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列强时代-第3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695章用意
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搭乘两广水师军舰顺利抵达安南。
此时黑旗军聚集的人手不过一千五百左右,对于安南越发激烈的战事影响不大,可如果战术得当的话这一千五百人还是能做出一些贡献的。
在琼崖昌江军营的那半个来月,除了让刘永福与分开多年的黑旗军弟兄重新熟悉之外,就是驻扎当地的清军军官给刘永福以及一干黑旗军军官,传授吴可指定在安南进行游击战以及小规模运动战要素。
毕竟黑旗军之前已‘歇业’好几年时间,无论刘永福还是其它从劳工营脱身的青壮,对于战斗难免有陌生之感。
刘永福也有这个意愿,他可不希望初到安南便因不熟战术而吃大亏,黑旗军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其实说老实话,别看刘永福早已经是带头大哥级别的人物,跟清军也打打杀杀好几年,可对于战术战法什么的真没概念,也就是跟着的老大说什么就是什么。
没办法,出身太差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想要他学习兵法根本不可能,指挥作战时只能依靠一些简单的套路来。
当然像他这样的野路子也不是没成才的,比如太平天国那一干名将,说实话清军方面能比得上石达开与陈玉成的真没几个。
这些人之所以能成长到那个程度,除了超强的天赋之外,也就只能依靠一场场战斗积累经验慢慢成长,说一句从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都不为过。
刘永福可没太平军那帮名将的条件,自从他参加天地会反清以来,面对的就是清军的一再围剿,因为实力不济的缘故只能转进再转进,加上又没有主动总结经验教训的主观想法,所以在指挥作战方面的能力一般得很,凭的就是一股子个人魅力和威望直来直去。
这两年又被关在西沙群岛的某座岛屿上劳作,远离一线的时间有些长了,指挥作战的水平实在不让人放心,就连他本人也忐忑得很。
当然刘永福出身贫家能有现在的成就,那也与他极强的上进心不无关系,有机会提升自身能力的时候,他学习起来也是很拼命的,之前做水手学武如此,眼下有机会学习官军正规战法更加不敢怠慢。
对于两广总督吴可的事迹,刘永福也是有所耳闻。
这么一个出身跟他差不多的草根阶层,结果却因战功一路爬升到堂堂一品总督高位,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屡有建树之辈,可以说完全是草根阶层奋斗的楷模,如此人物哪能没有听说过。
人家能从最低等的团练,一路依靠战功做到天下闻名的封疆之位,其手段之厉害可想而知,如今两广清军的前身两江清军也是天下闻名的强军,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刘永福认为两广清军肯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以前是没机会没门路,眼下机会摆在跟前他要是不知道抓住的话,那就真的不陪当黑旗军首领。就连黑旗军一干有抵触清楚的军官,都在他的劝导之下认认真真的开始了两广清军开办的速成班学习。
当然,吴可跟两广清军自然不会傻到,将所有战斗方面的总结经验都教给刘永福跟手下黑旗军军官,况且闯将军营临时开办的只是短期速成班,能够教授的东西少之又少,具体还是两广清军为黑旗军特意制定的战术战法。
可就算如此,速成班教授的丛林游击战以及小规模运动战也让刘永福以及手下黑旗军军官有大开眼界之感,原来战斗还可以这么打?
……
“刘永福和黑旗军那帮家伙,都乘船抵达安南了么?”
两广总督衙门后堂花厅,吴可正一脸轻松询问身边幕僚。
“已经顺利抵达安南!”
幕僚恭声回答,说完之后本还想开口说些什么,不过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
“有什么话就说吧,吞吞吐吐作甚?”
见到幕僚一副欲言又止的摸样,吴可心思一转便猜到其心中想法,不过还是开口引导道,有些事儿还是敞开了说比较好。
“大人如此看重那位刘义是这厮天大的造化,我只是担心这厮辜负了大人的厚望……”幕僚显然很小心,斟字酌句小心说道。
还是担心刘永福把事情搞砸了!
“本督之所以看重这位刘永福,主要原因就是这厮有上进心!”
吴可不想在这事上没完没了的纠缠,所以尽管心头不耐,却依旧不得不耐下性子解说道。
“上进心?”幕僚有些傻眼了,不知道该如何接话才好。
“没错,就是上进心!”
吴可肯定点头:“纵观咱们俘虏的一帮叛匪俘虏中,在天地会以及伪大成国中位高权重的不是没有,可是论及上进心却没一个比得上刘永福的!”
见幕僚一脸惊奇又不以为然的神色,他轻笑道:“先生也该知道本督的出身,对于有上进心的贫家子弟本督很有好感,能帮的不会吝啬帮上一把,再说了刘义这厮的经历也值得本督好好投资一番!”
幕僚这才恍然大悟,难怪吴大总督对那位刘义另眼相看,原来是因为出身缘故心生好感啊,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至于什么上进心不上进心的,他完全没放在心上,只以为不过是大人的托词而已。
吴可没有理会幕僚到底什么心思,自顾自继续说道:“其他那些俘虏要犯名头太大不好轻放,而且经过这么些年的劳工生涯,早就将身上的血性磨砺得差不多快没了,从琼崖那边传回来的消息看,至少这位刘义还有上进之心,这样的人才是咱们所需要的!”
