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好莱坞制作 >

第101章

好莱坞制作-第101章

小说: 好莱坞制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兰黛小姐过来了。”

听到蒂娜?菲的提醒,杜克转过头,正好看到艾琳?兰黛与另一个年龄相仿的金发女人走来,抬手跟她打了招呼。

“杜克。这是我的朋友,安娜?普林茨,在好莱坞一家制作公司做副导演。”艾琳为两边做着介绍,“安娜,这是杜克。《拯救大兵瑞恩》的导演。”

跟对面的年轻导演握过手,安娜不动声色的看着他与艾琳交谈,来到好莱坞有段时间了,虽然是第一次见到真人,但关于这个年轻导演的传闻她听过太多太多了。

随着《独立日》超级大卖,几年间如同彗星般崛起的大导演,说是如今好莱坞的传奇人物一点都不为过,也是像她这样梦想成功的年轻导演的榜样。

或许成功无法复制,但有些先例总能借鉴。

这边的杜克还在忙于应酬,另一边的影厅入口处,很多人正在排队进入。

《洛杉矶时报》的影评人肯尼斯?图兰和《好莱坞报道者》的影评人托德?麦卡锡这对老朋友相约而来,虽然主办方没有提供任何免费的服务,他们还是想方设法弄到了首映式的入场券,以便第一时间看到杜克?罗森伯格的大作,然后展开针对性的评判。

走进放映厅,坐在相邻的座位上,两人边等边聊。

“我很想看到一部《独立日》式的纯粹的爆米花电影。”托德?麦卡锡如此说道,“最好这是一部典型的杜克式电影。”

“你不是非常讨厌这样的电影吗?”肯尼斯?图兰略带的疑惑的问道,“为什么?”

“因为《独立日》太成功了,这种成功根本无法复制,也无法延续。”

听到托德?麦卡锡的话,肯尼斯?图兰点了点头,“确实如此,杜克在《独立日》上已经做到了感官刺激的极限,不可能做出超越。”

“所以说,如果《拯救大兵瑞恩》还是纯粹的爆米花。”托德?麦克西微微眯起眼睛,“还以爆炸为卖点,必然会被人拿来与《独立日》做比较,然后……”

“引发审美疲劳。”肯尼斯?图兰接过了他的话,“票房达不到预期,乃至票房失败?”

托德?麦克西笑了起来,“我们不是一直在等着看他失败吗?”

“是你们,不包括我。”肯尼斯?图兰连忙撇清关系,“我一向很喜欢他的电影,如果不是上次他做的太过分,我也不会随你们……”

“肯尼斯,批判杜克?罗森伯格,是整个影评界达成的共识!”

老朋友的这句话过后,肯尼斯?图兰不再说什么,而是静静等待影片开始,据他得到的消息,杜克?罗森伯格在这部影片中,已经有了不少风格方面的转变,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年轻导演,显然明白《独立日》后他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独立日》的商业成绩实在太恐怖了,哪怕是到现在,还有一些海外市场在放映,全球票房已经无限接近9亿1000万美元,距离《侏罗纪公园》的票房纪录越来越近。

在肯尼斯?图兰看来,杜克?罗森伯格在商业方面做到了极致,甚至未来十几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都无法突破这一成绩,对于导演来说,这既是荣耀,也是禁锢,如果不适时作出风格上的转变,一生的成就恐怕仅限于此。

就在他后面几排的地方,普通的影迷越来越多,如今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艾伦、琼斯和库尼特斯重新聚在一起,出现在了首映的剧院当中。

“老规矩,不要水,不要爆米花。”

库尼特斯边嘟囔,边坐在椅子上,“虽然杜克的电影是标准的爆米花电影,却又是最不适合吃爆米花的电影。”

艾伦和琼斯懒得理睬他,凑在一起窃窃私语,反而库尼特斯旁边的一个年轻学生模样的观众,好奇的问道,“为什么啊?”

“你以前没有看过杜克执导的电影?”库尼特斯转头问道,那个学生摇摇头,“看过,看过《独立日》。”

“那低头吃爆米花或者喝水的时候,是不是会错过精彩的镜头?”

