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土家血魂碑 >

第52章

土家血魂碑-第52章

小说: 土家血魂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个晚上仍然如此,到第三天晚上,两个人眼着眼睛守了半夜,突然发现有两个模模糊糊灰白身影,当时搞不清情况,他们不敢冒然去追,只好拿起火枪照着白影打了两枪,那两个白影被吓着了,从河对面飞到了这边。第二天天亮之后,当地人才撵着血迹一路追踪,追来追去就追到这里,看见这匹公马身上还在滴血,再仔细一瞧,发现两匹马的右臀上都被枪打了一个小孔,也就是你们现在看见的这两个小孔了。”

这显然是个神话故事。不过像这样的故事在当地非常多,也不能怪当时的人迷信色彩浓厚。事实上,历史上很多事实都是依赖神话传说而存在的,就是科学日新用异的今天,有很多神秘的事情人类仍在苦苦求索,仍在用各种形式进行猜测分析。

既然是个神话故事,也就听听罢了。我心中倒是越来越觉得奇怪,这张飞庙建在缓坡的最下面,接近唐崖河,按常规思维,这种做法不太正常吧?还有,既然墨氏夫人授命雕刻两匹石马以彰显“君临天下”的气势,为什么不建在缓坡顶部或四座山的山顶呢?那样,气势不是更加宏伟吗?

“那棵树上的红布条是有人来求神许愿的吧?”寄爷问道。

“是的。据说很灵验,如果有个三病两痛来桓侯庙许个愿,回去就好了。——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搞法,不值得提倡,所以如果有人来许愿,我就劝说他们还是去医院看病抓药,奈何总有人偷偷来,我也管不下来。”

“那墙上的碑文又是什么呢?”

“那个也是后来才找到安上去的,记的是一些人的名字,可能是当时的工匠吧。”陈老解释说,“雨停了,我带你们去看土司皇城保存最完好的石牌坊吧。”

离开亭子,我回头看着不成规模的桓侯庙和那两对石人石马,暗暗觉得这方寸之间,有一种说不出的诡秘!

第五章 四十八座疑冢(1)

走了一段向上延伸的石板小路,陈老指着亭子周围说:“这个地方原来其实是一个看戏的地方,亭子前面就是戏台,当时的达官贵人就是坐在亭子那里,听戏看表演的。”我更疑惑了,看台怎么会搭在一座庙里?想想当年人声鼎沸的场景,我更感觉这个地方很荒谬怪诞。

陈老所说的石牌坊在公路上方,离桓侯庙大概一里地左右。我们踏着清一色平整的石板,很快就来到石牌坊前面。

由于石牌坊是另一个重点保护文物,所以由政府出资修了一堵围墙,并且用铁锁锁住了大门。石牌坊在一个高台之上,有几步青条石垒成的梯子延伸到大门。陈老指着石梯说:“这石梯子不多不少刚好四十八步。”我边上边数,果然如此。

陈老打开大门,一座古色古香的石牌坊便出现在我们面前。

经过陈老一番介绍,我们总算弄清了石牌坊的来历,怀着敬畏之心领略了古人匠心独具的雕刻艺术——

明熹宗天启元年,唐崖宣抚使覃城奉调征渝城,擒樊龙、樊虎;次年奉调征水西安邦彦;天启三年奉调征奢崇明、奢社辉,三次征战,战绩卓著,蒙钦差四川总督朱燮元提奏,升任都指挥使司佥事,皇帝赐令二道:敕大坊平西将军“帅府”二字;敕造牌坊一座,正、背二面上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这个时期,唐崖土司最为昌盛繁荣。

牌坊以砂石建成,为仿木结构的一斗三升式檐面、筒瓦斗拱建筑。中高六点八米,边高五点八米。四柱列立,柱为四方体,边宽五十厘米,前后有二点五米的鼓型石护柱,左侧石护柱前立石狮一个。中门宽二点九米,高五米。侧门宽一点七米,高三点五米。上以整石为枋,凿榫与柱相接。枋间以厚十五厘米的薄石相嵌,其上有人物浮雕、书画文字。中门坊额下以象鼻装饰。临街正面的“荆南雄镇”,背临衙门一面的“楚蜀屏翰”这八个大字,均为阴刻,苍劲醒目。大字上下坊额面有“土王出巡”、“舜耕南山”、“渔樵耕读”、“云龙吞雾”、“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

