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问鼎天下-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样,自宛城北上进兵关中的刘备,也是刘琮时刻警惕,须臾不敢轻视的强敌。这个强并不是指刘备目前所拥有的实力,而是他那强悍的生存力。只要给刘备一丝机会,他就能牢牢抓住,好在其少一个能够谋划全局的谋主,威胁相对来说比曹操要小一些。
甚至对于汉中张鲁,刘琮都不会掉以轻心。做为一个现代人,他绝不会小瞧宗教的力量,宗教对于政权的摧残力非同小可。而张鲁,恰恰是五斗米教的天师。据说张鲁是张良的后人,其祖父就是天师道的教祖张陵。父亲张衡居住于平阳山,信徒遍布益州,光凭这样的影响力就给张鲁打下巩固的根基。
而且汉中的地理位置又极其重要: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可以说控制了汉中,就占据了地势上的优势。而且汉中在张鲁的治理下,并非民生凋敝,羸弱不堪。相反却户积十万,信徒众多。在如今这样的乱世之,殊为难得。
自刘琮进入吴会后不久,就有特卫营密报,孙权曾遣使往曹操处求援,而曹操亦遣人往汉中,试图令张鲁出兵。虽然不知道张鲁为何会按兵不动,但对于刘琮来说,免于两线作战总是好的。
不过这只是就当前的形势而言,汉中这种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之地,是早晚要取的,而且在刘琮的战略构想中,其时间应该先于益州。然而这其中仍然存在许多变数,旁人不说,刘备入关中就是个很大的变数。虽然到现在为止,刘备仍然兵不过万,将止关、张,但以刘备的能力和手腕,夺取关中有很大的可能。
那么刘备之后会如何做呢?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肯定是要寻求一个更理想的容身之地。毕竟关中地区自董卓进京以来屡遭战火,流亡甚众,基础已被破坏殆尽。以这样的根据地去和曹操争夺天下?除非刘备得了失心疯。相比之下汉中反倒成为了一块肥肉,最重要的是,掌握了汉中就等于控制了益州门户。
彼时只要刘备愿意,就随时能冲进刘胖子家里打砸抢烧一番,因为门户钥匙可是在他手中握着。而可怜的胖子就只能干瞪眼,若是无人相助,估计最终会举州投降,一如历史上那般。
对于这样的结果刘琮自然是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必须抢在刘、曹对汉中下手之前拿下汉中,否则后患无穷。
当然,此事也急不来,至少要先平定交州,稳固后方之后才能对汉中用兵。
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的,刘琮自认现在自己的威望名义还远远不够。去年借粮就直接被张鲁拒绝,更别说主动投降了……
第267章 国之大事祀与戎
张昭待董袭派来的使者下去之后,转向刘琮说道:“将军,未知此番铸造铜钱,可有定数?”他现在协助刘琮署理江东政务,对于铸钱之事最为关注,因为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其重要性张昭是深知的。在他看来唯有江东治理的越好,世家大族的利益才越有保障,至于清理户籍这种事,他反倒不认为会动摇世家根基。
“铸钱百万,先用之于荆扬二州,藉统一物价之后,再根据所需之数进行调整。现在江东百废待兴,钱制崩坏,流通不易,实在是很个严重的问题。这件事须得立即着手,我已令人铸模试造,待确定新钱样式大小之后,便可以大规模铸造了。”刘琮对此张昭说道,他并不想对张昭有所隐瞒,毕竟治理江东还需要世家大族的合作,张昭虽然是徐州彭城人,但他早年为避黄巾之乱南渡,可以说和世家大族早有联系,如今也算是江东一系的代表人物。
