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230章

超级能源强国-第230章

小说: 超级能源强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城颔首:“不管202船的船东究竟是谁,都不影响合同,我们现在要做两手准备,一种是考虑按期完成合同,另一种是考虑合同违约怎么办……”

苏城说完,就听他们讨论起来。

房间里热的厉害。

一会儿,苏城起身打开了窗户,想让外面的风吹进来。

船厂有单独的行政楼,砖混结构的小楼,远没有大华总部的气派与舒适。在92年仍属奢侈品的空调,也根本没有配备。

苏城伸手用撑子想支住窗户,探了一下头,突然愣住了。

下方,站着上百名的船厂工人。他们大都穿着工作服,有人还带着安全帽,上提对讲机或水壶,明显是刚从一线过来的。

站在高处,苏城想问什么,又担心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于是缩回头来,一边整理衬衣,一边问:“下面有很多工人过来,谁知道是怎么回事?”

“工人?”

张超起身要去看,被苏城拦住道:“估计有一两百人,都呆在房间里,我下去看看。”

“苏董,还是我先下去问一下吧。”杨明用的是标准程序。苏城是公司的董事长,一举一动都有金科玉律的因子,因为没有人的职位比他更高了,也就没有人能修正和改变他的话。

在任何国家,公司和工人的关系总不会永远一致,自然延伸了各种各样的潜规则。

苏城想到适才工人们的穿着,使劲的摇了摇头,道:“我直接下去好了。”

说完,他就跑下了行政楼。

下方,老船工张良国正好看到苏城在窗口上出现,想说话的时候,又见苏城消失了,不禁有点遗憾。

小姜也看到了,轻声道:“师父,苏董估计也忙着呢,咱们先回去吧。”

张良国很有信心的道:“苏厂长看到咱了,弄完手头事,肯定要出来说两句话的,你急什么?回去给婆娘煮饭?”

周围发出轻轻的笑声。

小姜臊的有点脸红,道:“我是有厨师的天赋,煮饭怎么了。”

笑声变的更多了。

小姜气急败坏,说:“笑什么,船厂停工了,我还能做厨师,练练手不行?”

“船厂最多停工几天,你要练手可得抓紧了,以后肯定是忙的要死。”苏城龙行虎步的走出小楼,一副领导的做派。见多了大领导,怎么也是能学到两招的。

小姜没看到人,还想回嘴,就被张良国“啪”的一声拍在脑门上,再看苏城,连忙低头。

张良国嘿嘿笑了两声,道:“苏董来了,我们就是来问问看,船厂怎么停工了?大伙都着急的很,造船厂停一天,这要损失多少钱啊。”

“咱们船厂的一些工人,跳槽回去了。船厂必须重新做计划才行,只能停工几日。”苏城也不隐瞒,他用跳槽回去来按时中船来的工人,但并没有直接点出来。因为大华从中船挖来的有好几百号人,走掉的只是少数。此刻,留住这些工人也是很重要的,否则大华船业只能回炉重做了。

他这么一说,张良国登时急了:“谁跳了?”

苏城想了一下,定性道:“中船派来的卧底。”

过来等消息的工人登时大哗。

苏城用手压了一下,道:“大家别着急,我想解释两句。”

大华实业是他一手创立的,作为一代目,威信自然是充足无比。四周的工人顿时静了下来。

苏城斟酌了一下语言,然后道:“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一次,我们大华实业中了中船重工和远洋集团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双重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重,他们特别派来一些精心挑选的员工,跳槽到我们大华实业,然后,在我们最紧张的时候,把这些员工拉回去,造成我们现在的景况。但这不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是第二重陷阱……”

苏城给了下面一点思考的时间,然后缓缓开口,道:“第二重陷阱是什么?第二重陷阱,是离间计。中船重工和远洋集团,想通过这种手段,离间我们大华实业老员工和新员工的关系。为什么说它是最危险的,因为奸细和卧底毕竟是少数,他们只能耽搁我们的时间,不能摧毁我们。真正有可能摧毁我们的,是我们之间失去信任。”

稍停,苏城继续用演讲的语气道:“大家也许没有注意到,我们大华船业是大华集团旗下,新员工人数最多的工厂。我们从中船重工和远洋集团请来的工人,有数百人之多,现在走掉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走掉这么一小部分,没关系,但是,如果我们迁怒于人,迁怒于这些依旧忠诚的新员工,大华船业才会真的垮掉……所以,真正维护大华利益的方式,是新老员工一视同仁……”

他说到这里,大家都听明白了。

张良国是从国企过来的老员工了,胳膊一声就喊道:“坚决维护大华利益,新老员工一视同仁!”

“坚决维护大华利益,新老员工一视同仁!”

“坚决维护大华利益,新老员工一视同仁!”

几声口号过后,众人郁郁的表情消失了。小姜还有些跃跃欲试的问:“苏董,现在怎么办?”

