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10000元6个月环游中国 >

第6章

10000元6个月环游中国-第6章

小说: 10000元6个月环游中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妈紧紧抱在怀里。婴儿面孔平静,表情严肃,绝不轻易发出任何声音。原来他们一家,包括不到半岁的小婴儿,半月前都刚经历过车祸。也就难怪,整个晚上,这个母亲都没有睡,而是斜坐在床尾,紧紧抱着小婴儿。      就要到拉萨了。车窗外,可见藏民一步一伏,五体投地。这些磕长头的藏民,正向着圣城一步一拜。再用余光,打量这狭小铺位上,来自四川的一家三口,我思量:生活和信仰,彼此是什么样的关系?  接近拉萨时,班车特意在一处厚厚的冰川边停车休息。公路旁,古老的冰面发着幽蓝的光,空气中凝固着悠远的时光。    唐古拉山 青藏分界  唐古拉山山高6100米,山口海拔5231米,标志着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的分界。因海拔高,一般班车不在此停车。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是不同的两座山,后者山顶海拔高7117米,与著名的咸水湖纳木错同为西藏的神山、圣湖。“念青”的意思是“神力护佑”,唐古拉的意思是“高原上的山”。    世界最高铁路      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一段,全长1142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在翻越唐古拉山时,铁路最高点达到了海拔5072米。目前,青藏铁路已经建成总长为160公里的铁路桥。包括沱沱河、清水河、三岔河特大桥,以及横跨昆仑、穿越唐古拉山的大桥。因青藏铁路穿越连续多年冻土带和可可西里保护区,以及大片湿地和沼泽,铁路在设计中增加了冻土隧道、野生动物通道,和穿越湿地沼泽等各种功用不同的桥梁。青藏铁路第一长桥清水河特大桥,全长11。7公里,位于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境内,是兼具冻土隧道和野生动物通道两种功能的“环保桥”,桥墩呈银色,孔孔相连。    全球海拔最高的咸水湖  (门票40元*)  西藏的圣湖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4716米),也是仅次于青海湖的世界第二大咸水湖。传说是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和许多高山上的大湖一样,这里的水色也是变化多端,配合着雪山、玛尼堆和巨大的羊角,为游客拍照提供了非常不错的构图。因其海拔高,面积大,建议在入藏后,适应一段高原气候以后再在此地过夜。    高原良药红景天  青藏铁路西宁到格尔木一段早已开通火车,格尔木到拉萨一段正在建设中,未来进入西藏将十分方便。现在由格尔木入藏,选择西藏的班车比较好,司机对路况更熟悉,到拉萨全程24…30小时,班车费用约200元。坐车时,如果头疼,可以吃点止痛药,可多服维生素,藏药红景天也很不错,在西宁有胶囊出售,携带方便。平时身体好的人绝不能轻视高原反应。