张昭听了心中安定不少,既然刘琮已有所准备,自己的压力也随之减小不少。自董卓乱政以来,废五铢、铸小钱,以至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最夸张的时候,谷一斛需钱数百万之巨。董卓老贼倒是由此聚敛了大量财富,可老百姓的日子就难过了。江东地区也未能免于其害,加之民间盗铸严重,已经彻底破坏了钱币流通的平衡。时下多以谷帛为等价之物进行交易,然而不法之徒囤积粮食,奸猾商贾织造绢帛越来越薄,以此来谋取暴利。所以钱制一日不恢复,物价就一日不可统一,稳定也就无从谈起。
至于刘琮是否会借铸钱敛财,张昭与顾雍等人商议过后,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也正是因为对刘琮有这样的信心,江东世家才会与之展开合作。
不过张昭也知道,铸钱之事即便举两州之力,仍是困难重重。因两州本就缺少铜矿,大规模铸铜钱的话,对于铜、锡等矿的需求就非常大。当然这个问题既然张昭无法解决,那也只能寄希望于刘琮了。
“设立官学之事如今进行的如何?”见张昭有些走神,刘琮便对他问道。郡、县设立官学之事,在刘琮的心目中,也是份量很重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祭祀什么呢?表面上看,是弭灾求福,酬谢神灵,追怀先祖。然而实际上“祀”是与“戎”相对应的。戎又是什么呢?干戈之事,自然是战争武力。实际上在刘琮的理解,一个是笔杆子,一个是枪杆子。
说白了,就是掌握舆论,宣扬统治者的正统性,合法性。这事儿刘表生前也是极为重视的,立学校、修礼乐,还曾郊祭天地,拟仪社稷,其用心不问可知。
张昭回过神来,稍一沉吟,对刘琮说道:“江东本无官学,此事既无前例可循,又无通晓之人,故此……”说到此处,张昭有些迟疑。其实对于官学的设立,张昭本人是不反对的,但同样也并不赞成。顾雍、虞翻等人又对此表达过隐晦的不满,所以这件事至今还没有什么眉目。至于顾雍、虞翻等人为何不满,张昭其实是心知肚明的。
“呵呵,只怕是有些人不愿意看到设立官学吧?”刘琮冷笑了一声,对张昭说道:“无例可循,无通晓之人?这都不是难事,荆州官学兴盛,这件事若是江东无人可用,那边效仿荆州之制,用荆州学者便是。”
张昭心下凛然,对于刘琮的脾气秉性,他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已有所了解,你若是真要和他对着干,只怕最终谁也落不到好,事情还是会按照刘琮的心意完成。
江东世家为何对官学如此不满?这其实是世家大族与寒族之间的矛盾罢了。刘琮虽然代表着荆扬二州世家大族的利益,但他出于对集权的需要,势必要培养一批完全忠诚于他的文人武将。武力这一块江东世家经过此次战争已经完败,短期内也看不到重新崛起的希望,所以他们才会对于文教如此看重。除了这个因素之外,就是世家大族本身就以诗书传家,或精于易或专攻经学,否则哪能培养出众多人才?
教育权的旁落,势必会造成人才不再仅仅出自世家大族,虽然事实上天下英才也不都出自世家大族,但从比例而言,可以预见到官学人才的大量涌现,必然会削弱世家大族对于江东的影响力。这就是顾、虞、魏等世家大族对官学不满和抵触的原因所在了。
“将军误会了。”张昭有些汗颜,这位主公可不是好糊弄的主,但是为了顾、虞等家,他也不得不说道:“并非有人对此不满。官学之事,昭从今日便严加督促,不过将军方才所言甚是,还请将军从荆州调些经验丰富的大儒来此,以开官学之风气!”
刘琮含笑点了点头:“我已经派人回荆州择选了,过些日子我亲自回去,还要礼聘博学之士前来,到时候张公可要多与他们亲近啊。”
“这是自然。”张昭闻言,颔首道:“然则顾、虞等族中亦有饱学之士,或可充任官学博士,不知将军以为如何?”
他这是以退为进了,刘琮焉能不知?不过刘琮对此并不担心,慨然应允,言辞之中,还对顾、虞、陆、魏、张等世家大族的家学渊源很是褒扬了一番。
“周公瑾不日即将南归,待与其相见之后,吾当还荆州。”刘琮饮了口梅浆,对张昭说道:“江东诸事繁杂,还要有劳张公多多费心!”
