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世之铁血枭雄-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尸体和头颅,而今后,它将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杀戮和鲜血。
阿特兰妮恍惚之间,仿佛看到坐在正位上的那个身影的背后,死神露出了他那狰狞的面目,宣布了它在人间的代言人的诞生。
第五卷漫卷千军第一百三十五章登基
什么最能起人肝胆,催人心肠,一朝大权在握,英杰以命,群臣拜服,天下间有几个人能对此无动于衷?
张弃看着跪倒了一地的北疆官吏,心潮也自澎湃难抑,终于到了今日,建国称帝,领袖群伦,这是古老华国每一个有野心有实力的人的梦想,没有想到在这个世界自己能走到这一步。
三十年岁月的点点滴滴在张弃心头一一掠过,少年杀人,进入训练营,严厉的教官,地狱般的训练,同伴在他面前一一倒下,李朝伟凶猛的攻击,鲜血淋漓的脖颈,血肉横飞,炮声隆隆的战地,富丽堂皇,杯光交错的富豪家宅……千里追杀,最后却是同归于尽……凶猛的革兰战士,搏命厮杀,娇怯的少女……铁血的杀戮,恐惧的人群,滴血的长刀,火光荧荧中传来婴儿号哭,面容冷漠的战士,挥舞的兵刃……小小的婴儿,轻轻的身体,滑嫩的皮肤,心中茫然的情绪,得女的欣喜……平静的生活,妻妾的欢声笑语,草原风光,北疆山水……
电光火石之间,三十年岁月凝成了这一瞬间,没有悲欢苦楚,没有怨天尤人,有的只是积郁在心中的满腔怒火和一直伴随着他前半生的鲜血和杀戮。
没有人知道张弃在此时想着什么,漠然的眼神,冰冷的面容,隐藏了张弃心中一切情绪。
大厅之中除了官员们不安地挪动身体的微响以外。再无任何响动,是雷霆,还是雨露,甚至是虚伪的三辞而受。此时跪在地上的北疆官吏们心中都是七上八下,这位主子性情地喜怒无常大家都是知道的,难道说王爷并没有这样的打算,自己等人会错了意,有的人心中已是开始后悔蹚这趟浑水了……还是王爷高兴的不知道该怎么好了……
跪在地上地群臣都在胡思乱想。跪在众人头里地吴去心中也自翻腾。燕王称帝那是早晚的事情,只是现在时机尚显得有些早罢了。他知道张弃没有南向中原地意思,现在称帝会不会招来中原诸侯的不满,中原会不会有人借题发挥,起兵来攻,其他众人皆想着立什么拥立之功,他的头脑却是清醒的很。但群议汹汹,张弃那天话里话外又透露这样的意思,以其一人之力又阻止不了,为官这些年来,他知道值此时候,还是附议的好。
阿特兰妮好奇地看着这时的场面,这时她已经没有了先前的慌张失措,这就是宋人传奇故事中的黄袍加身吗,不过……场面似乎有些奇怪。书上不是众位大臣山呼万岁,而想要当皇帝那位则满面愕然,固辞不受,再三催请,才勉为其难吗。
这却是怎么回事儿,大臣到是跪倒了一地,却再没有人说出哪怕一句话,就更别说什么山呼万岁了,坐在上首的燕王更是奇怪,仔细看面色有些古怪,似喜似悲,恍惚间又再看又没有什么表情,这也不是谦辞的表情啊,宋人当真有些古怪,要是在伊兰出了这样的事情,自是要高兴的,接着就是以真主的名义接任苏丹之位,绝对不会出现这种莫名其妙的情形。
到得后来,众人见张弃毫无反应,跪在前面的几个人到还拿捏的住,后面一些定力差的有的已经开始哆嗦成一团儿了。
大臣们都是如此,那些本在大厅中侍候的下人们则更是不堪,众人跪倒的时候,这些下人到也识趣,都是连滚带爬的跑到大臣后面跪了下来,这时厅中压力大增之下,一些胆子稍微小上一些的已经哭了出来,却是不敢放声儿,身子更是和筛糠一样不停的哆嗦。
这时,深沉中带着有些沙哑的声音传遍了大厅,衬托着跪了一地的人群,却是带出了莫名的威严,“好,好……好,吴去。”
