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坚持一会-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庭主妇、在校大学生、高中生等等。
在上目标课时,讲师出了一道题:成功(100%)=目标(?%)+方法(?%)
各小组的答案五花八门,目标所占的比重有20%、45%、50%、60%不等。我们小组大部分人认为目标占的比重更大一些,我则认为达到了99%。
我被选为小组的代表。为了让我的论据更充分,论点更有说服力,我讲了一个《青年文摘》上的故事:人生之旅从设立目标开始。
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从村庄走出沙漠一般要三天三夜的时间,可是在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大沙漠。他们不是不愿意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他们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走出来。是什么原因呢?
肯·莱文非常纳闷,他雇了一个比赛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准备了半个月的食品,牵上两匹骆驼就出发了。
10天过后,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赛尔。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赛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沙漠,那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极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仅凭着感觉往前走,那么他所走的轨迹十有八九是卷尺的形状……
肯·莱文告诉那位比赛尔人,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那位比赛尔人照着这个方法去做,三天之后,他果然走出了沙漠。
这个故事给了我这样的启示:如果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纵然有再多的知识、再多的方法也是徒劳,因为人生之旅从设立目标开始,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
也许是我讲了这个故事的缘故,在我之后发言的小组代表纷纷把他们的目标比例调大。
讲师最后给出了他的答案:成功(100%)=目标(100%)+方法(无穷)
我旁边的一位学员惊呼:天啊,目标的比例竟达到了100%!我一直纳闷我和我身边的很多人工作都很努力,知识、方法也不少,可怎么就一事无成?原来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
中午一起会餐的时候,坐在我一旁的学员问我:“苏菁,您是不是老师?您丰富的体态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把我们都给吸引了,我发现您特别有感染力。”
我摇摇头。我忽然想,说不定自己真有当老师的天分,只是当年阴差阳错去读了没兴趣的道路桥梁专业,致使做教师的潜质没被开发出来。
感受北京“引爆生命力”课程
“引爆生命力”课程
在北京成功学培训机构我又上了重要一课,这个课程叫“引爆生命力”。其他学员说上完这个课程,犹如脱胎换骨一般。我听了跃跃欲试。
课程中有一个游戏叫“人生需要选择”,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个模拟的人生舞台,具体操作如下:
学员们围成内外两圈,两人为一组搭档,每做一次选择后就更换搭档,有1、2、3、4四个数字可供选择,如果和对面的陌生搭档选择的数字一致的话,就做动作。选1表示双方都向左看,选2表示握右手,选3表示双手握,选4表示拥抱。每个学员作出选择的时候不要做分析,即要忠实于你的第一感觉;一旦选择,不再更改,表示忠实于你的人生。
刚开始作选择的时候,我都是不假思索地选了1,而对面搭档伸出的手指却是2!这样更换了5个搭档之后,我有些感觉了。我当时想,为什么我的选择跟别人的都不一样呢?我是否一直在一意孤行?当我对面的搭档,一个一个由于我的拒绝未来得及和我握一下手就匆匆离开我的时候,我忽然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无助。当第六位搭档———一位女孩站到我的对面时,她的眼里满含着泪水,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渴求,我在心底里对她说:你放心,我会选择2的。随着讲师一声“请考虑,请选择”,我毫不犹豫地伸出了两个手指,我准备着和她握手,可是,可是……你知道那位女孩伸出的手指是多少吗?是“4”!她终于委屈得哭了。天啊,我把一个这么信赖我的人无情地拒绝了,伤害了!我的泪水也泉涌而出,我再一次和对面的朋友失之交臂。
此时伴随着凄婉的音乐,讲师的声音犹如从我们的心底里呐喊出来:
“你每一次都选择1,而你对面的朋友伸出的却是4,你知道每一次被你拒绝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感受吗?你不远千里孤身一人来到了北京,你想发展你的事业,可是你说,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个朋友。难道你忘了,当你的亲人、你的朋友对你付出的时候,你竟可以这样的熟视无睹吗?难道他们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吗?难道你要等到你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个一个都离开你的时候,你才去后悔吗?也许你想:等我的状态好了,再去报答。可是你知道吗?生命是脆弱的,也许一场车祸、一次事故就永远地带走了你生命中最可贵的人。难道你还要这样一直等下去吗?不,不能再等了,爱是不能等的,爱是现在时,爱是你工作下去的理由。”
我的内心有某种情感在涌动,我的母亲,对,我的母亲,我想到了我自己的母亲。我的父亲一直病着,我的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姐弟仨拉扯大,可是由于她从前常常无缘无故地责骂我们,一些行为常常惹恼我们,所以我们姐弟仨长大了都不是很尊重她,我甚至为小时候缺失的关爱久久不能释怀,可是现在,此时此刻,我忽然真正体悟了母亲内心的孤寂、凄寒,她也需要关心也需要爱啊!