第二部分:彩色西北超然遗世 悲天悯人

  认识西藏的寺庙,是在拉萨药王山脚下。那里距离布达拉宫只有百十米。那天阳光朗照,一排炫目的金色转经轮,被几个藏族老妇人,依次用粗糙的手,旋转起来。那些转经轮上刻有经文,拨动起来,便能请风来念诵和传播藏传佛教的精神。   大昭寺内,最抓人眼的,是口诵经文,手捧香烛的藏民。他们一个挨着一个,给一盏盏的酥油灯添油。殿堂内充满浓重的酥油气味。火苗在跳动,人影也在各处晃动。 殿内一尊尊的佛像,金灿灿的。佛像面容光滑。两只纤细绵长的眼睛,格外的明亮,像穿越过无数的时间和空间,既有超然遗世的豁达,又充满悲天悯人的疼痛。佛像线条流畅的躯体上,缠绕着白色的哈达和黄色的丝绸。在这里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些尊贵的佛,圣洁的佛,凛然的佛,和普度众生的佛。    曾在布达拉宫里,看到几个藏族妇女站在平台上,手持木杖,唱着歌儿,跳起表现辛勤劳动的舞蹈“打阿嘎”。更加生动的是在许多寺庙的下午,僧人们聚在一起,“你推我搡”地辩经。西藏的寺庙,是独立完整的,同时也是佛像的眼睛,信徒的等身头,活佛摸顶,以及午后的平台,空灵的音乐和不停转动的经轮。    最尊贵的大昭寺  (门票60元)  大昭寺是松赞干布为纪念迎娶文成公主而建,时间是公元7世纪中叶。另一种说法是,它是由文成公主勘察风水以后,为拉萨设计的可以降伏妖魔的佛寺。它位于拉萨最核心的部位,紧临八廓街商贸中心,高四层,是西藏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寺庙。寺庙内最出名的无疑是文成公主当年带到拉萨的那座佛祖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像。寺外立有著名的“唐蕃会盟碑”。从大昭寺的平台俯视,可见紧挨寺门,跪着几十个藏族群众,在磕等身头。多数人在身子下面放了垫子,双手抓着形似简易拖鞋的手垫。双掌合十,目光虔诚,口唇翕动,念念有辞。同时,将双掌举过头顶,双膝跪地。之后,全身着地,双臂前伸,前额触地,双腿放平,全身成“一”字,即五体投地。这样虔诚的朝拜,他们每人都会持续做上几个小时。    特别提示:大昭寺在下午15:30以后从侧门进,不需要门票。    唐蕃会盟  汉藏和亲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唐朝与吐蕃会盟,双方决定友好交往。公元823年,立石碑于大昭寺前,史称“长庆会盟碑”,也叫“舅甥联盟碑”。石碑由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高4。76米、宽0。95米、厚0。50米。向西的一面,用汉、藏两种文字记录了会盟的内容,汉字共6行,每行84个字。藏文是横出,共计77列。石碑向东的一面,用藏文记述了吐蕃起源、唐蕃友好的历史,以及一年前会盟的经过。石碑两侧刻着参加会盟的汉、藏官员的姓名以及职位。  唐蕃会盟碑是汉藏友好交往的物证,也是研究吐蕃历史的重要文物。部分碑刻的内容是:“务令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善,再续慈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和矣。……依此盟誓,……星辰请为知证。”长庆会盟后,直到唐末,唐、蕃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第二部分:彩色西北恋恋阿里

  (830元22天游阿里)    环游中国至此,已花费3040元,走了39天    亮点:神山圣湖、古格王朝*、措勤湖、塔格加地热喷泉    主要开销:     

  去阿里,是去寻找那些背影。雪地、砂石,仿佛永远有他们走着。那些兴奋、快乐的面庞上,有着青年人对已知的怀疑,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拥有过的感恩。  那年,画家韩兴刚对我说,你会再来西藏的,我认识的每个人都会一来再来的。可惜,至今我没有再去拜访过阿里,只有在文字和图片中一再地回味。也许,在我初次访问雪域的时候,尽管我其实一直是没有计划、没有明确目标地独自穿过阿里的高原,却受到了命运格外的眷顾,它让我仅仅用了20天,就突破了时空的束缚——去了阿里南线、又走了北线,一路搭车,没有固定同伴,那是多有意思的三周呀……    阿里三围: 古代指的是冰雪围绕的“普兰”、岩石围绕的“古格”、湖泊围绕的“日土”  阿里七县: 现在指普兰、札达、噶尔、日土、革吉、改则、措勤等县  阿里首府: 狮泉河,被阿里人称为“地区”,在噶尔县内,为地区行署所在地  平均海拔: 4500米以上  地理位置: 阿里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与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接壤  旅行时间: 每年5…6月最方便。夏天和初秋走阿里南线雨水多,车辆容易受到雪山溶水的阻困。走阿里北线则不受限制。    世俗和精神之旅  (到过阿里才到过西藏)    时间的碎片:神山圣湖、古格王朝、措勤湖  丰富的地貌:无人区、地球的眼泪、神山的诱惑、古格的背影、大雪山、五色斑斓的地表  顽强的动物:警觉的藏羚羊、潇洒的牦牛、爱追车的狗、遇到车祸的旱獭  随遇而安: 越野车、运煤车、邮车、运盐车、中巴班车  出场人物: 藏族领队、转山老妇、煤矿“三剑客”、苯教活佛、邮车司机、四川老板  文化辞典: 风干生肉、民居与藏柜、冈仁波齐、古格历史、擦擦、苯教寺庙、西藏邮政、宗教舞蹈羌姆    阿里交通   是用800元看三周并搭车环游阿里,还是花5500元包车往返神山圣湖,都是你的选择。如果是在拉萨搭不到车,建议您先乘班车到拉孜。   阿里食宿  在阿里吃饭非常简单。如果你跟的车队的领队是藏族,你去的就是藏餐馆;如果是汉族,你去的就是川菜馆。桑桑藏餐馆的藏面挺好吃的,不过在多数情况下,如果你吃不惯糌粑和风干了的生的牛羊肉,在藏族餐馆,你恐怕只好用榨菜就着方便面了。饭馆出售的大都是康师傅牛肉面,5元一碗。川菜以外,像在帕羊开的回民饭馆也提供炒菜。住宿也很简单,一般跟着车队或运输车,起早贪黑,经常是倒头便睡,不太会在意比内地招待所差许多的住宿条件。一般一床15元,也有10元、20元,甚至25元的。详情参见正文。


