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89章

超级能源强国-第89章

小说: 超级能源强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另外的话来说,用100万吨的中东油,在生产环节能节省下几千万人民币,多是不多,积累起来也不少了。

中海油和中石油的领导也能听出肖副总的意思,全都当作没听见。他们旗下的炼化工厂不多,而且自己就是生产原油的,真的平价购买原油,肯定是不愿意的。

肖副总见无人反对,很满意的嘿嘿笑了两声,自去联络大华实业去了。

等他走了,中石油和中海油的人悄悄回去,也分别联络大华实业,他们看重的不是石油,还是勘探和开采方面的工程。

对中国企业来说,能够前往中东就是非常好的机会了,苏城已经将利润赌了出去,他们就想赚些稳当的钱和机会。

对此,苏城完全不会反对,而且积极同意。

中国的石油行业是个非常特别的行业,它从建立之初,就是纯粹的官营性质。早期还是由军队管理起来的。

由于利润较高,石油系统的独立性非常强,勘探、钻采的环节自不必说,甚至石化行业也渗透的极深。最厉害的时候,石油管道上的螺丝钉都是特制的,只能由石油部下属的厂子生产,机械部和化工部下属的工厂休想染指。

因此,在中国少量招募一些石油工人,还能从市县小厂里寻觅,真的大规模雇佣,少不得碰在石油部的绝户网上。直到90年代,石油学校的毕业生都是包分配的,中石油要是不愿组团打工,苏城就只能去找胜利油田帮忙了。

好在郭部长这样“执着”使坏的人不多,发现苏城是只难啃的刺猬后,中石油和中海油都派出了自己的联络员,一方面了解大华实业的态度,一方面了解阿联酋的环境。

苏城暗自松了一口气。被四个部级机构盯着是压力很大的事情,好在大家都忙,互相盯一辈子的事情,是不好做出来的。

2月5日。

苏城悄悄的离开北京,与五郎、四郎和四姐徐凤汇合,回老家荆山过年。

自从来到这个时代,苏城都小心的不去触碰以前的记忆。但是,融入时代的时间越久,他触碰到记忆的机会就越多。

一年多的时间,也足够让他沉静心情,重新了面对全新的自我了。

回家过年,对五郎、四郎和四姐来说,是一个衣锦还乡的好日子。对苏城来说,则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他要直面苏城的快乐,苏城的痛苦,苏城的幸福和苏城的人生。

坐在颠簸的吉普车上,苏城不由想起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他曾经试图寻访,但在这个世界,他们却像是从未出现过似的。

“还有多远?”苏城仿佛从梦中惊醒似的,看向周围陌生又熟悉的杨树和枣树。

“总的半天时间吧,五郎送来的钱,用来修了大机耕道,要不还难走。”四郎才离开家乡没多久,如今再回来,反而感觉新奇。

相比之下,五郎离开了一年之久,却开始变的怀念了,道:“往荆山的路,以前都是马帮的路,后来修了机耕道,也就只能过拖拉机和牛车。我带过去的钱不少,本想请人修了祠堂,再在村里弄个小学,后来是叔公劝我,全村老少爷们出力,建一个大机耕道,能过车的,娃娃们去镇里读书。那里的老师多,还能上中学。”

恍惚间,记忆也跃入了苏城的脑袋。

数百年前,荆山曾经繁华过,那个时候,走西口的荆山人建了不少大宅,走开了不少的马帮路。

到了现代,荆山的路已陈旧不堪。

苏城还记得那条机耕道,上初中的时候,他每个月回家一趟,拿母亲蒸好的杂粮馒头,再带些咸菜,就能在学校吃一个月。

后来,上了大学,却不能每年回家了。车费很贵,寒暑假的时间也要用心学习……细想起来,与母亲见面的时间,似乎是越来越少的。

中国人,一代一代,都是这样过来的。年幼的时候读书,期望事业有成,要到自己做了父亲之后,才会真正的回归家庭,孝顺父母,抚养孩子……苏城想着想着,眼前不禁模糊。

“我们在村里建学校。”苏城突然开口。他怕自己再不说话,会继续感伤下去。

五郎一愣,转瞬道:“好,我也把工资捐出来……”

四姐徐凤咯咯的笑了,道:“五郎工资高,要多捐点,我留一半钱买衣服,剩下的捐出来。”

荆山人多好爽,但四郎是个例外,他看看五郎和徐凤,又看看苏城,小声说:“我捐三分之一成不成?”