“下官在。”
“命你拟立国号……不用了,就叫燕国吧,别的事情你看着办,叫翟德协助就是,礼仪之事一切从简,用度从燕王府府库中出。”
“你们都起来吧,此事到也不急,先操办着就是,年后再说。”
跪在地上的众人如奉纶音,面上都是大喜,有说谢王爷的,有说恭喜皇上的,乱糟糟的站起身来,气氛立时热烈了起来,厅中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满厅都是燕王殿下天命所归,到时一统中原,帝业可成之类的话。
张弃面上微微露出喜色,举起酒杯,遍视厅中众人,众人见张弃有话要说,慢慢静了下来,张弃言道:“本王能有今日,全赖众位能与我同心同德,不离不弃,今后还望众位与我共勉之。”
说完扬头将酒喝尽。
“王爷厚爱,我等敢不尽力辅佐。”立时又乖觉的奉承道。众人也是纷纷附和,接着将酒干了。
接着张弃又自倒了一杯,“本王也知你们中有些人并不同意此举,觉得我志得意满,有些操之过急……”
“不敢,臣下们绝无此心。”
“敢与不敢不去说它,今日称帝我也心知不妥……”
厅中众人一阵愕然,其实,这些官吏都可说是当世俊杰,就算被拥立之功诱惑,也都隐约知道率先称帝的后果,别看中原战火纷飞,但若燕王率先称帝,着实有些后果难料,遍寻史书,也没有这样先称帝,却能最后建功的例子,这是听张弃的意思,这后果燕王自己也是明白的很,却是不知为何如此着急。
张弃傲然一笑,“这后果嘛。一个就是中原诸侯联合来攻,我北疆形成之地,又有精兵强将在手,量他们就算有这个胆子也没这个实力。二来无非就是与我结好,想着平定中原之后,再和我北疆刀兵相见,这个本王也是不怕,观今日形势。想要一统中原却是谈何容易。就算他们有天纵之才,没个十年八载的也别想成地了事。到时中原疲敝,我北疆怕他何来。”
接着笑道:“不谈这些将来之事,来,今日大家一定要尽兴,不醉无归。”
大宋平帝三年正月二十三,黄道吉日。北疆燕王张弃登基称帝,国号大燕,原大宋北望城更名为天安,取天下安康之意。
立原燕王正妃李翠儿为大燕皇后,立曲兰,林玲,王兰为侧妃,驳回了一些大臣要求广选秀女,充入后宫的建议,后宫则还是原燕王府中的侍女,原燕王府管家为内务总管。且张弃宣布,从此皇宫之中不用太监,官职皆有女子充任。
一些大臣对此都是不以为然,太监自古以来便有,虽然这些阉人惹人讨厌,但若是没有内侍,何以张显皇家威仪,还有就是皇后人选,众人皆是属意王兰,王兰出身官宦之家,又知书达礼,性情温婉,李翠儿虽也不差,但终究出身差了一些,还有就是对皇帝陛下影响太大,如果干预政事,实事后果难料,不过唯一的优点就是没有多少亲族,这外戚干政地事情看样子是没有的了。
但张弃一句话就将这些上书之人驳了回去,“我之家事,自由我来决定,谁敢多言半句,我也不在意登基之时见些血色。”
这一番话传了出来,众人哪里还敢多嘴。
于是,诸事已定,就待各方反应罢了。
不过,在这之前,一些事情还是要做的,首先,要给如今已经和诸侯打的不可开交的大宋朝廷送去国书,当然,一些面子上地事情还是要顾及地,国书中言道,北疆要抗拒外敌,为聚民心而建国,还为大宋臣属……等等一些废话,谁不知道北疆俨然已是脱离大宋,自成一体。
平帝李烨接到北疆国书后却是长长叹了口气,虽是心中愤怒屈辱,但值此之时,朝廷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歧州节度使张修咄咄逼人,已经三次兵临永安城下,要不是永安背靠凯洲,使其有所顾及,要是永安孤城,早就被歧州大军攻破了。
