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兴唐 >

第15章

兴唐-第15章

小说: 兴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很开心的,没有想到在杨家吃了一只苍蝇。

刚说着,外面人禀报,说杨敏求见。

李威恼怒地说道:“碧儿,你出去对她说,孤这里不是乐游园,想来就来,想去就去,孤不见。”

碧儿出去了,一会儿回来,说道:“殿下,可能是误会了,后天之约确有其事,但还有几位官宦人家的子弟一道出行。杨小娘子在宫门前哭得很伤心,你就原谅她这一次吧。”

“你这一次为什么又要帮她说话了?”

“上次是她故意冷落殿下的。这一次不同,是周国公故意挑衅殿下,杨家小娘子却是无辜的。”

“不推不跌,不跌不死,怎能说是无辜的?你再出去对她说,子曰男女授亲不近。”

“殿下,这样说会不会重了一点?”

“你听过皇后昔日与太宗说过驯马一事吗?烈马桀骜不驯,对这**一味怀柔是不行的,反而它胆子越来越大。只有三样东西来对付,鞭子,铁锤与匕首。鞭子抽打不行,铁锤锤之。锤之不行,只好长痛不如短痛,只能用匕首宰掉它,这样的顽劣不驯之马,要它何用?所以世间要有法律,亦是如此。去吧。”

碧儿心里想到,太子这一次大病后,性格虽然温和,对人更亲切了,然而也越来越刚烈。这一回杨家小娘子有得苦吃了。但知道这是一件好现象。毕竟将来是人君,如果一味软弱,同样也是不行的。

站了起来再次出去。

…………………………………

杨府的客厅餐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但没有人动一筷子,倒是前后的门一起关上了。

杨思俭说道:“太子,只说了这一句话?”

杨敏缩在角落里,一边抽泣一边点头。

杨夫人道:“太子这都是什么意思嘛?说男女授亲不近,那他为什么以前也与敏儿交往?”

“都气死老夫了,他是指自己不与敏儿交往的?几个月就要大婚,为什么不能交往?他是指敏儿不应当与周国公来往,这个都听不出来?”

“这也过份了,京城少年男女来来往往岂不是很正常?况且我们两家还是亲戚。今天晚上敏儿有什么错?要错只有周国公不知好歹居然挑衅太子。他算什么人?只是皇后的一个侄子。况且荣国夫人也过逝了,韩国夫人也过逝了,就是他妹妹魏国夫人同样也去世了。太子是什么人?他是皇后的亲生儿子。”

“哎哟,”杨思俭懊恼地叫了一声。

“大郎啊,又发生了什么事儿?”

“我们也错了,刚才太子与周国公争执时,我们不应当袖手旁观的。”刚才袖手旁观与主动替太子说话,性质是两回事的。

“他们在争执,我们有什么本事插手?再说这个太子也奇怪,受了周国公羞侮,为什么拿自己妃子撒气?”杨夫人还是不服气地说。

“你又在胡排什么?这个不孝女之所以有今天,全是你造成的。太子是什么人,因为记载了楚世子芈商臣弑君,就不读《左传》。这些年更是受‘三礼’薰陶,为人古雅仁爱。怎么会看得惯自己的妃子与别的少年来往?”

“看不惯,当初何必与我家联姻,去娶七家十姓去,他们家女子教养优良。”

“你又在胡扯。你以为太子难道娶七家十姓一名女子娶不到?我说一件事,今天上午他就出来视察灾民了,一直到下午都没有停息。但到我们家中时,有没有气喘吁吁,有没有困顿?坐下来交谈那么久,有没有咳嗽?有没有吐痰?这代表着什么,瘵疾要好了!自古以来有几个得了瘵疾会好转的?这是上天在宠爱啊。”

“你说上天宠爱,那为什么又要让他患上瘵疾?”

“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劳其筋骨这一句你有没有听过?看看史书,有几个皇太子象太子这样仁爱的?又有几位皇太子象太子这样文采过人的?况且还有军事上的天赋,刘仁轨在夸,姜恪那名武夫也在夸。连戴至德他们都在夸。这是老天刻意用瘵疾磨练太子。眼看太子要及冠了。也就让他身体好转了。(这时候比较迷信,孙思邈《千金方》里也有许多鬼怪导致病症之说)这是我们大唐要出圣人了。懂不懂?”

