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奴-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让人很怜悯的,但是就算他不自尽,恐怕也捱不到首义城。二十八屯离首义程的距离直线有三四百里,算上绕行和山路,恐怕要有六七百里之遥,如此漫长的道路单纯步行至少要走上二十多天。天寒地冻的在野外行走冻死冻伤肯定是难免的,等队伍到了首义城后,怕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就要死绝。但赵强不能留下他们,因为他们知道抢劫的队伍中不仅有罗刹人还有汉人,而这个信息是万万不能被清军知晓的,所以只能无情的驱使这些老人踏上一条不归路。
世上的事情往往总是让人无奈,让人无从选择,而有选择的时候更多的却是从两个更坏的情形中挑选一个,赵强不想做孽,不想成为屠夫刽子手,不想总是受到良心的谴责,但是事与愿违,北上之后,他几乎是一边倒的充当了他最不愿意充当的角色,双手沾满了各族百姓的鲜血,背负了几千乃至上万条无辜性命的罪业。如果真有因果报因,赵强相信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恐怕十八层地狱都不能容纳自己。
屠夫在杀人时,总是以大义的名义替自己找到可以杀人的理由,赵强也是,他一直把自己的所做所为与南下杀尽满奴,恢复中华的大业联系起来,他相信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都是可以原谅的。世人常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哪个成功者的背后不是堆满了累累的白骨。安慰也好,信仰也好,事实也好,总之赵强已经不再是那个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屠夫之子,不再是那个嗜书成性的青年,不再是那个对世界充满爱的好人,他已经被自己心中的狂热和偏执打造成了一个狂人,一个恶人。所以在想到那些即将被冻死累死的各族老人,他如此自我安慰自己:带他们回去和命运拼搏一回总比把他们全部处死好吧。
押送老弱妇孺的队伍在和三道屯留守的两个哥萨克小队会合后折向墨尔根方向,七天后遇到了前来接应的后卫师团首义城大队一个中队,其后两批队伍也相继赶到,赵强所带的最后一批人马是十二月十七日到达的墨尔根,沿途并没有清军尾随,连个清军侦骑的影子都没有见到。
吴四亲自带人在墨尔根迎接大帅北返,从三道屯劫来的粮食早已运到首义城,现正分批往各地运去。二十八屯掳来的人口也多押到首义城去了。因惦记刘德和戈洛文谈判的事,所以赵强一到墨尔根便把押送的任务交给吴四,自己则带着一百骑兵赶回雅斯克
书评有读者认为情节在拖,写了七十万字主角才占了这么点地盘,这里骨头不想说太多,只是请这位读者朋友查看一下十七世纪远东地形和人口情况再来下个评价,在一个地大人稀的地方,地盘占得再多再大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人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积累了一定的人口才能有南下的本钱。本书的创作是基于一个普通人的穿越故事,金手指并不是太多,与其他作品穿越不同,本书选择在满清初年,并是在一片蛮荒的远东,难度等级相应要高上许多。许有的读者会留意到,关宁军的发展和辽末的女真、明末的后金是很相似的,都是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无到有一步步的扩展起来,并最终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举问鼎。
屠杀是关宁军必须要做的事情,无情也是主角必须有的,否则关宁军没有南下的资本。强盗式的集团是关宁军初期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所必须担负的形象,主角同样也只是个强盗头子,体系和中国人固有观念里的政权概念只有在强盗成了强者后才能与之配套,否则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第二百五十一章准备南下
陷入写作障碍中,这两天不知道为什么,一坐到电脑前就空荡荡一片,有些厌恶的感觉,只想看电影或者是躺床上,就是不想码字。写手不容易,短暂的厌恶会时不时冒出来,但只要克服过去就好了。
没有灵感写出来的东西是死的,所以骨头不打算硬凑些干巴巴的文字,今天更新不多,或许明天也不会多。大家可以理解的,如果让你没有心思的去构造一个故事,你也会坐在电脑前发呆的,就好像读书时老师布置一篇作文,而你却不知如何去写,结果就只能干巴巴的看着笔发呆,或者抄上一篇改改混过去。骨头不想蒙混过去,也不想硬拼些没有意思的段落,所以我只能把更新减少些。待调整过来再暴发,正如月初连续多日万更一般。
