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273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73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甩掉这些官办产业,官府才能够轻装上阵,而且激发了这些产业的活力。毕竟作为官办作坊,这些手工工场的规模都堪称庞大,也有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设备也是最大型的设备,最有可能发展成现代工场的就是这些作坊了,只可惜在官办之下,文官、吏员和太监三驾马车监督,贪污**,倒空卖空,不但效率低下,而且质量也不能保证,价格还十分昂贵,宫中采办的费用往往比在民间采购要高许多倍。

第二步经济改革和教育培训改革是同时进行的。

首先杨潮鼓励乡下的豪族人士自办家塾和私塾,并且希望他们招收贫贱人家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杨潮愿意支付他们的束脩,对于一个孩子一年一两银子的私塾束脩费用,杨潮认为实在不值一提,每年一百万两银子,就能让他在十年后收获一百万识字的一代人,这笔买卖很值的。

对于这些配合的缙绅家族,杨潮自然也要给与一定的利益,比如允许他们用自家的赋税来抵消办学的经费,对于有的诗书家族来说,将自家的税赋变成办学的资金是用来教化,显然比不情不愿的直接交给官府更让他们能够接受,起码他们可以获得过去读不起书的那些穷人家族的感激。

接着杨潮还要重建各个县的县学,之所以是重建,因为其中加入了大量大明朝过去不曾有的教育内容,第一项每个县学的学生,必须是开蒙过的十岁以上的孩童,他们进入县学后的学习内容也将不同。

在县学中,杨潮加入了数学、几何和天文学等已经介绍到中国的自然科学,同时还会对他们进行一些财务管理、兵法、律法以及农学、工学等实学的课程,目的是直冲科举去的,这样能最低限度的降低豪族送学生入县学的抵触情绪,同时也刺激这些学生用功学习新知识。

当然这些人在考科举前,依然要服至少一年的兵役,对于知识阶层,激发他们的勇气,是杨潮的最低要求,将一个懦弱的管理者推向大航海时代后的弱肉强食的强国丛林中,是对民族的不负责。

而教育改革的第三步,则是建立一所完善的西方式大学,用来研究新出现的自然科学。

对于建立一所大学,杨潮是不遗余力的,因为他知道这其中的意义。

牛顿此时已经五岁了。

就在大明朝灭亡前一年的1643年,牛顿这个人物出生了,似乎有某种隐喻意义,从此世界的中心也一步一步转向了西方,东方的太阳落下了。

但是真的是牛顿这个人物厉害吗,不用怀疑牛顿本人的天赋和努力是他成功的必要因素,但是一个培养出牛顿的教育体系,或许才是牛顿能够出现的必然原因。

正是文艺复兴后,通过吸取古希腊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加以总结和发展之后,发展出了现代的自然科学体系,这才让牛顿的诞生有了基础,而牛顿本人是站在无数千人的基础上,将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发展而已,从而让西方拥有了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

牛顿之前,自然科学算是萌芽,而牛顿之后,西方的自然科学找到了方向。

所以说,牛顿这个人厉害,但是培养他的那个教育制度和科学体系,才是基石。

杨潮迫不及待的想要将这一套制度引入进来,至少在牛顿完善科学体系之时,中国人能够立刻接受过来,这样才不会在日后的科学狂飙式发展中,慢慢沉寂下去。

但是要建立一个大学谈何容易,就算杨潮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都搬出来,其实也不足以建立一套科学体系,因为他不用的知识很多忘记了,生疏了,而根本原因是他自己都没有能够掌握完全的自然科学。

说实话后世的教育体系,其实很大一部分只不过是科学的常识教育,真正的深入教育,都是进入大学之后才会出现,而前沿则是到博士的时候接触的。

所以杨潮既没有条件,其实也没有精力,亲自去培养科技的苗子,强行拔高弄不好还是事半功倍,还不如将教育牛顿的教育体系,照搬过来的好,杨潮相信,以中国人的智力水平,还不至于理解不了。

