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战图-第5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微臣愿意前往江夏去迎接陈叔达,和他初步谈一谈荆州的条件。”
“可以,就烦劳军师了。”
两人又商议片刻,房玄龄便先一步离去了,这时,张铉对亲兵令道:“速去请来来将军前来大帐商议军情!”
。。。。。。。。
就在武士彟率领军队刚刚北上不到半个时辰,陈叔达乘坐的大船便抵达了汉口,虽然襄阳已经被郑军占领,但王世充没有水军,无法在汉水水面上进行拦截,陈叔达的坐船还是平安无事地抵达汉口。
事情就是这么阴差阳错,如果武士彟能晚走半个时辰,或者陈叔达早到半个时辰,那他们就能在汉口相遇,武士彟就会得到朝廷放弃荆州的决定,那他也不会为夺回襄阳城而率军和郑军拼死作战了,或许他会直接退到汉水北岸,阻击渡汉水北上的郑军。
但陈叔达并不知道唐军曾驻兵汉口,也不知道唐军在半个时辰前才离去,他的船只根本没有在汉口靠岸,而停靠在汉口长江对面的江夏县。
这时,几艘隋军哨船迎上前,一名水军校尉上前高声问道:“船中是什么人?”
陈叔达的一名随从从船舱走出来抱拳行一礼道:“这是唐朝陈相国的坐船,陈相国是奉旨出使江夏,前去见齐王殿下,希望你们不要为难。”
校尉道:“我家大帅在武昌县,不在江夏县,你们是上岸休息,还是直接去武昌县?”
随从回去禀报,片刻出来道:“我家主人说形势紧急,那就不上岸了,直接去武昌县。”
“请随意,我们会有船只护送你们前往武昌大营。”
陈叔达的坐船缓缓调头,在几艘隋军哨船的护卫下,向东面的武昌县方向驶去。。。。。。。
次日中午,距离武昌县还有五十里,这时,一艘三千石大船在十几艘战船的护卫下迎面驶来,一艘战船先一步迎上来,船上有士兵问道:“请问前面坐船内可是唐朝使者?”
陈叔达的随从连忙上前答应,“正是陈相国的坐船。”
士兵笑道:“房军师奉大帅之令前来迎接陈相国,请相国上船,和我家军师前往大营。”
陈叔达在坐船中听得清楚,他直接走出船舱道:“我便是陈叔达,房军师在哪里?”
士兵回头一指,“就在大船之上。”
陈叔达点点头,“我们上船!”
不多时,陈叔达和几名随从转到了大船上,房玄龄早已在甲板上等候,他见陈叔达上来,连忙上前行礼,“晚辈参见陈相国!”
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曾是陈叔达的下属,所以房玄龄自称晚辈也没有失礼。
陈叔达微微笑道:“当年见到贤侄时,贤侄还是牙牙学语的幼童,一转眼便快三十年过去了,贤侄已是国之栋梁,令人不胜感慨,也不胜欣慰,孝冲有这样的儿子,他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相国过奖,相国一路辛苦,请到船舱中就坐。”
“好!我们不妨聊一聊。”
陈叔达当然知道房玄龄前来迎接自己的深层用意,谈判这种事情,如果不是天子或者太子亲自上阵,那张铉也不会直接参与谈判,只能是他的手下出面,自己作为大唐相国出使江夏,对应方应该是军方的最高文职官员,所以军师房玄龄一定是自己的谈判方,恐怕还不到武昌县,双方便会达成协议。
两人在船舱内坐下,一名随从给他们上了茶,陈叔达喝了口热茶笑道:“还是大船坐着舒服,小船船舱狭窄,一路过来实在感到压抑,上了大船,仿佛心中一下子敞开了。”
“如果相国回去时走长江,我们可以安排一艘大船送相国去夷陵,这样旅途就会舒服很多。”
“多谢关心,不过回去我还是走南襄道,至少比走巴蜀要节省二十天时间,还不用走艰难的蜀道。”
房玄龄点点头,便将话题转到了南襄道上,他淡淡问道:“我们得到消息,秦王率七万大军出武关进攻南襄道,不知现在进度如何?”
