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276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76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增加到了八百万两银子,当然一千万担粮食没有计入其中,钞关通行费用是七百万两银子没有增长,关税收入五百万两也没有大的增长,光是银子就收了三千万两,如果将粮食算进去,市价就值两千万两银子。

光是三千万两银子的税收,就足够震惊天下了,崇祯皇帝竭泽而渔加征三饷的时候,整个天下的税收也不过两千多万两银子,却逼的天下汹汹,李自成动辄啸聚数百万人。

而杨潮却只用了半个天下,就征收到了这么多银子,但是就算是最有偏见的缙绅阶层,也不得不承认杨潮治下“百姓日宽,食用日贱”等语。

如果这还只是让小朝廷和清廷感到奇怪的话,那么杨潮还卖出了三千万两银子的债券,向江南等地借了三千万两银子就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了,以小朝廷那些不太清楚情况的文官看来,这种借债显然是搜刮民脂民膏的一部分,李如月一直认定,杨潮这是在用宝钞恶法。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往往有一种矫枉过正的治理习惯,秦国二世而亡,就认定秦国一切都是坏的,汉代一开始采取分封制,大量的刘姓诸侯分封天下,可是没几年就开始征战不休了,到最后还是必须大一统。秦国的法律森严,他们不知道略加修改,却一反法治两千年。

大明朝初期,朱元璋觉得印刷宝钞,可以控制天下之财,好像印多少钱就有多少钱一样,皇帝可以控制天下的财富了,于是干脆禁绝了金银和铜钱的流通,他儿子朱棣也坚持这种做法,但是发现到后来,百姓私钱根本就禁不住,而宝钞却没人肯要。

原因就是,朝廷滥发宝钞,却不肯回收,不肯用真金白银收回宝钞,朱棣只是在无奈之下才设立了钞关,要求用宝钞交税,打算通过这种方式收回一部分流通的宝钞,可是宝钞继续滥发,而钞关的官员甚至都不想要宝钞,弄到最后从宋代良好经营,元代虽然不太稳定,但是始终延续了几百年的纸币制度,就在大明朝两个不通经济的皇帝手里玩废了。

而文官则不思索其中的道理,反倒一耙子打死,坚定认为印刷纸币就是坑害百姓,宝钞是恶法,从此讳莫如深,但是按照他们的道理来讲的话,这是祖制啊!

而杨潮印刷纸币,出售债券,全都是纸质票据,看不懂的文人不去仔细琢磨其中道理,反而一口咬定这就是在利用钞法劫夺民财。

但是他们骂的凶,却不妨碍杨潮治下经济随着更容易流通的纸币的出现,一天比一天更活跃,税收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增长的快速。(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节低息债券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后世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在有足够劳动力和原材料用以增加生产力的情况下,货币增发不会推高物价,只会增加商品和服务。供需联动,物价不受影响。

后世德国一战后经济紧缩,黄金储备全部用来坏债,通货膨胀到了买面包需要用车拉钱的地步,经济完全崩溃!

希特勒上台后,采用货币改革,发型大量没有黄金支持的货币,反而瞬间就改变了德国经济。就是因为用生产力来给货币做支撑的原因。大量的货币增发,只要有相应的生产就绝对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而大明朝缺乏原材料吗?在农业经济时代,原材料基本来自于农业,江南的农业似乎足以为手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缺乏生产力吗?农业时代的生产力主要就是劳动力,而劳动力在中国似乎从来不是个问题。

在原料和生产力都不缺乏的情况下,发行相应的货币,不但不会通货膨胀,反而是刺激生产。

当然大明朝的文官还达不到后世著名经济学家的境界,其实杨潮也是一知半解,他只知道后世都是纸币这种信用货币,所以不想让货币受制于白银这种中国稀缺的金属,所以才建立了江南银行,并且通过发行债券,以白银的名义,将官府信用变成了货币。

以后世会计学的观点来看,货币其实没有什么神秘感,只是用来进行货币统计的一种工具而已,就像工匠手里的尺子一样,只是用来衡量生产和消费的记账数据而已。

而在大明这种极度缺乏重金属的经济体中,短缺的贵金属相当于让会计工具短缺。造成因为无法入账清算导致生产无法自然扩大到她应有的程度。

当然杨潮也担心货币供应过量引起的通货膨胀,甚至导致自己打造的纸币系统崩溃,所以他一直很关注物价水平。

让拿骚组织银行会计人员,将市面上最常见的粮食、棉布、丝绸、瓷器甚至木材等一百种消费品和基础原料价格进行不间断的统计,作为一种物价指数。

这个物价指数结果显示从纸币发行到现在,物价水平只增加了百分之五。这算是很低的通胀指标了,老百姓几乎感觉不到物价上涨的程度。

拿骚也认为杨潮设计的货币体系是有效的。

但是他依然强烈反对在没有白银作为储备的情况下,印刷超额的纸币供应,哪怕这些是以官府债券作为保证也不行,也就是说,拿骚拒绝印刷纸币来交换官府的债券。

江南银行建立三年来,已经收存了两千万两的白银,但是已经印发了五千万两的银票,其中三千万两就是用来购买官府发的债券。已经超过一半纸币没有相应的白银作为保证,拿骚认为已经到了极限。

