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异世之铁血枭雄 >

第116章

异世之铁血枭雄-第116章

小说: 异世之铁血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来想去,吴断看了看正用殷切的眼神看着自己的落魄书生,心中一发很,俗话说的好,宁肯雪中送炭。也不锦上添花,此时这人正是落难之时,就象自己当年一样,一旦被施了恩惠,定是铭记终身,瞅他也不像是忘恩负义之人,又有才干在身,在大燕这样的地方,只要是你有真材实料,谁知你能走到什么地步,反正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能不能引起陛下地兴趣却要看他的运气了。

想到这里,吴断温言道“周兄,两天之后确实有个机会,现在小弟也不瞒你,小弟在大燕军中添为二等校尉,此去川州却是有军务在身,两天之后,皇上要我进宫奏对,别的小弟不敢担保,但就周兄之事提上一提却是可以的,皇上的性子你不知道,对那些什么诗词歌赋之类的东西从来不感兴趣,要是周兄信得过小弟,现在有什么真知灼见现在就说于我听,到时要是哪句对了陛下的心思,小弟在旁边再美言上几句,这事就说不准能成,你看。。。。。。”

“好,就依贤弟的意思,这两日还请贤弟详细的给我说说大燕现在的情形,也好叫为兄思量一下,到时再跟贤弟详谈如何。”

大燕皇宫,议政殿内。

大燕皇帝张弃端坐在书案之后,下面临时加的两张红木椅子上拿捏着坐着两人。

这两年来大燕虽是未再动兵,但国事繁杂,张弃也不得闲,就算是一些平常之事都交予现在更名为中枢省的诸人处理,但一些非要他这大燕皇帝点头才能办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张弃这才体会到了一国之君地艰难,诸事繁杂,以他的能力,军中之事自然不在话下,但涉及到大燕方方面面的诸般杂事却非他一人力所能及,为了少出纰漏,不得不时常召大臣们入宫商讨,这样一来,却是为他博了个善纳臣言,不再独断专行的名声,可说是张弃始料未及的了。

两年过去,在处理政务上张弃也是长进不少,自一年之前,张弃召集朝会,修订大燕官制,将大燕官制设为九品三十六阶,在朝中设中枢省,总领大燕政务,中枢省又外设都察院,大理寺,李书名掌都察院,如此一番下来,又过了整整一年光景,大燕官制才算是彻底完备了起来。

随后,张弃又将军务省更名为军机处,设主管三人,将顺州节度使韩起调回朝中,任军机处军机大臣,至于顺州节度使由方正担任。

今日这座下的两人却是工务司司事陈举和都察院都御史李书名,这两人一起到来却不是偶然,今年大燕气候火热干燥,旱灾之兆已显,中枢省众臣正忙着调拨钱粮,准备救灾事宜,去年大燕各处丰收。这救灾的钱粮到也宽裕,但张弃深知官员秉性,要是没有措置得当的监督,不定会出什么乱子,于是这才将都察院都御史召了来,提点的就是这次赈灾中的诸般监察事宜。

而这工务司司事陈举却又是另一番事情了。此时顺州已是大燕重要的畜牧之地,顺州虽然广大,但迁入顺州的革兰牧民日渐增多。再象以前一般任由牧民游牧已不可得,一些小部落之间地争端渐起,顺州刺史扩廓本是部酋长,对这样的情况束手无策。于是上报到了中枢省,以中枢省宰辅吴去的意思,派兵镇压乃是下下之策。不如召集顺州各部共同商议解决之策,但张弃对草原民族了解甚深,这些草原人对肥美草场的追求不下于农人对田地的渴望,商议?那能商议个什么出来,最后肯定是不欢而散,若是以武力屈服之,到也简单,但现在革兰金帐被逐,草原初定,正是收买人心的时候,这样一来岂不是坏了大事。

张弃思量了一番之后,却是下令顺州节度使方征召各部青壮入军,法子虽老,但这样一来,不但可以缓解各部矛盾,增强大燕军力,而且还能削弱各部实力,一旦各部实力削弱,则这些革兰人还有什么能力给自己添乱。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

