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207章

超级能源强国-第207章

小说: 超级能源强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是寻找油区,也就是像秋明油田这样的产油区,勘探工作往往有持续10年时间的。三五年左右打两口干井的非常多。库瓦克地区却是确定的产油区内的油田,打井的时间肯定很早,但1个月总是要的。

伊藤信重放心下来,道:“能减少一点成本也好,咱们的设备也尽量租赁俄罗斯人的,全从本土运来太贵了。”

“好的。”李政夫口中答应,心里不以为然,心想:才刚刚有了一点优势,就开始省钱了,你倒是打的好主意。

说完正事,伊藤信重裹紧衣服,吸溜着鼻子准备回临时住所休息,临走前,道:“我想起一件事,大华实业的勘探队,就是刚刚路过的那支,你有注意到他们的装备吗?”

“都是破破烂烂的旧装备,怎么了?”李政夫以为伊藤信重想讽刺大华,笑吟吟的准备爽一下。

伊藤信重的脸色却凝重了一些,道:“他们用的,估计是中国自产的装备。破烂确实是破烂,但也不是不能用……”

“那有什么关系。”

“他们如果全用国产装备的话,勘探队的成本就低了。说不定,能派出大量的人员,你要注意一下。”伊藤信重也就是随口说说,他心里想的大量人员,是六七支勘探队,三四千人的规模。

对石油巨头们来说,三千人的勘探队已经算得上是规模庞大了。

“我看着呢。”李政夫并不在意,心想,大华就算组织一两千人,也不可能比我们快。

他从小在新加坡长大,他脑海中的大都市就是新加坡城,人山人海就是圣诞节的商场,一两千人的勘探队,已经是他习惯性思维中的大量人员了。

“滴滴”。

外面又有响起了汽车的喇叭声。

几个俄罗斯人开心的去欢迎了,快到吃饭时间了,他们很希望见到装满了食物的补给车。

第三百六十五章……增加到多少

新来的依然是中国车队。打头的是两辆半履带车,后面跟着一水的卡车和履带车,其中大部分都是俄罗斯自产的卡车。

西伯利亚的冻土几乎无法修筑水泥道路,即使是英国BP想在秋明运输物资,首先考虑的也是俄罗斯重卡。苏联为了开发西伯利亚,曾经在陆地车辆上投入颇多,傻大黑粗的俄罗斯装备也很适合西伯利亚的烂泥地,随着俄罗斯联邦的成立,清闲下来的公司纷纷将车辆出售或出租。

跑出营地来迎接食物的俄罗斯人,见到又是一支中国的勘探队,不禁心生疑惑,但还是把他们给迎接了进来。

相比之下,李政夫就显的吃惊透了。

“第四支了。”李政夫声音低沉的看着苏城装束整齐的走出临时板房,迎接来自中国的勘探队。

隐约间,还能听到“华东物探局”等名词,他虽然是华人,中文用的却只能说是勉强,一时间也没理解意思。

伊藤信重对中国的人多势众是有点预料的,不像李政夫那样惊讶,还有闲心数了数,道:“这一队人在三百到四百人之间,比前面三队的人数稍微多些,即使用火车运输,也要占四五个车厢,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力,差不多被他们用到极限了,人不可能再多了。”

“嗯,四支勘探队,不影响大局。”李政夫也这样说着,以安慰自己。毕竟,对方一天增加了1000多名勘探人员,人数上已经比他们要多了。

勘探本身,是技术和人力的混合体。高明的技术是为了节省人力,这一点在讲究利润的外国公司尤其重要,但要是抡起速度来,即使是航空勘探,也脱不开地面上的勘探工作,而地面勘探的人如果多了,也完全可以抵消他们的技术优势。

伊藤信重不置可否的点点头,道:“催促一下飞机,另外,我们要考虑一点替代方案。”

“什么替代方案?”