张昭愣了一下,忙拱手道:“此为昭之本分,岂敢曰劳?”
虽然知道自己肯定不会如同孙权初掌江东时那样风光,但刘琮这话很显然是要他统率群僚,总览政务,不由张昭不为之激动。当然他也不会因此而有什么非分之想,毕竟如今江东军权都归于刘琮之手,他也没有任何理由反叛刘琮。
告辞出了将军府之后,张昭当天下午,便派人请来顾雍、虞翻等人。
官学之事,既然无力阻止,就要抓紧参与其中,相信这其中的道理,不要自己多说,他们也当能很快明白。
唯一可虑者,是他们愿意参与到什么样的程度,而刘琮又会让他们参与到怎样的程度?
第268章 各取所需必妥协
若非张昭遣人延请顾、虞二人,他们也会不请自来。因刘琮入吴后仍留任顾雍为会稽太守,数日之后顾雍就要返回会稽郡。临行之前,顾雍自然要向张昭请辞。
三人在张昭府中相见后,稍事寒暄,入内室相对而坐,除了伺候汤水的仆从,屋内再无其他人。
顾雍今年三十许,比虞翻要小三岁,少时受学于蔡邕,弱冠即任合肥长,后转任娄、曲阿、上虞县长,所在之处皆有治绩。孙权领会稽太守,不到郡,因与荆州军之战,而以顾雍为丞,行太守事。他出身于吴郡大族顾氏,本就比旁人起点要高出许多,加之本身才思敏捷,心静专一,很得蔡邕喜爱,因受到老师称赞,故字元叹。
他性格沉稳,颇为儒雅,虽然沉默寡言,但言必有中。
与细眉长目的顾雍相比,虞翻显得很是随意闲适。他是个很有趣的人物,字仲翔,余姚人。少好学,有傲气。他出自《易》学世家,家传西汉今文孟喜《易》,将八卦与天干、五行、方位相配合,推论象数。自谓“习经于桴鼓之间,讲论于戎马之上”。可以说是个多才多艺,性格疏朗阔达的英才,而且他极为喜好饮酒,不过酒量却不怎么样。
虞翻当初曾在王朗手下当过功曹,孙策征会稽时,虞翻劝王朗避孙策,朗不能用,然后拒战败绩,之后虞翻归于孙策仍然以功曹事之,也曾劝谏过孙策不要经常外出打猎:“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虽汉高帝不及也。至於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故白龙鱼服,困於豫且,白蛇自放,刘季害之,愿少留意。”
及至孙策果然因此遇刺身亡之后,诸长吏拟离任地前往吊唁。翻恐地方有变,留原地行丧,为诸县仿效。再后来一言劝退准备夺权的孙暠,为此颇受吴郡百姓爱戴。
“征南将军欲设官学,今日再度提及,想来对此事颇为看重。昭以为官学之设,已成无可更改之事,且荆州这几年官学极为兴盛,相关制度业已成熟,经验丰富之辈更是多如牛毛。”张昭沉吟了一下,对二人说道:“然江东岂无饱学之士乎?昭已向征南将军举荐二位族中子弟,或可入官学为博士、教习等,征南将军已经应允,却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虞翻看了眼顾雍,见其皱眉不语,便微笑这对张昭说道:“多谢长史美意,只是不知这郡、县官学,具体如何设置,学生各有几何,是学经为主呢,还是学易为主?再者学业完成之后,学生去往何处?不搞清楚这些事情,我等也不好决定啊。”
对于官学之设,虞翻其实是很不满的。他虽然也有讲学之愿,但那是开门收徒,传授弟子学问,和官学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官学的设立会抢走虞翻的潜在生源,他满意才怪了呢。不过张昭既然这么说,他也知道硬抗是抗不住的,既然刘琮下决心要在江东设立官学,那就只能在这方面打主意了。
张昭见虞翻已有妥协之意,心中一宽,含笑道:“仲翔岂会不知?罢了,昭今日从征南将军那里,又拿回来一份关于官学的政令,咱们正好一起参详参详。”