幕僚闻言不自觉点了点头,认为无总督这话说得极为有理。
“这是咱们插手安南中部地区极好的机会,两广清军不能妄动,但是派一些得力人手过去,一边帮助黄部抵挡法国人的攻击,一边也趁势扶起几位或者几位新星分薄黄鼎凤在安南中部的地位……”所谓响鼓不用重锤,吴可说话点到为止便住口不提。
“大人目光深远让人钦佩!”
幕僚很会来事,伸出大拇指狠拍了一记马屁,心中确实敬佩不已。
难怪吴大总督出身那般低下,却有如今的地位,果然成功并非幸致。
作为两广总督身边的核心幕僚之一,他自然明白总督大人对安南有多大野心。
可惜有朝廷在身后扯后腿,出于种种顾忌两广方面不能肆无忌惮插手安南内务,并一口吞掉整个安南。
没法之下总督大人只能选择‘曲线救国’之策,一边全力经营好不容易到手的安南谅山以北地区,用巨大的利益捆绑方式,将一干皇商以及大有来头的官商势力牢牢捆绑在安南北部地区的利益链条之上。
一边则是暗地里大力支持黄鼎凤这个逆贼,这些年给黄部提供的军火物资总价值几达千万两之巨,所行这些都不是无偿的否则两广总督衙门还真支撑不住。
可是如此一来却有一桩麻烦,黄部经过多年潜心经营,虽然时与安南国官兵大战却也牢牢掌握住安南中部地区,成了那一片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这本是总督大人的权宜之计,再这么下去可不是什么好事儿,会给两广清军入驻并掌握安南中部地区带来极大麻烦和不便。
作为幕僚他这些日子所思所想无不是如何帮助黄部渡过难关,击退安南国官兵与法国军队的攻势,却没想到总督大人目光深远已经开始为战后之事布局,不过让他大感不解的是难道总督大人就这么有信心黄部会取胜?
“再说了两广的希望不可能只放在区区一个刘义身上,黑旗军只是个开始而已,之后还会有好几支人马送到安南中部参战,甚至两广清军内部也需要挑选精锐人马,等时机合适也得过去参战!”
不等幕僚回过神,吴可脸色轻松继续说道。
“如此一来,也用不着担心刘义部出了什么意外,咱们便被打个措手不及!”
幕僚听得连连点头,这才是来成持国之道,在这等大事面前鸡蛋绝对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然稍有不慎便有鸡飞蛋打的严重后果。
不过他心中还有担忧,想了想便直接说了出来:“大人可要三思,咱们暗地里派刘义等人参加安南内战没什么,就算被发现了朝廷也不好多什么!”
说到这儿他语气一顿,迟疑道:“可如果两广清军亲自出手的话,是不是风险太大了点,要是消息泄露出去可不是开玩笑的!”
“这一点本督心中有素,会做好完备安排的!”
吴可摆了摆手自信道,心中却对尽扯后腿的朝廷越加不耐。
这便是眼下两广方面最大的为难之处,没有得到朝廷应允许之前不能派兵直接参与安南内战,只能眼睁睁看着法国人在那耀武扬威,他此时所做一切不过是为了迟缓法国人的前进步伐而已,心中知晓清军与法国人迟早还有一仗。
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清军出兵扫除障碍,当然在这之前他得保住两广总督的位置不失……
第696章端华与肃顺
没错,眼下吴可有一桩大麻烦……
自从他当上两广总督,到如今已经足有八年时间。
按照朝廷规矩,做了这样久的两广总督,他也该挪挪位置了。更何况两广这些年发展得如此兴旺,早就有朝中大佬打这儿的主意了。
只是吴可在朝堂势力不小,之前又没有空闲总督位置让座,加上捻匪和回乱闹腾得实在太凶一时没有顾忌,到了现在平叛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吴可这个两广总督是该动一动了。
这事儿早就在朝廷高层中传开了,说是那位西太后的意思,两广总督吴可该换一换位置了,地方上没有空缺可以调到京城部堂来嘛。
以吴可在京城的关系网,消息传出第一时间,便有京城信使四百里加急报信,暗示吴可要早做准备。
对此,吴可自然气得咬牙切齿,皇宫中那位垂帘听政年纪不大的西太后,不知道被他在暗地里骂了多少遍‘老妖婆’。尤其当他听说老妖婆有意让帝后党大臣来摘两广的桃子时,心中的怨气更加浓郁几分。
吴可哪里愿意,他在两广可是花费了大力气大精力的,怎么可能轻易拱手让人?
