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三国-第4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PS:普通土著当兵退役后一样有机会当官和当议员,但机会肯定少于富贵家庭的,原因大家都明白。
在所有土著中,当兵最狂热的当属婆罗门教(印度教)中的阿三,须知皇帝的一个化身就是婆罗门教中的湿婆大神,为神而战是光荣,为神而死能上天堂。
最重要的是,神说了,立下大战功者,能够晋升阶级。
婆罗门教共分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阶级,之间阶层分明,。层的贱民。
婆罗门教的阶级压迫现象是非常残酷的,象帝国现时承认的《摩奴法典》确认婆罗门是阿三世界之人世间的主宰(华族与婆罗门平级),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比如,低级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比如,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
婆罗门教中的经典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
这里讲的是来世,而帝国军则宣布,现时只要阿三们为帝国立下大功,立即就在今生今世晋升阶级!
什么是神?神能让一个高贵的婆罗门变成最下贱的贱民,也能让一个贱民,倾刻之间成为高种姓阶级!
所以六万土著兵中足足有四万是信婆罗门教的阿三兵,他们训练刻苦,在帝国军官的教导下,无论是战斗意志和作战水平居然是诸土著中最厉害的,其忠心度也是最高的。
部队长官对于阿三部队的评价很高,说他们杀气腾腾,足堪大用,几乎能与帝国华族部队相比!
……
沉寂了二小时的火炮群和投石车再度发威,将东西冰雹似地投向B要塞。
阵阵梵唱传遍整个战场,接踵而来的是华族的汉语祈祷(这里更多的针对一些比较小的土著部族,他们没有自己的语言,学的是汉语),还有印地语的喃喃声,这里面有一部分华族的字正腔圆的祷词,最可怕的是那些阿三神军,他们的祈祷显得有些阴森可怕。
阿三神军,信奉的是神的敌人必须被肉体毁灭,将他们打下十八层地狱!
对于纯正的华族部队来说,战前是不念经祷神的,他们只会干净利落的高呼“为了皇帝,为了帝国!”然后就义无反顾地冲向敌人。
但是现在土著兵多,他们就吃这一套装神弄鬼,没奈何,帝国军只好在开战前先念神拜佛。
在一个小时的火力准备后,火炮和投石车开始延伸射击,小口径的火炮和小型机动式投石车以刺刀上膛的方式,抵近轰击B2要塞。
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帝国步兵向要塞发动攻击,B2要塞攻夺战开始了!
指挥攻击的将领有徐晃、于禁、张任、李严为帝国军中悍将,计划就是由李严、黄权、吴兰、陈式四将各带一万五千人分打四门,如果攻不下,待到中午时分,徐晃、于禁、张任率二万主力,找寻敌人的薄弱之处进行攻击。
战报不断传来:
我军顺利推进到四边城墙下;
敌军的投石车开始投掷,我军出现伤亡,有一个团长挂了,二个团长受伤;
我军开始搭建梯子,井栏进入射程,云梯搭上了要塞的城头;
敌人的投石车击中多部井栏,他们使用火油去烧我们的梯子;
报!我军登上东面城墙!
又报!登上东面城墙的部队被敌人的反冲锋打了下来!(听报的参谋们一片惋惜声)
西面城墙段的弓箭对射异常猛烈,敌人发了疯,由于在城下拥挤停顿,被杀伤许多,我们有上千人被他们射倒,李严明显是怒了,干脆不攻,叫大家一起拿起弓弩,来箭对箭,我们的箭好象泼雨般一样射上去,把敌人的嚣张气焰给打了下去;
南方城墙段两边攻击都没有奏效!
接着又报告道:“南方城墙段第三次攻击又未能成功!”
……
传令兵川流不息地来来去去,一份份战报呈到中军大帐,扣人心弦。
日头高照,七月流火,城头打得如火如荼,担架队将伤员往下运送,滴滴答答的鲜血将道路都染红了一段,大家的心火也随之上升。
很快,军营里的“凉茶”饮品数量飙升!