说着,张昭自袖中取出那份政令,铺在几案之上,对虞翻和顾雍念道:“凡郡、县所设官学,郡学设博士一人,教授二人,教师五人,学生四十;县学设教习一人,教师四人,学生三十。师生月廪食米人六斗,有司给以鱼肉,学官月俸有差。学者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劣不率者黜之。凡品学兼优者,入县、郡官署听任实习,各司官长品评择任实职。”
这样的官学除了不用参加科举之外,几乎就是大明朝官学的翻版,当然刘琮也结合了荆州学官中的一些成熟经验,对于刘琮来说,这样的规模已经接近财政所能承受的极限,否则的话,学生的数量还要有所扩大。
虞翻听了之后牙疼似的吸了口气,蹙眉看看顾雍,见其神色从容,不由苦笑道:“元叹真好定力。此事若成,则我等族中子弟,亦不得不入此官学了啊。”
“这倒未必。”顾雍抬起头对虞翻说道:“举荐任官,乃朝廷定制,君不见还有各司官长品评择任之语?”
张昭点头道:“以吾观之,这官学之设也并非针对诸家,应是荆州这几年成效不错,征南将军才会有意在江东也推而广之。说起来对于各家,未尝不是件好事。”
“哦?此言何解?”虞翻揣着明白装糊涂,对张昭问道。
张昭笑道:“仲翔岂会不知?”
“既如此,翻就如长史所言行事便是了。”虞翻转头看看顾雍,问道:“元叹以为如何?”
顾雍捋着短须,沉吟半晌,最终点头道:“雍也有此意,只是不知这江东学官可设祭酒?还是说,所有的江东学官,都要听令于荆州主掌官学的祭酒?”
“这个……”张昭回忆了一下,摇头缓缓道:“却不曾有江东祭酒。”
虞翻和顾雍彼此失望的对视了一眼,虞翻苦笑道:“罢了,没有就没有吧。只要我等族中子弟多些,想来也当无妨。”
祭酒之称,若非有军师加为前缀,则主掌教育之事,扬州不设此官职,显然学政教育任听命于荆州,对于顾、虞二人来说,感觉肯定很不爽。但现在他们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即便有此意向,也要等以后有了官学,方可因事而议,请立江东祭酒。不过被刘琮接受的可能性,并不大。对此座中三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好在正如顾雍所言,即便学生完成学业,甚至已在各级官署中实习之后,最终是否能够得官,还要看各司官长的品评。
江东各级官署中,官长多为世家大族之人充任,所以这一条,其实就是刘琮对世家大族的变相妥协。
至于是权宜之计还是长久制度,那就要看双方的合作是否一直愉快了。
既然无法抗拒,那就在妥协中相互磨合,各取所需。江东世家大族与刘琮的合作,就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全面展开了。对于世家大族而言,安宁稳定的江东才是他们利益的最大保证,舍此之外,官员的任命、政策的推行乃至其他方方面面,才有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年来的战争已经让世家大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旁的不说,曾经人才济济的陆家,不就是因为庐江皖城一战,而变得人才凋零,到现在实力都未曾恢复吗?
正事商议妥了,虞翻便笑嘻嘻的对张昭说道:“长史这些日子忙于政务,只怕难得清闲,元叹过两日便要返回会稽,恐届时无法辞行,依翻而言,不若今日设宴即可!”
张昭含笑道:“就知道仲翔惦记着那斛亮剑,汝非善饮者,此酒性烈易醉……”
“好了好了,以翻的酒量,难不成还能给长史喝光了?”虞翻摩挲着下巴说道:“时辰也不早了,这便令厨下准备宴席?”
顾雍与张昭相对摇头苦笑,做客做到这个份上,整个江东只怕就他虞翻能干的出来。
好在张昭深知虞翻为人,对此并不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