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官居一品 >

第897章

官居一品-第897章

小说: 官居一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坤兴万国全图》右侧,是《大明混一图》,这幅地图所绘的是大明疆域,及其周边的地图。在这幅地图上,大明只占了不到三分之一的面积,其中黑色的字体表示的是大明的领土,红色的则是大明外的地方。

只见沈默拿起一只细细的毫管,走到《大明混一图》的左侧,弯下腰来,小心翼翼地将‘马六甲’三个红字描黑。然后站起身来,目光坚定道:“从今以后,这里就是大明的南大门了!”作为主管军事的大学士,唐汝辑很清楚马六甲的重要性。细若咽喉的马六甲海峡,是从印度洋进入南洋的必经之路,与陆上的缅甸共同构筑起一道藩篱,将南洋变成了大明的内海。这在国防和经济上的重要意义,怎么渲染也不为过。

只是比量着南洋与北京的距离,唐汝辑心里没底道:“元辅,我大明朝的未来,真的在那些海外的领土上么?”

“郑若曾的《论海权》,作为兵科考试指定教材,已经整整十年了。”沈默看他一眼道:“怎么还问这种问题。”说着沉声发问道:“我问你什么是海权?”“海权就是拥有对海洋的控制权,在接下来几百年里,拥有海权,就拥有了一切成为世界霸主的东西!”唐汝辑干脆利索的回答道。

“那影响海权的六要素又是什么?”沈默问道。

“意识地理位置。岛国比大陆国家更有优势和主动性。二是地理条件。漫长的海岸线和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是追逐海权的必要条件。三是国土和人口。国土面积越大,人口越多,优势就越大。四是国民职业。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表现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是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唐汝辑流利背诵完之后,苦笑一下道:“正因为如此,属下才觉着,我们发展海权的条件,还欠缺的很。”

“……”沈默背着手,在地图前来回踱步道:“前五个都不是问题,至少不是大问题。其实真正的大问题只有第六点,那就是我们的朝廷是内向型的,如何维护内部统治,才是二百年来我们所关心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扭转,无奈传统的东西根深蒂固,结果总是事半功倍。”说着叹息一声,把手按在南洋上道:“更让我担心的是政策的延续性,真怕后来人把这里弃之如敝履,那将是我华夏民族不可弥补的损失!”

“是啊,改变人的观念有多难,我们是深有体会了。”唐汝辑轻声安慰道:“好在这次兵不血刃便得了马六甲这样的便宜,即使那些老古董也不会放过。”顿一下道:“倒是元辅武装蒙古人,出兵支持失必儿汗国的,肯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沈默闻言抬起头来,望着地图上方,距离大明六千里之遥的西伯利亚汗国,大明官方称之为失必儿汗国,不过他还是习惯自己的称呼。

他目光清冷道:“对于大明这样的强国来说,来自陆地上的威胁更远比海洋上的更危险!”

野心勃勃的沙俄帝国,几百年来已经从莫斯科区区一隅,扩张为横跨亚欧的大帝国。昔日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领土,已经被他们侵占了大半,只剩下一个西伯利亚汗国。就在去年,沙俄最大的地方领主,斯特罗诺夫家族,招募哥萨克骑兵,开始进攻汗国境内。

汗国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彪悍的哥萨克骑兵,虽然入侵的俄军不足千人。在沙俄的长枪大炮下节节败退,现在首都卡什雷克据守,并通过亚欧商路向自己的同胞,位于大明境内的蒙古人求援。

因为对双头鹰时刻保持着警惕,所以沈默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并立即命令诺颜达拉和黄台吉等人,招募勇敢能战之士在鄂尔多斯集合,由大明进行骑兵火器训练后,千里驰援西伯利亚。

命令下达之后,引起了朝野间的轩然大波。对于明朝人来说,好容易靠着先进火器之利,把蒙古人打服了,现在却要传授给他们火器,这不是养虎遗患么?其实说这些话的,都是根本不了解军事、只知道夸夸清谈的家伙。他们不知道,现在蒙古王公的卫队,都装备着大明的一线火器。这些火枪可是明令禁止向蒙古人出口的,但他们就是有办法成批的弄到。

但十多年来,他们的族人,还是以弓箭弯刀这种冷兵器为主,试问一个连铁锅都没法自己生产的民族,拿什么仿制火器呢?

何况只装备两千人而已,面对大明的十几万条枪,有何威胁可言?