“最新战况我也不清楚,不过我出来时,唐军已攻占了丹水县,获得了在淅阳郡的立足之地,不过郑军三万主力主要集中在郡治南乡县,所以我估计南乡县应该会有一场恶战。”
“如果是这样,王世充进军荆州恐怕就是他最大的决策失误了。”
“王世充进军荆州不就是齐王殿下的邀请吗?”陈叔达似笑非笑说道。
房玄龄却摇了摇头,“齐王殿下的本意是希望王世充从北面向唐军施压,拿下襄阳郡,这样作为回报,我们可以把襄阳、汉东和舂陵三郡划给他,但王世充却擅自进攻南郡和竟陵郡,这让齐王殿下极为不满,这虽然是王世充的一次任性,但它却足以致命,齐王殿下由此决定放弃对他的一切支援。”
话说得很好听,理由也很充足,但作为相国而言,陈叔达当然能分得清楚真假主次,张铉放弃支持王世充是真,但理由是假,不是因为王世充进攻南郡,而是王世充的利用已经结束,该他灭亡了。
至于让王世充进攻襄阳,还是为了一场大战的需要,张铉要统一南方,就需要王世充出来搅局,分散唐朝对荆州的关注,同时逼唐朝放弃荆州,可谓环环相扣,手段十分深远毒辣,让陈叔达不得不佩服张铉的战略头脑。
王世充就差得太远,被野心和贪婪蒙蔽了眼睛,最后变成张铉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陈叔达只得收起所有的心机和侥幸,索性坦率地说道:“这次我奉旨来江夏,就是想和贵军谈一谈撤军之事,我们天子的意思,我们可以让出荆州,但有三个小小条件。”
“相国请直说!”房玄龄微微笑道。
虽然说谈判讲究各种技巧,就像买菜卖菜一样各斗心机,但那是双方势均力敌时才有意义,在强势的北隋大军面前,任何谈判技巧都失去了意义,故弄心机只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唯有坦率直白或许还能换来一点张铉的好感。
陈叔达缓缓道:“首先是希望荆州的唐军毫发无损地撤出,包括士兵兵甲和干粮,其次是我们在武昌县仓库内积存了一千万斤生铁,希望隋军能让我们运走,第三就是夷陵郡和清江郡,我们希望继续控制,这三个条件希望贵军能答应,我们便完整地将荆州交出来。”
1079。第1079章 最后通牒
房玄龄想了想笑道:“后面两个条件我需要去请示齐王殿下,但第一个条件我现在就可以明确答复,只要完整让出荆州,我这里完整地意思是不要带走荆州民众和官府的钱粮,不再荆州土地上烧杀劫掠,那么我们就不会再对唐军出手,不过王世充军队我们也不会干涉,除非这支军队烧杀屠民,否则我们会礼送唐军出境。”
陈叔达点点头笑道:“房军师的意思是说,一旦王世充的军队涂炭荆州,隋军也会对他们出手,是吗?”
“正是!这是我们齐王的原则,之前我们已经严正警告过王世充,如果他胆敢在荆州放纵士兵,杀戮荆州平民,那么他的军队将全部丧身鱼腹,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听说王世充军队抢掠民众的情况出现。”
“好吧!希望房军师尽快请示齐王殿下,我们希望尽快解决江夏危机。”
房玄龄非常明白陈叔达的急切,陈叔达是担心江陵军队撤回南阳,如果江夏条件谈妥,李神符的军队便可迅速撤退到襄阳,从而拦截住王世充的北撤之军。
房玄龄便微微一笑,“陈相国不用担心襄阳,武太守已经率两万军队杀回襄阳,就在相国抵达汉口的同一时刻,江陵的王世充军队不会那么轻易北撤回南阳。”
陈叔达一怔,武士彟军队已经北撤了吗?自己竟然不知道。
不过他也松了口气,既然唐军已经北上,他也不用这么焦急地要结果了,想到这,他欣然笑道:“一路东来,却没有心思好好欣赏一下长江的壮丽,听说赤壁距此不远,我倒要好好瞻仰一番。”
。。。。。。。。。
大帐内,张铉平静地听完房玄龄述说唐朝的三个要求,便淡淡道:“第一个条件就按照军师的意见答复,至于一千万斤生铁,我不可能让他们全部运走,给他们一半,我们要另外一半,第三条件也是一样,清江郡和夷陵郡他们只能选一个。”
“殿下,其实微臣倒觉得五百万斤生铁和一千万斤生铁的意义并不大,不如让他们在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内选一个,也就是说我们只能答应两个要求,他们必须要要有所放弃。”
“军师觉得他们会放弃哪一个?”