要知道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为了维持稳定,一直都不像个人客户提供贷款,只进行最为保守的存款、汇兑业务,这两种业务,几乎没有什么风险,基本上印刷多少银行券。阿姆斯特丹的金库中就有多少金银。

正是因为这种超稳定的信用,让阿姆斯特丹成为了欧洲的清算中心。

拿骚以荷兰人的经验。认定江南银行存在超发现象,就算是欧洲的私人银行,也不敢印发超过储备金两倍以上的银行券,否则随时都会因为无法应对挤兑而破产。

杨潮倒是想用命令压制拿骚,可是拿骚以辞职相威胁,宁可放弃高官厚禄甚至荷兰人的利益。也不愿意让他的名誉受损,在坚持认为杨潮错误的前提下,他坚决不肯妥协。

杨潮还不太想让拿骚滚蛋,他在江南银行工作的短短一年多来,已经规范了银行的会计运作。培训出了数百名懂得西方银行业操作的合格会计。

同时开通了松江的交易所,各种货物以及债券交易都十分活跃,隐隐有超越南京的架势。

拿骚还帮忙培训出了一批港口的海关人员,比如估价员、铃子手等等,完全采用荷兰人先进的港口管理模式开始试运营苏松港口。

在还没有完全榨干拿骚的剩余价值前,杨潮还真的舍不得因为发型一批债券,就让拿骚滚蛋。

可是不发行债券确实难以为继啊,这是战争时期,不借钱打仗的后果就是崇祯皇帝那种,靠税收打仗?这也太土了。

明明可以通过借钱,借用几年后,甚至十几年后的财富来打仗,为什么要一次性收几年的税呢。就算榨干了老百姓,也最多收取三五年之和的税收,而通过借钱,杨潮可以一次性将十年的税收借到手上,稳妥的操作是和平后慢慢用税收偿还债务,冒险一点的操作,甚至是永远不还债,只还利息就行。

而杨潮去年才发行了三千万两债券,基本上跟当年的税收相当,没有超出多少来。

今年的税收已经达到了三千万两,杨潮打算借债五千万两,慢慢花出去既能刺激市场,又能获得充足的军费和行政开支,可是拿骚死活不肯印钱买债。

可是不发债券的话,杨潮就真的没钱了。

去年两千多万两税收加上三千万两债券,总共五千多万两银子,看起来很不少了,但是扩军到了八十万人,光是一年的军饷最普通的士兵就得十多两银子,八十万士兵就是八百多万两,而各级军官的饷银更多,也是不少于八百万两的,这就出去了一千六百万以上银子。

还有军事物资的消耗,一个士兵一身铁甲成本就是十两,还有靴子、袜子等换洗衣物,另外还有长枪、鸟铳等武器,虽然只需要给三十万新兵打造全套的,但是一个士兵一身下来,没有三十两是拿不下来的,这就又是一千万两出去了。

训练中的兵器折旧损耗,火药、铅弹的损耗,甚至还比打造鸟铳、大炮的开销还大,这又是一年一千万的开支。

接下来还有打造海军战船,龙江船厂已经给杨潮装备十艘大海船,以及八百多艘双桅江船,一艘江船就有五千两银子,海船一艘那是以万两计算的,还要给上面配上大量的火炮,这又得五百万以上的银子,加上水军的饷银,战船的维修等,花在水军的银子也少不了一千万两。

光是军事开支就有四千八百万两银子了,杨潮又给官员增加了俸禄,采取高薪养廉的政策,就算大明朝的官吏人也远比后世比例小,但是一千万两银子还是少不了的。

所以去年弄来的银子几乎全都花光了,今年必须再次买债券,否则别说没有军饷开支,就是连以前的债券的利息都付不出去了。

要知道杨潮为了促销债券,让老百姓接受这种借钱给官府的方式,可一直采取的高利息政策,月息三分,一年利息达到三成,欠下的三千万两三年期债券,一年利息就是一千万。

债务负担相当沉重,但是还得借,不过今年杨潮不打算付高息,而是推出低息债券。

哪里有国家借高利贷的呢,国债自然是要比贷款利息低得多的,后世通行的国债利息,一般都不会超过一年百分之十的利息,往往在百分之七左右,甚至有百分之五以下的。

国债利息高低,往往跟国家的信誉度有关系,信誉评级高的美国等国,国债利息就低,希腊这样的国家就得用超过百分之十的利息借债,当然他会赖账。

杨潮可不会赖账,而江南大都督府目前看来也不太可能破产,所以杨潮觉得,自己应该可以用三分的年利来借一大笔债。

至于江南银行不支持的情况,他打算直接推向民间。

杨潮以前发的高息债券,认购者基本上分为三种,依然被百姓持有的大概有三千万两。

第一种就是普通百姓,家有余财的中小商人阶层,他们通过钱庄认购了大概一千万两。

剩下两千万两中,其中一半是直接留给江南银行的,另一半则被各种承销商人承包了。

之所以给江南银行留一千万两份额,不是三千万两卖不出去,而是因为杨潮要通过江南银行向市场注入一千万两的货币,如果卖给百姓等于从市场上抽走了流通货币,在通胀率低的情况下,这是很不明智的。