苏城哈哈大笑,道:“不用你们捐,我来出。你们的钱,拿回家去,多买些好东西,另外,给没有出来的各家老人孩子,送些红包。这个,我的是我的,你们的是你们的。”

“我们知道怎么做。”徐凤突然有点感慨,道:“就我们3个出来了,其他人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出来。”

“只要愿意,大家都可以出去。但我觉得,荆山永远是家乡,也要记得建好荆山。”苏城想起后世的留守儿童,心想:我不能将荆山做成只有孩子和老人的城市。

想到这里,他轻声道:“我们建一个小学,建一个中学,然后再给村子弄一些企业。以后,可以让附近村子的人来荆山读书,工作。村子里的人在村里就能赚到钱。”

“大家总是想出去的,到大城市……”四姐想起自己,小声道:“总觉得大城市的衣服更漂亮,街道更干净,穿着这个衣服在机耕道上,怪怪的。”

苏城轻笑,道:“想出去的还是可以出去的,但我想,只要我们把村子建好,总有人愿意留在本地的。”

“那也是,那我们再修一条路?接到往省城的路上。”

“行。”苏城豪爽的道:“衣锦还乡,就要修桥铺路,兴学办业。”

将近傍晚时分,吉普才开到了荆山村。

这是一个大村,有徐刘王三姓近300余户人,其中徐姓是大姓,有200户左右,且与刘王二姓常有通婚。

除了三姓之外,另有七八个小姓的居民,都是马帮曾经留下的子嗣。

村中曾经有过兵灾,祖上留下的大房子,毁的七七八八,再加上运动年代的各种冲突,徐家的家祠亦未保住。

不过,经过去年的整饬,现在的荆山村少了一些破旧,多了一些田园的味道。

村长正是苏城的姥爷徐宝明,看起来身体很好,拿着手电,脊背笔直的站着。

五郎、四郎和徐凤赶紧跳下了吉普车,苏城迟疑了一下,也跳了下来。

“姥爷。”

“叔公。”

“爷爷。”

四个人参差不齐的各叫各的。

徐宝明笑呵呵的一一应了,转头抽出一根柳枝子,道:“都转过来。”

苏城依言转过去,就听“啪”的一声,屁股上火辣辣的疼。

五郎、四郎和徐凤也不例外,一个个憋着脸,险些没叫出来。

徐宝明一边抽柳条,一边用方言唱:“柳过境,无灾无病呦。”

打完了,四个人才被允许经过牌坊,进入到村中。

各家的大人,早就在那里等着呢。十几个孩子,也好奇的打量着他们身上的衣服,以及远处的汽车。

和别的村子不同,荆山村的家教甚严,早年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之后是出于少惹事招祸的考虑。当然,村长手上的柳树枝条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全村的孩子他尽可打得,据说上一代的村长,也就是苏城的太姥爷活了90多岁,全村老少都是他一手打大的,威严非常。

苏城从左到右的看向人群,一个人一个人的扫过去。终于在第二排,才见到自己的母亲。

她看起来并不显老,头发微微的卷到头顶上去,看起来很休闲的模样。

由于距离的关系,只看到她微微的笑容,却看不到具体的模样。

苏城心里突然一软,慢慢的走了过去。

“回来了。”徐丽雅满溢着笑容,轻轻的拍拍苏城的肩膀,像是其他母亲一样,笑道:“回家吃饭,我做了肉。”

第一百六十七章祠堂

记忆中的小院和房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只是客厅中多了两把藤椅和一台电视,电视是五郎带回来的木壳松下,外面用布好好的围起来,连散热器也不放过。

