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211章

超级能源强国-第211章

小说: 超级能源强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城站起身,道:“开始工作吧。争取用两天时间,将钻机搬迁到位。”

不确定井位的时候,四支大型钻井队也只能等待命令。全部的钻机设备重达数十吨,加上生活设备,轻松突破百吨大关。在西伯利亚这种地方,重卡也不敢超载,只能十吨二十吨的上车,慢慢运过去以后,还要再安装许久,两天时间是很紧凑的。

专家们也纷纷去做准备了,秦世维拦住苏城,轻声道:“我有个想法,交流一下。”

粗的像是拖把头似的胳膊,横在苏城面前,他不想交流也得交流。

秦世维一无所觉的用研究者的语气,道:“我想了几个法子,也许能缩短时间。”

“嗯?什么法子。”缩短时间正是苏城最需要的。

“1000米以内不取心,1000米以上,连续取心。第二,除了电测之外,做好泥浆循环的录井资料,只要确定有油气反应,就毫不犹豫的完井试油,咱们开的勘探井多,要充分利用起来。”秦世维已经适应了自己的角色,提出的建议切中要害。

这种法子,提高速度的同时,又能及时得到结论,对后续钻井非常有利。

苏城马上说“好”,并道:“我亲自去第一口井位,你在营地主持大局,另外,我授权你可以确定接下来的井位。”

大华只有秦世维的资历,能主持这样的钻井活动。他不奇怪苏城的任命,却惊讶的道:“你要去南2号?”

“是。”

“不行,这里是什么地方?西伯利亚!零下四五十度的天气,你的身体万一坚持不住怎么办?要是没有你的命令,整个工程都要出问题。”

“工程其实是你们运作的,我的作用就是激励士气。不身先士卒,怎么能让将士用命。”苏城很实在的道:“我这么年轻,要是身体坚持不住,那只能说咱们的后勤有问题。”

秦世维有点尴尬,道:“我的意思是,你的本事不在钻井上,去南2号井也不能做什么。”

苏城笑了,道:“你得承认,南2号井的条件确实不好,但我只要去了,就发挥了作用。”

秦世维劝不动苏城,无奈转头,看到舒兰眼前一亮,忙道:“小舒,你来劝劝苏城。”

舒兰微微摇头,轻笑道:“我留在营地,他去钻井台,我们商量好的。”

秦世维没办法了,摇头道:“你知道钻井台是什么环境吗?钻井队员都是有经验的老师傅,苏城去也帮不上忙。”

“我也是做过采油工的。”苏城拦住秦世维,道:“我知道环境艰苦,就因为艰苦,我才得去。钻井工人常年累月的在井站工作,我去一趟有什么关系。”

“那不一样,西伯利亚的环境比咱们国内的井站还要糟糕……”

苏城笑着拍拍秦世维坚硬的肩膀,出去了。

门外,南2号井的1105钻井队已经整装待发。他们将优先得到物资供应,剩下三支钻井队要等两天左右,才会前往自己的井位。

钻井队的动静很大,吊车、重卡的声音,早就惊醒了同一个营区的李政夫和伊藤信重。

两人神色不明的看着中国人的队伍,体会着落后的滋味。

一会儿,李政夫小声道:“他们只是在赌而已,我们勘探的时间也许较长,但准确率会更高。”

伊藤信重知道他只是安慰之词,没有接话,而是一边注视着前方,一边听自己的中文翻译讲话。

没多久,就见苏城翻上了某辆重卡的副驾驶座,并和舒兰依依惜别。

再结合刚刚听到的几句话,伊藤信重哪能不知苏城要做什么,不禁道:“他还真下得了本钱。”

“没关系……”

“我们提前钻探。”伊藤信重打断他的话。

“在勘探图还没有彻底完成前?”

“先打一口预探井。如果见油,就沿十字剖面布井。”伊藤信重说的是一般勘探程序,除了预探井的位置不够严谨。

李政夫想了一会,然后看着苏城随着车队驶离开营地,不由答应道:“可以尝试。你准备怎么向上面说明?”