二万帝国军,其中有差不多一万三千是华族主力部队,他们就着驻扎地吃起了压缩干粮和牛肉干(***,信阿三神教的部队吃的是鹿肉干),但令人欣喜的是煲的老火靓汤送上
然是猪骨瑶柱东瓜汤,熬了一个上午的汤!官兵们大
吃过饭,休息一会,差不多到中午了,部队军卒开始活动起身体来!
本军的参谋长哈哈大笑,拿起二个纸牌,一个写着陈式、另一个写着徐晃、于禁、张任的名讳。
当的一响,换人!
二万帝国军就在三个大将的率领下,开始冲击西方城墙。
退却的陈武部队乱哄哄地躺下,军医和护士忙起来,为负轻伤的人员包扎诊断,重伤员往下送。
事情还没完,陈武部队充当预备队。
官兵们拍手拍脚,按摩累坏的身体肌肉,十足十好象刚运动下来的情况!帝国军的打仗水平又有所升华,打仗简直有如一件工作、一种娱乐一样!
(我地人强马又壮,准备充分、有如富翁驾车出游般潇洒)
一些人骂骂咧咧,都是老兵头,他们敢说敢骂,十分生气自己被换下来,他们还没有打得过瘾!
于是他们取笑从身边经过的攻城部队道:“啊哈,这不是那个白净小姑娘吗?怎么,舍得出闺了?很快你们就会被人家***得见红哦!”
狗嘴吐不出象牙!攻城部队愤然道:“你们这帮拉稀的家伙,什么时侯不是我们上来帮你们擦屁股的,你们脱了裤子下来看看,是不是拉满了屎!好心你去看看医生,买剂药来吃,省得害人害已!”
“***!”
“NMD!”
两支部队对吵,军官们则装作没听见的样子。
吵吵好,上战场带着火气上,有好处,军官们并不担心矛盾会激化,那些老兵油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平时吵架可以佐以拳脚,现在动拳头,军法不容!
……
帝国投入了生力军攻城,守城的波斯人同样投入了预备队。
两军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
B2塞是高是高,且还陡,非常牢固,但毕竟不是最好的三层城墙环绕防御(每一面都有三道城墙),仅是单城墙,面对着帝国军以重兵突破一面城墙的猛烈攻势下,最终还是抵抗不住了!
帝国军先是用火炮和轻型投石车猛轰,然后是大规模的箭雨,最后士兵突击。
在箭弹的饱和攻击下,西方城墙许多段都变成了无人区,扎在上面的箭密集到好似箭猪一般,甚至连脚都放不下!
青龙军旗终于被插到了城头。
突破口一打开,后继部队就勇猛地扑向城墙左右,占领城门楼制高点,弓箭往四方乱射,还搥人而下城门,试图打开城门,扩大突破口。
战至下午三点正,B2塞城门失守,帝国军沿街道突进,骑兵也冲了进城。
五时,满城都是帝国军的喊杀声,
七时,B2塞失守。
……
帝国军将海边的六座波斯要塞一一攻陷!
难倒不算难,主要是工作(攻城)的时间花得多,大家累得象条死狗。
另一方面,往内陆去的七万步兵则有另一番际遇。
他们要走的道路远,补给困难,不可能象海边的部队那么充裕,过得相当艰苦,象海边部队经常有的老火靓汤(有时甚至是军舰上熬好送到岸上)和帝国华人相当喜欢吃的鱼类,那最好不用多想,仅可打打牙祭。
可是内陆的波斯军的防御又比海边波斯要塞差上了一大截,帝国步兵有好帮手,相当多的工作都让骑兵帮得上忙。
如果波斯人怕守不住,出来应战,就是帝国骑兵的事,他们人多势众,无耻地上前群殴,波斯人冻过水。
波斯人如果缩在堡垒里当乌龟,问题是龟甲是纸糊的,他们连睡觉都很糟糕。
帝国骑兵,专门绕着堡垒边发动飞射,将大量箭枝射入堡垒中。
堡垒相对低矮,地方狭小,帝国弓弩的射程远,射进来,波斯人得举得盾牌走路。他们的房子普遍是泥做的,帐篷也无防弹能力,所以就连睡觉,也唯恐天上掉铁(箭头)咧!