杨潮的精力,更应该放在总领全局上,毕竟他是一个统帅,作为一个统帅,最应该关注的,其实是战争,这关乎国家民族的安全。

————————————

本人新书已经发布,书名《大国崛起1900》,记得收藏啊。(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四节广东战局

这么一大摊子事,让杨潮分不开身,而战争已经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宋坤一到广东,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作战立功,这两年在湄公河可是憋坏他了,整天跟那些狡诈的盗匪作战,让他头大的同时,也感到十分没作为,那些盗匪从来不讲究什么正面作战,都是打了就跑。

所以宋坤的作战经验其实很丰富,这两年他作战的次数绝对不比国内任何一个总兵少,但是作战的规模却太小了,几乎很少有千人以上的战斗,大都是三五百人的围剿、追击、诱敌和埋伏等等,尽管规模都不大,但是频繁发生的战事,让死在他手里的盗匪最少有一万。

这次宋坤手里有五万大军,谢飞手里更是有十万人,两人联手可是有十五万人的兵力,足够跟广东清军进行大规模的决战了,对这种大规模战斗,宋坤异常的渴望。

但是谢飞太过稳重了,对洪承畴的部署十分忌惮,显然吃过太多次亏了,涨了记性。

这让宋坤十分懊恼,多次请战,谢飞也坚决不允许,只是表示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后,才能攻打广州。

而谢飞要做的准备包括摸清敌情,扫荡周边,储备军资,步步为营,应该算是老成持重,但是宋坤就是觉得他太过保守了,这样打仗还不步步被人猜到,哪里能打的赢。

加上宋坤的资历其实比谢飞要老的多,他是跟王璞那批人一批的,是杨潮最早招收的十几个人之一。是出自孝陵卫的第一批军官。因此两人之间很快就爆发了争吵。官司都打到了杨潮面前,看过两人的信,杨潮立刻派亲兵李良亲自去传令,打了宋坤一顿板子,让这个跟盗匪打了两年交道的家伙回忆一下杨潮军中是有规矩的。

挨了一顿板子之后,宋坤老实多了,这次主将是谢飞,他必须服从。

然后他拉下脸来跟谢飞商议。积极配合谢飞,同时派出他的侦察兵积极侦查。

不得不说宋坤手下的哨探确实有两把刷子,在湄公河流域的荒野上练出来的本事,用在广东简直小菜一碟,他手下的哨探可以一出去就是两三天,回来后就能清晰的描绘出具体情况,甚至还能用沙盘捏出重要的地形来。

一切准备就绪后,到了五月间,谢飞大军才开始出战,步步推进到了惠州府。

这时候宋坤的手下又得到了施展的空间。洪承畴的作战方法十分狡猾,或者叫做充满谋略。高密度采取诱敌、伏击、迂回、偷袭等等战术,此前谢飞就是被这种战术搞得头大不已,三次被焚烧了粮草后,才开始稳重下来。

但是这时候宋坤将手下分散开来,多的一千人,少的只有一百人,多数都以三百五百为单位行动。

这时候谢飞才发现,宋坤的部下,有一种他的部下完全不具备的素质,那就是灵活,宋坤的手下分成小股后,那些军官能够按照自己的判断,进行独立的作战,而且能够准确的摸清敌人的位置,作战目标和方法,甚至能够反偷袭、反伏击等等。

他不知道的是,这完全是被湄公河流域那些柬埔寨、越南甚至来自海上的盗匪逼出来的,宋坤的老部下虽少,带回来的只有四千人,但是这些人中,军官不用说了,甚至很多士兵都拥有独立判断的能力,能够根据情况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灵活性上别说谢飞的部下了,就是杨潮最精锐的亲兵都有所不及。

正是因为宋坤的辅助,谢飞才平平安安的打到了惠州城下,这才历次攻打这里的过程中还没有发生过,此时谢飞也不得不对宋坤刮目相看了,也更能接受宋坤的意见了。

惠州没有悬念的打了下来,这时候谢飞部的督师张煌言也回来了,但是脸色有些不好,他这次出去是协调和游说在南方和海边打游击的陈奇策等明军残部,甚至连农民军王兴等部都进行了游说和招抚,他的政治活动还是很成功的,只可惜他听到了一个很不好的消息。

广西被孔有德攻占了,而他心牵的皇帝朱慈焕,目前不知所终。

“张大人不必担心,陛下吉人自有天相,一定能平安脱险,待我军收复两广,恭迎陛下还朝!”