第二部分:彩色西北西出拉孜无故人

  (萨迦→拉孜)    

  食宿  拉孜和拉萨之间通班车,不过要在日喀则市转车。从这里,可以走北线或南线到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拉孜有多家汽车旅店、招待所、宾馆。在拉孜吃到川菜没问题,小餐馆供应早餐,包括热腾腾的包子和香喷喷的粥。这里也卖牦牛肉干、萨其玛和八宝粥等方便食品。补充储备以外,重要的是找车,关键时刻,无论你多想睡懒觉,还是把手机闹铃调在6点以前吧,哪怕被叫醒时浑身骨头酥酥的。很多去日喀则和阿里的车辆,只在清晨经过拉孜。要搭车,最好一早等在加油站的边上。你尽可以摆出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即便这样,也已经很惹人注目了。


第二部分:彩色西北在西藏 看到地光

  (桑桑→老仲巴)  仲巴县城因风沙侵扰多次搬迁。老仲巴还有带屋顶的房子、半堵墙的院落,多亏了像领队扎西这样不在乎住宿条件、讲求实际、不绕远路的司机。  日 落 东 山  在这段路上很快开始见到大漠孤烟,前方像有小股的龙卷风。没想到高原上尽是飞沙走石。吉普车在高原的旷野上飞驰,后面的车不见踪影。远处,喜马拉雅雪山出现了,其美不在高。云雾升腾,雪山变换着身姿。日落正在进行中,晚霞已铺展开来。浅粉、烟紫、淡蓝,如同电影导演剪接下的蒙太奇。  此时,东西两边的天空,云、霞,都在急速地变换色彩。云霞交织,在低空游走,掠过雪山,喜马拉雅山上的白雪正在燃烧。云蒸霞蔚,扑向远处的河水。暗绿色的河水,霎时变作紫粉。河水依然闪亮,像是它一天最后的微笑。雪山冰雪因了太阳的热情而与云雾相合、相交。只有在辽阔的高原,自然的造化,才如此得心应手。  司机说,日落时东边看上去比西边更红,这叫“日落东山”。后来我看了一篇科学家的目击记录,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地光”,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天文现象。西藏的地光的确是至今我看到过的最美的天象。    苦 追 油 车  司机来到老仲巴的镇中心,突然急踩刹车,他叮嘱我们千万别下车。我很纳闷,到了地方,为什么不下车?车前十多米的地方,司机在焦躁地和一个当地人说着什么。卓玛说,我们的油挨不过明天了。他丈夫这趟出来,是去普兰接个外国旅行团,车队必须自带汽油。开油车的四川人,和卓玛丈夫约好当晚在仲巴会合。卓玛说,不知道卡车到没到仲巴。  一会儿,司机气鼓鼓地上了车。还“啪”地一声带上车门。他嘴里嘀咕着什么,是藏语,听不懂。车子又启动开来。天色渐暗。恍惚中,车子已到达老仲巴的另一端。这里有哨卡,设着路障,此时栏杆高抬。旁边是哨兵值班的小屋,门微微开着一道缝儿。  略为犹豫,司机便急踩油门。车如脱弓的箭,仲巴老城的柏油路面上,立刻扬起一道灰尘。说实话,这样的加速很过瘾,但我不明白司机想干吗。车一下冲过了哨卡。车子再次疾驰在高原上,车窗外,狗在吠,汪汪声响成一片。阿里的旷野上,出现了一幕活跃的景象:  一条中等大小的黑狗,率领一群小狗,矫健地飞奔,扬起片片沙尘。