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奴-第2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不是大帅想招纳此人,刘德才懒得跟他费口舌,按下心头不快,仍好言相劝,陈梦雷却自始自终再不开一口,刘德见状,知自己说不动他,只好悻悻而去
“陈梦雷想当康熙的忠臣吗?哼,他老糊涂了”
听完刘德回报,赵强冷笑一声,吩咐他:“去,叫布尔察他们这帮旗官去劝,本帅让他看看,连鞑子都降了我,他这汉人凭什么不肯助我难道他当真要以死报他的皇上吗”
“是,大帅,属下这就去让布尔察他们去劝”
刘德忙又让归降的的旗人布尔察、额尔图等人去劝降陈梦雷哪知布尔察等人见到陈梦雷后,还没开口说话,却见陈梦雷指着他们脑后的辫子讥笑道:“不知我如今当呼你们为国人还是叛逆?若是国人,如何从贼叛了祖宗?若不是国人,为何这脑后有我国人之辫?”
“你…”
布尔察等人老脸一红,无话可说,本想好的种种劝降之语再也说不出口,只好怏怏而去
“这老匹夫脑袋里装得是浆糊吗”
闻知布尔察他们一句话都没说,就被陈梦雷讥笑而去,赵强大怒,拾起一只茶碗随手砸向帐外,喝道:“让他的儿子去劝骨肉亲情难道抵不过他脑中的愚昧吗”
刘德见大帅暴怒,忙去提了陈梦雷之子陈昭来,要他立即去劝说其父投顺大帅
陈昭一听自己老爹还没死,而且关宁军大帅想重用他,忙点头哈腰应了下来在刘德的带领下,满怀希望的去劝老爹不要死脑筋了
“爹爹”远远望到人群中的陈梦雷,陈昭忍不住激动的叫了起来
“昭儿?昭儿”听见儿子的叫声,陈梦雷还以为在做梦,待看到狂奔而来的陈昭,不由惊喜若狂,也迎了上去,一把抱住儿子,老泪纵横,呜咽起来
陈昭见一旁的刘德朝自己打眼色,忙安慰了一下泣不成声的老爹,说道:“爹,我是奉大帅之命来…”
话还没说完,陈梦雷就一个激灵,松开儿子,眼神之中尽是疑惑:“大帅之命?…”
陈昭点了点头
“你已降了这些贼军?”陈梦雷的手开始抖了起来,脸上阴晴不定
“爹,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啊”见老父这样,陈昭心中也有苦,谁他娘的吃饱了撑的要跟叛匪走一道去,这不人被扣在这,你不答应能行吗?
拿眼角余光斜瞥了下不远处的刘德,陈昭故作不经意的朝前迈了两步,以极低的声音劝爹道:“儿子这也是为了保住性命,不得已之为爹不是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现在贼军势大,好汉不吃眼前亏,儿子这是忍辱偷生,他日再寻个机会离开便是现在贼军要爹出力,爹不如假意答应下来,日后再与儿子一起逃走便是爹当年在福建不也是这么做的吗?”
“叭”的一声,陈昭的脸上重重挨了一耳光
陈梦雷气得身子直抖,指着陈昭骂道:“滚,你马上给我滚”
“爹,你这是何苦来着?”陈昭捂着半边脸,不明白老爹这是发哪门子神经
“孽畜,你给我滚”
陈梦雷咆哮的声音传得老远,吓得周围那些汉民们目瞪口呆
“老匹夫六亲不认吗去,把他给我带过来,本帅要亲自问他”
一连三拨去劝的人都被挡了回来,赵强不能不亲自出马了刘德已经统计过,尚阳堡内的犯事官员的读书人有好几百人,这些人可都是关宁军用得着的,现在打下的地盘急需要这些文人去治理,如果陈梦雷坚持不肯归附自己,对于这帮人的影响肯定很大所以他无论如何也要说动陈梦雷归顺自己,对这些汉官读书人也好,对关内的汉人士子也好,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陈梦雷被带过来时,只对赵强行一拱手礼,然后便将头扭到一边去,看也不看赵强
“跪下”
葛飞虎喝令左右强制陈梦雷下跪,陈梦雷竭力挣扎,就是不肯跪,最后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就是不跪,神情似在说:我就是不跪你这贼子,你能拿我奈何
赵强有些敬佩陈梦雷的骨气,也有些为他感到悲哀,知道陈梦雷是定然不肯归顺自己了叹口气示意亲卫们不要再强迫陈梦雷跪了,开口道:“先生真不肯助本帅一臂之力,共复我汉人江山吗?”