可那些百无一用的科道言官,却只看到蒙古人有了枪这一条,完全罔顾事实,更看不到西伯利亚被沙俄占领后的恶果。虽然不敢直接攻击沈默却把执异此事的三边总督方逢时和兵部尚书吴兑,骂得狗血喷头。

对于蒙古人来说,虽然臣服大明,但被派去遥远的西伯利亚,支援那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怎么可能不犯嘀咕这是不是明朝人削弱我们的阴谋?不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况且对安逸现状不满,渴望战争的人不在少数,再加上诺颜达拉也算沈默的老丈人了,自然不好意思不给女婿面子。所以还能组织起一支两千人的部队。

“徐文长写的《大国论》这本书上,有句话说的很靠谱,那就是‘财富制造现在,土地赢得未来’。他把土地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的,是与政治中心距离两千里以内的陆地领土,这是国家生存的基础。第二等级的,是两千里意外,六千里以内的陆地领土,必须对这一区域进行有效统治,一个国家才能称得上强盛。第三个等级,是距离本土两千里以内的海外领土,和六千里以外的陆地领土,这些土地在传统上,都是被视为王华之外的。但徐渭所谓的‘赢得未来’的土地,却偏偏指这第三个等级。”

“时代已经不同了,老祖宗们的时候,大家都在自己的家门口活动,井水不犯河水。可现在人家开始满世界的圈地,已经快要把手伸到我们的地盘了。你们都学习过欧洲的经济模式,应该知道只要具有资本、人口和原材料三要素,他们的实力就会不断增长。而这三要素,都可以从新增的土地中获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要是只满足于自己的领土,对列强的扩张视而不见,最终会被人家赶上,超过,甚至打上门来的!”

“如果可能的话,我真想派本国的军队直接出战!”沈默张开双臂,迸发出难得一见的豪气道:“从西伯利亚汗国往东,直到我们的辽东以北,这样广阔的区域间,大约只有不到五万人口,可以说是无人地带。所以我们只要能在西伯利亚挡住俄国人,把他们赶到乌拉尔山以西,那整个这片比中国本土还要大的土地,便是我们大明的了!更为可贵的是,它与本土完全接壤,可以大大的缩小我们的陆上边境线!你想想,在乌拉尔山筑起长城,那该是何等的盛景啊!”

“想想就让人激动……”唐汝辑却没有嘴上说的那么兴奋,他苦笑道:“可是这么大的无人区,天寒地冻,没法耕种,我们要之何用?”

“土地赢得未来!”沈默重复道:“现在确实没用,但几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想要称霸世界,就必须靠这片土地!现在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若是不取的话,将来付出举国的代价,也不一定能得到。况且这片土地与我们的国土严丝合缝,将来,我们可能失去在南洋的领土,但这里,却可以牢牢把握!”

“我毫不怀疑元辅的见解正确,无奈国人多愚昧,谁能支持您的宏伟计划呢?没人支持的话,硬来怕是要事倍功半的。”

“我其实是有办法的。”沈默缓缓道:“但是时机还不成熟。更不可能投入我们的子弟兵。”说着轻叹一声道:“我这个首辅能再当几年,还是个未知数,怎么能贸贸然的采取官方行动呢?”放着黄金机会不能抓住,却要费尽心力在权力斗争的泥潭中挣扎,这也是沈默近一年来积郁的重要原因。

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沈默笑笑转过话题道:“马六甲也好,西伯利亚也罢,你都不用太费心,还是把精力,都投入到辽东去吧。”经过八年的不懈清剿,明军已经把防线推进到三江平原以南,辽河两岸数年没有蒙古人入寇。沈默判断辽东辽西设立省级民政单位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

现在最大的阻力,已经不是蒙古人,而是辽东的武将门阀,因为器特殊的地理位置,辽东一直没有设立行省,而是以都指挥使兼领民政、财政。这种类似与节度使的地位,也是辽东的武将与大明其他地方的同行有很大不同。现在要设立布政使司,分明是要将民政、财政权从他们手中剥离,辽东的武将世家自然不乐意。

但这件事必须要做成,因为武将管理民政税收,只会给百姓带来无穷的苦难,使关外成为祸乱的温床。就算杀了一张野猪皮,还会有狗熊皮、老虎皮窜起来,成为大明朝的噩梦!

沈默已经责成建立最高级别的过渡委员会,由唐汝辑担任委员长,兵部、户部、都察院的一把手任副委员长。名义上是监督知道辽宁布政使司的设立,实际上是为了镇住那些骄横跋扈、无恶不作的世袭武将!

但这还不够,那帮兵大爷久在王华之外,当土皇帝惯了,什么事儿都能干得出来。虽然不敢公然造反,但引狼入室,甚至直接假扮蒙古人,把朝廷派来的文官杀掉,是没问题的。

沈默才会百般袒护李成梁,就是为了这个时候,至少有这位爷镇着,蒙古人也好,辽东的武将也罢,都不敢乱来。

就着这个话头,两人深入的探讨下去……

沈默在那里绞尽脑汁的为大明谋划,宫里的皇帝也在绞尽脑汁,在他看来,自己的所作所为,也都是为了大明!只不过在皇帝心里,大明两个字,指的是他的祖宗江山。。。。。。

十八岁的皇帝,学不会徐阶、沈默、张居正的乌龟神功,在对正面斗争彻底失去信心后,他没有耐心等待沈默自己滚蛋,在经过一番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后,终于下定决心,从肉体上消灭这个空前绝后的权相!