也许,它们把吉普车当成了带着肉渣的骨头。司机在后视镜里,也看到了这些野性勃发的动物。后视镜映出司机的表情,他脸上的肌肉有些硬。看来经验丰富的藏族司机,此时也挺紧张。这些毕竟是生长在阿里高原的狗,脾气一定好不了。    误 闯 哨 卡  狗叫声几乎要冲上云霄。突然,一个略为沉闷的声音响了起来。卓玛扭着脖子往后看,糟了,一条狗倒下去了。司机也望了眼后视镜。他尽力表现出镇静,可眼神里也有些惶恐。我不禁大声问:出什么事了?没什么,我们闯了哨卡。司机的语调尽可能显得平淡。我猜,守卫哨卡的战士可能是在鸣枪警告。那条倒下的狗,可能是累趴下了。又开了一段,颠簸剧烈。卓玛紧张地一声不出,我也不知说什么。突然,司机掉转了车头。回去吧,再开下去,车里油没了,可能连老仲巴都回不去了。  晚饭时才知道,刚才司机在老仲巴问当地人,见没见过与我们车队随行的那辆拉油的东风卡车?有人就说,看到油车往新仲巴去了。这里是仲巴的老县城,因沙尘太大,不再作为县城。基本上也没什么居民在此居住了,许多房子都没了屋顶。不过,老仲巴正在去神山的路上,商机还在,熟悉这里的人依然可以在此食宿。去新仲巴住宿则要绕远路,所以领队的藏族司机,也就想当然地认为,油车的司机总该知道,有近路,就不跑远路的道理。    “野牛之地”四年就迁徙  仲巴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野牛之地”,历史上一直属阿里,1962年划归日喀则地区,现在是日喀则面积最大的县,有4。6万平方公里,人口仅1。7万。仲巴县境内的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由于风沙原因,仲巴县政府机关已多次搬迁,1960年建在岗久,1964年迁往札东,1986年又迁往刮那古塘,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新仲巴定在托吉。


第二部分:彩色西北无人区VS生态区

  (老仲巴→帕羊)  更多尸骨,散在远处荒漠中。司机说,死在路边的牦牛啊、羊啊什么的,死前可以说是年富力强。可在寒冬,没有草吃。这些相对来说更健壮的动物,就会跑到车辆常走的“道路”边。希望能找到过路司机吃剩下的东西。但多数等不到吃的,就永远地倒下去了。    在阿里的第二天我发现,阿里的所谓公路,也不过是由以往的车辙轧出的一些痕迹。有时会有很多车辙的痕迹,宽达百米。“跑道”虽然不同,目的地却只有一个。可有时,前方又什么痕迹都没有。或者是风沙掩盖了车痕,或者是我们这位领队司机在开辟新路。他的车子已经爆了许多回轮胎,其他吉普车上的备用胎都支援给他了。再爆胎,车队就不得不停止前进,就地补胎了。  仲巴往西,进入阿里,这里也多水。到了夏天,此地更布满湍急的河流。现在是五月,还没有什么水。很多时候,几辆车就在戈壁上驰骋。有时,我们则需要穿过马泉河边的峡谷。蓝色的马泉河就在悬崖下奔涌。山路上,时有牧民赶着牦牛队。牦牛背着货袋,头上挂着彩带,是求取吉祥的标志。  戈壁一望无际,间有高山草甸。草太短,颜色青黄。牧人的帐篷,或远或近,零零星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