“招募一到两支俄罗斯的勘探队作为补充,以免中国人用人海战术。”伊藤信重此时不吝啬钱了。身为一名日本人,他对中国的人海战术,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了解的,不过,他了解的也是有限,否则就不会说是一两支俄罗斯勘探队了。

李政夫自然愿意采取保险的方法,马上道:“我这就去找人。不过,咱们的勘探设计方案已经做出来了,招募来的俄罗斯勘探队用在哪里?”

“先在外围进行补充勘探,其他勘探队也可以尽量增加人手,提高效率。”伊藤信重也没有调配大量勘探队的经验,伊藤商社曾经参与开发过不少的油田,使用的人员很少有超过千人规模的,再多都要外包出去。这也不怪他,除了中国和前苏联,其他国家都很少组织上万人的石油勘探队伍,也没有相关的经验。

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和外国是全然不同的。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石油工业的基础就更薄弱,50年代开始搞石油勘探,可以说是全靠自己摸索。在技术开发不能立刻见效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人本身来做,因此对大量人力资源的协调,有着相当的经验。

铁人王进喜,就曾经组织人力,用肩扛手挑的方式,搬运重达数十吨的钻机。那不是为了获得虚名,而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当时的人也都是这样做的。因为国家无法提供足够的搬运机械,甚至根本就没有搬运机械。这种情况下,难道就眼睁睁看着钻机落尘生锈?或者等着天上掉下来一台起重机帮忙?

非洲的各个民主共和国,受到工会保护的工人们倒是确实在等待,有的等待了三十年都不止。于是,脱离殖民的非洲民主国家发展了三十年,依然是毫无寸进的样子,有的甚至还在倒退。

没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却想着欧美发达国家的清闲,还想要欧美发达国家的劳动保护,结果就是所有人的劳动都没有价值。资源采掘部门在等工业部门制造机械,工业部门在等外贸部门采购装备,外贸部门在等财政部门拨款,财政部门在等资源采掘行业赚钱。最后转了一圈,谁都觉得条件不足,于是谁都不做事了。

中国当年要是学习西方的工业模式,21世纪的屌丝们想撸管,估计得先腆着脸皮借一盏煤油灯,然后漏夜抄写一本金瓶梅以资备用。那样的中国,种子依然是种在地里的,骑兵和步兵依然只会出现在战争丛书里,日本依然是敌国,只有说起玉米地的时候,才会引来一阵嘘声和面红耳赤。

伊藤信重和李政夫两人连中国通的水平都达不到,虽然紧张,但也没有真的想到自己会输。若非有个七八成把握,他们也不敢放弃补偿,签订这份竞速合约了。

于是,闲说了两句,二人又回到办公室,各自联络国内的公司。

晚餐在阿里克塞的大木屋里举行,他找厨师做了俄罗斯传统的罗宋汤,配上简单的咸肉和熏肉,再加上肉罐头和水果罐头,已经算是相当丰盛的晚餐。

苏城和伊藤信重、李政夫分别坐在长条桌的两边,并把主座留给了阿里克塞和他的妻子。

大家坐在了一起,自然要谈油田。

阿里克塞一会问问苏城,一会儿又向李政夫敬酒,大家都保持着相当的笑容。

一瓶伏特加下肚,阿里克塞的脸红了一些,笑呵呵的扣住杯子,道:“今天可不能喝醉,油田工作最重要。几位,你们觉得多长时间,能勘探出石油。”

伊藤信重哈哈一笑,道:“阿里克塞先生这么着急?”

“出油以前全是支出,出油以后全是收入,呵呵……我的资金不多,还是很希望早点看到原油。”阿里克塞摇着大头,满脸的笑意。

“这是当然,我们预计半年内就可以看到石油。具体的时间我也不能确定,勘探队毕竟才进入一个星期。”李政夫说话的同时,腹诽的想:已经得到了竞速勘探,你还闲不够快,要不是为了其他人的合同,谁在乎你。

阿里克塞吃了一口香肠,满意的道:“半年时间很好。苏董事长呢?大华实业能在半年内看到石油吗?”