杨夫人一哆嗦,太子仁爱,宰辅重将抬爱,太子得承大统唯一障碍貌似只剩下身体的制约了。她不甘地说道:“既然是圣人了,那么就应当更宽宏大量,何必斤斤计较?”

“你还在替这个不孝女狡辨?”

“杨敏是什么人?她是太子妃,未来的皇后,母仪天下。太子会忍受她胡作非为?”

“也不过是一群人到曲江池玩一下,就胡作非为了?太宗还重用了裴矩呢。大不了这门亲事不要了,我不相信敏儿找不到一个好人家。”

“哎哟,”杨思俭第二次痛苦地呻吟了一声,揉着胸口,道:“你又在胡说。如果太子不同意这门亲事,会用什么理由,这个不孝女品行不端!那么皇上皇后会怎么样想,是认为我们放任他们未来媳妇胡来的,我们杨家还有没有前途了?杨家没有前途了,不孝女名声败坏了,她还想找一个好人家!我还有什么脸面上朝?”

越说越气,最后抄起一个棍子,劈头盖脸朝杨敏身上打下去。一边打一边斥责道:“你这个败家女。武敏之有什么好?不就生了一个臭皮囊!要品行没有品行,要才学没有才学。居于荣国夫人丧期,招妓作乐,让几十人妓子穿着薄纱载歌载舞。隔壁就是荣国夫人的灵位。并且从教坊里找妓子不够,又在各处楼馆里找妓子,找完了又找胡姬,丑事声闻整个长安城。你怎么看上了这个家伙!老夫今天打死你,打死你!嫌得我们杨家丢人现眼。”

杨敏也不求饶。实际上她渐渐明白过来,当初之所以对太子反感,也是订下这门亲事后,自己还十分高兴呢。可没有多久后,贺兰敏之就对她说太子得了瘵疾,每天咳嗽多少声,又是吐多少痰,甚至夜里睡在床上还吐血,走路都让人扶着。后来见过两三次,果然弱不禁风。渐渐就看弱了。那时候自己长得好看,太子还是很喜欢的,也走过来亲近。自己因为恶心,所以与贺兰敏之说说笑笑,用贺兰敏之做挡箭牌,恶心太子。

直到真正接触后,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通过今天贺兰挑衅,才知道这一切是贺兰敏之有意颠拨的,自己才是他用来恶心太子的工具。

也许这个贺兰在背后早就恶心过了,否则那个碧儿对自己不会那么反感,她才是太子的死忠。太子也不会改变态度,对自己不冷不热。之所以今天太子勃然变卦,不是看不惯自己与他人郊游一下,不是他不讲理,是这些新事旧事一下子绞在一起发作的。

自己为什么这么傻呢?

想到这里,急火心攻,一下子晕厥过去。

………………………………

李威比杨家想的要大肚得多,不过这件事,换谁都不会开心的。

难道让他大开宫门,走过去对杨敏说,你与贺兰敏之出去游玩是对的,下次还要多游玩几次?

况且自己好歹还是顶着一个太子的身份。

更是对杨家人没有太多的好感,杨敏说到底,还是一个小姑娘,不太懂事,但你们作父母的,还是卫尉卿,难道没有听说过贺兰敏之的事迹?为什么不制止?

于是失去了出宫的欲望。出宫又能做什么呢?到杨家找苍蝇吃?或者到碧儿家中,他家上下卑躬屈膝的态度,作为一个现代人,也不大舒服。或者游玩?现在京城内外不知涌来多少难民,自己游玩,就是不顾原来李弘的名声,也会让言官谏死。

心却因此静了下来,读书就沉浸进去,进步飞跃,不知不觉地,一步步弥补了与原来李弘在古经上的差距。

倒是那个奶糖作坊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所需的本钱不菲,好在内宫之中,已经为李威掌控。因为刘群时常出宫,外面的消息源源不断地带了进来。

