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问鼎天下-第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这番分析,倒是与特卫营搜集的情报相差仿佛,只不过情报要更为详尽一些。刘琮取出特卫营搜集而来的益州情报汇总,交与诸葛亮。
“这……”诸葛亮很快便翻阅完毕,略有些吃惊的抬头看了看刘琮。他知道刘琮曾派遣过许多密探潜入益州,但却没想到会从各方面搜集到如此详细的情报。这其中不但有益州各主要官员对于荆州和曹操的态度,还有大量关于粮食贮备、山川道路以及军队数量等重要情报。要知道后者若非长期在益州活动刺探,是很难打探出来的。
刘琮见状,笑道:“益州舆图尚未绘制完毕,不过再有数月,也当完成了。以孔明之见,何时出兵益州为好?”
“如今益州虽然内部不稳,却仍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诸葛亮稍一思忖,缓缓摇头道。
“这么说,我方要等其内部生乱,再趁虚而入了?”刘琮摩挲着下巴,对诸葛亮问道。
诸葛亮却道:“与其坐等益州内乱,不若使其主动请我军入蜀。”
“孔明是说,汉中张鲁?”刘琮立即接道。
看来他们二人都想到了一起,两人相视一笑,莫逆于心。刘琮起身说道:“此事当从何处着手?”
诸葛亮也随之站起来,沉吟片刻,方道:“张鲁与刘季玉已成死敌,但庞羲此人心怀异志,玩寇自重。其实以其麾下众多人马,抵挡住张鲁侵袭又有何难?其所以不尽全力,亦有保存实力之意图。巴西郡内大族,为此深恨之。故此亮以为,可使人往益州,然后……”
然后如何,诸葛亮说完之后,刘琮点头道:“既如此,吾近日便遣人往益州去。除此之外,或者也可以借助张子乔。”
就在刘琮和诸葛亮说起张松的时候,张松也在成都自己家中,与好友法正说起刘琮。
法正,字孝直,出生于熹平六年,今年二十六岁,他本是右扶风郿县人。说起郿县恐怕最出名的就是董卓修的那个堡垒郿坞。法正的家世很不一般,乃是战国时齐国贵族后裔。与当时的许多世家大族一样,一直也有经学传家,他家定居右扶风后,经常出郡守等级的高官。法正的爷爷法真做为大学者,在当时非常有名,前来求学的人由关西至兖州皆有。
然而再好的出身遇到如今这个乱世,都要遭受和普通人相差无几的苦难。在法正从少年到青年的这段时间,恰好是董卓乱政,兵败身死,凉州兵互相攻伐的那几年。当时关中人口百不存十,幸免于难而又有条件的,便纷纷举家离开。
为了生存计,法正便在建安初年和同郡人孟达一起往益州避难。拜良好的家世所赐,法正到了益州没多久便成为新都令,不过数年过去,他如今还是新都令。虽然法正是从关中而来,却并不是东州军系统内的人。至于是否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他的仕途不顺,那便不得而知了。
大凡有才能的人在未能得到相应的待遇时,总会有怀才不遇之感。于是同样觉得在刘璋手下郁郁不得志的张松,便与法正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征南将军器度恢弘,英姿雄壮,其志在荡平贼逆,匡扶天下。自执掌荆州以来,平江东,收交州,兵锋所向,何人敢撄其锋?可惜啊……”张松说到此处,长叹一声,捋着下巴颏上的稀疏焦黄胡须,满脸的无奈。
他这样称赞刘琮已经不是头一回了,法正见他如此,不禁微微一笑,问道:“子乔兄为何叹气啊?”
张松抬起小三角眼觑了眼法正,不答反问:“不知孝直以为,益州未来将会如何呢?”
“沃野千里之地,主却不能守之,不知落入何人手中,如此而已。”法正盯着张松,也反问道:“那么以子乔兄之见,将来又会落入何人手中呢?”
