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迷失在一六二九 >

第174章

迷失在一六二九-第174章

小说: 迷失在一六二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还有一种所谓“酱油派”成员也为数不少,他们不关心明王朝将来如何,也不在乎参谋组或委员会打算怎么搞,只要自身安全和团体内部生活水平能有保障,就一切都无所谓。

“……俺们啥也不管,只是打酱油的!”

——很多十七八岁的年轻人都自称是酱油派成员,不过在老李教授他们看来,这帮小家伙只是还没准备好做出选择而已,虽然年龄渐长,阅历增加,他们终究会慢慢成熟起来。

“之所以选择山东地区,是因为那里靠近海边,以我们的海上优势,介入起来比较方便。无论形势好坏,来去都能自如。”

对于陈俊的疑惑,庞雨并没有过多解释,只是简单叙述了一下其间利害关系。进军大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成熟的行动计划,只是参谋组内部互相通信时提出的某种可能性罢了。他们之所以如此热心,完全是因为这场兵变给明王朝带来的伤害太大,可以说完全不亚于三年前那场“已巳之变”。

——自崇祯二年“已巳之变”,满洲军攻至北京城下以后,崇祯五年的这次山东叛乱又给了风雨飘摇中的明帝国一次沉重打击——孔有德于崇祯四年八月,在吴桥发动兵变时才不过区区数百人,可莫名其妙的,这数百乱兵却在很短时间之内发展至数万人,连续击破明正规军,更于五年初攻破登州府,俘虏巡抚孙元化及若干文武,缴获大炮舰船无数,由此开始祸乱山东全省。

这场叛乱整整持续了一年,直到次年叛军才被赶走——还不是剿灭,只是流窜了。和明末所有造反的人一样,叛乱者们从来不组织生产,抢光了一地的物资人口,如果不想饿死就只有换地方。到其它地区继续劫掠破坏,如果抢不到,那只有灭亡。

山东毕竟靠近京城,并不适合流窜作案,在明帝国调集大军之后,这部叛军就被围困起来。不过孔有德利用缴获来的明军舰船成功突围,跑去投奔了满洲人。使得满洲军从此拥有正规炮兵和水师,实力大为增加。

山东地区原本一直是作为明东北部队的后援基地,以及援辽物资和兵力的重要提供地,还是明军北方水军舰船的主要制造场,这场叛乱使得登莱地区彻底荒芜,明军先后损失数万精兵,从此再也无力从海上支援东北战场。

此消彼长,满洲人则在短短数月以后,就凭借孔有德等人带去的火炮与舰船,彻底击溃一直依赖海岛生存的明东江镇残部,解决了明朝水师对满洲的最后牵制力量,从此再无后顾之忧。

这边虽然和明帝国打了几仗,从大明手中抢了一块地盘。但在大部分穿越众心目中,明王朝从来不是他们的敌人,他们并不希望明王朝的国力损耗太快,那样就可以多抵挡满洲人一阵子——后者才是穿越众心目中真正的大敌。

“当然了,这事儿最终能不能成,还要看和明王朝谈判的结果如何,要是大明还死咬着我们是叛逆不肯松口,那咱们也不必操这份闲心了!”

这是参谋组对于介入明朝山东兵变事件的前提条件。明王朝处理山东事件的方式很蠢,造成的后果很糟糕,这边如果介入肯定能得到一个历史上好的结局。但穿越众毕竟不是圣人,不会做那种拿热脸去贴人家冷屁股的事情。

“对了,说起谈判的事情,最近好像没啥动静了?”

林峰对于和大明谈判倒是很感兴趣的,谈判越早成功,他们贸易公司的产品就越早可以正大光明打入内陆市场,而不必像现在这样偷偷摸摸。自从琼州府大战结束后,说起来形势一片大好,明王朝那边也打算招安,可最近咋没消息了呢?