“首先,咱们要留住新员工。”苏城走到张良国身边,问:“老张,你是大华的老员工了,能不能给工人们说说,咱们大华厂互敬互爱的传统。”

国企内部争执不断,但对外往往是统一协调的,而且,国企内的争斗往往是有限度的,和私企和外企比起来,确实算得上互敬互爱了。

张良国很理解苏城的意思,马上道:“苏董放心,谁都不能借这件事搞运动。”

“对,我们大华不搞运动,不搞阶级斗争。不能因为出身给人贴标签。”苏城强调的说。

詹志芳和赵利民虽然用了一个贱招,但归根结底,大华实业从他们手上挖走的人更多。那些没有得到事先授意的工人,知道此事之后,估计也会忐忑不安。苏城必须保证能留下他们。

冷静下来想,詹志芳和赵利民,要让拿着五倍薪水的工人再反水,估计是用了不少的诱饵。他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将诱饵撒给所有人。大华实业完全不必自乱阵脚。

见工人们都能理解自己的话,苏城也放下心来,轻松的笑道:“船厂的生产,大家不用担心,咱们虽然损失了不少人,但我们会继续提供培训的机会,继续从别的船厂挖人……”

“咱们的两艘船,能按时完成吗?”有人高声询问。做工人的都知道合同精度的重要性。

苏城迟疑了一下,道:“我们尽量完成,即使不能完成,也是非战之罪,不会影响到大家的工资待遇,大华实业会以母公司的名义,向大华船业继续注资的。”

张良国一听,主人翁精神再次发作,问:“苏董,缺啥?”

“缺……”苏城被他问愣了,想了想才道:“咱们在一些关键岗位上,缺少技术工人……”

“缺啥技术工人,我学!”张良国一声吼了出来,觉得气势还不够,又把徒弟小姜拉出来,“啪”的一声拍在他的小脊背上,喊道:“兔崽子们不好好学,我揍死他。”

“我们当然会继续提供培训机会,不过,培训是很费时间的,船厂再次开工,就不能停了。”苏城有点迟疑,培训大华船业的老工人,自然是最令人安心的,但时间是个硬伤。

张良国满不在乎的拍拍胸脯,道:“培训办夜校啊。我刚开始学技术,就是夜校里学的。”

小姜也积极了,忙道:“不管啥时候培训都行。”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大华实业的培训针对性极强,而技术加成的薪水增加又非常多,良好的培训机会,也不是时时都有的。

苏城却有些感慨。船厂白天的工作其实是非常辛苦的,晚上的培训,也不是简单的坐在课堂上读书,而是要真的动手操作的。这样的劳动强度,换在10年以后,即使是给钱,估计也要引来骂声一片,更何况主动要求。

第四百零四章后勤保障

大华实业的培训机制是非常完善的,这多少有点继承济柴动力机厂和胜利油田的国企基因。

和21世纪人想象的不同。中国的国企,差不多是中国最重视教育和培训的部门了。因为国企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是国企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还是部属的高校,它们主要的生源都来自国企子弟。再大的领导,总有孩子要读书上学,因此,除非是穷的掉底的国企,学校办的都不错。

直到90年代,国企的学校技校,都是一个地区最好的学校和技校。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这种差异性就越明显。

尤其是石油系统这样的大单位,它们甚至有自己的教育体系,系统内的师资力量也能一定程度上的流动,这种优势,是当年精穷精穷的地方政府无法比拟的。

当石油系统的教师拿着500元薪水的时候,北大教授都只有三四百元。这样的教育系统,自然能够收纳到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从而形成滚雪球的教育优势。

在石油部撤销以前,邮电部穷掉底之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等,都是国内有数的好大学。

而中国教育部最不重视的职业教育的责任,差不多全都落在了国企身上。职校的地位,差不多也是随着国企的起伏而起伏的。

大华实业的培训机构,一部分来自内部的济柴等工厂,一部分则是在争夺海沧基地期间,以大华石化的名义兴办的。

大华石化名下的培训基地,也是国内少有的拥有外国教员的职业学校。

为了保证大华船业的培训效果,苏城把雇佣来的外国技工一股脑的给拉了过来。

大华船业的工人也不含糊,每天收工回家,匆匆吃个饭,就赶回船厂上夜校。

9月的本埠,日照时间算长的了,工人们下班时天还大亮着,等培训班的三四个小时结束,天差不多就黑下来了。

就算回家立刻休息,晚上的睡眠时间也很难达到8小时,更别说去做一些爱做的事了。

工人们忙忙碌碌,苏城也没有闲着,他每天早晨做好日常工作,下午开几个小会,晚饭以后,就拉着集团和大华实验室的人,到大华船业来帮忙。

或者是请刘秋等大牛派上台教学,或者是慰问关心……总之是营造一种全厂努力的状态。

这种气氛在大集体中是非常有意义的。用来形容的话,就是军队中的士气。

拧成一股绳向前进的工厂,就像是士气充足的军队,往往能以弱胜强。整天想着蒙混过关贪污腐败的工厂,就像是没士气的土豪军队,碰到硬壳就会一触即溃。

霍昌,陈祖年等人都是50多岁的人了,调节气氛是一把好手。加上苏城身先士卒,竟是让船厂的进度有加快的趋势。

如果不是失去了百余名技工,技术劣势实在太大,202号船是有机会提前完工的。

9月的第一个周末。培训班照常举行,只是提前到了午后。

站在船厂门前,看着周末还来的工人,苏城不经意的想到学校的周末补习。

国人的传统果然是贯穿全社会的。

陪苏城站在船厂门前迎接的霍昌,忍不住赞道:“咱们这工人,比当年学工学农还积极。”

