,使其继续担任新四军军长;五、交还皖南新四军人
和枪;六、抚
恤皖南新四军全部伤亡将士;七、撤退华中剿共军;
八、平毁西北的封锁线;九、释放全国一切被捕的爱国政治犯;十、废止一党专政,实
行民主政治;十一、实行三民主义,服从《总理遗嘱》;十二、逮捕各亲日派首领,交付国
法审判。
“毛泽东的胃口太大了,”蒋介石的心头布上一片愁云。此时的蒋介石,已经不是十几
年前的蒋介石了。想当年,轻而易举发动了“4.12”政变,唤来腥风,呼来血雨,共产党
几乎被满门抄斩。那时,有谁敢提出废止一党专政?可是现在,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军队近
百万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其政治主张已深入民心……
蒋介石叹了口气。在策划皖南事变之前,他曾预想到会遭到中共的指责,甚至在国民党
内也会出现反对派。但是,蒋介石有着自己的逻辑,指责归指责,他不在乎那些没有什么实
际意义的指责,更何况,现在国民党内很难再找到杨虎城、张学良那样敢于“兵谏”的军事
将领。然而皖南事变硝烟未散,国际国内便波澜四起,苏联出面调解,美英不断指责,国内
大多数民主党派和各小党派等中间势力明显地同情共产党,连国民党内部的一部分抗日将
领,也纷纷表示不满……
所有这些,却是蒋介石始料未及的。
如果与中国共产党全面破裂,苏联、美国的军事援助将会中断。蒋介石思前虑后,如坐
针毡。
延安。
一盏油灯下,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至各中央分局、工委和八路军、新四军负责
人的电报:
……蒋介石在我们表示强硬立场之后,又遇敌人大举进攻,乃向我们提出廉价的妥协办
法,允许华中我军限期北移及新四军归入八路军增编一军等条件,已为恩来同志坚决拒绝,
最后派叶剑英同志回延商洽,今日已从重庆起飞,明日可到,蒋在危急时求妥协之心,已可
概见。我们必须坚持尖锐斗争立场,不达到我们必要条件决不与之妥协。各地应将解决时局
办法十二条广为传播,使社会各界人人知道,造成有利解决的社会舆论,是为必要。
几天后,毛泽东又致电周恩来,分析了蒋介石的处境:
……军事反共事实上既已终结(虽然皖东与关中边区还在进攻)请注意蒋介石诸人如何
处理国共关系。依我观察,他们非求得个解决办法不可。敌人攻得如此之急,一一七命令如
此丧失人心,他的计划全部破产,参政会又要开了,非想个妥协办法,更加与他不利。
第二届国民参政会会场。
蒋介石拖着疲惫的步履走上了主席台,会场响起零零落落的掌声。蒋介石用憔悴的目光
环视会场,脸上掠过一缕颓丧的表情:中共代表果然没来出席会议。
抗战初期,在全国民主进步势力的强烈呼吁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由国民
党、共产党、职教社、救国会、第三党、青年党、国社党等十几个党派组成一个咨询、协调
各党派之间关系的机构——国民参政会,定于每年3月召开一次会议。今天,由于皖南事
变,中国共产党参政员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林祖涵、吴玉章、董必武、邓颖超等七人
拒绝到会。蒋介石很清楚,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一大党,从数量上讲不能缺席;从政治意义上
讲,中共也不能缺席,否则将意味着国共两党关系破裂。因此,会前,他曾亲自驱车到红岩
村八路军办事处,请周恩来做好协调工作,能够促使中共参政员按时到会。但是,周恩来代
表中共中央提出:蒋介石必须答应中共提出的十二条,否则不出席会议。
蒋介石再次环视会场,觉得应利用这个机会缓解一下全国上下的声讨浪潮,在四面楚歌
的窘境下走一步缓兵之棋。
他干咳两声,用沉重的语气说道:“对皖南发生的事情,我表示极大的痛心。在这里,