“动静是有的,只是现在消息不需要事无巨细回报海南岛,直接在北路军那边谈上了。”

——就在不久之前,福建巡抚熊文灿得到了来自北京城的命令,让他主持对琼岛短毛的招安事宜。熊某人对这道命令自是很满意——琼州岛是属于两广辖区,朝廷让他处理琼州事务,本身就蕴含了一个信息:自己很快能正式管理两广事务了!

福建方面和短毛的接触一向是通过郑家进行,正好最近郑氏在与短毛联手攻取台湾。短毛的北路军出征阵容豪华,包括委员会主席李明远,军事组首脑唐健,参谋组重要成员赵立德,最近还加上了琼州府大当家解席……既然这些拥有决定权的人士都在,双方就没必要再另找地方,在联手进行军事行动的同时,关于招安谈判事宜也正在进行。

“不过最近谈判好像不太顺利,熊文灿这家伙既想捞到招抚我们的大功绩,又不愿承担责任,想让大明王朝承认我们的地位,恐怕还有点麻烦……”

因为暂时没什么好消息,北路军方面就没把谈判细节往回传,但庞雨还是知道一些的:双方主要卡在了地盘问题上——穿越众这边自是理所当然要求合法拥有对海南岛的控制权,而熊文灿却绝对不肯担当“割地”的骂名,于是就一时僵持住了。

明朝官僚别的不行,推卸责任绝对是一把好手,据说熊文灿已经把皮球往上踢,把这件事情给推到南京六部去了。南京六部尚书已经各自为此事上表。而且还有传言说,大明朝廷中另外一股非常庞大的政治力量也开始关注此事,想要来分一杯羹。

这股政治力量的名字,叫做东林党。

第二百九十九章 消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幅由东林首领顾宪成撰写,镌刻在东林书院大门口的对联,庞雨记得自己在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就在课本上学到过,当时东林党人还是被政府作为明朝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团体”加以宣传的。

不过随着时代变迁,社会上对于东林党的评价似乎也在逐步改变,从原来的一味拔高吹捧到有褒有贬,后期甚至连“东林误国”之类的言论也出现了。特别是在网络上,有一段时间很流行的“儒教误明论”把这个时代所有的读书人都一网打尽,认为正是这帮死板僵化,的儒家知识分子把大明王朝带入深渊。其中东林党人作为一个政治团体,被揭露出很多只热衷于内斗和党争,却缺乏实干能力的史实,名声一下臭掉了。

在座诸位都是年轻人,接收网络观点肯定要比接受课本观点顺畅许多。果然,当庞雨提起东林党这个名字时,就连应荣威这个平素不怎么关心政治的“纯”技术人员也皱起眉头:

“东林党?那帮只知道窝里斗的家伙?他们想干嘛?”

“是来摘桃子的吧……熊文灿招降郑家以后在福建顺风顺水,平步青云眼看又要升官,羡慕的人肯定不少。难得这次他居然还肯把快到手的功劳往外让,把持南京官场的东林党人自然不肯放过。”

庞雨推测道,来到这个时代两年多,对于明朝的官场政治也算有了一点初步认识——熊文灿起初热衷于招安他们,是为了从两广总督手里抢功劳,为今后向上爬捞资历。但最近却忽然不太起劲了,那是因为他要的东西即将到手——熊某人最大的竞争对手,无论在资历还是名望都要压过他一头的前两广总督王尊德已经过世,南方一带再没有人可以和他竞争了。

所以这时候他熊大人反而爱惜起羽毛来,行事谨慎小心,决不肯随便作出会落人话柄的决定——短毛占据海南已是定局,朝廷根本没能力将其驱逐。但要正式承认这一点,他熊某人却不肯背黑锅。

但他熊文灿可以不在乎这份功劳,旁人却不肯轻轻放过。战守之事素来最大,虽说王尊德临死之前和熊文灿心照不宣,一同向上报了个“大捷”喜讯,但明帝国的耳目毕竟还没失灵到那个地步——锦衣卫,提督东厂,乃至于各个政治团体的小道消息……朝中只要略有手段的都不可能被完全蒙蔽住,琼州一战的真实情况,很多人还是了解的。

