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江山-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条数里长的学街,太学、国子监和贡院,从左到右一字排开。在很多朝代,国子监和太学是一回事,在宋朝一开始,也是只设有国子监,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且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说白了,不过是官二代们取得国子‘解试’资格,以参加礼部贡院考试的地方。
庆历新政改革学政,扩大学校教育,以国子监房屋‘狭小,不足以容学者’,便奏请在东侧的锡庆院设立太学,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其中最优秀的二百名为内舍生,由国家供给饮食。其余为外舍生,饮食自理、但亦不收学费。
在外舍生之外,还有一种附学生,就是那些寄应的外籍人氏,比如陈恪苏轼宋端平这种,以混考试资格为目地的插班跟读。其地位也就可想而知……
所以那太学学录脸上的不屑,也就可以理解了。他也不翻看几人的档案,只抽出开封府的批条看看,便垂下眼睑道:“别以为混日子就能混进取解试,我们是不会让渣滓,影响到太学的声誉的。发给你们的学规要仔细阅看,不遵守学规者,开除;如果有三次月考上榜,也直接卷铺盖回家就可以了……”
这学录的权力极大,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就像后世的教务主任,要是得罪了他,往后可没有好日子过,所以陈恪几个虽然不忿,也只能忍了。
好在那学录也不愿和他们多费口舌,便让个助教拿出花名册,把这些家伙打散到各个学斋去插班。太学分斋教学,每斋学生约三十人,置斋长一员。太学斋长由学生充任,但比后世的班长权力大多了,大概相当于班长加团支书加学习委员加纪律委员……
助教挑出几个人数相对较少的班级,便带着陈恪这帮人,往校园里走去。
太学里环境十分宜人,高大的国槐下,是一排排轩敞的教室,走在青砖铺就的路面上,耳边传来朗朗读书声,确实让人心情愉快。
此时正是晨读时间,到了某个学斋前,助教便会带着他们中的一个,进去向学谕报道。
陈恪被分到‘性善斋’,同样是助教把他领进去,交给一名胡须花白的学谕,见又有插班生进来,那学谕当着陈恪的面便抱怨道:“上个月怎么跟我保证的,怎么这个月才第一天,就又塞人进来了?”
“你斋里人少呗,别的斋里都快五十号人了。”那助教敷衍道:“大比之年,总是这样的,忍忍就过去了。”
“会给我拖后腿的!”庆历新政以来,非但学生有考课,教师也有考核,其各方面待遇,全都与取解率挂钩。
“怎么会呢,又没挖你的心头肉。”助教笑道:“再说了,你怎知他不是千里驹?”
“他?”助教看看陈恪牛高马大的样子,撇撇嘴道:“科举又不是比个头……”
抱怨归抱怨,上头的命令没法违背,那学谕只能收下这个插班生,他让陈恪到最后一排的位子上坐下,便不再理会。
陈恪坐下后两眼发直,既没有课本,也没人告诉他该学什么。好在这时晨读结束,学谕开始上课,因为是大比之年,自然不会再讲《十三经》这样的基础知识,而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天的课是讲‘论’的作法,按照惯例,学谕先布置一道题目,让学生作论,然后讲解。
陈恪心说,那我就跟着作吧,便磨好了墨,提起笔来,很快便凑合出一篇。说是凑合,但他从小到大,是跟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唐宋八大家里的五个混出来,再凑合也不会比一般人差。
他还是有这个自信的。
一炷香时间,一篇千余字的文章立就,陈恪搁下笔,轻轻松了口气。
他的动作引起了那学谕的注意,这么短的时间,别的学生只开了个头,甚至还有人一个字没写,在那里便秘呢。教谕不禁好奇,便起身将他的文章收走,拿到讲台上一看,不禁微微点头,这笔字可真好……
陈恪小小的扬眉吐气一口,心说小样的,看到俺这接近八大家水准的文章,还不激动到涕泪横流?然后对之前的傲慢深表歉疚?吼吼吼……
谁知道……那学谕的脸上,不仅没有一点激动,反而频频摇头,只看了一半,就搁下,好像再看下去,是浪费时间一般。
陈恪瞪大眼,怎么可能呢?连欧阳老头都说,我的文章可比曾子固,怎么却入不了这位学谕的眼?