歪坐在木榻上的张松仰面大笑,半晌才摇头晃脑的对法正道:“如今多有人言,依附于曹操,以松而言,实在是愚不可及之谋!”
见法正只是含笑看着自己,张松便正色接着说道:“曹操所持者,不过是天子在彼而已。虽败袁绍,实袁绍无能尔!然曹操安能与征南将军相争?松当初往荆州送粮,特意去了南阳,以观其何以能数年之间,强盛如斯。”
“那么子乔兄可有所获?”法正微笑着问道。
张松稍稍坐直了身子,胳膊扶在案几上,对法正点头道:“松观其新政,实为治乱之良策,若非新政之行,荆州亦无可能在短短数年之间,便如此强大。”
对于南阳新政或者现在所推行的荆州新政,法正也是有所耳闻的,他听了之后若有所思的眯了眯双眼,沉默片刻后,对张松说道:“既然子乔兄如此看重征南将军,当初何必回来?”
他这话的意思,张松自然也明白,闻言叹了口气,对法正说道:“松平日自视甚高,然与征南将军麾下诸人相比,才知……”说到此处,张松顿了顿,转而又道:“若无尺寸之功,何以在将军麾下立足?是以松便决意先回此间,以待时变。”
说出这样话来便等若是向法正剖明心迹了。法正对此不置可否,沉吟道:“只是这时变却不知何时。难道子乔兄就想这么等下去?”
实际上法正对于刘璋,自然也谈不上有多少忠诚。以法正的家世和才学,在益州才做个小小的新都县令,如何能让他对刘璋有好感?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忠心了。
也许是以前饱受战乱之苦,再加上家族在躲避战乱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衰落,使得法正比别人更加能够体会战乱带来的痛苦,也比别人更加渴望重现家族的辉煌。他的性格也因此而变得有些偏激和执着,但凡他认准的事情,哪怕明知有千难万险,也一定会去做,并且拼尽全力的去做好。
张松若非对法正了解至深,也不会随便说出这样的话来,听法正如此反问,他不由皱眉道:“如今除了等待,还能如何?”
自王累从荆州出使回来之后,益州内便出现了许多流言,大多是说刘琮欲出兵吞并益州。对此张松认为这并非不可能,但何时会出兵,却不好说。而之所以传出这样的流言,不过是为了说服刘璋投向曹操造势罢了。当他将自己的顾虑说与法正之后,便看着法正,希望他能给自己出个主意。
“子乔兄以为,如今益州谁最愿意与曹操结盟?。”法正不疾不徐的问道。
张松咧嘴笑道:“左右不过是那些大族之人。其中黄权乃是主簿,他们人多势众,牧守又是个没主见的……”
“既如此,子乔兄何不争取成为出使许都之人?”法正微笑道:“子乔兄能言善辩,又曾出使过荆州,想来当可争上一争的。”
“可正因为当初去过荆州,如今都知道松心向何方,安能如愿?”张松为难道。
法正摇头道:“此事其实也不难。子乔兄只需如此便可……”
“愿闻其详!”张松一听,眼神一亮连忙对法正说道。
第309章 布局已定观变化
之所以没能及早向许都派出使者,是因为益州内部就这个问题始终没能达成一致。对于投向曹操之事,庞羲是持反对意见的。在他看来,一个毫无主见懦弱无为的主公,当然要比强势的曹操要上百倍。
黄权、王累等人打的什么主意,庞羲自然是心知肚明的。无非是想借曹操之手,外拒刘琮,内压东州兵而已。所以庞羲才会如此坚决的表示反对,甚至隐隐流露出威胁之意。
刘璋夹在各方势力之间,也是头比身大。东州兵当初是跟随他父亲刘焉入川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早已成为尾大不掉之势。前年赵韪叛乱,本来声势极大,结果却被东州兵打得兵败如山倒,逃到江阳之后被部下所杀。而东洲兵经此内乱之后,愈发骄横跋扈,刘璋身为益州牧都指挥不动,何谈约束?