短毛对朝廷大军连战连胜,炮轰广州更是威风无比,却又并不乘机攻城略地,明显是有寻求和解之心。把这样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纳入朝廷体系,使之为大明效力——无论是谁操办成功这件事,必定是一桩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

对于穿越众提出的土地要求,熊文灿不敢轻易松口,因为他担心舆论宣扬开来会对他不利,但东林党却是从来不害怕舆论的——他们本身就代表着舆论。东林党是政敌和后世对他们的称呼,他们平时称呼自己都用一个很有文化味道的名词:“清流”。

清流清流,清谈之流——正是他们的清谈构成了大明朝的舆论,这帮人当然不怕和人斗嘴皮。

“这么说我们真要和东林党合作了?那帮人可信么?”

付羽和陈俊虽然不像应荣威那么表现激烈,对于东林这个名词却也不怎么感冒。相比之下,庞雨和林峰却要乐观一些:

“还行吧,比起这个时代其他政治团体,东林党应该算是比较好的了,至少,咱们接触到的那个还不错……”

——王璞王介山,这可是个再正宗不过的东林党。庞雨和林峰一开始对他也是挺看不上眼的,觉得只是个腐儒而已。不过在打了那么长时间交道后,别的不好说,至少在个人操守上,他们还是挺佩服这位东林学子的。

作为岛上地位最高的前明官员,王璞在短毛的政权中也是一定发言权的。这份权力可珍贵得很——尤其是当琼州府有一家贸易公司的前提下。很多从大明朝辖下前来做生意的商人登岸之后根据同行介绍,首先就是找到王介山或者严文昌等人拜门子,通过他们再和贸易公司搭上线。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利益关系。

这种事情完全是靠个人把握,拿得多了那叫受贿,可一般土仪特产之类的馈赠就是阿德手下的反贪局也管不着。严文昌对此是有所选择,价值太高的不敢收,或者收下以后打报告,小东西就欣然笑纳了。

而王璞则是无论价值高低一概拒绝,从没有收受过那些商人一分一毫。连他自己每月的工资奖金都小心积攒起来,每隔一段时间就托人带往大陆,往家里寄钱。

在其它方面,这边也渐渐觉得此人并非那种完全不通世务的穷酸,只是从前眼界比较窄,见识不多——当然是相对于现代人来说,在思想上难免有些钻牛角尖。而在和短毛接触多了,特别是当王璞逐渐习惯用短毛的方式来考虑和处理问题以后,他的才能就慢慢展示出来。

王介山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了崇祯初年的东林党——这时候他们还刚刚经过和九千岁魏忠贤的艰苦斗争。这些能够顶住阉党压力坚持下来,有资格被称为“东林”的官员多多少少还是有一股子信念支撑的。

“东林党人真正坏事,还要在崇祯朝的后期,乃至于南明弘光时期,他们在朝廷中掌握了更多权力,也要为国家的主要决策负责以后……连续几场大败仗,事情越搞越糟,这才暴露出这帮读书人长于清谈,短于实事的缺点。在此之前他们大都是作为在野党和反对党面目出现,议论朝政,针砭时弊什么,倒还能切中窍要,在民间的名声也相对好一些——至少比阉党要强得多。”

见庞雨对东林的评价颇高,陈俊等人也不置可否,反正眼下还只是些小道消息,真正情况如何,还是等前方战报吧。

……

元旦节过后没几天,李明远教授果然亲自从台湾发回来一封很长的电报书信,正式而且详细的向后方留守人员通报了前些日子北路军的战况,战果,以及和郑氏家族,明朝官吏交涉谈判的诸多信息。

关于战事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在老解那数百援军到达以后,北路军干脆不指望郑家步兵了,直接上自家的嫡系部队。荷兰人先还试图凭借石头城堡坚守,不过在见识到短毛用炸药包搞强制拆迁的效率之后,他们无可奈何的选择了投降。