我再也控制不住了,顿时恸哭起来,直哭得天昏地暗。这是我来北京哭得最凶的一次,也是最痛快的一次。这时全场50多人都哭成一片。
分享感受的时刻到了,有人提到了朋友,有人提到了老师,而更多的人提到的是父母。
我也争取了一个名额,我说:“我不再责怪从前父母不当的教育,我曾经记恨我的母亲没有抱过我,我春节回去一定要好好抱抱我的母亲。”
感受北京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了
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了
再后来,我还到北师大参加了发展心理与心理咨询专业的研究生班函授课程学习,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有一个学校居然派了6位老师来,并由校长亲自带队。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了。
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送给我们每人一本他写的《德育忧思———转型期学生个性心理研究》。
他强调重智轻德在父母中比较普遍。他从忧自国门外入手,引用了一个典型案例:
1991年11月1日,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曾发生一起令世人震惊的事件:中国公派留学生卢刚枪杀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和四位美国教授之后自杀。
卢刚出国前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从小聪明过人,学习上一帆风顺。本科毕业后,他参加了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严格考试,在几百名应考者中脱颖而出,被公派到美国留学。
卢刚是一个受过中美两国高等教育、有理智、具有正常分析和思维能力的人,既无酗酒、吸毒的习惯,精神也没有错乱。他的行动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冷静思考、多次权衡的结果,是按照他所奉行的人生信念行事的结果。他这种冷血的杀人行为,不仅是由于嫉妒,而且还因为他的性格中潜藏着种种危险的特质。在同学眼里,卢刚是一个刚愎自用、目中无人的人。他十分孤独,没有什么人愿意和他来往……
他在北京当工人的父亲说:“卢刚有两个姐姐,他是家里惟一的男孩。卢刚出国前个性就很强,孤僻,不合群,与父母也很少交谈,只和他二姐关系密切些。”
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确让人担忧。父母在一味赏识孩子智力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态。
最后陈会昌教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在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迅速的变化中正经受严峻考验,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中国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变化中的学校教育过程,而这种社会政治、经济变化使学校德育工作几乎是处于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哲学、伦理、心理、宣传、媒介等上层建筑各领域变化的焦点上,其复杂性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
而我认为还要补上家庭这一最关键最基础的一环,因为家庭是人类迄今为止藏污纳垢最为顽固的地方,是传统隐藏得最深最巧的地方,要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家庭开始。
感受北京我们这又不是慈善机构
我们这又不是慈善机构
陈会昌教授还向我们推荐岳晓东著的《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让我对心理咨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当我带着学到的本领,满怀希望地回到第一家心理诊所时,我觉察出创办人齐高的态度已发生了些许变化。
“我做了10年心理咨询,最后发现没什么作用。”将近40岁的女老师温梨稚慨叹道。
“我有时也很难找到一个切入点。”齐高深有同感。
我在这家心理诊所断断续续工作了一个多月。
一天,一位来自武汉某高校的心理学博士马剑民打电话来想谋一份职位。
“我们这又不是慈善机构。”那位加入进来不久的女老师温梨稚说话向来直白。
“你说该怎么办?”齐高很为难地看着我说。
我一时竟不知怎么回答,显然我在这已经很多余了,再来一个……
等马剑民来时,他们轮流和他交谈,我隐约感到马剑民有一种被审问的不安。
这间屋子的确容不下更多的人了。
感受北京想家的感觉
想家的感觉
晚上回到住处,我坐在简陋的房里,忽然感到自己像片没根的叶子在飘飞。
我不怕寂寞,不怕没有一点声息的长夜,不怕四壁空空的简陋,可是我害怕没有了人生的方向,没有了人生的目标,整个人像失了根的浮萍……
也许是我没能适应那家心理诊所的氛围,也许是心理咨询前景暗淡,也许……我当初的决定难道是错的?
当一个人目标明确,生存环境再艰难再恶劣也能挺过去,可一旦怀疑自己的方向,怀疑自己的选择时,那就一点动力都没有了。
我想起一句格言: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成,而在于没有目标可达成。这多么可悲啊!这不正符合我此时的心境吗?