………………
十二月二十一日,赵强回到雅斯克。雅斯克城的筑造工作仍在进行,不过因天气原因,工程的进度较前阵有所下降,但参与筑造的民夫和各族百姓的死伤却也降了不少,赵强南下的这一个月民夫死伤不过二百多人,而在此之前,平均每天都有二十人的死伤。因此与先前相比,民夫和各族百姓是得到了切实的善待的,虽然每天都在死人,但那是谁也不想看到的事情,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毕竟全凭人力建造一座城池,强度与危险都是空前巨大的,没有人可以保证不死一人不伤一人!赵强能做到的也就是让参与建城的民夫们吃得饱些而已。
城墙的建造也已经全部完工,雅斯克的轮廓清晰可见,接下来的日子便是要建造城内的各大建筑,以及对城墙的防卫体系进行构筑。赵强回来的时候是下午,离太阳下山还有一个时辰,因心里挂着很多事,所以他也顾不得休息片刻,便召来魏季和郭飞。
魏郭二人到了之后,赵强便问魏季存粮和各城情况,魏季一一答了。存粮消耗很多,但有了赵强从清军手中抢来的军粮补充,再加上从二十八屯百姓手中抢来的粮食,足够撑到春暖花开,即使有些缺数,也可以用捕猎来的肉食填补。各地情况也很好,没有民变也没有外敌入侵,只额尔古纳城因连降暴雪失去联系四五天。
听完魏季所说后,赵强微一点头,让他在雪停后要立即派人去额尔古纳城,做好相关的防灾工作,尽量不要使额尔古纳城出现大规模的饿死人情况。另外雅斯克城修建的重点既然已经移到城内,就先开工建造居民住的房子、医院和学校,至于其他的建筑先缓一缓,待那些建好后再建也不迟。魏季一一听了,衷心的为大帅仁义之心叫好,保证民曹一定会按大帅的交待把事情都办好。
对魏季交待完后,赵强让郭飞汇报了下军曹的各项事务,郭飞也一一汇报了。他的军曹本就无甚事,除了保管军械和驿站统管外就是情报司有些活动。这些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郭飞虽不喜军曹差事,但该他做的还是都尽力做了,因此倒也无甚差错,不过却也无甚建树。情报司已经派了五十多司员出去,不过截止今天,也并无什么重要情报传来,倒是有几个司员临绘了些地图回来,算来是仅有的成绩了。安马尔那边也没有情报传来,一来是因为天寒地冻,各地都有降雪,来往不便,二来则是入冬后,清军明显加强了防备,对来往于各地的行人和商队盘查得严密了,所以短期内安插在安马尔身边的人是没有办法再潜来首义城的。
军曹的事情赵强本就不指望郭飞能做出什么来,只是盼他能把架子搞起来,等寻到合适人选再替换他,因此听郭飞说完后,也没有对他说什么,说了句“知道了,你好生用心干”便让郭飞下去,让卫兵把齐壮和贺满川两个万户叫来,赵强要问问他们部队训练的事。
魏季见大帅有些疲惫,急着要找齐贺两个师团长,知道大帅没有什么要交待自己了,便也想告退出去,不过在走之前却有一事要向大帅禀明。
“自大帅南下后,下官便组织了一支百人的商队南下,用的都是索伦、达斡尔人,内中有几人原先就是在墨尔根与各族百姓做过生意的,所以下官便把差事交给了他们。这几人也不付所托,带队到三姓去了一趟,把咱们手中囤的一些皮毛和人参和当地人换了些粮食、布匹还有铁器回来,另外还有不少盐油,所以下官准备过几日再组织一支规模再大些的商队到三姓去一趟。”
“好,这些事情你看着办就行,但必须记住一点,就是安全第一,绝不能让人查觉出商队的真实身份。”
组织商队南下的事情魏季曾与赵强说过一次,赵强当时便让他成立商务司负责妓营、酒及商队的相关事务,因此听了商队南下的事后并不觉意外。稍停一会,又对刘德说道:“过几日本帅要南下走一遭,你替我准备一下,此事不要对外人提起,我走后,若是有人问起,就说我到各地巡阅去了。”
魏季并不知道赵强要到京城去,当下心中有些疑惑,不知大帅又要南下做什么,不是刚劫了清军军粮回来吗,这会又要南下却是为什么?不过他生性谨慎,知道不该问的事情就不要问,因此应了一声便退了下去。
赵强不告诉魏季自己是去京城,也不让魏季对外人提起自己随商队南下是防止自己走后,关宁军出什么变故。虽然大多数将士已经牢牢和关宁军、和赵强绑在一起,但也难免会有一二异心之人,若是他们将赵强南下消息告于清军,那赵强就去得回不得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却是不可无,当日徐锦衣偷了金子叛逃一事赵强至始至终都记在心里呢。此次去北京城可不是带着几百俄军大摇大摆的去抢粮食,而是完全秘密的行动,身边所带的人也有限,一旦遇上不测,只能听天由命了。若不是为了冯云,为了自己计划的那几件事,赵强才不会去冒这个险。但若是此行顺利回来,赵强相信自己不仅能毫无负担的迎娶冯云,更能为明年的对清战事添上必胜的砝码!