而且这么多年,多朝廷的腐烂看在眼里,年兆时早就对朝廷没有任何敬畏可言,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不介意亲自推动一把,让满清这座腐朽房子早日坍塌迎来新生,当然前提是他要得到最大那份好处。
所幸他在京城多年经营不是白费劲,这时候让他找到了一个极为隐秘的机会,足以让朝堂发生巨大动荡一时没精力关注两广总督位置。
自从大清改号同治以来,朝堂上顾命大臣派系与帝后党的争斗一直都没有停歇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仇恨越结越深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帝后党占有大义上的绝对优势,加上有势力庞大的王公党作为奥援,顾命大臣派系几乎只有招架之力毫无还手之功。
这么些年下来,当初咸丰帝指定的八位顾命大臣,此时只剩下郑亲王端华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肃顺还在苦苦支撑,其余六人全部倒在一次次激烈的斗争之中。
郑亲王端华也就罢了,满清贵胄中出了名的糊涂蛋,要不是生得好顶了一个亲王爵位,以他的真实本领屁都不是。
爱新觉罗·端华,满洲镶蓝旗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三子。道光六年(1826)封三等辅国将军。道光二十六年袭爵郑亲王,不久诏授总理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
道光帝旻宁临终时授为顾命大臣,相继任阅兵大臣、右宗正。咸丰十年,皇帝逃往热河时,随从前往,授领侍卫内大臣。咸丰死后,再受顾命,与怡亲王载垣、其弟肃顺等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
端华没什么本事,一身官职全靠祖荫,为人也糊涂得紧做不得大事。
这厮为人粗鄙,既无大志,又无才具,整天只晓得跟在载垣后面,变着法儿的替咸丰寻开心,一向为朝中的大臣所看不起。然而他这个“郑亲王”的名号,却是个响当当的铁帽子王。
所谓铁帽子王,并不像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所想象的那样,是犯了死罪亦可以不掉脑袋的护身符。实际上,它的正式称呼,叫做“世袭罔替”。
清朝所封的王爵,并不是终身制,而是一代一降。比如老子是亲王,传到儿子就要降成郡王,传到孙子就要降成贝勒,依次类推。只有加了“世袭罔替”衔的亲王,可以不必降等,代代都是亲王!因此异常珍贵,有清一代,前前后后加起来,也不过十二家而已。
他之所以能活到现在,还是沾了他那位同父异母弟弟肃顺的光。
肃顺才是真正的牛人,咸丰年间的隐形首辅。
爱新觉罗·肃顺,满洲镶蓝旗人,字雨亭,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子。道光年间,考封三等辅国将军,授委散秩大臣、奉宸苑卿。
咸丰帝即位,擢内阁学士,兼任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咸丰四年(1854年),授御前侍卫,迁工部侍郎,随后在礼部和户部也曾有过任职。
咸丰七年(1857年),肃顺被擢升为左都御史、理籓院尚书,仍然兼任都统职务。咸丰八年(1858年),调礼部尚书,仍管理籓院事,随后又调回户部任职。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来犯京师,肃顺随咸丰帝“北狩”,授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统领行在一切事务。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病危,召肃顺及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入见,受顾命,史称“顾命八大臣”,不久之后,咸丰帝驾崩。
肃顺掌权后,以铁腕的方式面对自乾隆末期以来的官场腐败,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严惩渎职失职,整肃官场政风。其果断处理“戊午科场案”,将一品大员柏葰处斩,使得大清此后几十年间官场风气,特别是自乾隆后期越演越烈的贪腐风气有了很大改观。
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乡试由时任文渊阁大学士柏葰主持。是年十月初七,距离当年乡试揭榜尚不足一个月,御史孟传金上书,指出本次乡试存在严重舞弊问题,如旗人平龄,除了会唱两口好皮黄,一无所长,居然高中第七名,事出蹊跷,奏请立案审查。
咸丰帝感到其中定有猫腻,于是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会审此案。随着调查深入,办案人员发现“应讯办查议者竟有五十本之多”,甚至有一试卷“讹字至三百余”也能中榜。
咸丰帝闻后震怒,将主考官柏葰诸人革职。
与此同时,肃顺查清同考官浦安与新考中主事罗鸿绎私下里“交通关节”。经传讯当事人罗鸿绎,其供述“为了能考中,他曾向兵部侍郎李鹤龄疏通关系,李转而求同考官浦安关照,浦又跟柏葰的门丁靳祥打了招呼。事成后,浦安向柏葰送贽敬银十六两,李鹤龄则向罗鸿绎索要银五百两,其中三百两转交浦安。”
该案由于发生在戊午年,因而被称为“戊午科场案”。其与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案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并列大清三大科场舞弊案。该案最终在肃顺的力主之下,将时任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兵部侍郎李鹤龄、主事罗鸿绎等人处斩。
历时十个月的“戊午科场案”,共计惩处各级官员91人,朝廷吏治为之一振。
在此后不久,肃顺在户部尚书任上,前后历时两年,彻查“户部宝钞案”。
咸丰即位初年,因太平天国起事,户部库房匮乏,于是朝廷决定由户部设立宝钞处和官钱总局发行大量钞,票。滥发官钞非但没有纾解财政,反倒致使通货膨胀、物价飞腾,而官商乘机勾结,“侵占挪用”,“拒收买抵”,从中牟取暴利,将币制改革失败的恶果转嫁于百姓头上。
当时“五城内外兵民不下数百万户,各粮行抬价居奇,小民每日所得钱文,竟不能供一日之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