晚上我梦见自己到了上海,过着一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梦里心灰意冷的情绪一直左右着我,半梦半醒之中我问自己:你选的不是这个城市呀!怎么这么没着没落的……
当我从梦中惊醒,时间仿佛一下子停滞住了,整个心像悬在半空中,上下够不着,孤独排山倒海而来,这间以前总觉得太小的房子变得大而空洞。
身边要有个亲人该多好啊!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又一个和丈夫儿子一起逛公园、到野外兜风、爬山的情景……
我想打一个电话回家,又怕他们觉察出我的不安,引起他们的担忧,一时间竟想不出找谁倾诉。孤独真是可怕,无处排解,无人可诉。
我的思绪又飞回到了丈夫和儿子的身边……
无边无际的暗夜中,耳畔似乎又响起丈夫亲切的话音,温柔地抚摸着我孤寂的灵魂。一种痛彻肺腑的感觉倏然而至,泪水也哗哗地流了下来。
感受北京没有任何人能打败你,只有你自己
没有任何人能打败你,只有你自己
“铃铃铃”,一阵电话铃声把我拉回现实,原来天色已大亮。我像是寻找救命稻草似的抓起话筒:这时无论是谁打来,我都要告诉他我此时的处境了。
“你好吗?”丈夫熟悉的声音从电话那头遥遥传来,他关切地问,“现在怎么样?”
竟然是他!我差点哭出声了。
可我还是努力克制自己,我不能将实情告诉他,他会担心的。我嗯嗯啊啊个不知所以然。丈夫没有察觉我的异常,只是说出门在外,好好保重,不要太牵挂家里,儿子挺好的。
通完电话,我的心情没有得到太大改善。
我又找出安东尼·罗宾的书,我每天都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不管你所处的环境是多么恶劣,担子有多么沉重,你绝对有能力扭转,所做过的美梦终有成真的一日。然而要如何才能实现呢?就在你看完这些字时,马上拿出蕴藏在你身上的能量,这股力量可以立即改变你的人生,就看你是否有心把它释放出来。”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你,只有你能改变自己!没有任何人能打败你,只有你自己。”
这段艰难的日子,我就是靠着这个信念顶过来了。
感受北京远方的关爱
远方的关爱
几天以后,我正准备吃午饭时,接到心理诊所那位温老师的电话,说有我的几封信。
我饿感全消,找出一双跑鞋,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了办公室。这段路平时要用15分钟时间,当时我只用了4分钟!
温老师表情诧异:
“我还说你上午来不了了,下午才来呢!”
我笑笑,没有作答,她怎么能理解一个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书的祈盼和渴求呢?
接过温老师递过来的几封信,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一封是丈夫写来的,一封是同事林秋洁的,再有一封是姐姐的。
当我拆开丈夫的信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儿子在桂林拍的相片,身上穿着我在北京买了寄回给他作为生日礼物的运动服,看上去很精神。
我又看到了丈夫那熟悉而亲切的字体:
苏菁:
昨晚陈楠给你写信了,是他自己写的,甚至有一个字写不出还是用拼音拼写的,他写好后我看了,写得不错,他说还有很多话没写。
北京开始转冷了吧,想必北京深秋肯定很美,这样的环境可能比较适合你,望你的事业像北京的美景一样流光溢彩,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
现在陈楠很懂事,像个大男子汉,很有自己的主见。如果我回得晚,他就在阿婆那边睡,说不会在那干等爸爸,伤害自己。我听了都忍不住要笑。
别说你这么长时间不见他,很想他,就连我隔一天没见他都感到心里空荡荡的,真奇怪,这也许是知心朋友加儿子的缘故吧。
我和陈楠在家都很好,请你放心,你事业上早日成功就是对我们的最大安慰,也是我们的最大心愿。
陈志贤
2002年8月27日
感谢丈夫!
儿子的信就在下面,我迫不及待地看起来,这是用铅笔写的:
妈妈:
你好吗?我已经读二年级了,我已经学到+…×÷了。我们国庆节就去北京,我本来打算春节去的,但是爸爸说春节妈妈就回来了,suǒ以我们就国庆节去,我已经收到你寄回的衣服了。
我们前几天去桂林了。
这学期我的语文不是张老师上了,是新的老师韦老师上的。
陈楠
这信我反复看了几遍,甚至能背下来了。想到儿子在茶几上认真书写的神态,我忍不住在他的相片上亲了一下。这些都成了我以后在北京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