李烨暗恨之下,召来众臣商议,李烨有意召告天下,召集诸侯伐之,被群臣谏止,更有人言道,北疆张弃,向无南向中原之心,当今诸侯各自为政,不听朝廷号令,若是惹恼了北疆张弃,诸侯之兵未能召来,却是北疆大军先到,则大宋危矣。
张弃行此乱臣之事,必招天下英才唾骂,现在应暂时隐忍,等待时机,一举平定北疆才是。
却是新任兵部尚书赵潺言道:“张弃称帝,若朝廷毫无反应,则诸侯必群起效仿,到时朝廷大义名分皆失,我等岂不成大宋千古罪人,现在诸侯虽然不听朝廷号令,但还奉大宋为正朔,只要皇上下旨,派能言善辩之士联结各州节度使,备言北疆张弃之野心,诸侯为自身计,必定出兵响应,到时千军所指,任北疆实力再是雄厚,也是须臾可破,此正是朝廷彰显权威之时,到时再无敢无视我大宋朝廷权威者,天下由此可定,陛下且不可听信那些误国之言,若是纵容北疆张弃建国称帝,则我大宋亡国之日不远,还请陛下早下决断才是。”
李烨虽是觉得赵潺之言有理,但朝廷众人附议者却是寥寥可数,都言且不可轻举妄动,以歧州出兵之机会。
无奈之下,李烨却也得回书抚慰,准许北疆建国。
不出张弃之所料,北疆文告送到各个诸侯手中之时,中原诸侯都对此事反映冷漠,有些城府不深的甚至露出羡慕之色,对北疆燕王称帝一事表面之上地功夫还是要作的,待得张弃登基之时,中原诸侯都派出了自己的使者,送来厚礼,以视对张弃的尊重之意。
民间对这些事情却是反映不一,北疆百姓在张弃治下已久。且北疆赋税宽松,从不乱加赋税,官吏比起大宋朝的官员来又极是廉洁,燕王张弃在北疆地威望又是无与伦比。北疆百姓自是欢心鼓舞。
大宋境内地百姓听闻此事却都是漠不关心,改朝换代在这些平民百姓看来也只不过是皇帝换了个人而已,到有一多半的人听了还极是羡慕大宋北疆的百姓摊上了个好皇帝。
只是大宋地一些文人士子们着实写了些文章痛骂张弃狼子野心,不尊礼法,这要是在平常到也能煽动起一些百姓来一起唾骂一番。但此时中原战火纷飞。百姓身上的赋税一日多过一日,填饱肚子都有些困难。还有谁闲着没事儿跟这些人瞎闹。
其实这些都在张弃的意料之中,张弃和吴去关注的是大宋的豪门氏族地反应,大宋发展到了现在,其实控制政权地都是这些世家大族,比如歧州张修,本身就是当地的氏族大家。歧州军中将领也大都是与张修家族交好地世家中人,这些世家大族手握军政大权,要是串联起来与北疆为难,到是有些让人头痛。
但幸好,这些世家大族最关注的还是中原战乱,对于北疆张弃称帝一事多是采取观望的态度,也有试探朝廷反应的意思,不过在听说朝廷竟是下旨容许北疆建国,这才都对北疆使臣热情了起来。在张弃登基之时,到都是来到了天安观礼,使张弃心安不少。
燕国初立,张弃下旨大封群臣,北疆实际上架构已经完善,只是稍作些调整罢了,但对北疆军队的革新却是较大。
张弃下旨,废除北疆军中品级制度,改以各级军衔代之,和北疆行政官员彻底分开,并召专人完善北疆军规,薪俸等事,并在中央设立统领北疆大军的军务省,由蓝远山和王幕任正副军务省中丞,其下设军机处,军备司等部门,其官员从北疆军中择人担任,也是已经完全与政务分开。
接着张弃又下令建政务省,任智候吴去任政务省中丞,本来,以张弃地意思,为了不使政务省为一人所把持,还是要有几人进入政务省的,到不使张弃信不过吴去,吴去跟随他多年,始终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北疆能有今日,吴去之功至伟,但此时张弃已是一国之君,这制衡之事不用张弃自己说出,只吴去自己就是不敢处在这风口浪尖之上,已是几次上书请辞,但让张弃烦心的是,虽是有几个人选合适,但这几个人都是身居要职,要是进入了政务省,则原来职位却是没有人接任,其余众人不是太过年轻,还得多加历练,就是才能不够,不足以领袖群臣,架构虽然搭了起来,却是无人可用,张弃在和吴去商谈的时候,也是不由叹息虽然北疆现在人才极多,但大燕初立,根基还是薄弱的很,还是得等慢慢寻找合适人选再说。