近两年来,大燕以战马换取南方货物的事情进展及其顺利,粮食等物从南方源源不断的进入大燕,一匹上好的战马在大燕不算什么,但交易之时却能换得维持一户人家大半年生活之用的粮食,南方诸侯虽然对大燕战马过于昂贵而颇有微词,但还是都隐忍了下来,这几年南方诸侯之间大小战事不断,骑军在南方这样水网纵横的地方受了一些制约,但在这样的冷兵器时代,一支完善的骑军所代表的东西简直太多了,所以虽然马匹贵重,骑兵训练起来也艰难万分,但只要是有些野心实力之人,都是趋之若鹜,更何况大燕甚至可以根据对方买卖的大小,派出专人帮忙训练骑卒,天下间谁不知道大燕铁骑的威名,虽然这些诸侯也是知道,就算再怎么训练,自己的骑军相对大燕铁骑来说也差之甚远,但在南方诸侯之间却是要看谁更舍得下本钱了。

不过大燕这一年来又征召了两万余革兰人入军,今年又要赈灾,这样一算下来,两年来囤积的粮草却是将将够用罢了,伊兰战事也是陷于僵持之中,在伊兰密河两岸,数十万大军对峙期间,伊兰的财货这时却是顺着已经开通的商路不断进入大燕,如今大燕却是国库丰盈的紧,如此一来,张弃觉得闲着也闲着,不如开始招募那些闲余人等开始修建顺州道路。

些议一出,朝野震动,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顺州多大的地方,要修多长的路,要修到哪里,修几条道路,这样的工程动辄就得招募十数万,甚至上百万的民工,以大燕的国力是否能承受得起?皇上是不是又发疯了,如此自耗国力,如何还能进军中原,一统江山。

中枢省彻夜都是大臣们争论其中利弊的声音,朝中各司也是议论之声一片,就连军机处也被迅速卷入其中,不可否认,这是一件涉及到大燕帝国方方面面的事情,其影响之深远甚至超过制定官制这样的千秋大事。

大臣们表示赞同的,激烈反对的,出谋划策的,秦折好像雪片一般飞入皇宫大内。

张弃一看,自己将这件事好像想的过于简单了一些,大臣们对此事的态度也过于激烈了一些,他哪里知道,这个时代,要想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历史上也不是没有,但无一例外的,这些异想天开的皇帝都被冠以暴君之名。

别说大燕刚刚立国四年,领土只是居于大宋一禺之地,就算是倾中原之力,这样的工程也耗费数十万人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光景才能完成。且古代君王征发民役,都是以强募为主,百姓从中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且有些残暴的甚至驱使成千上万的百姓背井离乡,致使田地荒芜,国力虚耗,压榨的狠了,甚至变成民变。

张弃想要做成此事却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想的是此事若成。草原立时变力坦途,大军调动起来容易不说,就是商旅也能顺利的进入大燕境内,再修上些城堡之类,何愁草原大漠不入大燕掌中。

张弃立时召集中枢省宰辅入宫商议此事,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但却也未能争得众人支持,这也是张弃自起兵以来所未有之事,要是依着以前的性子。立时就会命令群臣强行通过此事,但如今,张弃膝下已有一子一女,又加专心处理了两年的政务。这独断专行的性子也收敛了许多,虽是心中不耐,但还是耐着性子跟众人详细解说其中利弊。

历代王朝之所以视这样的工程为暴政,不过是因为此举都只出不入,耗费国孥不说,就是百姓也是怨声载道,其间再有几个酷吏居中行事,使事情难以收拾罢了。

但张弃此举已是经过深思熟虑,修路要出的民役都是招募而来。且用农闲之时动工,如此一来民怨必会少上许多,再将工程分为数个阶段。视国库情形再定工程进度。

这并不能说服群臣同意此意,但张弃随即说出的一番道理却是让他们哑口无言,虽然其中漏洞颇多,但从没听闻这样的事情还能从中得到好处的。

张弃到是没说什么别的,在华国古代有不少浩大的工程,如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修运河,自然这些帝王的身后之名就不说了,这样的例子在前,张弃怎会不知其中后果?