经过一个星期的补习,工人们疲惫之余,也有些习惯了。一些年轻人看起情况不错,甚至有兴高采烈的。年纪较大的工人普遍比较沉稳,但精气神尚可。

张超从国外留学回来,满脑子的经济哲学,却是不相信霍昌当年的学工学农,不禁道:“咱们的培训自愿,但是按照加班工资的一半来补偿,等于是参加培训的工人每月能多得60%的薪水,不积极才怪呢。”

“那也不能否定大家的主观能动性。”霍昌和张超是说不到一块的。不过,霍昌虽然是集团副总裁,张超却是直属于苏城的集团战略部,两人互不相让的情况不时就会发生。

此时,张超就不准备让步,接着他的话头便道:“主动是因为培训的项目很有用。咱们把集团的七级工八级工都请来了,这种机会,以后哪里会有。再说了,工厂里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要不是中船把人拉走了,这些才培训出来的工人做候补都不够成熟,更别说是培训合格就上岗了。按照薪资状态来看,参加了培训的工人,要比没有参加的,价值提升10%,薪水提升20%以上,怎么会不主动。”

“你算的那些细账,工人哪里算得来。”

“总是感觉的出来的。”

“别吵。”苏城摆摆手,道:“不管有好处没好处,工厂有了困难,工人们齐心合力,这就是最好的局面。我注意了一下,现在大家最麻烦的地方,是吃饭问题。船厂偏僻,进出厂区都要花不少时间,下午的时候,往返回家吃饭,太耗费精力了。”

“我已经命令食堂照常提供晚餐了,不过,有家世的工人,还是倾向于回家吃饭。”杨明是办公室主任,管着这些后勤问题。

苏城“嗯”了一声,不置可否的道:“有家世的工人不是不愿意在食堂吃饭,是希望能和家里人一起吃饭。你们看这样如何,我们给工人家属,提供免费晚餐。”

“免费晚餐?”杨明头一低,就开始算细账了。

苏城不管他,道:“培训的工人总数是800人,家属翻倍的话,也不过是1600人,比工厂的总人数少的多,食堂是肯定够用的。按照每人每天2块钱的标准,不过多支出3200元而已,就是要辛苦一下食堂的师傅们。”

“刚结婚的年轻人肯定愿意,那有孩子的家庭呢?有的工人,孩子比较大了,还有上学和写作业的问题。”霍昌说着叹了口气:“也是咱们的船厂太新了,要是胜利机械厂那会,家属院就在厂里面,在哪吃不是吃。”

苏城笑着摆摆手,想了想,道:“现在的交通条件很好,不堵车也不塞车的,通勤车从市区过来,也就是三四十分钟的事。这样吧,还是以他们自己的意愿为主,但咱们尽可能的提供车辆,设计好线路,方便家属往来。另一个,再找一些老师来,给孩子们免费补课,指导学习和作业……”

“苏董想的周到,这样的话,哪怕是为了孩子,大家也愿意来厂区。”霍昌抚掌微笑。92年的时候,学历正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光是一个口号,而且是年轻人的最好出路。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以算作此时教育思想的一个最好注脚。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90年代的父母亲很少有接受系统教育的。他们读书的年代,讲究的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如今社会发生了变化,许多人虽然想辅导孩子,却没有相应的能力,因此求遍亲戚的不在少数。

什么补习班,辅导老师之流,仅仅是试水阶段,还少有人消费。

“咱们是为了给工人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也尽量不增加家庭的负担。”苏城义正严词的说了一局,再次脸带笑容的面向来来往往的工人。

当日下午,新政策就颁布了。

小姜和张良国师徒首先举双手同意。小姜新婚不久,正是经济紧张的时候,两人一起吃免费晚餐,既省时又省钱,再好不过。张良国则考虑着给亲戚孩子报个补习班。

这年月,外面招摇撞骗的补习学校,都有收取高额的补课费。大华集团聘请的老师只会更好,这样的机会却是难得一遇的。

充足的后勤保障和一鼓作气的尽头,令船厂的培训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没多长时间,就有七八名技工出师,成为了关键岗位上的骨干员工。

论速度来说,大华船业差不多是在创造奇迹了。

然而,202船的进度仍然落后于设计,大华给自己建设的201船进度更是近于停滞。船厂组织工人进行了两次加班,总进度也没有明显的进步。

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又哪有精力分配给加班呢。

苏城表面上云淡风轻的,心里也着实担忧。

随着十月的到来,他跑船厂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

不过,了解的越多,他对完成合约的预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