陈老说:“当年,如果有人想参见土司王覃城,到这里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看,那里还有完好如初的拴马桩。所有人进门都不能走错,左侧那个边门上方雕刻的是‘渔’和‘耕’,也就是说渔夫和农民只能从那个门进,而‘樵’、‘读’下面那个门只准樵夫和读书人进,有一定等级的官员则人中门进。由于土司时期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女人的地位也很低,根本不准从大门进出。”

“按道理说,门前的石狮子应该成双成对才对,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个呢?”覃瓶儿指着牌坊左侧那个奇形怪状的石狮子说。

陈老笑笑说:“这姑娘的观察力倒很仔细。这石狮子本来确实是一对,左右各一个。但是原来右侧那个眼睛望向重庆酉阳的方向,有人说不知哪一年它已经飞到酉阳去了,如果你们有机会去那里,会在当地发现这只飞走的石狮子。你们再看左边那只,它脖子上是不是有深深的绳子勒痕?传说很久以前这只石狮子因思念同伴,也想飞到酉阳去,却被当地人硬生生给拴住了,最后就留下了勒痕。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具体是么子原因只剩下一只狮子在这里,早就没人知道了。”

此时雨已经彻底停了,太阳从乌云中探出头来,照得仍在滴着水珠的杂树青草熠熠生辉,群山展露出亮绿的肌肤,将洗得干干净净的石牌坊和隐在树丛中的残垣断壁反衬得更加古朴雄伟。我的思绪飞跃百年时空,仿佛看到形形色色的土家先辈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身影。

“走吧,我再带你们去看覃城墓、土司皇陵和夫妻杉,这是每个游客来这里必看的景点。”陈老的话音将我拉回现实,“覃城墓?”我精神一振,暗道我们寻找覃城这么顺利,这么快就找到了他的墓?我们根本来不及想另一个问题:即使找到了覃城墓,我们接下来又怎么办呢?他如何告诉我们有关血魂碑的秘密呢?

四人心领神会,相互看了一眼,都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

谁知陈老接下来的话将我们炽热的心彻底打入冰川,“这座覃城墓只是他四十八座疑冢之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是不是他真正的坟墓不得而知,坟前虽立有石碑,但碑上没有任何碑文……”

“四十八座疑冢?”我急了,“为什么要搞四十八座疑冢?”

“要搞清这个问题,我先把土司历史简单跟你们说一下吧,我年纪也大了,是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记住那段历史,你们听完之后,就知道当年覃城啷格要布置四十八座疑冢了。”陈老满是沧桑的脸上闪过一丝落寞。

于是,在一场大雨之后,置身绿树青草掩映下残破不堪的土司皇城,我们从陈老低沉的话音中了解到那段早已被世人遗忘的历史——

硒都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劳动生息之地。春秋时期为巴子国地,战国时被楚国占领并入巫郡。秦统一中国后,“仍以巴氏为蛮夷君长”统其部属。此后,中原封建统治者长期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糜怀柔政策,“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其含义就是当时的中央政权对硒都的土家族人不管不问,如果归顺朝庭,就加官进爵,如果征调有功,就给予奖赏,如果给朝庭进贡还会获得丰厚的回赐。当时这种宽松的羁糜政策和松散的统治,使西南少数民族特别是土家族相对稳定,土家先民巴人于是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下来。宋祥兴二年(1279年),覃散毛占据本地大水田,宋亡后自称散毛峒主。这种羁糜制度从巴国灭亡一直到宋朝末年才结束,长达一千四百多年。