到得华国现代之时。工程浩大的多了去了,一来是因为科技和古代不能相比,再来方法之上也变化了许多罢了。

这件事情本就不是一挥而就之事,但对长远来说,福及子孙一说也不为过,耗费上些时间看来也是值得的不是。

张弃随口将以工代赈,召集商人承修道路,以此还能富民通货一说凌乱的说了出来,再辅以都察院居中监控,这一番话虽是写出来简单的很,但中枢省众臣是什么人物,都是人中之杰的人物,再加上也都不是不懂变通之人,听了这番话却都是一阵沉思,那文威本就是商人出身,其中关节之处比之众人更是把握的清楚了许多,当即便对此事兴趣大增。

这一番长谈下来,中枢省众臣虽是还有些疑虑,但皇上看来也不是想着一次将所有的事情都做了,试行一下到也未尝不可,但随后想到还得说服臣属,就都是心中一苦,这样劳心费力的事情却是比之同意这个工程还要艰难上许多。

该说的,该做的张弃都已经说了作了,这以后的事情也就放手交给了中枢省的大臣们,召陈举已及李书名进宫却是要警醒他们一下,尤其是都察院,负监察百官之责,在其中作用最是不可低估,要不然什么善政出来,让底下的官员一搅,也成了祸国殃民的暴政,这是史有明鉴的事情,再说这还是张弃登基以来最重要的一项长远国策,自是不能轻忽了。

待得温言抚慰了一番,又郑重其事的告诫了其中关节,软硬装兼施之下,弄得两人浑身冷汗,都是暗道果然是天威难测,这才作罢。

这时正好值守侍卫进来通报,大燕二等校尉吴断川州公干回京,已经等在外面请求召见,张弃这才挥退两人,叫侍卫将吴断带了进来。

此时吴断其实已经在外面等了有将近一个多时辰,天色已经近晚,因为知道皇上召见于他,这午饭都没吃,细思见到皇上应该说的,不应该说的,一番折腾下来,又在议政殿外等了这许多时间,这时节已经饿得是头昏眼花,心中却是苦笑,没想到上次见到皇上是酒足饭饱,这次却是饿得前心贴了后心。

进得大殿,晃眼看见书案之后坐着一人,也不用细瞅,在这议政殿内坐着的不是皇上还能有谁,立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声音已经带出了哽咽“末将大燕二等校尉吴断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个略微带着些疲惫沙哑的声音响起,“起来吧,坐下回话。“

第六卷江山如画第一百八十三章飘香

吴断躬身退到椅子边上,这才半边屁股坐下,抬眼定睛望去,张弃正揉着眉头定定的瞧着他,张弃神态之间略显疲惫,可见这些时日也是没有休息好,一身青衫,腰上扎着一条玄色腰带,身上也别无它物,乍一看去,哪里像个掌一国权柄的君王,倒是更像个出外游玩的世家子弟。

吴断别看与张弃只是见过三面而已,但对这位主子的性子却是了解的很,最是不讲规矩的一个人,这也许是因为出身草莽的缘故吧,吴断心中暗自猜测。

看见张弃那洞人心肺的目光瞅了过来,不敢再看,赶紧将头低下。

只听张弃缓声道:“这一去就是两年,倒是辛苦你们了。”

“不敢,末将家仇得报,全赖陛下洪恩,敢不尽力而为。”

“我看了你的条陈,看来此行倒是收获颇丰,倒也不枉我对你的看重,只是还是得你自己详细跟我说说川中的形式。”