“有机会。”苏城言简意赅。

李政夫嘿嘿的笑了两声,道:“苏董真是信心十足,是因为今天增加的勘探队是吗?一口气派出上千人,大华还真是大手笔。”

除了阿里克塞之外,其他三人都选择用英语交流。阿里克塞听翻译就有些吃力,此时不明白的道:“苏董事长在计划外增加了勘探队?”

“哦,不。今天来的勘探队,就是计划内的。”

“1000人的勘探队?”

“4支勘探队,总共1100人左右吧。”

“哦,听李先生的意思,您还会继续派人吗?”阿里克塞对这个问题很关心。他虽然不懂石油勘探,但人越多勘探的越快的道理,总是明白的。

苏城点头,道:“后续还会有支援。”

支援这个词的含义很广泛,既可以是勘探队,也可以是后勤保障。

尽管如此,阿里克塞也非常高兴的笑道:“苏董的作风我喜欢,人是最厉害的,比什么机械都厉害,苏联的时候,我们勘探石油,也派遣了很多勘探队。西伯利亚太大了,人少的话,什么事都做不成。”

“中苏两国确实有很多相像之处。”苏城端起酒杯示意,然后淡淡的抿了一口。

李政夫心里一动,扭向阿里克塞问:“如果是苏联公司做竞速勘探,您觉得会有多少人参与?”

阿里克塞也是聪明人,知道李政夫是想获取信息。但他举行这场晚宴的意思,本来就是要让双方获取信息,这样的竞争,才能促使他们使出全力。于是,阿里克塞笑眯眯的道:“如果是苏联的国家石油公司,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经常会组织1万人以上的队伍进行勘探,也就是20到30支勘探队。”

李政夫吓了一跳:“30支勘探队?”

苏城不动声色,暗道:苏联的人口还是少了。万人规模算得了什么,中国哪次大会战,不准备个五七八万人。10万人都不算多。

即使如此,李政夫也觉得不可思议,看向苏城道:“苏董不会也准备派遣30支勘探队吧。”

苏城笑而不语。

伊藤信重脸色变换,最后沉声问:“30支勘探队的开支?苏董是想同归于尽吗!”

“什么意思?”

“30支勘探队……如果苏董真的这样做的话,我们不得已,要必须增加勘探队的数量了。”

“哦,增加到多少支?”苏城嘴角轻挑。人海战术确实是一种能够模仿复制的战术,但也要分情况。要是换成新马集团自己,也许可以从马拉西亚、巴西乃至挪威英国外包请来五六七八个勘探公司的二十五六七八个勘探队。但是,加上伊藤集团就不行了。

世界五百强这种规模的公司,它的官僚主义往往胜过盈利的冲动。伊藤集团如果要外包请来勘探公司,就一定要签订合乎规范的合同,而且会一家家的谈过去。而外包勘探公司一看是世界五百强的订单,要价都会有所上浮,并倾向于签订有保障的合同。

无论是伊藤集团,还是BP集团,或者埃克森美孚这样的公司,他们请一支勘探队的月成本都要超过10万美元,同时邀请30支勘探队,意味着光是人力成本,每月就要数百万美元。

新马集团是耗不起的。

他们不光耗不起,而且不会用。就算他们请到30个勘探队,如何整合这些来自不同公司的队伍,也将是非常麻烦的事。石油勘探,可不是真的一寸土地一寸土地的刨下去,而是要有的放矢的进行监测和验证,从而进行科学推断的。

中国用了很多年,来训练整合不同的勘探队,以使得他们能够召之即来,来之即用。其他国家的勘探队伍,从未进行过这种勘探体验,又怎可能生而知之。

第三百六十六章潘多拉魔盒

“如果大华实业确实要大量增加勘探队的话,我将在职权范围内,立刻增加3支勘探队,请他们搬场过来的话,最多只要3天时间。并且,我会向董事会申请更多的勘探队和钻井队。”伊藤信重停了一下,凝神看向苏城,道:“苏董,我们有必要这么拼吗?”