去年王累出使荆州,本是刘璋为感谢刘琮出兵相助平叛,然而王累回来之后,却对刘璋极力渲染荆州军如何如何强大,被他说的那荆州军若是西进,不过数十日便能攻入成都一般。当时就把刘璋给吓坏了,虽然犹不肯信刘琮会垂涎益州,但心里实在没底,便向主簿黄权问计。
其实黄权本没有与曹操结盟之意,他是要保刘璋的,但在王累的劝说之下,最终勉强同意,先遣使往许都去见曹操,若是能够结盟最好,否则的话,还是要想办法强军,以求自保。
但派遣使者往许都去的事情一提出来,便遭到了庞羲等人的反对,当然庞羲虽不在成都,但成都牧守官署里又怎能没他的人?
加上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不必与曹操交往,凭借蜀中险峻的地势便足以对抗外侵之敌。这批人也多是益州世家大族,虽然苦于东州兵暴虐,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满足于现状的。毕竟东州兵也不是谁都敢惹,他们欺负的大多数都是没什么地位的中下层士族和平民。
如此一来,遣使之事便一直拖延到现在。直到张松突然跳出来,这件事才最终有了决定。
因张松之前出使荆州,又在赵韪叛乱之时,引荆州军入蜀平叛,虽然此事是刘璋的主意,但在很多益州人士看来,张松身上已经贴上了荆州的标签。至少,张松也是心向荆州的。
然而张松却主动提出,由他出使许都,让很多人一时摸不着头脑。黄权等人固然反对,但张松却表示,自己从来不曾有不利于益州之念。当初引荆州军入蜀也只是受牧守之命罢了。更何况家族亲友皆在益州,如何会引狼入室呢?
他这番辩白并没有让黄权等人相信,但诡异的是庞羲却对此表示认可,声明除非张松出使,否则绝不会答应派遣使者往许都去。面对手握重兵的庞羲,黄权等人思虑再三,只得勉强同意。为此黄权和王累等人,还屡次与张松相见,言语之中试探套话,不过张松是何等样人?岂能落人口实?
至于庞羲为何会站出来表态,黄权等人其实心中也猜测出几分。张松肯定向庞羲保证过,此行绝对会有辱使命,故此庞羲才会特意点明,非张松不可出使。然而即便知道,又能如何呢?除了在使者队伍中塞进去自己人之外,要想做成此事,就必须按照庞羲的要求来。
几乎没有人知道,这是法正给张松出的主意。
法正还给张松出了另一个主意,就更加出人意料了。
当日张松听了之后,很是疑惑的看了眼法正,问道:“这是为何?”
他不理解法正为何要让他出使之后,力争使益州与曹操达成结盟。在张松看来一旦与曹操结盟之后,刘琮再要想出兵益州,则很有可能会面临两面作战的窘境。所以张松本以为法正让自己争取当使者,是为了破坏结盟之事,没想到法正却要让他极力促成结盟。
“外敌不去,则内乱从何而起?”法正只用一句话,便点醒了张松。这才有了后来张松暗中与庞羲约定,自己成为使者后定然会破坏与曹操的结盟,从而换取了庞羲对自己出使许都的支持。
于是三月初,张松便做为益州的使者,带着五十多人的队伍以及一大批朝贡天子的贡品上路了。
所行线路,自然是先顺江往荆州,过巫县后经江陵北上,如今益州要往许都,也就这条路还算安全。
这支队伍抵达襄阳之后,张松便去牧守府邸拜见刘琮,对此副使虽然不满,却也无可奈何。为了防止张松暗中与刘琮说些什么,副使便一同前往,不过看样子张松真的如其所言,并无对益州不利之心。见了刘琮,所谈论的也不过是些无关紧要的话题。
待张松等人走后,刘琮回了书房,若有所思。
关于张松如何成为使者,特卫营的密探们虽然没有探查出真相,但刘琮却总觉得事情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今日与张松相见,不过是面子上的客套而已,做给那个与其同来的副使看的。若张松真有投效之意,想来很快便会有所行动。
刘琮本以为张松此行出使许都,是为了破坏刘璋与曹操结盟,然而在张松等人离开驿馆不久之后,特卫营便送来一封密信,正是张松所写。他将此信写好之后,藏在木榻之下,被驿馆的人发现,也就等若是被特卫营的人得知。