“道不同,不相为谋”陈梦雷冷冰冰的摞下七个字
“先生为汉人,满人为胡人,现胡人占我江山,杀我百姓,却不知先生何以说这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难道先生认为本帅反清是错的么?”
“天下已定,国运已定,百姓已安居乐业,当今圣上千古明君,对我汉人如满人一般,何曾来屠戮之说满汉一家,不分彼体,国人也好,汉人也好,只要天下太平,不受刀剑之祸,不受流离之苦,这日子便是知足现你等罔顾朝廷不杀之恩,再次造反,实为不仁不义之贼,你要知这刀兵一起,除了荼毒生灵,能让百姓得到什么”
“先生这话可就错了,我就问先生,旗人不足百万之数,而我汉人有千万之众,若你是旗人之主,你会放心善待我汉人吗?”
“妄自揣测,不值一说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大清尽忠,只愿早死你不必与我多说,我是不会归顺于你的,你若真是英雄,就让我一死,以全我名节”
“你当真不怕死?”
“生是大清人,死是大清鬼我为全心中之节而死,死有所值,死有所安”
“那好”赵强摇头苦笑一声:“来人,把陈梦雷拉出去,砍了”
“不必你们拉,我自会走”
陈梦雷径直从地上起身,一拍屁股上的灰尘,冷冷朝赵强看了一眼,毅然扭头坦然而出
刘德奉命监刑,待行刑手架好陈梦雷准备下刀时,他有些惋惜的走了过来,俯下身子,轻声对陈梦雷道:“你还有甚么话要说?现在若说,还不迟”
陈梦雷一脸无畏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顿了一顿,却又问道:“哪边是南方?”
刘德伸手朝南边一指,不明白陈梦雷问这个做什么
“多谢”
陈梦雷拱手答谢刘德指向,正了正身子,神情凝重的面朝南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冠,突然弯腰趴了下去,重重的朝南方磕了三个响头
见陈梦雷如此忠于将他发配关外的清廷,刘德撇了撇嘴,对行刑手吩咐行刑,便转身离开,不再去看陈梦雷人头落地的惨状
“行刑”
一声大喝,大刀挥下
“噗哧”
鲜血四溅,人头落地,只听得陈昭哭天抢地的哀号声“爹,爹,爹啊!”
神印王座
第三十一章临时扩建
陈梦雷的尸体用草席裹着抬到了东城外的一处山坡上,赵强恩准陈昭亲手埋葬其父,并允其为父立碑。
随后,赵强召犯官罪民当有影响的三十人入帐,当有原吏部侍郎董国祥、礼部给事季开生、河南学政丁澎、兵部左侍郎张天植、山东巡抚吴达、山西巡抚刘嗣美等原清廷的高官。
半柱香后,礼部给事季开生、山西巡抚刘嗣美等十一人被押出军帐处死,余者皆下跪表示愿投关宁军,为赵强,为反清大业出力。
董国祥等人将关宁军招纳的消息告诉那些犯官与读书人后,除数十人欢呼外,大部保持沉默,有湖南学政程学敏、工部主事周正光、江苏士子陆之等四十人誓死不投。稍后,即被驱致北城河边,皆溺毙。死后首级皆被割下,与尚阳堡城头上的旗人首级一同悬挂。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陈梦雷及季开山、刘嗣美等人对于清廷的死忠让赵强不再妇人之仁,也不再对这些读书人抱以多大希望,他决定从今天起,对待这些汉人士子一律采用铁碗手段——不归顺,即杀之。
他一直对如何处理关内关外汉人读书人困惑,但经周培公和陈梦雷这一深刻教训后,他意识到,现在关内的大多数读书人已经认同满清的统治,并积极融入旗人统治之,这从每年参加科举人数的不断提高就可以看出一二。既然如此,就不能对他们抱有幻想,甚至要和满清一样,用屠刀让他们感到害怕,进而屈服。
满清占领国的过程十分血腥,尤其是对待那些不肯归降的读书人,可以说是一律杀之,虽然这听上去十分的残酷,但恰恰却是最有效的手段。在权衡再三后,赵强决定可以借鉴满清这一做法,以最大程度减少汉人地主阶级与士子阶层对关宁军的排斥与敌视。
做出这种决定是很无奈和很痛心的,对自己同胞下杀手是相当为人诟病的,但是赵强发现自己除了这样做之外,他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难不成要一个一个苦口婆心的劝他们想起自己是汉人,不应该替满人卖命,更不应该死忠于满人吗?