我向共产党道歉。我一定调查清楚,严惩凶手、保证以后不再有剿共军事……”
皖南泾县南容乡的崇山密林之中,项英疲惫地躺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他听着洞顶
滴滴答答的水滴声,烦躁地闭上了双眼。
叶挺被扣后,上官云相立即下达了分区清剿的命令:“……各部要细密清扫战场,特须
注意遗弃械弹及化装潜匿之匪军要员,勿使漏逃。”于是,国民党军加紧了围剿和搜捕。
这时,皖南新四军残部三三两两地分散隐蔽在各个山村和丛林中。军部的一些领导也都
失散。项英同警卫人员李德和、郑德胜、夏冬青等五、六人一起。周子昆同警卫员黄诚在一
起。军部作战科长李志高、侦察科长谢忠良同张益平、王本元等在一起。几天后,项英等同
李志高、刘厚总等先后相遇。又过几天,项英一行十多人又与周子昆、黄诚等相遇。
分别数日,如历沧桑。项英见到周子昆后,二人百感交集,异常激动,都流下愧恨的泪
水。项英痛心地说:“部队遭受这么大的损失,责任在我。突围出去回到中央后,我要作检
讨。”二人决定,在石井坑暂住几天,然后向濂坑方向转移。
初春的皖南,乍暖还寒。项英一行冒着霏霏细雨,向濂坑走去。由于路滑,项英、周子
昆都曾掉到河里。烤衣服时,大家看到项、周二人分别带有大笔经费。
在濂坑,又零散地遇到一些指战员。他们都是由当地群众掩护下来的。项英每见到一位
失散人员,心里就增添一份内疚。他不止一次地沉痛表示:“新四军这次失败,我是负主要
责任的,把你们搞成这样子。将来到延安以后,我会向中央检查自己的错误。不管指责我是
什么主义,我都接受。”
从濂坑石牛坞村的地下党处了解到,村后的赤坑山上有个蜜蜂洞,十分隐蔽,可住三四
个人,于是项英、周子昆等转移到洞中。
蜜蜂洞,既没有蜜也没有蜂。它呈椭圆形,长6米多,宽4米,最高处1.8米,最低
处不到1米。项英、周子昆住进后,还可以住两个人。于是,项英决定,周子昆的警卫员黄
诚和副官处第三科的副官刘厚总住进洞内,他的贴身警卫员夏冬青白天在洞口警卫,晚上回
到半山腰的一个草棚里睡觉。
他们在蜜蜂洞生活了二十多天。这期间,项英的心情时好时坏。按照他的指示,李志高
派人在老乡的向导下侦察突围路线,重点摸清三个问题:1.从大王庄到茂林,国民党沿途
驻的什么部队,部队的番号、兵力,驻扎的村子,岗哨的位置,晚上有无部队出来巡罗?驻
茂林的那个师有多少兵力?2.从小河口过渡,晚上有没有国民党军队守渡口、查渡船?渡
河地点水的深度、流速怎样?3.河的两岸有没有森林?是大山还是小山?有无村庄?距离
河边有多远?过河后能不能隐蔽?
同时,他们通过地下党买了布,每人做了一套便衣。筹集了必要的口粮。
渡江转移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不知过了多久,项英睁开双眼。他顺着洞口向外望去,夜幕已经悄悄降临。
洞里点着蜡烛,周子昆、黄诚、刘厚总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回到了洞中。
“今天应该是3月13日吧?”项英转过头向大家问道,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
噢,13日,在西方,这是个不吉祥的日子。项英心里在暗暗嘀咕。
“天很晚了,首长睡觉吧。”警卫员黄诚边说边为首长铺好了被子。
周子昆看了一眼手表,已经10点多了。他对黄诚说:
“小黄,你先睡吧,我们等一下就睡。”
项英和周子昆的心情都比往日轻松。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转移准备就绪,只等寻机出
发了。
俩人一边下棋一边聊着:
“找到了地方组织,去江北就快了。”项英长长叹吁了一口气。“是呵,只要不死,总
会突围出去的。”周子昆充满信心地说。
棋没下完。项英站起身来,若有所思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