别的学生还在作文,他也不能问,简直快要憋死了……
好容易捱到太学生们都交卷,教谕又挨个看了一遍,便挑出几份范文,诵读起来:
‘嬴秦震矜厥勋,勒泰山,镵邹
剟之
刊会稽……’
‘见山冈下有池水入于坤维……东为溪,薄于巽隅……’
‘畴不忧栗,我独安行;畴不谄笑,我独洁清……’
以陈恪的学问,竟几乎要听不懂,文章到底写了什么。
亏着他已经在这个时代,念了十多年书,知道这便是鼎鼎大名的‘太学体’文章,不禁暗暗呻吟,要是天天学这个,岂不比天天便秘还难受?
但他也知道,近年来太学体大行其道。因为庆历新政以来,追求华丽、空洞无物的西昆体被彻底否定,提倡重理朴拙的古文,成了学界的新风。由太学讲官石介首倡,并在太学生中广受追捧的‘太学体’便应运而生,这种文体,是对浮华淫巧的西昆体批判过程中形成的矫枉过正的产物。其文风直以断散拙鄙为高,处处与骈体文唱对台戏。
结果形成了一种险怪奇涩的文体,在这种文风下,谁的议论奇异、谁的文辞僻涩,谁的文章便是上乘。而连续数届科举,无论‘赋’、‘论’、‘策’,哪种文体,都以此为评判标准,使太学体的统治地位愈加稳固。
但陈恪从束发读书以来,所就学的师长……无论是陈希亮、苏洵,还是王方、欧阳修,都反对太学体,他们认为这种文体既无古文的平实质朴,又乏骈文的典雅华丽,其空洞无物更甚于骈文,简直是一无可取之处。所以陈恪到现在,还没写过一篇太学体。
他终于明白,老爹和苏老泉,为什么要让他们,一定到太学来学习一段了——就算太学体再恶心,也得用这种文体考试,哪怕一考完了就丢掉呢,现在也得学会喽。
哪怕欧阳修也说,要是我当考官自不消提,但换做别人的话,还是得捏着鼻子学一学。欧阳修还举自己当年的例子……想当年,他坚持不写骈文,结果数度落第,后来忍着恶心学了学,便考中了。之后到现在,他再没做过一篇骈文,完全将其当成了敲门砖。
果然,教谕最后拿起陈恪的文章道:“这个新来的学生,写的文章如白水一般,一目了然,简直像是初学蒙童所作,写这样的文章,连考都不用考,考官肯定看一眼就丢掉!”顿一下道:“不过字,写得不错。”
好吧,好吧,你赢了,俺捏着鼻子学吧,反正又不是什么难事,比如那句‘嬴秦震矜厥勋,勒泰山,镵邹
剟之
刊会稽……’,其实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功勋,刻在泰山、峄山、芝罘山和会稽山上。勒、镵、剟、刊都是‘刻’的意思,但人家用了个遍,就是不用最通俗的这个。
是以,所谓太学体就是不说人话,怎么让人看不懂怎么来,这对陈恪来说实在太有优势了……说对各种犄角旮旯生僻字的认知,谁能和编过《字典》的人比?
于是下午学做赋时,陈恪便先用平易的文字写出文章,然再把里面的字词,全都换成八代以来,没人用过的生僻字词。
这次教谕拿到手里一看,登时傻了眼——三分之一的字不认识,三分之一的词不明白,三分之一的句子看不懂。这到底算是好还是不好?
按说,算得上极好吧……可是不能当作范文念啊,因为读都读不下来,教谕险些哭出来了。
晚上回去,教谕又抱着《字典》把那些不认识的字词都查出来,不禁又惊又叹,突然……他愣住了:‘陈恪,《字典》的作者,也叫这个名字唉!’
写这章考证了一下,耽误些时间,后面就好些了。
第一二四章更拉风的狄元帅!