这建国可不是说说就能完事的了的,诸事繁杂,忙的众臣都是脚不沾地一般,才在半年的时间了完成了这从诸侯向国家发展地诸般事情。
到得六月,诸事皆备之时,这北征伊兰的事情才被张弃提了出来。
在此之前,北疆重臣就已经有所觉察,因为身为伊兰公主的阿特兰妮就在皇帝陛下的故邸居住,且频频与现在的政务省中丞吴去密谈,这些大臣们也都风闻伊兰过内有所变故,所以这位公主殿下才来到了北疆,现时的燕国,没有想到的是,燕皇登基未久,皇宫刚刚建成之际,就急切的想要出兵伊兰。
这就不免使一些老成的大臣们觉得皇帝陛下有些过于穷兵黩武了,刚刚经历了平定蛮族之战,就要为了一个女子出兵千里之遥的伊兰。
于是,此议在竣工未久的金銮殿上刚一提出,立时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
“陛下,微臣觉得此事不可。”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此人面容俊伟,身材挺拔,却是新任的谏官韩让,这人却是刚从天安书院出来,正是新皇登基之时,又经自己的老师翟德推荐,任了这谏议司司官一职,其实,此人资历并不足以当此职位,但谏议之职向来得罪的人多,现在大燕初立,中官员正是忙着为自己找个好的职位,心中火炭儿般滚热的时候,这谏议司司官虽然看起来风光,但却无人跟韩让相争,张弃也选他年轻热血,敢作敢为的长处,于是,这位年仅二十四岁年纪的年轻人便成了大燕国第一任谏议司司官。
“陛下,臣未闻有国家初立,诸事未定之时就兴兵讨伐外族之事,如此,不仅劳民伤财,且劳师袭远,一旦战事拖延,中原诸侯态度暖昧不明,则我大燕危矣,请陛下明鉴。”
第五卷漫卷千军第一百三十六章雷霆?
张弃也是新登帝位,往常独断专行惯了的,这样的大事,其实必先找一些重臣商量,取得其支持,然后再公布于众,到时,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必然会小上很多,哪里有这样,在朝臣多不知道的情况之下,却要众人同意出兵哪里办得到。
张弃坐到新制的龙椅之上一阵的头痛,这已经是第四个站出来反对的重臣了,看他慷慨急激昂连什么兵书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妄动刀兵都搬了出来,接着就是说什么皇上应该勤修仁德,内理万民,外平中原之类的话了。张弃不由一阵心烦,不由向吴去使了个眼色。
吴去早有准备,他与张弃两人已经读出征伊兰商量了年余,对此战的得失已经非常的清楚,此时一声清咳,打断了对方的话头,此人叫王前,是内政司郎官,这人能力是有的,也写的一手好文章,就是为人过于张狂,这时正是说的兴起,但见自己的顶头上司要说话,也不得不一躬身,退了回去。
吴去扫了众人一眼,“列为说的不错,我大燕初立不假,正是需要各位同心共力之时。但,这出兵一事却是兵事,应该军务省说的算,大家只是给些建议罢了。诸位还是应该听听军务省地诸位大人怎么说,在提意见为上。”说完,目视军务省中丞,蓝远山。
蓝远山却是有些犹豫,他年纪已经不小,今年已经六十有二。这几年他没怎么随张弃出征。一个就是他久任北定州节度使,职责在身。不能轻离,再一个就是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也是林玲看他实在有些辛苦,这才向张弃进言,免了这随军征战之苦。
燕皇陛下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