信中张松先是向刘琮推荐了自己的好友法正,并提及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此次出使许都的使者,就是出自法正的谋划。至于自己此行,是真的要促使结盟成功,同时在信中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
“倒是差点忘记此人……”刘琮阅后,微微一笑,有法正相助,怪不得能让张松成为使者。只要刘璋与曹操结盟之后,想必益州那帮人定然会认为自己会因此而不敢出兵,一旦外部的压力减轻,内部的纷争不和,就必然会出现。
自己之前所做的安排,加上他们这样的心态,倘若不发生点什么,那才叫奇怪呢。
想到这里,刘琮便有些期待了,到底是内乱先起,还是张鲁会按捺不住?不过无论如何,自己已经布好了局,且看形势会如何变化吧。
第310章 刚烈狠辣法孝直
就在张松等人前往许都之时,刘备在青州也更加频繁的派出孙乾等人与臧霸接触。孙乾自荆州返回之后,不但借到了一批铠甲斗具,还使得臧霸等人意识到,刘琮如今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虽然远离青徐,并没有对他们构成直接威胁,但臧霸等人也不想就此与刘琮交恶,毕竟未来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
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臧霸才会默许其心腹与孙乾暗中往来,但并没有亲口允诺什么。对此刘备虽颇感无奈,但仍然执着的派出使者,试图在青徐拉拢强援,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局势。
之所以说局势越来越复杂,是因为袁绍自开春之后便病倒了。
自官渡之战败给曹操后,冀州各地相继发生叛乱,袁绍亲自领兵四处平叛。去年平息了各处叛乱之后,袁绍便回到邺城,然而连年征战,加之心情郁结,终于在今春病发。
卧于病榻之上的袁绍比以前显得颇为虚弱,虽然大将军的威严仍在,但他消瘦的脸庞,蜡黄的面容却再无往日的风采。官渡之战后的一年多来。袁绍也在逐步调整内政,在平息叛乱的同时纠正着以往的失误。然而这一切刚有了些眉目,他却因过度操劳而病倒了。
官渡之战的失败,使得袁绍意识到内部派系林立,权利过于分散是自己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此他杀了一些人,收回了一些权利,但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倘若按照袁绍的计划,再有三到五年的时间,也许能够彻底扭转目前的局面。
袁绍并不担心来自曹操的威胁。官渡之战中袁绍所部伤亡不小,但曹操也不好受。更何况如今刘琮已并有扬州、交州,成为曹操背后实力最强的对手,如果曹操敢出兵与自己相争,刘琮岂能坐视许都空虚而不有所行动?
本以为卧床调养一段时间便可痊愈,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袁绍病情愈发沉重,他不得不开始考虑后事了。
所谓后事,最重要的便是选择继承人。袁绍有三个已经成年的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三人各自领兵分驻各地,各有一批拥戴者。至于更小的儿子袁买年纪尚幼,自然是不用考虑的。
这三个儿子中袁谭本应顺理成章的成为继承人,可袁绍却更喜爱容貌俊美的袁尚,也正是因为这种偏爱,使得逢纪、审配成为了袁尚的支持者。这倒不是逢纪和审配揣摩袁绍的意图而提前下注,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二人与袁谭不和,再加上辛评、郭图都和袁谭关系匪浅而与二人都有矛盾,所以才会支持袁尚,以期与袁谭等人相抗。
对此袁绍是很知道的,但知道又能如何?部下的亲疏远近,并不是他所能左右的,而且袁绍现在未能下定决定指定谁来继承,他总想着自己这病或许会好起来,所以此事便如同他的病情一样一直拖延着。
潜意识里,袁绍仍然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