羁糜时期,本地的土家族人被汉人称作“五溪蛮”或“廪君种”。“五溪”是指酉、辰、巫、武、沅等五溪。

宋朝的羁糜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统治制度,各羁糜州与宋王朝实际存在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到宋王朝衰微、统治力削弱时,各羁糜州酋长开始不服从宋王朝的控制。加之宋代在硒都土家族所设置的六个羁糜州所统辖的范围不大,相当一部分地方仍为各强宗大姓所占据,他们同羁糜州的豪强趁宋王朝衰弱而纷纷崛起,各据一方。宋王朝灭亡之后,元王朝为统治这些豪强,于是广设土司,实行招降安抚政策。

土司实行封建世袭制度。级别从高到低分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不问贤愚,都可以继承王位,父死子继,无子的兄死弟继。

唐崖土司建于元至六年(1346年),在硒都,与唐崖土司同时期建立的还有金峒安抚司、龙潭安抚司,而当时的唐崖还是长官司。明天启元年(1621年),唐崖宣慰使覃城三次征战立了大功,被当时的朝庭封为平西大将军,唐崖土司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

第五章 四十八座疑冢(2)

唐崖土司从覃氏先祖覃启初送当上第一代土司王开始,到覃城共是十八代,历时四百八十余年。覃城时期是唐崖土司最鼎盛的时期,土司皇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总共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占地约一千五百多亩,约合四平方公里,“比北京的紫禁城还大”这种说法并不是夸大其词,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当时城内总共有四千八百户人家,有四十八口箍井,每一百户人家使用一口箍井,秩序绝不能乱,否则会受到土司王的严惩。

唐崖土司城的选址十分高明。东面是唐崖河和朱雀山,西面倚玄武山,南北两面都有溪沟,天然形成一整片向东倾斜的缓坡;四周有充沛的水源,排污也不成问题。城墙沿山脊和河沟的内岸砌置,可谓深沟高垒,翻过玄武山,便可见相当辽阔的良田平坝,使人相信这片“附郭”农耕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土司城,即使遭到围困,也可长期固守。唐崖河东岸“崖岸高峻”,当年自必首先考虑城防,但观瞻上也令人感到雄秀两兼,心驰神往。许多民族都有“崇东”的原始信仰,唐崖土司城的大方向也是“坐西朝东”。

正因为覃城在世时是一代天骄,死后自然有很多陪葬品,为防止盗墓贼盗取这些昂贵精美的器具,覃城生前修了四十八座墓,死后,又用四十八口一模一样的棺材,同一规模和同一葬式,在同一时间从皇城的四十八条街同时出葬,从而混淆真伪,迷惑盗墓者。

明末期初,中央统治势力削弱,硒都的土司乘机叛离,清康熙三年才归顺朝庭。十三年,吴三桂占据云南,各土司拥吴三桂作乱,这引起清庭的不安,雍正十三年正式对硒都进行“改土归流”,将硒都纳入朝庭统一管理。因硒都山高皇帝远,清王朝为防止各土司死灰复燃,又将各土司的后人迁离硒都到其它地方安置。现在仍在唐崖土司皇城的覃姓人家并不多,原因就在于此。

土司制度期间,当时的土家族人被汉人称为“土丁”或“土民”,新中国成立后,征得土家人的意愿,国务院正式批准“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成为华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当陈老将这段尘封的历史娓娓道出之后,我在感叹土家族走过千难万险的历程,最终获得与其它民族平等地位的同时,心里暗自着急,我们这次来土司皇城并不是探幽访古,而是来找土司王覃城打听血魂碑的来历,听陈老说覃城修了四十八座疑冢,那到底哪一座才是他真正的墓呢?