下定决心后,他便苦苦思索,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杀掉沈默。

其实杀掉沈默不难,毕竟作为臣子,进入皇极门后,是不能带任何随从的。只要埋伏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太监,就能把他那把老骨头拆了。

但是,杀死一个拥有圣人名声的首辅,后果是任何人都承受不起的,就算他是皇帝也不例外。万历根本不敢想象那样的后果。

所以必须要换一种杀法,要悄无声息,要让自己甩开干系,这样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

最终卷【海雨天风独往来】第八九四章雄黄酒(上)

自去岁起,大明朝持续十来年的风调雨顺似乎到了头,尤其是北方各省,晴雨季节不按时序,春夏宜雨却一直旱,秋天宜阳又淫雨不止,导致年景荒歉收成微薄,有些田地甚至颗粒无收。

这在任何朝代,都是了不得的大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农业社会来说,主要的人口都是靠天吃饭、地里刨食。一旦出现歉收绝收,若官府再不念及百姓受灾实情,催缴田赋一如往日,用暴力对待欠税,就会出现大量农民破产。失业农民背井离乡,就会形成未及王朝根基的流民潮。

作为见证了大明朝从泥潭中一步步挣扎出来的老臣,沈默没有被眼前轿马挤塞于途,丝竹不绝于耳的太平盛世所麻痹,他深知百姓之艰难,今日局面之不易,岂能让京畿之内辇毅之下,再出现这等饿殍遍野的惨事?

好在朝廷为了保护条编的稳定推行,防止米贱伤农,在接连丰收的六七年里,采取了“不存余银、量购粮,的政策,早就囤下了足够二十年支取的粮食,哪怕出现现在这种大面积的歉收绝收,不得不开仓赈灾,也可以维持五六年时间。

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但一点也大意不得。因为以他过往的经验看,原先大灾之后,朝廷也不是没有拨给赈灾粮,但为什么依然饿俘满地呢?主要原因不是赈灾粮不够,而是各级经手的官府层层刷皮之后最后灾民反而所得无几。

为了避免赈灾肥官,将粮食尽可能多的送到受灾百姓手中,沈默派兵将各地常平仓保护起来,由户部派专员负责放粮。并把那些整天聒噪的科道言官踢到省里去,监督整个赈灾过程。对于受灾府县的地方官员,按照受灾的严重程度,将考成指标从税收额度,换成了百姓生存率。沈默在下给各州县的廷寄中强调一一给你多少粮食,就必须给我养活多少百姓,化人场烧化过一定数量你就直接把这身官衣也烧了吧!

在赈灾一事上,他表现出了与对税收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于收税,他总是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果情有可原可以适当降低考成以免地方官对百姓逼迫太甚。但对于赈灾,沈默毫不通融,去岁到今年接连查处了三十余名救灾不力、克扣钱粮的官吏,全都罪加一等,严厉处置,任何人说情都没用。

在他的严加管束之下,地方官们只好老老实实赈灾。当然沈默也没有只给任务不想办。他一方面命各级官府抗灾自救,在各省推广一种抗旱高产作物一已经引进大明十余年,并在福建成试种、育种成的红薯。一方面命工部组织兴修水利工程,仅直隶一省便兴修一百三多处引水渠、疏浚河道两千余里,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调节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平衡,同时能使大量的青壮有口饭吃,不至于游手好闲扰乱社会。

这场长时间的天灾也不完全是坏事,至少向吕宋、安南、占城等地的移民工作,大大受益于此。

下南洋可以致富早就已经家喻户晓,但因为故土难离在能吃得上饭的时候,老百姓不会考虑背井离乡,到遥远的吕宋去谋生。但连饭都吃不上时,与其留在家里等死,许多人便决心去碰碰运气,说不定能闯出一条康庄大道呢。

怀着这种心理的不在少数,报名的人数激增。而地方官府迫于考成压力,放人要比之前痛快多了。当然,这也有税制改革的因素起作用,现在推行的条鞭,是以亩计税,而不是人头计税,这使地方官不再那么在意人口的流动。

这天阴得厉害,沈默接见完派去各省监督赈灾的轮班御史,外面就已经黑沉沉看不清脸了,他刚要命人掌灯,外面疾步走进来他的侍卫长,附在他的耳边轻声道:“余先生来了。”

“……”沈默心一沉,半晌才点点头道:“让他到直庐等我。”然后也不急着回去,点起灯来继续办公。

过了盏茶的夫,外面的天色越来越黑,而且还起了风,吹得值房的两扇窗户呼嗒作响,沈默才站起身来,走到门口喃喃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说完他便去后殿的食堂用过饭,还与几位大学士交谈了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直庐。

沈默进来后,余安纳头便拜,然后站起身,立在他的右手边。直庐中没有掌灯,只能看到人的轮廓,但两人谁都没有点灯的意思。一片呜咽的风声中,沈默先开口道:“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这关口,任何通信方式都不保险,属下只能冒险来一次。”余寅幽幽道:“不过大人不必担心,这皇宫里跟我们的后院没什么区别。”

“还是小心为妙。”沈默叹口气道:“最近这段时间,我总觉着不踏实……”

“是……”余寅轻轻应一声,道:“属下已经探明了,小皇帝准备在五月初五陈太后的寿宴上动手。之所以选在那天,是因为又逢端午节,按习俗要饮用有浓烈颜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