清末民风思想已经相当开化,还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力保满人皇帝,而忘记自己应该推翻他,因为这个皇帝从来就不是国的皇帝,也不是汉人的皇帝,他们是异族,真真实实的异族,在他们的统治,汉人只是奴才,汉人的一切都是可以随时剥夺的,甚至可以“宁予友邦也不予家奴”!所以,赵强绝不能幻想那些已经被阉割血性的奴才们会想起自己是汉人,会明白自己应该帮助关宁军而不是与他做对。
赵强何尝不想成为一个众望所为,各方士子争相竞投的英主,可是现实及这个时代特征告诉他,不行!你再仁义,再如何打造自己,那些汉人士子也不会认同你,在他们眼里,关宁军永远是贼军叛匪,赵强也永远是个杀人不眨眼,祸害江山社稷的贼首!在他们的眼里,他们是生活在大清国,而不是国,他们是大清的子民,而不是国人。
而且关宁军脱胎于吴三桂的旧部,其身上吴氏烙印不可能短时间就消磨掉,而对于那些已经被满清洗脑的汉人士子而言,吴三桂是三姓家奴,此人不值得投奔,他的残部更是不值一提。而赵强的尴尬就在于,他的身份是一名昔日的吴军,他的核心部下也都是吴军旧部,所以他不可能在满清还没有推翻之前搞什么“去吴化“,这不现实,而且必然会使军心发生动摇。
一支连自己军队的渊源都搞不清楚的军队,如何才能让上下一心,齐力断金呢?
赵强不能允许自己的部下思想产生混乱,他必须让他们脑海只有一个念头——反清,反清,反清!除了考虑如何打好仗之外,不能让他们有其他的想法,不能,绝不能有!
在没有取和决定性的优势前先否定自己军队的传承,这无疑是一件极不明智的事,所以赵强必须要扼杀军出现的一切不利反清大业的想法与念头。
赵强在关宁军的讨清檄已经明确肯定了自己的身份,也从正面肯定了吴三桂,“先帝昭武”不单单是写在檄上的几个字而已。所以,赵强现在所做的是继承吴三桂的“遗志”,以他的继承人身份带领关宁军高扛反清大旗,从而能使得数万吴军旧民和忠于吴三桂而被满清迁到关外来的那两万滇民效忠。
鉴于吴三桂及其后人都被清廷杀光,所以赵强不必担心会有人推出一个“楚义帝”或者“朱三太子”来,因此他必须打造好自己吴三桂继承人这一大旗,好让关宁军的吴军旧部们能够死心踏地的跟着自己干。
实质的利益,现实的考虑才是赵强要做的,而不是如刘德他们所言,将大明朝的旗子举出来,或者打出自己的旗号,这些至少在目前而言,都不现实。
其实关宁军打出吴三桂旧部这面大旗,最大的不利不是那些关内百姓和读书人的不认同,而是那些绿营将领。
参与平定三藩的绿营汉将的地位和财富都是来自于他们血腥镇压吴军,所以关宁军要是在关外站住脚,下一步必然是挥师入关,而那时,关宁军的敌人将不再是八旗兵,因为关内的八旗兵已经烂透,难打的不过数万之众。因此可以预料,一旦关宁军入关,康熙必然将绿营做为平乱的主力,甚至有可能在盛京危急时,就将绿营调出关。
而绿营和那些汉将双手是沾满吴军鲜血的,所以他们必然要与关宁军死磕,否则,他们谁敢保证关宁军得了天下不会报当年的仇?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清军反扑,赵强要在最快的时间内整编吴军旧部,招纳人材,尚阳堡内的这些犯官和读书人是治的一方面,对吴军旧部和现有师团改编就是另一方面。