“好像……是啊。”

“认识下,我叫库尼特斯,标准的杜克?罗森伯格式影片爱好者。”

“我叫欧文,我非常喜欢《独立日》……”

好莱坞中国剧院中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等待期盼的影片上映,而不是特别远的地方,神圣公民大礼堂中也聚集了大批观众,他们同样在等待影片上映。

两个大型首映式同期举行,衬托出了好莱坞表面的繁华和背后的竞争。

摆脱媒体记者的纠缠,梅尔?吉布森走进剧院,找到了经纪人马丁?鲍勃,两人默契的走到了安静的角落里。

“联络好了?”梅尔?吉布森问道。

“有派拉蒙和维亚康姆帮忙,还算轻松。”马丁?鲍勃压低声音,“我们帮那些人弄到了《拯救大兵瑞恩》的首映入场券,他们已经坐在了对方的剧院里。”

院线不占优势,只有从别的地方入手,梅尔?吉布森可不想输给那个给他带来巨大。麻烦的年轻导演,做这些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何况对方在《勇敢的心》背后动的手脚,也不比他们少。

随着梅尔?吉布森走进剧院,这边的放映即将开始。

另一边的好莱坞中国剧院内,灯光正在一排接一排熄灭,坐在有点靠后的位置上,路德的眼睛直直的看着银幕,似乎现在就想找出电影的缺陷。

他是一个黑人,而且是某个黑人权益组织的代表,今天他要带上有色眼睛,好好审视那帮白佬拍摄的电影!

与此同时,靠前两排的罗德里格兹有同样的想法,拉丁裔为二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主流社会怎么可以忽略他们?

标志性的配乐中,二十世纪福克斯的片头出现,接着是华纳兄弟和华特迪士尼的片头,随后,一面陈旧的星条旗迎风飘扬!

第一百七十四章刮目相看

影片开始了,放映厅中的观众陷入了沉默,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前方的大银幕,耳朵捕捉着响起的配乐。

一开始,小军鼓之声以坚定铿锵的形象从战争远去的尘烟中由远而近,金属色彩非常鲜明的军用小号取代了交响乐中通常使用的古典小号,和着低回的人声哼鸣,用无比感念而缅怀的话语,仿佛雾霭中逐渐明亮的晨光一般,不着痕迹地流转心间,渐渐激昂壮美,又渐渐轻声呢喃。

暗淡的星条旗迎着风,管乐的声音也在漂着,在这个固定镜头下影片一点点的打开了它开始的幕影。

老人从镜头前疾步走来,一步步的走到墓园时,适时的一个镜头将老人的眼睛进行了特写,于是那埋藏在记忆里的往事徐徐的展开,那心灵的窗户慢慢的变得明亮。

“开场大战在哪里?”库尼特斯皱起眉头,低声嘟囔,“不是说开头是一场登陆战吗?怎么是这些,这可不像是杜克的风格!”

“是这样。”艾伦和琼斯附和。

然而,接下来的事实证明,影片没有让他们失望!

巨大的海浪声中,大批盟军登陆艇向着海滩冲去,不少士兵趴在船舷呕吐,晃动的镜头,使得库尼特斯忽然产生了晕眩感,仿佛他自己也在那劈风斩浪的登陆艇上。

镜头转到登陆艇内部,军官颤抖的双手显示出了此刻的心理压力,士兵没有视死如归,或冷漠或恐惧或祈祷,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登上那座要命的海滩。

在登陆艇前挡板打开的一刹那,战斗没有任何预兆的爆发,没有铺垫。没有呐喊,有的只是无情的子弹以及倒下去的具具尸体。

战争是惨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时显得如此脆弱,枪林弹雨穿透头盔、撕裂身体;士兵在滩头上寻找自己的残肢断臂;一声炸响过后,米勒上尉拖着的伤员只剩半截……战争场面的还原达到罕见的真实。

“这……这太残酷了!”

库尼特斯听到旁边响起的声音,转头看了过去。那是刚刚交谈过的叫做欧文的人,他捂着嘴,“这就是真实的战场吗?没有打不死的兰博吗?”