“这个我不知道,不过微臣听说长安市场上已经买不到生铁,连黑市私售生铁也是死罪,由此可见长安生铁极度匮乏,或许唐朝是想东征后,将所有掠夺到的战略物质和江夏的生铁一起悉数运回唐朝,不料被我们迎头痛击,他们连江夏的库存也没有能拿走。”
张铉负手走了几步,有些不解地问道:“他们攻灭萧铣的战利品中难道没有生铁吗?”
“启禀殿下,江陵没有生铁库存,梁军的库存就在江夏,目前武昌城内的一千万斤生铁中,有一半是从前萧铣留下的,另外一半才是他们开采冶炼。”
“原来如此!”
张铉点点头道:“那就照军师的方案,三个条件中只能选两个,想要生铁,就不能割走夷陵郡和清江郡,要夷陵郡和清江郡那就别想拿走一斤生铁。”
。。。。。。。。
当天晚上,房玄龄写了一封信,令一名士兵进武昌城给陈叔达送信。
官衙房间里,烛光忽明忽暗,李神符脸上的表情同样阴晴不定地望着相国陈叔达,陈叔达给他带来了天子的口信,似乎天子要审查富水一战惨败的真实原因,这让李神符心中颇为忐忑,似乎天子并不是完全接受自己的解释,可惜陈叔达语焉不详,无法让李神符心中的疑惑得到满足,使他心中如猫爪一般难受。
陈叔达看完了信,半晌一言不发,李神符看出陈叔达心中沉重,便小心翼翼问道:“陈相国,信中说什么?”
陈叔达长长叹了口气,“信中说生铁和郡县只能二选一,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圣上开出的三个条件,并没有说可以让步。”
“如果我们不让步又怎么办?”李神符又追问道。
陈叔达苦笑一声,“让我们三天之内给答复,三天内没有答复,就视同谈判失败,隋军将全力攻打武昌县。”
隋军的最后通牒令李神符吓了一大跳,他和别的大将不一样,他的战斗意志十分薄弱,尽管武昌县高大坚固,易守难攻,隋军就算全力攻打也会死伤惨重,以张铉的原则,他绝不会为一个武昌县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如果是屈突通守武昌县,他就会坚决不让步,和隋军恶战到底,最后逼隋军不得不妥协,甚至唐朝也不会丢掉荆州,至少能保住荆北六郡。
可惜李神符不是屈突通,他没有屈突通的胆识和自信,他只想着尽快平安撤出荆州,反正江夏迟早守不住,那还不如全身而退,还可以保住军队的实力。
李神符便劝道:“依我看,反正夷陵郡和清江郡跑不掉,只要我们需要,一样可以重新夺回来,可生铁一旦失去,再想拿回来就不可能了,我建议还是现实一点,把一千万斤生铁运回去,暂时放弃夷陵和清江两郡。”
陈叔达出发时,李渊准他全权解决江夏危机,所以陈叔达并不需要向李渊请示,他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只是失去了夷陵、清江两郡,他怎么回去向李渊交代?
而且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他们怎么把一千万斤生铁运回去,总不能请隋军帮忙运输吧!
踌躇良久,陈叔达犹豫不定道:“话是这样说,但我们又拿什么来运输生铁?”
李神符听出陈叔达语气中有让步之意了,顿时精神一振道:“我们可以租用民船,和张铉好好谈一谈,相信他不会阻拦我们。”
陈叔达皱眉道:“现在还会有民船?”