更新时间:20128161:31:32本章字数:5033
第一二四章更拉风的狄元帅!
第二天,那位学谕拿着一册《字典》,把陈恪叫学斋到外面,问他与作者是不是同一人。
陈恪点头说是,学谕震惊道:“你怎会如此年轻?”
“十岁那年,琢磨出来拼音注音法,又用十年时间,在师长的指导下,把《广韵》上的字全都编排了一遍。”
“十年磨一剑!后生可畏、惭愧惭愧!”钦佩之余,学谕朝他深施一礼,叹口气道:“我当不了你的老师。”
陈恪生怕重复苏轼当年的悲惨命运,也朝他深施一礼道:“术业有专攻,学生这些年,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了,于应试一道,薄弱的很。”
学谕见他如此谦虚,十分感动,点点头道:“但凡学过拼音法的人,都该以师礼待你。学生不敢以师自居,我们还是以友相称吧。”
“礼不可废。”陈恪坚持道:“学生不敢狂悖。”
“也对,”学谕颇有几分痴劲儿,闻言重重点头道:“你们这些大学者,都是尊师重道的,我不能损害你的名声……”
“……”陈恪这个汗啊,这都哪跟哪,我啥时候变成大学者了?
无论如何,他是《字典》作者的消息,在太学中不胫而走,不仅本斋的太学生对他十分惊奇。到了课间休息,其它斋的师生亦涌过来看他,但人们这张年轻的面孔,难免会产生怀疑。那样一本严谨的大部头,应该是两个皓首穷经的大儒所作……就连‘苏小妹’,也被他们猜测,是某位大儒游戏人间的化名。总之这么年轻的作者,实在是让他们难以。
但是四个太学生站出来,说这是真的,由不得大家不信……因为这四人里,有三个姓曾的,分别叫曾布、曾牟、曾阜……其中前两个是曾巩的亲兄弟,后一个是从兄弟。唯一一个不姓曾的,还是曾巩的妹夫,叫王辅之。
有三曾作证,大家自然不再怀疑,纷纷掏出自己的字典,请他在扉页签上大名。
陈恪一个新来的学生,自然不能耍大牌,只能来者不拒,一面签名,还得一面回答各种没营养的问题:
‘你真的是十岁创造了拼音法么?难道是梦里有神仙相授?’
‘这本字典真的是你和苏小妹合著的么?’
‘苏小妹到底是男是女?’
问来问去都是此类的问题,反复回答、不胜其烦。大概签了五六十本,回答了百八十句,他终于不耐烦了,把笔一搁道:“今天就到这儿吧,剩下的明天再说。”说着霍然起身,拍拍曾布的肩膀,拉着他挤出去了。
到了外面,便看见苏轼宋端平在那里幸灾乐祸地嘿嘿直笑:“名人啊,真苦恼!”
“屁咧!”陈恪骂一句,拉过曾布道:“看,这是谁?”
“哈哈,子宣,是你们!”宋端平顿时顾不上取笑陈恪,跳起来和曾布兄弟三个拥抱。
“子宣,这兄弟两个,就是我们整天挂在嘴上的二苏。”陈恪为双方介绍道:“子瞻,这兄弟三个,就是我们整天挂在嘴上的南丰七曾中的三个,还有一位是子固兄的妹夫。”南丰距离庐陵很近,陈恪他们跟着欧阳修学艺的时候,曾巩时常带着弟弟们来问安,一来二去就熟识了。
“好啊,好啊,我们的队伍又扩大了!”苏轼最喜欢热闹,顿时开心笑道:“应该去庆贺一番!”
“那是自然,”那曾布是个小个子,但五官分明,目光炯炯,顾盼间满是豪杰之气,显然是兄弟几个里做主的,他也大笑道:“我们早来一步,却要做东的!”