另外一千万,则是被大大小小的当铺、钱庄给留下了,要知道徽州人取息最低的当铺,月息也是三分左右,债券月息却高达三分,他们作为承销商还能得到一分的提成,只需要用九两银子就能买到十两的债券,显然比他们放贷款都挣钱,那么持有债券自然是一笔不错的投资。

现在在江南银行不肯购买,杨潮又不想从老百姓手里抽走流通货币的情况下,最佳的出售对象自然还是这些当铺和钱庄。

但是很快杨潮就发现了问题,这些当铺和钱庄倒是勉强认可低息债券,可是他们不是自己持有,而是忽悠自己的客户,让那些有余钱没处去的客户将银票换成债券储存起来,而钱庄和当铺则直接获取承销费。(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一节食利阶层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全都是银票,杨潮没想到的是,第一笔发行的一千万,三年期三分年息债券,竟然换来了一千万的银票,是银票而不是白银。

对于已经完全接受了银票的江南,银票就等同于白银,但是对杨潮来说,却不是如此。

杨潮看来白银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联系经济的货币而已,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至于说现银子,还是纸币,只要能百姓接受,那就都是货币。

可是现在收上来的都是银票的话,那么意味着市场中有大量的通货被债券抽走。

市场中少了这么多流通货币,势必会造成通货紧缩,相对于通货膨胀,有时候通货紧缩更为要命,会引起生产的大规模收缩。

杨潮通过银行推向市场的银票,总数也只有五千万,收上来五分之一就已经很要命了,如果在继续这样发债券,影响太大。

杨潮既要通过民间筹集资金,又不能抽走流通中的纸币,这是一个很难的操作。

之后必须保证出售债券得到的是银子,而不是银票,因为将百姓手里的银票大量抽走,要么降低了生产领域的资本,影响经济运转,要么就是直接引起了通货紧缩,这些都不是杨潮愿意看到的。

“看来不能向来百姓发行了,必须让有钱人将窖藏的银子拿出来啊!”

杨潮琢磨了片刻,立刻就停止了债券的发行,接下来他要亲自推销债券了。

天下哪里银子多?

毫无疑问是徽州,晋商崛起之前,徽商可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商帮。

大明最豪富的盐商中。出身徽商的商人可以跟晋商背景的商人分庭抗礼,在其他行业,徽商则占据全面的优势。

所以杨潮将推销债券的目光投向了徽州。之所以瞄准徽州,是因为徽州的巨富之多,冠绝大明,家资百万的豪商不敢说比比皆是。但是绝不罕有。

徽州所有富商加起来,窖藏的银子就算没有一亿两,估计也有八千两,这是一部巨大的财富,只可惜只能放置在暗无天日的银窖中,默默沉睡。

如果能将这些白银取出来,换成官府的债券,官府又将白银换成银票流通进入市场,可以说大明的流通货币增量将扩大一倍。显然受制于货币不足的困境,将彻底成为历史,同时大量的白银存入江南银行,会大大提振这个银行的信用,让她发行的纸币更为稳定,更容易让人接受。

但是杨潮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想徽商推销的债券,要尽可能保证让他们用窖藏的银子。而不是用手里的银票支付,否则就达不到扩大流通的目的。只是抽干了市场上的通货而已,以徽商的经济实力,还真的可能调动足够引起通货紧缩的纸币的。

因此杨潮这次推销债券,必须是有目的性的,选择性的向某一部分人定向发行!

赶在过年之前,杨潮立刻马不停蹄的来到徽州。来到当铺和钱庄业务的中心地区休宁。

必须在年底之前筹集到足够多的资金,否则偿还债务,以及明年的预算怕是就开支不出来了。

至于如何让这些人开启窖藏的银子,杨潮还是有信心的,但是却要讲点技巧。

不能告诉他们。只收现银,否则这些人就要顾虑是不是官府开始不接收纸票子了,就像大明宝钞一样,这些人玩的就是金钱,一旦他们开始挤兑,势必引起更多的人挤兑银票,那样纸币系统就要崩溃了。

十一月中旬,杨潮大张旗鼓来到徽州。

这徽州城,歙县最大的酒楼宴请宾客,来的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

徽州各县的豪商都有,歙县的盐商,绩溪经营酒楼的商人,休宁的典当商,祁门、黟县经营布匹、杂货的商人,凡是当地有名的统统邀请过来。

总共请来了三十位,基本是号称百万的巨富,可惜前些年的第一副吴天行没能前来,因为这个娶了一百个小妾的老家伙蹬腿了,他的万贯家财全都给族中子侄瓜分殆尽,吴家已经不是那么显赫了。

吴天行是一个传奇人物,后世研究他是西门庆的原型,他家祖辈盐商,家里的园林经过文征明这样的名士指点。

但是很可惜,传到了吴天行手里,他却体弱多病,一直不能生育,娶了一百多个小妾,也没能给他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