“当然有,只是陈相国不知道罢了,我知道江夏县城内有两家货运商行,他们的数百艘拖船就藏在县城内,可以请这两家商行把生铁运回巴蜀,说不定还可以把三十万石粮食一并偷偷运回去。”
“这个可能性不大,之前我和房玄龄商谈时已经明确此事,张铉的态度很明确,士兵可以随身携带粮食,但不准运走,王爷自己算算,我们可以运走多少粮食?”
李神符沉思片刻说:“可以让士兵轻装行军,兵甲交给货船和生铁一并运走,让每个士兵背负五斗米,这样算下来,就是一万六千石粮食。”
“这样不行!”
陈叔达摇头道:“我们在半路很可能会遭遇北撤的郑军,士兵必须穿戴盔甲并携带兵器,这一点绝不能含糊。”
“如果是这样,每个士兵最多只能携带七天的干粮,我们等于放弃了所有的粮食。”
“那也没有办法,张铉的意思就是要我们留下粮食,所以才允许士兵可以随身携带粮食,这只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罢了。”
陈叔达实在不想在粮食上计较,粮食不够,利用土地可以种出来,但生铁却搞不到,这才是事关唐朝生存的战略物资,他又道:“我可以答复房玄龄,但王爷一定要确认好,一千万斤生铁确实可以运走。”
“相国放心吧!只要张铉答应我们用民船,我保证把生铁全部运走。”
陈叔达最终和房玄龄达成了一致,唐军放弃第三个条件,也就是保留夷陵郡和清江郡,这两个郡也属于荆州,事实上,如果唐朝一定要保留这两个郡,都谈不上把荆州完整交给隋军,这也和唐朝之前的承诺不符,所以陈叔达答应将夷陵和清江两郡的唐军撤回巴蜀。
但陈叔达还是保留了一点,唐军让出夷陵郡和清江郡的前提是张铉必须承诺在唐军和郑军的激战中保持中立,不得在最后关头支援王世充,使唐军功亏一篑。
这一点张铉答应了,同时也准许唐军租用民船将库存生铁运走。
三天后,数百艘拖船满载着一千万斤生铁向夷陵郡方向驶去,与此同时,三万两千唐军在李神符的率领下离开了武昌县,浩浩荡荡向襄阳郡进发。
隋军随即彻底占领了江夏全境,但接下来张铉却按兵不动,只是令来护儿率领百艘战船前往襄阳,控制汉水,而张铉自己则率领大军驻扎在江夏郡,坐山观唐军和郑军的恶斗。
1080。第1080章 洛阳布局
一种紧张的气氛笼罩在洛阳的大街小巷,尽管官方严密封锁唐军攻打弘农郡和淅阳郡的消息,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传遍了洛阳的各个角落,令洛阳上下人心惶惶,以米价为代表的物价开始迅速上涨,洛阳民众掀起了储存各种粮食物资的风潮。
最有代表性的米价从斗米一百二十钱猛地涨到了斗米三百钱,这还只收开皇钱或者北隋的青龙钱,大业钱或者王世充铸造的铜钱则被各个商家拒收。
这天上午,又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洛阳,函谷关被唐军攻破,这便意味着洛阳西面著名防御体系崤函通道已完全被唐军突破,这个消息给洛阳民众带来了巨大的恐慌,米价再度暴涨,从斗米三百钱涨到斗米五百钱,各种物价开始失控。
洛阳皇宫,户部尚书崔文象快步走过宣政殿广场,向御书房方向走去,崔文象这两年在王世充朝廷内混得风生水起,他出卖堂兄崔孝仁后,赢得了王世充的信任,使他开始飞黄腾达,短短两年便升到户部尚书加封尚书台行走,正式升为相国,使他成为王世充朝廷内最年轻的相国。
崔文象虽然人品卑劣,但毕竟出身博陵崔氏,具有很高的才华,他在相国位置上干得还不错,将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太子王玄应十分信赖他,重要的政务都和他商议。
不过崔文象心里也明白,王世充不是长久之计,他必须给自己另谋一条出路,他当然不敢投靠北隋,他知道张铉饶不过自己,崔文象便暗中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