谢飞安慰着张煌言。

张煌言点点头,他也知道着急是没有用的,皇帝虽然不知去向,但是也有几个说法,有的说逃到了湖广和广西边界的连山一带,也有的说逃去了贵州,只要没有被俘虏的消息,这就是最好的消息。

但是张煌言倾向于皇帝逃进了深山中,因为云南几年前就已经被孙可望一伙西贼占领,封锁了所有边境,在哪里割地为王,皇帝如果落到西贼手里,恐怕比被清军俘虏还要悲惨。

在张煌言眼中,认为张献忠的余部大西军依然是反贼,依然会像以前那样,抓到宗族,立刻杀掉,甚至烹食。

张煌言认定皇帝肯定也知道这一点,因此绝对不会向云南方向逃亡。

张煌言猜测的也不无道理,事实上朱慈焕也很担心这一点,因此他没有逃向云南,而是逃到了贵州。

贵州南部,安隆,这里是一个千户所,地势险要,但是人口不多,只有百来户人家。

此时这里依然在明军手里控制着,但是手下只有一千多兵力,其中半数还是在安隆所拼凑起来的老弱残兵,剩下的都是马吉翔手里的锦衣卫亲兵。

从广东逃出来后,朱慈焕先是逃到了南宁,接着在哪里修养了一个月,结果孔有德就有追了过来,他不得不逃到了桂林,留在南宁阻拦的瞿式耜跟手下战将焦琏和胡青牛战死。

孔有德很快就追到了桂林,朱慈焕再一次跑到了柳州,但是孔有德步步紧逼,他只能一直往西逃亡,路途上甚至生出了逃到安南避难的想法,可惜无法判断安南人的政治动向,最后作罢。

直到现在,逃到了贵州最南端的安隆所,朱慈焕觉得他已经是穷途末路了。

整个贵州都在分裂的军阀统治之下,最关键的是这里山地连绵,所谓地无三尺平,天无三尺高,一直都是蛮荒之地,土司众多,朱慈焕根本不敢冒险深入贵州。

而这时候突然统治云南的大西军派人来联系了朱慈焕,希望他们进入云南。

“洪承畴并不在广州!”

宋坤派出去摸底的探子带回来一个消息,原来洪承畴已经离开了广州,坐镇肇庆。

显然洪承畴不但关心广东的防务,还关心孔有德的攻势,他在肇庆居中操控两广清军。

“谢总兵,本官以为,我军当沿东江先行攻打东莞,继而攻取广州。同时请郑家水军从水路两面攻打,则广州不难破也。”

持重之言,平淡无奇,谢飞点点头,觉得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好办法。

郑成功也没有意见,郑家这段时间收获颇丰,在杨潮支持下,他扫荡了潮州一带海盗,已经盯上了盘踞在珠江口一带已经投降了满清的海盗,扫清广东海盗集团,以后大海上依然是郑家的天下。

张煌言道:“本官已于陈奇策等军相约共攻广州。”

陈奇策在上下川岛,王兴等部在恩平、新宁等地,距离广州与惠州相差不多,若进军顺利,应能够合围广州。

宋坤很勉强的点了点头,这让张煌言脸上有些挂不住,显然他看出宋坤脸上的意思,看不上陈奇策等人的战斗力,张煌言虽然清楚杨潮军天下无敌,但是这种骄傲自大他还是不喜欢,尤其是对他招纳过来的当地军队的不屑,扫的是他的面子。

宋坤接着道:“本官以为,谢总兵率中军进逼广州,我军策应。张大人就留守惠州。”

谢飞又点了点头。

但是张煌言却不答应:“本官身为督师,自当随军观战。”

宋坤冷笑道:“张大人一介文弱,若是战事不利,恐保护不周。届时万一战事吃紧,即便是我等总兵,亦要冲锋陷阵的。倒是谁来保护张大人?”