愿投顺的犯官与士子一共有三百七十多人,赵强将他们统一交由刘德负责,分别安于总制府军民两曹及各师团听用。
军队方面的整编也在进行当,整编的目的是将关宁军各个师团兵员配署更加合力,以应付大规模的战事,尤其是骑兵。据线报,宁古塔将军巴海手是有四千八旗骑兵的,所以骑兵师团肯定要扩建。
骑兵师团原有三个联队,四千五百兵,赵强下令立即新增三个骑兵联队,兵力扩为千人。
战马不缺,彭春统带的北征大军在爱瑷留有战马两千多匹,加上尚阳堡内搜刮的,可以凑齐三个联队所需。兵员从预备役师团及以前曾经当过骑兵的吴军旧部抽调。
新建的三个联队组成后,赵强将骑兵分为重装联队与轻装联队,所谓“重装”与“轻装”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披甲。
近卫师团原有四个联队,七千二百兵,于爱瑷新增第五联队,计有兵千人,现又再建两个联队,共七个联队12600人。
后卫师团原有两个联队,四千八百兵,新增第三联队(满洲联队),兵力增为七千四百人。现再增两个联队,每联队一千八百兵,共9000兵。
预备役师团则缩为五千人,以五百人为一大队,分别驻守各地,不再随大军行动,转为治安维持军性质。
骑兵师团三个重装联队千户为伍枫秋、马龙、巴根,三个轻装联队军爵则为百户,分别为江恩、孔国华、归济。
近卫师团原有四个千户为江四、陈伟、季锋、唐二广,新建三个联队千户为格里夫斯基、葛飞虎、魏小江。
后卫师团三个千户钱林、李广材、布尔察,新增两个联队千户则为赵卫、吴化城。
如此调整后,堪堪将现有兵力和吴军旧部及罪民们整合起来,虽然这样的调整并不是太好,但赵强也只能先这样整编了,待拿下盛京后再行关宁军的彻底改革。
各师团用三天时间整合了新补充的吴军旧部和青壮罪民,依然是老规矩,老兵带新兵。军官分配倒不麻烦,南下战事有一大批军士小旗积军功可以晋升,正好调至新建联队,另外吴四已经奉命带着教导大队从首义城赶到尚阳堡,教导大队的四百多学员尽数分配了下去。
算时间,安马尔应该已经到了宁古塔,赵强也相信巴海肯定知道北征大军覆没和尚阳堡失守的消息,所以他决定明日就全军转进宁古塔,但在此之前,他还有一件大事要办,这件事若办成了,满清就要四面受敌,拆东墙补西墙了。此事也是他当初在首义城时答应巴根的条件,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运作了。
只要输入——就能看发布的章节内容
第三十二章大元梦
巴根当初在首义城曾对赵强说过,他是喀尔喀蒙古人,但实际上,他并不是喀尔喀人,而是察哈尔蒙古人,而且他也不叫巴根,而叫布达里,准确的说,他是原察尔哈亲王布尔尼的亲信,曾经是一名统领一旗的札萨克(旗主),最强盛时,手下的控弦之士有二千之众。
崇德元年,皇太极派内宏院大学士希福、蒙古衙门承政尼堪往察哈尔、喀尔喀、科尔沁诸部稽户口,编牛录,将漠南各部共编为盟、二十四部、四十旗。于每一旗设计札萨克,由清廷从蒙古王公简派,札萨克一职世袭罔替,如铁帽子王一般永远继承。
而察哈尔部原大汗便是黄金家族的直系继承人林丹汗,可惜他于天陪八年死于痘症,后其妻苏泰太后、子额哲率部众归降满清。由此标志满清彻底击溃蒙古诸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