“战争中没有打不死的英雄!”

虽然嘴上这么说,库尼特斯却不得不感慨,这场战争戏真是残酷到可怕!

坐在前排的汤姆?汉克斯,由于已经看过几次影片,更多的将精力放在了杜克的制作手法上,特别是他几乎全程参与了拍摄,加之在这个圈子里也算经验丰富之人。与片场拍摄时的情景结合,总能得出一些分析。

“很明显,杜克在后期制作中,用上了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剪辑方式。”

汤姆?汉克斯很确认这一点,开场大战中,杜克明显采用了一组连续性镜头来体现拍摄效果,并且分别选用不同的镜头——如中景、近景——来呈现战争场面。

其中,为了特别凸显战场上士兵们的挣扎以及战争的血腥性。他煞费苦心使用了特写镜头,以取得逼真的视觉效果。

如在海滩上以及海水中战士们拼命向前。在水中奋勇前进的战士被疯狂发射而出的子弹射中,此时特写镜头让人更加直观见证到了这一幕惨烈场面,只见鲜红的血液从战士身上源源流出,立即将其身边的海水染红,战士随之倒下被海水淹没。

随后,镜头画面逐渐被拉大。又以小全景的方式让人目睹了海上鲜红、悲壮的场面。

战争残酷无情,生命在战争面前变得渺小而脆弱,甚至是不堪一击。

哪怕是最迟钝的观众,也能从开场大战中体会到这一点,作为资深影评人的托德?麦卡锡当然也不列外。他的脸色不是很好看,虽然影片仅仅开场,却足以让他判断出,这是一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杜克?罗森伯格电影。

想起影片大规模宣传时,影评人纷纷在专栏里嘲笑这是外星人版的二战、除了爆炸什么都看不到的话,他的脸色更黑了。

影片确实有很多爆炸,而且是接连不断的爆炸,但这些爆炸不是为了爆炸而爆炸,如此大规模的抢滩登陆战,如果没有爆炸,那才是笑话,最为关键的是,这些爆炸完全舍弃了《独立日》和《勇闯夺命岛》那种非常夸张的方式,在保留一定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显得异常真实。

相比之下,坐在他旁边的肯尼斯?图兰眼中少了些偏见,能以相对更公允点的角度审视已经看到的画面。

在这段战争场面中,杜克?罗森伯格明显摒弃了以往惯用的拍摄制作模式,史无前例的使用纪录片式的镜头展示战争——用手提摄影机抢拍登陆场景、齐腰高的跟拍角度、迂回晃动的画面、个人化的面部特写、快慢镜头的组接、运用蒙太奇技巧中的重叠剪辑将零碎的抢拍镜头组接连贯……

一切的一切,构成了恐怖战场的骇人场面,也造就了影片独有的镜头表达。

手提摄影机镜头的广泛运用,使得影片镜头的画面角度处于平行状态,或者是相对于被拍摄物呈现出四十五度角,这种接近人观察物体的角度,令银幕上的人、物以及事件更加真实可信,。

作为纽约大学电影制作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在好莱坞做了一段时间副导演的安娜,有着同样的感受。

随着近乎于士兵的视角,像她和艾琳这样的观众,被导演杜克?罗森伯格身临其境的安置在奥马哈滩头,感受枪林弹雨的威慑,体验战争的残酷血腥!

“这不像是杜克的电影啊!”

尽管看过预告片后,艾琳?兰黛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现在还是忍不住的惊讶。

没有美丽的广角镜头,没有超大的大场面,没有炫目的运动镜头,没有凌厉的剪辑风格,没有火爆的特效爆炸……

如果不是非常确定导演就是杜克?罗森伯格,艾琳绝对会认为这是其他人的作品。

但是,她没有失望,影片一如既往的精彩好看,即便血腥的有点恶心。

“艾琳,你应该为他感到高兴!”

听到好友的话,艾琳疑惑不解,“为谁?”