于是扩大到十几人的队伍,蔚为壮观的出了太学,清一水二十上下的年轻人,一个个精力过剩、谈笑无忌……却没有人看他们一眼。
倒不是太学生们清高,而是大家都在急急往外行,好像街上有啥稀罕光景一样。
“发生什么事了?”陈恪拉住一个太学生问道。
“狄相公今天回城,这会儿要路过我们太学了。”那人随口答一声,便甩开手走掉了。
“狄相公?”陈恪的脑海中,恍然闪过那位风华盖世的战神……
“早听说狄相公出门,京城百姓争相围观,大街上能堵得水泄不通。”曾阜兴奋道:“我们快去看看。”
一伙人便快步出了太学大门,只见人们都往西面御街上涌去,毫不夸张的说,那叫一个人流如潮,比肩接踵。人们挤过来、拥过去,声声呼叫,如狂如醉。争着抢着,瞻仰自建国以来第一位面有黥文的平民宰执!
开封府的官差和巡防铺的兵丁,显然对此早有准备,他们手牵着手、人连着人,为狄相公一行人开道,一个个全都累得臭汗淋漓,却无怨无悔……不这样,怎么能跟心中的偶像距离如此之近啊!
狄青穿一身墨绿色的袍子,骑在高头大马上。俊朗如天神般的面容上,带着极具成熟魅力的微笑,就连他面颊上那块金印,都显得分外迷人!
事实上,他最令开封城里民众如此痴迷崇拜的地方,就是这块代表着耻辱的金印。
宋朝在绝大多数地方,都比前代文明许多,但也有野蛮的习惯延续下来——像五代一样,为了防止军卒和犯人逃跑,要给他们刺青黥面,所以好男不当兵!
当年平定岭南凯旋,狄青荣升枢密使。进宫谢恩时,官家激动的拉着他的手,凝视了好一会儿,之后温情又伤楚的说道:“爱卿,寡人有太医,可以把脸上的金印去掉,你恢复原貌吧,不要总带着当年的黥字。”
狄青感动的热泪盈眶,他自然知道……大宋开国百年,从未有两府宰执面带黥文,这是耻辱,亦是卑贱的标志。官家要给他去掉金印,完全是为他着想,让他改头换面,从此不再低人一等!
但是狄青拒绝了,他对官家说了一句话,从此他在大宋皇帝的心中,在天下亿万平民百姓的心里,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他说:“陛下擢臣,不问门第,臣正因为脸上有这行金印,才得以报效国家。臣愿留颊上黥字,以使天下贱儿得知,朝廷有此名位相待!”
这就是狄青狄汉臣,一个出身卑微、起自行伍,凭自己的本事,一步步出人头地、功盖当代,官居西府之首,名符其实地站了人生的巅峰上!却从不忘本、亦不掩盖过去的卑微,一个真正男子汉!
他满怀豪情壮志地活着,以实实在在的功劳说话,不去理会身边阴柔粘黏的污秽官场,怎一个自豪爽快了得?!
这样光辉万丈的男子汉,赢得大宋全体百姓,发自内心的仰慕,也就不足为奇了。他的身上,更是寄托着亿万平凡人的梦想。他的故事早就成为最伟大的传奇,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更不用说京城内的禁军,每当此时,他们都激动得难己克制,这是整个武人群体的骄傲,近百余年的欺压和屈辱,终于在这一朝扬眉吐气了!
在狄青的身边,还有一个俊美无双的白袍小将,不知多少大姑娘、小媳妇们,提着篮子,往他身上撒花、掷果,尖叫着:“狄咏,狄咏……”
看着这狂热而又激动人心的一幕,陈恪的脸上,却没有什么笑容:元帅,果然还是当上了枢相……
他身边立着曾布,两人没有凑近了,而是在府学门前远观。曾布的脸上,也没有什么笑容,反而有些哀伤道:“狄元帅,他离死不远了。”
陈恪闻言一惊,他低头看着曾布道:“子宣,你莫要危言耸听!”
“仲方,我不是危言耸听,”曾布冷声道:“狄元帅越风光,有些人就越难受!”
“什么人?”
“我也只是道听途说。”曾布淡淡道:“只是听说韩相公宁肯去当三司使,也不要当枢密副使……这是为什么?还不是不能接受屈居于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