苏城不禁笑了一下,自行坐在藤椅上,面对电视和小小的窗户,觉得很安心。

徐丽雅嘴角上的笑容就没有消失过,她从电视柜下面,拿出一个大大的罐头瓶子,道:“听说你们要来,我就沸了冰糖水,已经凉好了,你小时候最爱喝了。自己开电视看,旁边还有书,我去把饭热一下,马上就能吃。”

厨房在小院的另一侧,同样是苏城幼年时最熟悉的地方。

苏城深深的嗅着,整个人仿佛都升华了。

门外,传来“噼”,“噼”的炸猪皮声。

苏城不觉笑了一下,端起罐头瓶,喝了一大口的冰糖水。甜丝丝的味道,几乎渗入肺中,旅途的颠簸,也渐渐地消失。

“如果只是荣养休息的话,呆在农村却是不错。前提是衣食无忧,子嗣安宁,有医有药,交通方便……”苏城想到这里,哑然一笑,这样的要求,对欧洲人来说也许是简单的,日本人也快要达到了,偏偏中国,要再过30年,也许50年,才能见到效果。

“那就从我开始吧。”苏城看看窗外的青山绿水,心想:既要生钱,又保住环境,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窗棂下方是写字台,旁边则是一方书柜。

苏城抱着罐头瓶子走过去,自左向右看去,一些的是自己熟悉的,一些却像是新买的。

书柜外面做了透明玻璃挡着,明显是为了保护书籍,里面的每本书也都用书皮包好,再用娟秀的字体在书脊上重新写上书名和作者:戴厚英的《人啊,人!》,黑格尔的《美学》,濮存昕的《光在哪里》,还有《十月》,《收获》……苏城会心一笑。这正是80年代人的书架。每一个文学青年都喜欢美学,每一个走过运动的人,都向往着美。

“来,吃点东西再看书。”徐丽雅拿了3个盘子过来,又匆匆的去端菜,口中还道:“里面有些书还是你寄给我的呢。”

“嗯……”苏城露出些笑意,是自然而然的笑。

桌上有带皮的红烧肉,还有喷香的猪尾巴,再加上一盘口条,一盘青菜,以及一份蘑菇,确实是难得丰盛的晚餐。

苏城静静的坐了下来,挨个品尝。

徐丽雅笑看着,说道:“你这个孩子,怎么回家了也这么安静,以前不是整天吵吵闹闹的?还真的长大了?有对象了吗?”

“妈。”苏城顺嘴就叫了出来,笑笑道:“算是有对象吧。”

“那就好,怎么不带回来看看。”

苏城傻笑两声,低头吃菜刨饭。

徐丽雅也就不吭声了,给他添饭后,才一起吃。

苏城很快就适应了这个环境,心情大为放松。前些天积累的疲劳困倦,兴奋担忧全都涌了上来,吃饱了饭,没说两句话就睡着了。

徐丽雅给他盖了一床棉被,在旁看了会儿,又去厨房熬粥,等到晚些时候,再唤苏城起来喝粥说话。

第二天,苏城准备睡个懒觉。

赖到窗外全明,却听到絮絮梭梭的声音,像是好几个人低声说话似的。再看看手表,也不过清晨9点。

苏城一想,还是起床了。

出到院子里,果然有好几个人等着。

是四表舅和三舅。此外,还有几个远房亲戚,一边和母亲徐丽雅聊天,一边主义着房子这边。

苏城出门来,好几个人都站了起来,说:“城子来了。”

也有同辈分的,就喊一声“苏城”。

“各位早啊。表舅,三舅,这就起来了。”苏城打了一盆水,就在院子里洗漱了一下,也坐了过去。

表舅曾经去过东营,也是五郎和四郎的父亲。三舅则是四姐徐凤的父亲,他的年纪较小一些,也就刚到40的样子。

两人都有些紧张,道:“苏城,我们是过来谢谢你的,五郎、四郎和你四姐,都有出息了……”

苏城让他们把感谢的话说完,才笑笑道:“身边总是要有人帮衬着,五郎他们做的都好,你们不用担心。”

见他态度没有什么变化,老农模样的表舅笑呵呵的松了一口气,用肘子捅捅三舅,笑道:“你看,我就说苏城不是那种有了钱就忘了乡里的人,这不是挺好的,让他们兄弟们互相帮衬着。”

“你这人。”三舅是比较精明的人,家里开着小卖铺,常去镇里进货,对苏城的地位了解更深,来前也警告了旁人,没想到,转眼间就被表舅给卖了。

苏城装作没听到,笑呵呵的道:“我准备去祠堂看看,咱们边走边说?”