第二百五十二章一个老人与辽东铁骑
骑兵师团和近卫师团的训练严格按照赵强之前所拟定的训练大纲落实,但大体上仍是参照原关宁军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骑兵方面,赵强所知的与这个时代的军人基本相同,并没有因为多了两三百年的见识就超越这个时代的骑兵将领。
不懂就让懂的人去做,这一点赵强做得很好,他从不像后世校长一样事事插手,而是放心大胆的把懂行的人用起来,让他们去办自己不懂的事。所以骑兵师团的训练从上到下都是骑兵师团的各级主官在落实,赵强只看成绩而不去横加干涉,再而言之,他也拿不出什么可以短期内就可以让骑兵师团战斗力实行质的飞跃办法。
骑兵这个兵种从诞生初始,历经两千年岁月考验和历代将领不断的完善,到此时各方面已经成熟完形,没有必要进行大的改变,历史也告诉赵强,再过一百多年,骑兵将从人类战争历史中没落乃至最终消散在历史长河,取而代之的是热火器军队。故而对于在这个时代还可以发挥作用又完全不必自己去想办法改进的骑兵师团,赵强也就任之按传统道路发展,并不脑子发热妄想对骑兵也大动手术,使之成为“焕然一新”的新生物。
不过不去干涉却不代表赵强心中没有遗憾,没有想法,他有,但他却没有办法去做。他很清楚,论骑兵数量,自己编得再多也赶不上清军,他们有满蒙汉三个八旗的骑兵可用,损失了可以到蒙古部落补充,也可以征用数百万的汉人充当炮灰,总之,清军的兵源多得吓人,他们根本不在乎一两场死伤几万人的败仗,而赵强在乎,因为他一场这样规模的败仗都承受不了。原因很简单,他没有兵员可以补充。治下地盘很大,真的很大,赵强曾计算过,仅目前关宁军所占领的地盘,拿到关内去就是河南、河北、山东三省面积的总和,然而这么大的一块地盘内,兵民加在一起仅有不到七万人,这就意味着如果南下后,骑兵师团在清军重兵的打击下覆没,那赵强就再无骑兵可用,他的后关宁军也将成为缺翼的天使,最终凋落人间。
无法也不可能与清军单纯比骑兵的数量,所以赵强只能力求关宁军的骑兵能够在战斗力上超出清军数头,每战皆可以最小的伤亡取得最大的战果,然而仅凭现有的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这无异于是痴人说梦。而唯一能让他的愿望成真的却只有一件神器——三眼火铳。
三眼火铳是明代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其式样与老土枪相仿,分别有三个点火装置和三个药室,可以连射三发,也可以一并点火齐射,是当时以及现在世界上最发达的火器。三眼铳体积不大,骑兵冲锋时三发的火力会给对方造成极大伤害及震慑,发射完毕后又可以做锤击的武器,利用在马匹的奔跑速度,重击速度绝不逊于任何一件马战兵器,只要挨一下,对方就得一命呜呼。而让三眼铳成为骑兵大杀器并扬名千古的这人则是赵强每看《明史》都对其生平钦佩不已的一个老人,也正是这个老人铸就了关宁军的前身——辽东铁骑。
“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
这句话来自于一个人的传记。此话的意思为:以此人的才能,恢复失去的江山固然不太容易,但如果信任他,放手将权力交给他,那么稳固现有国土,却是可以的。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这句话出自于《明史》,而编写《明史》的人是清朝史官。
在清朝这样一个文字狱横行,汉人气节被阉割一尽的朝代,说出这种话是要被杀头的。因为此话隐含的意思为:如果此人一直在任,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可是清代的史官说了,还把这样的话写进了《明史》中,并且没有受到皇帝的指责和怒骂,也没有一个人因此而受到任何惩罚。与此同时,他们还用一种十分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个人的崇敬。
在长达二百二十卷,记载上千人事迹的明史传记中,无数为后人熟知的英雄人物都要和别人挤成一团,而此人的传记里却只有他和他的子孙!
这个人不是徐达,徐达的传记里有常遇春;也不是刘伯温,刘伯温的传记里有宋濂、叶琛、章溢;也不是王守仁,王守仁的传记里有他的门人冀元亨;也不是张居正,张居正的传记里有他的老师徐阶、对头高拱;更不是袁崇焕,因为袁崇焕的传记里有十个人。
此人便是孙承宗,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皇帝的老师、关宁铁骑的创建者!正是因为此人,才有袁崇焕、才有满桂、才有赵率教、才有何可纲、才有祖大寿、才有吴襄、才有吴三桂……。
孙承宗是天启皇帝的老师,辽东告急后,他以花甲之龄出关亲自查看时局,并最终做出“以辽人守辽土”的决策,在此策的影响下,关宁军的前身——辽东铁骑成立。初入辽东铁骑的七千人全为难民,皆为家破人亡,与后金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汉子,这些人捍卫了大明二十多年直至最后。而辽东铁骑之所以有这样的威名与战绩,则全赖军中所配的三眼火铳。
做为辽东铁骑的直接继承者,赵强与所部的吴军士兵身上都有关宁军的影子,正如后世某支军队喜欢追朔部队前身的光荣一般,赵强的关宁军追塑的便是辽东铁骑。无论现在的关宁军是怎么样的人员组成,无论现在的关宁军是打着什么政治旗号,都不能割断关宁军与辽东铁骑,与孙承宗、与袁崇焕、与吴三桂的血脉关系。
要想重振辽东铁骑的威名,要想以少克多,以弱胜强,赵强就必须给他的骑兵师团装备三眼火铳,而恰恰他没有三眼火铳,也无法制造,所以他要去京城,因为他要想有三眼火铳乃至“绞肉机”的机枪,他就必须要得到一个人,此人便是——戴梓!
第二百五十三章天才戴梓
戴梓,字文开,号耕烟,浙江人,康熙十三年,耿精忠自福建起兵进犯浙江,响应吴三桂反清,康熙遂派遣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