吴断沉吟了半晌,整理了一下思绪,这才道:“陛下,川中形式平静的很,川州四面环山,一年四季温暖如春,到着实是个好地方。”说起自己的故土,吴断脸上也露出了些许感怀之色,“川州地势险要,虽也保得川州于乱世之外,但这些年川州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苛捐杂税先不去说它,比起大宋其他州郡来,川州的赋税还算是低的,百姓还有些盼头,但川州的地主豪强势力极大,就算是以川州节度使李禄之尊也要让这些豪强世家三分,川州之可耕之地更是半数都在这些豪强手中,这些豪强世家蔓延数十代。在川州的势力简直就是根深蒂固,不管是在军中还是在川州官府简直无处不在。

末将这次奉陛下之命入川勘察地形,与这些豪强世家也有过些接触。这些世家子弟心中无国家之分野,心中只有家族,川州三大族姓之间的争斗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其间之惨烈真是……真是让人扼腕。”

这些事情张弃却是知道的,不过碟探送出的情报都只是只言片语罢了,内情却是知道的不多,“你条陈中提到个叫丁石春的山民。是怎么回事?”

“这丁石春却是末将等人进山探路时遇到的,陛下可能不知道。川中百姓分作三种,一种就是普通宋人,这些宋人大多也都是川中呆了几代了,大多都是当年大夏时。夏主入川将蓝山蛮灭族之时的大军的子孙后代,后来中原之民几经迁入,这才将川州彻底纳入帝国手中,这些普通宋人最是温驯,交粮纳税的都是他们。

这第二镇南关却也是宋人。但这些宋人却是以打猎为生,不事耕种,川州多山,山林之间就是这些宋人的天下,这些人生性悍勇好斗,一言不合便即拔刀相向,这般人不交粮,不纳税。如果官府催逼的急了,就敢于官兵刀兵相向,又在山中结寨自守,官府对他们也是毫无办法,很像是现在中原之地占山为王的山……咳咳,长久下来却也就听之任之了。”

吴断咳嗽了一声,将山贼两个字略了过去,他可是知道这位皇上当年是干什么出身,这样犯忌讳的事情怎么就在自己嘴里说出来了呢,偷眼瞧了皇上一眼,见张弃脸上没有什么不高兴的神情,这才大松了口气,打起精神接着说道:“第三种却不是宋人,当年大夏立国之时,川州蓝山蛮作乱,所附蛮族数以十万计,当时蓝山蛮实力最强,但征伐川中之后,蓝山蛮灰飞烟灭,数万蛮族星散入川中山野,后夏主留下大军进行清剿,夏主酷烈,不收降俘,蛮族由是而元气大伤,隐迹山林,再不出山中一步,现在山林深处也多有蛮族村寨,但这些蛮族与中原之民结怨深重,从来不与川中百姓交往,若是有人闯入他们的地方,都是有死无生。

末将这次进山收获最大的就是结识了这个山民丁石春,这丁石春一族都是世代生活在东川山中的山民,对东川群山地形最是了解,这次末将等人入山,却是在猛兽口中救了此人一条性命,说来此人倒也知恩图报,末将等人一说是想在山中找条道路,走私些货物,此人二话不说,就将我等带回他们的寨子盛情款待了一番,第二天带着我们到得盘龙道南面的一处断崖旁边,这就是末将在条陈中提到的入川之路,据丁石春说,过了此处,就能直达夏河河畔,末将等人在那里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过了那断崖,再翻过云雾岭,到真的到了泉州境内,不过末将看这条路却是用处不大,一来这云雾岭不宜大军通行,二来那断崖之处宽竟有数十丈,数人慢慢攀爬倒也能行,要是有大军通行,不低于登天之难。

于是,末将等人又返回山中,耗时几月,但……但却再也一无所得,实在是有负皇上所托,请陛下恕罪。”

“你等在川中一呆就是两年多,图册绘制的也算详尽,哪有什么罪过,倒是功劳不小,你到也没有给我丢脸,连博兰图鲁这样难驯的汉子也对你言听计从,回来还没少为你说了好话,没想到只区区几年时间,你倒是历练出来了,今后看样子还得给你添些重担,好好的干,我的章程你也清楚,你又是我信得过的之人,只要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