张煌言心中已经升起怒火,这个宋坤刚才小看自己招纳的军队,现在直接冷嘲热讽,竟然在鄙夷自己。

但是张煌言压制住了心中的怒火,他知道不是跟这些武弁冲突的时候,为了大业他必须忍辱负重。

“本官不需要保护,给本官一把刀即可!”

宋坤阴险的笑了一下,让人给张煌言拿来一把腰刀。

张煌言冷着脸跨在了腰间。

“张大人,不是拿把刀就能打仗的。”

大军已经开拔,宋坤骑着马,不经意间走到张煌言旁边,跟他二马并行。

张煌言道:“那如何才算是能打仗?”

宋坤冷笑:“张大人看看我军将士。”

说完他指着一个个齐步前进的士兵,经过步法训练的士兵,数万人走在一起,有一种无声的气势,充分展现了集体的美感,当然对密集恐惧症患者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折磨。

张煌言哼了一声,杨潮的兵就是跟别人的兵不一样,光是行军就能看出来。

宋坤又道:“这些兵,哪一个不是经年苦练才有这个样子,就是军中的秀才,也都是艰苦训练过的,他们才是会打仗的。”

说完打马追他的部队去了。

————————————

新书《大国崛起1900》,拜托大家收藏一下啊。(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五节广州之战

本人新书已经发布,书名《大国崛起1900》,记得收藏啊。

————————————

留下张煌言冷眼盯着他,老实说宋坤的鄙夷,让他很受伤。

张煌言也是一个有大志的。

张煌言出身官宦世家,他父亲做到了刑部员外郎的位置,但是张煌言却对兵法一途最为着迷,自幼就“慷慨好论兵事”,并且延请名师,苦练武艺。

他十六岁参加县试,加考骑射,三箭皆中,与试者无不惊服。要不是考中了文举人,以他的武艺,考武举人也绝不困难。

这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物,而且一向都信心十足,自觉文武双全,当有一番大作为,却不想被杨潮手下一个武将三番两头的鄙薄,若非顾全大局,他绝不如此隐忍。

一路跟随大军,仔细观摩战阵,张煌言的实战经验在快速的积累着,而且他还举一反三,结合古代兵书战例,时常向谢飞提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经过三天苦战,东莞艰难的打了下来,然后全军在这里休整。

张煌言继续仔细的观察杨潮的军队,他最感兴趣的地方是训练,杨潮的军队中训练走步极多,只要不作战,每天都会集合部队演练步伐,成千上万的士兵排成队列走来走去,张煌言却琢磨不透其中的门道,只是暗暗猜测是不是在训练分进合击的队形。

“张大人,我军士兵需经三月步法训练,然后才能练武。张大人是否觉得没有道理?”

宋坤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操场。站到了张煌言的身边。

张煌言被打断思维。轻轻点头:“非也。此乃分进合击所必练之法门。忠义伯真乃奇才也!”

宋坤颇为惊讶。没想到张煌言竟然能从步法训练中看出这是阵型转化的基础,倒是颇有两把刷子。

但是他还得继续打击:“只可惜张大人即便能看得懂又如何?这天下口舌之徒多矣。”

“你!”

张煌言一顿,但突然间笑了。

“哈哈哈哈。”

“你笑什么?”

宋坤疑惑道。

张煌言道:“你说了这么多,不就是想激本官也跟这些军士一起操练,这有何难?”

宋坤不由尴尬,他确实是这个意思,这是杨潮要求他的,让谢飞引诱张煌言接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