“这就是竞速勘探。”伊藤信重同样不喜欢这种赌博的形式,但他也没什么选择。

离开营地1公里,1105钻井队的重卡就开始在泥泞中挣扎了。

西伯利亚的冻土路,就是一条没有树的泥浆路。一米深乃至更深的泥浆,像是无数只手似的,抓着汽车的轮胎,车内颠簸的像是过山车,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

重卡时不时的会陷入坑中,这种时候,就是考验师父技巧的时候。

苏城眼望着前方,默默的感受着这片蛮荒之地。

第三百七十二章钻井

新马集团将预探井放在了一个重磁力的坳陷处,并将装备最好的挪威勘探队给派了出来。

预探井属于投资风险较大的一种探井,多数情况下,打预探井是为了得到区域的地质构造。对小小的库瓦克油田来说,为此付出数百万美元是有点不值得的。

但在竞争的压力下,伊藤信重还是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假如竞速勘探失败,这将会是他的严重失误。

若果成功,才有机会掩盖过去。

伊藤信重义无反顾。竞速勘探进行了2个月不到的时间,伊藤商社和新马集团分别用掉了2000多万美元,这还不计算各种隐性的投入。

对伊藤信重来说,只要失败,那就是惨败,会不会多一个严重失误,他并不在乎。

他在乎只是速度。

然而,挪威勘探队并没有按照伊藤信重的命令,按时出发。

眼看着都到了下午,挪威勘探队仍然在整理行装,伊藤信重终于忍不住了,派人出去询问,自己在办公室里对李政夫道:“中国勘探队说出发就出发,这些号称专业的勘探队竟然要用一天时间装箱。”

李政夫有所预料,没有吭声。

不多一阵,去询问的人回来了,报告道:“他们的队长说,道路太颠簸,许多仪器都要等直升飞机运输,另外,装备井架等重装备的卡车状态很不好,需要一两天的时间维修。”

“一两天?”伊藤信重对北欧人的悠闲实在是难以忍受。

询问的人小声的解释道:“他们的那几辆重卡,确实有点问题。苏联人对卡车早就不维护了,我们租赁来以后,也只做了简单的养护。一些零件早就去买了,结果半个月也没送来。要是半路抛锚,那就麻烦了。”

“大华的重卡怎么能用?他们租赁到的卡车更好?”

“中国人对苏联的卡车比较熟悉,而且……他们自己的车也挺破的,所以擅长维修,不一定要替换零件。挪威人坚持要换上完好的零件,检查无误再出发。劝说也不行。”

伊藤信重一阵无语。难道经常开破车也变成了一个利好消息?

他确实见过中国工人的自制零件,甚至还曾在中国见过自制的法兰盘,那时候觉得好笑,如今拿出来比较,中国工人明显比挪威工人可爱多了。

北欧人向来是废话多,破事多,干活少……要是平常年份,看在比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上,也没有关系。但在如今混乱的俄罗斯想购买前苏联装备的配件,难度确实大了一些。

他愤愤的骂了一句“巴嘎”,却不得不解决问题道:“让他们把需要的配件列一张清单,我让人到莫斯科想想办法。怎么不早点报告车辆问题?”

“可能要的量比较少,后勤部门首先考虑的是勘探部门的需求……”手下尽可能的解释了一句,同时道歉。

伊藤信重“哼”了一声。他命令提前一个星期钻井,的确有点出乎意料,但这不是后勤不作为的借口。他冷然道:“告诉后勤人员,我不想再听到这样的事,下次的责任人,就回国内养老去吧。”

他的手下满脸苦笑,不得不提醒道:“有一半的员工在申请调回国内。回国养老,可能不是惩罚了。”