“正好,爸昨天还说要祭拜先人呢,走,让咱老祖先也看看,咱们老徐家出的种。”三舅拉着苏城就走。虽然不是一个姓,但苏城从小在荆山长大,并没有受到多少歧视。相反,由于姥爷的爱护,唯一的女儿徐丽雅独自拉扯苏城长大,也没有遭到太多的质疑和批评,在这个年代,是极难得的。

苏城还记得小时候,全村的舅舅们出动,扛着扁担和锄头,找邻村麻烦的事儿。要说起来,也就是邻村的几个泼皮见到外出的徐丽雅,嘴头上犯贱罢了。

那一场架打的很大,有好些人受伤,还有人被送去了医院,据说公安都出动了,回过头来,却是各家送东西给徐丽雅,劝她不要伤心难过。

正是那些溅血的衣衫,将苏城的心收拢了。

徐丽雅在后面追上,给苏城披了坎肩。一行人说说笑笑的,几分钟就到了村子的中央。

荆山村的后面,就是徐氏祖坟的所在地,祠堂稍微建到了前面一些,却是仿古的建筑,虽只一层,但高高大大,窗几明亮,称不上威严,却也堂正。

“请外面人来建的?”苏城小声问。

“你姥爷挑大梁,兄弟子侄们一起上阵,全村老少建起来的。”表舅得意的道:“我可是每天50个工分的大工。”

“又记工分了?”苏城随之笑了起来。

“村子里没钱,说是计分了给东西,也就五郎回来那次,兑现了点,我还有好几百分放着呢。”表舅非常老农的咳嗽了两声,看着苏城,道:“我们把工人钱剩下来,开了大路。这次回来,是不是觉得好走多了。”

苏城一脸苦色,道:“那也叫好走啊。”

成绩被抹煞,表舅不满的道:“要还不好走?那你修洋灰路去。”

“您还真别说,我回来以后,是要给咱们修洋灰路的,一条不够,咱不光往镇里修,还往省城修。”

“城子,你可要想好,修路是好事,没必要修那么长的路,现在修路可贵着呢……”表舅没有料想中的高兴,反而苦口婆心的劝说着。

前面,忽然传来重重的咳嗽声,道:“苏董事长愿意给家乡修路,这个是好事啊,咱们应该支持的。”

苏城抬眼去看,却是个不认识的高瘦男人,外穿夹克,内穿衬衫,一看就是个干部。

姥爷徐宝明站在干部身边,介绍道:“这是咱们巴县的茹县长,他听说你来了,今天清晨坐车过来的。”

“茹县长有心了。”苏城淡淡的与之握手。

“苏董事长衣锦还乡,支持家乡建设,我应该感谢您。”茹县长没有丁点县级干部的架子,至少在苏城面前是没有的。

村里人见一县之尊都在苏城面前小意的说话,顿时虚荣心大增,同时对苏城本人,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就在人们竖着耳朵,准备听他们的高级寒暄的时候,苏城却是松开手,道:“今天祭祖,不说公事。”

他向姥爷使了个眼色,就进了祠堂。

茹县长再怎么样,也不好闯到人家的祠堂里面去,于是只能在外面等着。

徐宝明点燃了祠堂的香火,带着苏城磕头祭拜。

由于不是什么盛大的日子,也没有太繁琐的仪式,尽管如此,祭拜也用了近一个小时。

出了祠堂,那茹县长仍然恭恭敬敬的等着。

苏城并不觉得奇怪。招商引资早在80年代以前就有了。那个时候,有钱的只能是海外华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