有老教授亲自坐镇,北路军的政策当然不可能象东路军那么激进,唐健他们接受了荷兰人的投降,还允许他们携带家眷和一些必要的生活物资坐船离开。对于一些和殖民当局无关,仅仅是到台湾来找生计的猎人、水手、商户以及传教士等欧洲白人,老教授甚至允许他们仍然留在岛上,不过要向新的统治者缴税。

郑家人倒也没敢再闹什么妖蛾子,经过协商以后他们把那“三千精锐”派往北部地区去对付西班牙人了。解席率领一个连队,装备着大炮和炸药陪同前往,算是短毛提供的火力支援。不过这回双方说好——短毛的支援仅仅是在敌人炮火过于强大,或者步兵无力攻破堡垒时才会出动,打仗的事情还要郑家军自己来干,反正那边打下来的地盘将来是归他们郑家管理。

在明确了权责归属之后,郑家军总算能发挥出他们的正常水平,在见识过短毛的火力强度之后,他们现在也敢顶着西班牙人的火绳枪往前冲了。台湾岛上西班牙人的势力很弱,以前完全是凭借先进火器的威力才能立足下来。这却回碰上玩热兵器更厉害的对手——解席还是很讲交情的,看见是老朋友郑芝虎带队,便为他友情赞助了一轮“完整的”炮火准备:四门步兵炮足足打光了一个基数的高爆弹。把那座名为“圣萨尔瓦多”的小城堡几乎给轰平了,里面的人如果没有及时逃跑,那就非死即昏,再也无力防御。然后三千郑家军总算不怕牺牲的冲了一回,轻轻松松拿下目标。

之后再攻打位于淡水的圣多明戈城堡时就根本没费什么事——有先前溃逃过去的西班牙军作义务宣传员,这边大炮一亮出去,对面就投降了。按照荷兰人的前例,那些俘虏在交出了武器以后被允许离开——那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发生在吕宋的事情,这些失败的殖民者还一心想着要返回马尼拉,整备军礼之后再卷土重来呢。

这样,在公元一六三一年结束之前,台湾岛上的欧洲势力被完全肃清,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尉军官唐健终于实现了他在当兵时立下的夙愿:收复宝岛。

虽然,这是在另一个时空。

第三百章 意料之外的投靠者

在李老爷子的通报中,关于战斗方面的内容并不太多。老爷子是个文人,在他的概念里战争本身并不重要,事前谋划,事后处理才是要多多操心的问题,把这些事情统统考虑清楚了,作战取胜本就顺理成章,不值得多加议论。还是因为解席在电报中吹嘘他的战绩,后方才知道那些关于打仗的事情。

老爷子主要通报的是管理问题——正如参谋组先前所预料的那样:攻取台湾岛并不麻烦,麻烦的是后续管理。这座中国第一大岛屿此时的开发程度还远不能和海南岛相比,比之吕宋都远远不如。即使是荷兰人或者西班牙人已经占领的台南台北地区,那些破破烂烂的城堡,时有时无的集市,在建立起了海南岛大市场的穿越众眼中也只能用“荒凉”来形容。

荒僻不算,这里的“政治局势”还颇为复杂,虽然赶跑了欧洲人,本地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原住民公社,那些人对于任何外来者都不抱什么好感。从前欧洲人是用暴力手段迫使本地土著屈服,现在换了解放区的天,当然不能再用那些手段了。可指望那些本地人一下子感恩戴德,踊跃合作却是不现实的。

最初时一小部分和先前荷兰人关系密切的部族头领甚至还企图给这边找些麻烦,当然在阿德那个满肚子坏水的家伙眼皮底下玩这类小把戏,那肯定都是以悲剧收场。不过,本地民族关系依然是个问题。

土著问题还只是小问题,在攻取了荷兰人的热兰遮城后,北路军同志们忽然发现他们还要面临与另外一个国家的复杂关系——那就是日本。

在台湾岛上不仅仅有来自欧洲的冒险者,这里还聚集着大量日本商人。对于短毛军的进攻,岛上的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