伊藤信重愣了半天,最后气的说不出话来。

像是他们这样的日本大公司,都实行年功序列,轻易不会开除员工,就像是中国的国企和事业单位一样,坐冷板凳就是最大的惩罚。所不同的是,施行年功序列的公司员工,无论工作辛苦与否,薪水基本一样,30岁的人就拿30岁的工资,40岁的人就拿40岁的工资,互相之间相差无几。

在日本国内,这种平均主义还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北海道的工人不会因为自己和大阪的工人薪资相同而闹情绪。但在国外,西伯利亚和东京的差别就太大了。

在西伯利亚工作的再好,员工们也不会产生荣誉感。远离家人和朋友,更让他们的辛苦工作变的有些失去价值。

回国坐冷板凳,或者在西伯利亚得到重用,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时间拖延下来,宁愿坐冷板凳的人也就越多。

李政夫轻轻咳嗽一声,解除了伊藤信重的尴尬,低声道:“我去解决直升飞机的问题。争取在一天内找到零件。”

伊藤信重“嗯”了一声,让手下再去催促挪威勘探队。

外包公司只是为了钱而工作,在不违反合约的情况下,他是没有斥责权力的。而且北欧的公司非常偏执,说不干活就真的敢违反合同。经常做国际业务的伊藤信重不愿冒这样的风险。他不出面,也是留着说话的余地。

第二天。

经历了忙碌的协调后,挪威勘探队终于出发。他们的许多装备要等直升飞机运输,但也不能所有的装备都交给直升飞机。不仅是成本高昂,直升飞机的数量也有限,尤其是大功率的重型运输直升机,非得找俄罗斯军方才有办法。

望着外面堆积如山的装备,伊藤信重和李政夫商量道:“苏城似乎亲自去钻井了,如此一来,他们的速度肯定不慢,我们也应该考虑派员去监督,以尽可能的加快速度。”

李政夫听出他的意思是想让自己去,立刻说道:“挪威勘探队的技术先进,进尺速度肯定会超过中国钻井队,如果想让他们加速的话,不如给出奖金。”

“奖金可以,但实地监督也有必要。这是此次竞速勘探的核心环节,不能有任何的失误。”伊藤信重盯着李政夫,他所在的伊藤商社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规模远超新马集团,双方所占的股份是相同的,公司隐性实力则决定了两方高官的地位。

“我推荐新马集团的技术副总监邵思汉。”李政夫一咬牙,把老好人邵思汉给卖了。

在临时营地里,适合去井区的高管不多。伊藤信重没想到还有一个,也无所谓的道:“那就派他去吧。第一口预探井的速度一定要快,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完井后就能见到油。勘探图最多一周就能完成,到时候,我们再决定第二支钻井队。如果预探井的结果好的话,我们就可以通过第二次分析,追上大华的速度。”

李政夫也不多说什么,转头就去找邵思汉了。

作为工会代表,邵思汉要求的劳动保护几乎超过了新马集团的后勤极限,以世界级的装备和千万美元的佣金请来的勘探队,速度竟然比大华实业的人海战术慢了一周,这里面有邵思汉的原因。

李政夫觉得,这样的道友,死一打也不值援救,让他自己去西伯利亚的井区谈劳动保护去吧。

同一时间,1105终于挣扎到了预定位置。

100多名钻井队员,没有休息的时间,立刻按照计划,分成小队工作。

队长李仁军胡子拉碴的钻出重卡,就高声道:“所有人都紧着组建房子,这是首要工作。老王,你找两个人,把水烧起来,热热的开水。”

他一边指挥一边给苏城解释道:“我们在东北的时候也是这样,零下30度在户外,是要冻死人的。也不能一直住在车上,休息不好,柴油也不难弄。”

“您有经验,我听您的。我就是你的一小兵。”苏城温润的笑着。做了4年多的老板,他要是还不会表现礼贤下士的那一套,早就被社会给淘汰了。

两天时间里,李仁军也熟悉了苏城的作风,客气了两句,就放开膀子干了起来。

体力劳动总是容易让人的思想单纯,军队和工厂的风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工作环境所早就的。不像是城市里工作的人,做勘探和钻井的工人一向都有良好的决断力。婆婆妈妈的墨迹,是难以在野外环境下工作的。