他看了一眼阿里克塞,不管他的表情如何,对苏城道:“无限竞争对双方都有害,苏董如果将勘探队控制在5支以内,我们也不会增加勘探队,就以此为基础,钻井队也设置为五支,然后进行竞速如何?”

别说30支勘探队了,派10支勘探队也是伊藤信重难以承受的。而且,现在只是竞速勘探的开始阶段,大手笔的投入令伊藤信重的心理也很难接受。

他甚至做了准备,等着苏城的讨价还价。比如说,将新马集团和伊藤商社的勘探队限制在3支,从伊藤信重的角度来说,这是最优的选择。

然而,苏城的性格和经历,决定了他对目标坚定的追逐,而大华作为他的私人公司,苏城也不必考虑股东和董事会,完全能够忍受短时间内的成本飙升和资金亏损。

胜利者获得补偿,失败者自食其果。

自确定了竞速勘探的那一刻起,苏城就预料到了现在的情况,他笑的悠然自在,道:“竞速勘探,如果连勘探队都舍不得的话,直接认输好了。限制勘探队的数量,有违合约精神。”

“这只不过是无意义的军备竞赛而已。”李政夫无力的反驳了一句。

“当你签订竞速勘探的协议的时候,难道不知道签下的就是‘军备竞赛’的合约?”苏城讽刺一句。他调派勘探队的成本和新马集团是两个概念,10支勘探队的成本也许还没有李政夫两支勘探队来的多。而他们的效能却将远远的超过装备先进仪器的外国勘探队。

一名普通的中国工人的月薪还没有500元,人力成本的投入也不超过1000元,而一名外国勘探队的成员月薪至少要上千美元,即使日元升值免去了伊藤商社一半的支出,一队百人的勘探队,也需要10万美元以上的人力成本支出,那些拥有高技术职称的设备操作员,或者包含了多工种的勘探队,人员数量往往高达三四百人,成本跃升10倍也不稀奇。

账面上的数字是伊藤信重最熟悉的,正因为如此,他心里才不爽的很。国外的勘探队伍自70年代以来,就在追逐高科技少人力的方式,哪里想到,今天会遇到苏城这种不按国际潮流走的家伙。

高科技少人力的勘探队,它的核心其实并不是增加效率,而是为了降低成本。

随着世界上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石油行业对勘探的总投入是逐步降低的。采用高科技设备的勘探队,只是顺应这种形势,进一步的降低了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开采速度,许多成本高的勘探队,在工作量不足的情况下,往往趋于倒闭。

假如有公司图快的话,完全可以雇佣多个勘探队进行勘探,并让那些半死不活的勘探队活过来。事实正好相反,公司都倾向于尽量少的支出,而将盈利的希望放在股市等金融市场。

换个角度也能想的明白。5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勘探设备再先进,也不会比90年代的中国的设备先进。既然50年代的欧美国家能够勘探世界大部分的地区,90年代的中国就没有理由因为设备落后而抱怨。

大庆石油会战,胜利石油会战,都用了不过两三年的时间。那还是六十年代的贫困中国。换成国外的石油公司,不管是1960年还是1990年,开发一个大庆油田,用10年时间一点都不稀罕当然了,以外国石油公司的成本,他们要是采用石油会战的模式,勘探出多少石油都是死路一条,这是想学也学不来的东西。数万名直接整装退伍的成建制部队,以等同于义务兵的形式投入到石油建设当中,并伴随着火热的建设热情。由此迸发的力量,不是几台起重机和先进一点的钻机所能取代的。

埃克森美孚和BP学不来,伊藤商社和新马集团照样学不来。伊藤信重因此才想要限制竞争。

限制勘探队的法子被苏城拒绝后,伊藤信重沉默片刻,道:“苏城董事长,你提高了竞争的成本。既然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