“杜克?罗森伯格啊。”安娜压低声音,“你们不是朋友吗?在我看来,他风格转变的第一步非常成功,说不定这部影片会成为他的代表作。”

这是安娜的真实看法,仅仅是这段开头大战,就足以铸就影片的史诗格调,只要后面的叙事不崩掉,这部影片必然会成为战争片中的经典,甚至是最为经典的一部。

就在安娜和艾琳趁着战争戏告一段落,窃窃私语了几句的时候,肯尼斯?图兰还在对影片进行分析。

这很难说是杜克?罗森伯格式的电影,风格的转变确实很明显。

很显然,杜克?罗森伯格认为大场景不能很好的传递出战争的恐怖感,所以他没有使用多少广角镜头来展示全面的战场,严格说起来只是在战争结束的时候穿插了一回全景——镜头由已经抢占滩头的士兵,渐渐摇到充斥着车辆、船只和尸体的海滩,最后定格在一个背包上印有‘瑞恩’字样的尸体上。

除此之外,影片更多的采用了中景,以及中近景和特写,比如米勒上尉颤抖的手和士兵紧张恐惧的脸等等,然后杜克?罗森伯格把这些中近景与特写放在银幕上和观众眼前,使战争中的死亡真实到让人震撼,让人无法接受。

在这里,死亡来的是如此的突然,如此的快,没有不切实际的侥幸,没有中弹后还活蹦乱跳的英雄,没有临死前的垂死反击,这些死亡段落的放大,轻易就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传达出战争的恐惧、悲惨与人性的没落。

用战争的惨烈,来表达反战的思想,手法虽然不新鲜,但杜克?罗森伯格做的极其出色。

就算是旁边的托德?麦卡锡,也不得不承认,杜克?罗森伯格做出了明显的改变,单以这开场戏来说,恐怕能算成功的改变。

最典型的,就是影片镜头的长度,托德?麦卡锡清楚的记得,杜克前三部影片的平均镜头长度不超过2。5秒,长镜头只能用极其罕见来形容。

而这段戏中,他大量运用了写实性的长镜头,估算平均镜头长度应该在7秒以上,虽然这样没有了短镜头快速切换带来的凌厉感,却能不间断的展现战争过程,让人不知不觉间融入到镜头中来,融入到影片中来。

给托德?麦卡锡不同的还有剪辑,那个年轻的导演明显放弃了以往不遵循任何逻辑的剪辑方式,回归到了逻辑剪辑的行列中,影片这段戏不是为了保持镜头长度刻意为之,而是在遵循合理性的逻辑剪辑原则,是在一段事情结束或者交代另一组令人关心的画面时进行剪辑。

哪怕心中有偏见,托德?麦卡锡也没有从镜头剪辑切换中产生被迫接受画面的感觉,镜头剪辑自然而又流畅。

纵使对杜克?罗森伯格的感官恶劣到了极点,托德?麦卡锡心中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年轻的导演有了巨大的进步,执导水平甚至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接下来的镜头,杜克?罗森伯格在最薄弱的情感表达上使用的手法,简直让人刮目相看。

第一百七十五章希望和期待

大片大片的麦田中;一座小屋安详地矗立在远处;一条小路蜿蜒的把它与远方联系在一起,一辆军车从前景入画,卷起一路的烟尘,打破了田园的宁静。

这个画面作为影片开始后空中最为美好的场景,一改之前的灰白冷色调,以暗黄为主,带给人些许的暖意,但是天空尚未散去的乌云使整个画面看上去依旧是偏冷的色调,似乎在暗示着影片的情感尚未从奥马哈海滩登陆的惨烈中转换出来。

托德?麦卡锡很清楚,这是杜克?罗森伯格擅长的煽情,一切都是在为之后的煽情场景做铺垫,但与《勇闯夺命岛》中的浴室遭遇战和《独立日》总统演讲这两场简单粗暴的煽情戏比,这里显得更含蓄更感人,甚至让他这个讨厌杜克?罗森伯格的影评人都难以生出反感。

在这一段落中,年轻的导演运用近景和特写镜头带领人观看瑞恩的妈妈,体会着她被战争打破的安详和巨痛,哪怕没有任何一句台词,哪怕只是简单的瘫坐在地,却充分让人感受到了她心中的悲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