看来,这趟土司皇城之行并不像我们来之前期待的那样顺利。

“您家晓得真正的覃城墓在哪里吗?”我尽量控制着语气,声音平和地问陈老。

“你这娃娃儿也是,我刚才不是说了没人知道他到底埋在哪里吗?”陈老奇怪地看着我,搞不明白我非要打听清楚真正的覃城墓在哪里。我见他脸色有异,暗道他老人家不是在怀疑我们是盗墓的吧?想到这里,我赶紧说:“您家莫误会,我们来这里是想跪拜他老人家一下。这个妹娃儿也姓覃,经过一些事情,我们猜测她可能是覃城的后人,因此才带她到土司皇城来认祖归宗。”这番话虚虚实实,不是我有意要瞒着血魂碑的事,实在是我还没想好怎么开口请求陈老的帮助。

“哦?你是从哪里来的?”陈老饶有兴致地问覃瓶儿。

“……”覃瓶儿语塞,俏目看看我,不知如何回答。

“陈老,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家。”寄爷与我心意相通,赶紧转移陈老的注意力,“这石牌坊这么高这么大,每根柱子看样子也很重,当时在立这个牌坊时,工匠们是用么子方法立起来的呢?当时又没有起重机之类的东西。”

陈老果然不再追问覃瓶儿,嗬嗬笑着说:“我正准备讲到这个问题。据说,当年立这块牌坊时,三百人立了三天三夜硬是没立起来,愁得掌坛师傅饭吃不下,觉睡不香,躲在屋里想办法。这天,徒弟进去报告说外面来了个叫花子,讨碗饭吃。师傅正烦心呢,挥手对徒弟说,你打发一碗就是了,这些小事儿来问我做么子?徒弟出来递给叫花子一大碗饭菜,那叫花子接在手里却不吃,把筷子立在碗中间,用手将饭菜往筷子周围反复堆,堆完叹口气走了。徒弟虽觉得奇怪,也没引起注意。第二天那叫花子又来了,师傅听徒弟报告叫花子的举动,仿佛明白了什么,赶紧叫徒弟置办了两桌饭菜并排在一起,恭恭敬敬请叫花子上座享用。叫花子不说话,将打狗棒立在桌子中央,仍用手把满桌饭菜往打狗棒周围堆,当打狗棒完全被饭菜淹没后,叫花子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这回够用了’,说完一口饭菜没吃,出门走了。师傅看了半晌,把桌子一拍,大喝一声:‘我晓得了,快把那老人家追回来!’,等徒弟们慌里慌张跑到门外一看,哪还有叫花子的影子?师傅只好跪下对着天空磕了几个响头,然后吩咐徒弟和工匠运来大量泥土,仿照叫花子堆饭菜的方式固定好石柱,再安好其它牌匾之类的东西,这座牌坊就利用这种堆土法立起来了。”

“那叫花子是谁呢?”满鸟鸟好奇地问道。

陈老微微一笑说:“这谁知道呢?有人说是鲁班祖师爷。”

“您家所说的那座保存完好的覃城墓在哪里?”我悄悄瞪了满鸟鸟一眼,着急地问道,心里暗骂满鸟鸟不知轻重缓急,尽问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就在上面不远。走,我带你们去看看!”陈老指着半坡说。

等我们出门后,陈老锁好门,带我们一行顺着石板路向半坡走去。陈老边走边指着地上的石板说:“这里就是当年的街道之一,象这样的石板路在土司皇城多的是。”地上的石板间杂草丛生,给人一种漫步历史长廊的感觉。

顺着三米多宽的石板路走了几分钟,我们来到陈老说的那座保存最完好的覃城墓前。这座墓其实是一座石砌土堆,长约三米,宽约两米,高约一米多一点。墓前立一门框形石碑,上面无任何碑文。放眼一望,周围还有很多类似的坟堆五六座,都无任何碑记。

我看着眼前这个坟墓,感觉它与当地常见的坟墓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那门框石碑,根本不是令牌碑的样子——当然,按覃城的地位来说,即使立碑肯定也不是令牌碑——碑上既无任何碑文,当然无法证明它是不是真的覃城墓。

寄爷从随身口袋掏出香纸蜡烛,在坟前点燃,然后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随后示意我们几个年青人也磕头作辑,我们愣了一下,跟着做了。

磕完头,我再一次问陈老:“您家真的不知道这座墓是不是覃城他老人家的?”

“你这娃儿还要问几次啊?”陈老瞄我一眼,“心到神知,你管它是不是真的覃城墓,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