更糟糕的是帝国骑兵不是很乖,他们除了放铁箭,还放火箭,既使是波斯人日夜叫“小心火烛”也是防不胜防。
要是着起火来,波斯内陆缺水,基本上也都是没得救了。
工作被骑兵分担了,如此步兵就过得舒服。
他们用马带着千斤大炮和折散开来装运的投石车,虽然数量不多,但炮弹和石弹打出去,就能轻易地打破波斯人堡垒的围墙,连梯子也给省了!
打开了缺口,只要可能,是骑兵抢着进去!
打破堡垒的速度远远快于打要塞,损失也小很多。
……
如此,半个月内,帝国军将波斯前沿尽数占领,十二万的波斯军只得廖廖少数回归国内,大部分被歼,帝国军死伤五万人左右。
稍事休息,帝国军兵分两路前进,新的起点又开始了!
第八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陆地上,帝国军兵分二路,就是中线的张辽军,从贵霜地界的“共青城”出发,将领有魏延、李典、乐进、李巽,管八万骑兵,另外有霸、吕翔、吕旷、孟达十五万人。
在他们的身前背后,有足足十二万的民夫!
其中六万是华人,他们服军役充当民夫,应急起来时可以直接加入部队直接作战。
另外六万则是征召起来的土著,他们同样有着相应的素质,可作预备队。
帝国的远征,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相应增加了土著入军的数量。
民夫支边,不是无偿做白工,发的工资与官府职员看齐。(军队在开战时,给的钱起码等于官府职员二倍!)
没有绝对公平的事,基本工资是一样,但在其它方面,如华族人士,他们有远地补贴,就是说离开家乡越远,给的MONEY越多;另外还有“忠心奖”,就是看谁加入帝国越久,给的钱就多,这样一来,华族自然就钱多了……在另外方面,你如果是一线支战,比在港口里清点物资的要高工资。
华族是帝国的基本盘,帝国肯定要偏向他们,至于土著民夫,他们有小小地意见。但总体来说很高兴。
因为土著民夫不同于华族民夫,华族的适龄合条件的男性子民,都被强制性服军役,要不入军队,或者入国民警卫队,要不就是支边援战,例如参加帝国的“铁道兵”。
谁都跑不了,也不想跑。大家要清楚,在他们“户口本”上,有没有服军役的记录,出到社会上是不一样的,在官府的考“公务员”可以加分,到学堂进修。能够加分,也是竞选“乡议员”的一个必备硬件,在银行货款做生意、买房,一样有优惠……
土著民夫地情况又不同,他们不是被强制的,而是公开在社会招募,择优录用,结果土著为争有限名额而打爆头,入选者骄傲得象只公鸡……按帝国本土发的工资标准,让土著民夫得到了远比他们家乡丰厚的收入。还有。服过军役,很有可能在未来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
若没有足够充裕的财富:“金钱、粮食、装备”;若没有超前地交通工具;能够在离开帝国本土万里之遥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那简直是镜花水月!