虽然着急进行钻探,苏城还是抑制住了“指点江山”的冲动,一言不发的把自己当作一名小工人,随着1分队做事。

提意见容易,做事太难。

传统往往不是最好的方法,却极有可能是最不坏的方法。

在西伯利亚这种地方,晚上的温度降到零下30度稀松平常,零下40度都不稀罕。此等温度,不一定能滴尿成冰,但要想在户外上个厕所,还是非常考验技术和胆量的事。

没有房屋就开钻,感觉上节省了时间,风险却很大。在没有准确的卫星云图支持的情况下,长期睡在车里不光难受,而且危险。

首批3间房屋搭好了,李仁军立刻组织人手开始挖水井。

苏城抑制着强烈的好奇,和另外几个人一起,半机械化半人力的刨开冻土,累的满头大汗。

挖了三四米的样子,苏城手上的凿岩机猛的一松,声音也大不同了。

听到声音,李仁军马上跑来看,用手抓着土捏了捏,笑道:“还行。比咱们东北的冻层深了点,也还行。”

苏城不禁问:“这是用来做什么?”

“做水井。”

“水井?不会冻住吗?”

“东北老乡有句俗话,叫冻七不冻八。就是说八尺以下就不冻了。我们以前开钻的时候试过,挖到地下3米,盖上保温盖,水井基本不冻,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通一根暖气管。”李仁军的话里有点高兴。钻井是需要水源支持的,没有水的话,钻井都开不起来。

苏城微微点头,笑道:“李队长腹中有乾坤啊。”

李仁军不好意思的摸摸头,道:“我就是经验。15岁工作到现在,小30年了。年轻的时候,我就喜欢找老工人和技术员问,以后又常年在井队,这次出来,少说半年不能回家吧,见不到老婆孩子,那就琢磨钻井呗,这荒郊野外的,胡思乱想可不行,你得有点爱好。”

苏城觉得应该笑,莫名其妙的笑不出来。

第三百七十三章完井

“铛铛!铛铛!”

朦朦胧胧中,苏城耳边有锣鼓声响起。

几秒钟后,他猛然掀开了被子,被冻的一缩的同时明白过来,这不是做梦。

钻探队长李仁军的嗓子,比他手上的破锣还要破:“大风沙,压沙袋!大风沙,压沙袋。”

苏城还没醒悟过来呢,一个帐篷里的三个人,全都一跃而起,乱糟糟的穿上大衣,就开始检查野营房四周的铆钉,并将中间充当桌子和床的沙袋搬过来,堵在不牢靠的地方。

“呼呼”的风声,不知什么时候变的尖利起来。

苏城再听李仁军变尖的喊声,明白过来,低声道:“有大风?”

“听声音是,鬼地方!”老冯迅速穿好衣服,又将被褥等东西整理起来,掀开地面上的一块木板,露出下面黑洞洞的土坑,简单的铺上塑料布,就将被褥全都扔了进去,并对苏城道:“苏董,你先下去。”

板子下面是一个一米多深的坑,平常当地窖使用,这种大风天气,则变成了一个安全的放风洞,就算有大风能吹走房子,也没可能把坑里的人给吹出去。

地窖很小,要恨勉强才能装下4个人,苏城坚持的摇头,道:“我帮你们一起收拾,然后一起进去。这么小的黑窝子,我可不想一个人呆。”

“你先下去,我们收拾好了,再下去。”

“四个人快。”苏城说着打开一个方便面箱子,将茶杯牙缸等等物品,都扫了进去。

老冯也不再勉强,只是手上的动作更快了。

他们把野营房立在土丘的背风处,理论上还是安全的。不过,西伯利亚平原的土丘总体而言都不大,钻井队也不能将营房设在距离井站太远的地方,因此还是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