另外一路是赵云亲率的二十万主力,有十二万骑兵。八万步兵。
这一路骑兵将领有曹彰、潘璋、马忠和蒋钦、全琮、张翼、张苞、关兴(后二将都因为这次战争冒险,不但没有被追究,还得到战地擢升,成为师级干部,少将军衔),步兵将领有徐晃、于禁、张任、李严黄权、吴兰、陈式。
负责支持他们的有七万民夫,其中仅二万是华族,五万是匆忙拉起来的土著。相对于张辽军,华族民夫少。土著民夫更显得良不齐。
不过,赵云军能够得到海军的后勤支援,他的后勤压力远远好过张辽,赵云军可以一路将波斯的港口攻过去,然后从港口转运补给,后勤线拉近不少。
无论是从军队的兵种结构还是民夫的情况,都无怪乎说帝国军确实没有准备好。
来自民间地运输公司和佣兵的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佣兵,仅有二千人跟着军队一起走,这未免太少了。
帝国时期,佣兵公司得到了长足地发展,本朝皇帝热衷于发展佣兵,以减少经济和政治上的压力,军队也乐得将保安这类次要地任务转移给佣兵公司,以节省宝贵的兵力资源,专心于作战。
按既定方针,赵云军顺海边(南线)直趋波斯高原,也就是法尔斯行省,它是波斯皇帝阿达希尔一世的老巢,发家源地,这一仗有得好打。
张辽军走中线,攻击波斯腹地,预定的目标是“克尔曼”城,
北线无战事,那里就是“克尔曼”城往北的大片地区,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都是高原、冰川大山,大家想都不用想打仗的事。
如果帝国军打赢,北线是传檄而定;波斯军如果守住了,这片国土还是波斯的。
…………
晨光曦微,中线的帝国军向西开拨。
一望无际地沙漠荒地上响起嘹亮的军号声,帝国军出队,如数条长龙般滚滚向西。
精良地装备在阳光下闪烁着令人胆寒的光芒,威武的军人杀气四溢地走在路上,军旗猎猎,吃得饱饱的马匹脚下欢腾……鼓乐齐奏“得胜令”,华商们人人喝采,阿三们个个叫好,靓女鲜花相送,记者忙着记录。
乐吧,乐吧,很快你们这帮兔崽子们就乐不出来了。
帝国陆军中将李典冷冷地看着,略带幸灾乐祸地想。
向来帝国做许多事都是那副嘴脸,人前风光出彩,大张旗鼓,大肆宣扬,总是说好处不会说坏处。
但实际上,上到战场是“古今征战许多人,能有多少凯旋归?”
波斯征战是个大麻烦!
麻烦之一就是波斯的地形复杂,有荒凉的沙漠、沙砾地或者是沙土地,颜色是褐色、黄色和灰色,乱七八糟混在一起,见不到多少绿色,地方干燥炎热,风起灰尘遮满天。
沙漠中水源稀少,水源常常还是含有盐分的,它有沼泽地,可是那些水谁敢喝?
开拨后,所有的人,从将军到士兵,统统实行严格的供水制度
每天只发二个水壶的水,早上出发时灌满了就用一天人生存之用(作战后或者生病可以加水,但平时不给),就连洗把脸也是奢侈的享受,至于洗澡之类,免提!
恶劣的自然环境,令后勤保障忒够麻烦,很快大家就会气色败坏,嘴唇燎泡……大家最快活的就是如果供水充分,洗把脸、洗个澡或者换上新洗的衣服,那就是人间乐事了。
另一个麻烦就是波斯人,不同于其它国家一打就倒,波斯人已经下定决心抵抗到底,他们的皇帝自上台以后,就一刻不停地加强军备,有一分钱就一分钱地投入到军队中。
波斯人作战力凌驾于相当多的国家和种族之上,他们善战,作风顽强,可想而知,未来这场大战将会是何等的惨烈!
幸运的是本朝圣天子在朝,对于这么个情况是知道得一清二楚,李典记得去年十二月居仁堂会议,他也回国参加了。
那是皇帝亲自主持后廷(注:这是对皇宫中掌权的后妃们的统称)、内阁、兵部、户部、CIA、帝国军四总部、波斯前线将领的扩大会议,皇帝御口说了:“我们要全面了解前线的困难,对于波斯之战,要有个清晰的认识,给予最可能的支持。”
做君的臣子,还有什么比“理解”更令大家感动地呢?
……
往波斯去。在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