也没有其他的事,倒是李威与香雪崔融等人相遇的事,传扬了京城。

特别是那几首诗,第三首质朴,但比王梵志的少了俚语粗鄙,多了一分方正,也没有为人所不耻。其他几首会是传得飞快。每当士子说抱负时,动辄就引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者大家闺秀忧伤时,早晨起来会莫名的感慨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连一些大臣看着干旱的天气,叹息一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公啊,你都下下雨吧。”

就连那天李威与崔融交谈的一番谈话都传了开来。这才让李威知道另一个李御史的身份,赵州李家大才子李峤,弱冠之年高中进士,累迁为监察御史。另一个人,魏思古信息不太清楚。

“李峤啊,倒也是一个大才子。”李威微笑地说。

一时间,京城许多少女向着东宫翘首以盼,试图看一下这位仁爱、善良、才华惊人、谈吐温雅、心胸远大的太子。就连在京城游学的文人学子,也将李威当作了偶像。

倒是另一件事,有许多纨绔子弟打架斗殴时,会时常引用一句:“打死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斩草就要除根。”

于是斗殴开始升级,京兆府无辜地多了许多官司,让李威哭笑不得。

第二十一章驯马三策圣听远达(下)

“太子,你气色又好多了。”

“嗯。”

“太子,奴婢听说杨家小娘子生病了。”碧儿说到这里,替李威梳头的动作慢了下来,看着铜镜里李威的脸色。

“嗯。”

“太子,要不要给她一个机会?”

“你这个小丫头,倒底是刀子嘴,豆腐心。你知道这条道路有多遥远,”李威指向太极宫的方向,又说道:“好难,如果是他人也罢了,我不想最亲近的人,给我凭添无数风波。这一次她如果能反省,她家人能反省,孤也就将此事遗忘了。如果不反省,孤宁缺勿滥。”

这一次真误会了杨敏。但没有因,怎么有果?再说,杨敏是喜欢他这个人,还是喜欢他这个太子位置,如果是后者,再招风惹事,纵然她貌美如花,也只好长痛不如短痛了。

“人心哪,世上最难测的。”莫名地感叹一声。

梳完了头,正要进学,今天给他侍讲的一位博士,同样是一个有趣的人,叫裴汲。汪博士给了他一本《公羊》,裴汲给了他一本《孙子兵法》与《吴子兵法》,还有扉页上写上几个大字:兵道人道亦是一理。

两人也怕别的大儒说闲话,都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看来也不是所有大儒都是顽固不化的。

说完了,正要出去,外面人又前来禀报,说是洛阳的圣旨。

又是圣旨?李威愣了一下。虽然说洛阳到长安只有七八百里路,如果是快马不停,一天一夜要不了就到了。可这个圣旨来得太频繁了。而且前两次圣旨……

无可奈何,迎了出去。

又换了一个太监,站在屋里,打开圣旨念道:“二月将末,春耕在即,汝替朕于籍田坛,躬耕籍田,朕闻关中,复久未雨,躬耕其后,代朕大雩……”

李威再次愣了一下,天天在读礼书,知道得很清楚。唐朝圆丘祭天,方丘祭地,社稷坛祭五谷之神和土地之神。还有季秋明堂进献谷畜给天帝,四郊祭五帝,在西北郊灵星祠祭祭祀司中、司命、司禄。四望山川,每年一祭五岳、四渎、四海、四镇。封禅。等等。祭礼太多,大祭小祭,其实就是对祭祀最看重的皇帝,也未必一一照办,时祭时不祭。

大雩是求雨之祭,例行于仲夏圆丘上举行,大旱时无论夏秋,随时举行,并且又添有祈太庙、祈太社、祈五岳山川海渎于北郊等祭礼。躬耕籍田则在开春后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到籍田坛先是祭祀,然后亲自耕种,以表示重视农业,劝率天下,勉励务农。

这两样都是大祭,特别是在这个大旱灾之年里,更是需要皇帝主持。其实在东都洛阳,也可以操办的。为什么让自己在长安代为主持?

中间又有什么信息?

脑子是嗡嗡响,太监又念道:“朕行失德,上天恚行,国家经年,旱涝夹攻。百姓疾苦,国库空耗。祭祀之时,需俭而行,唯心诚耳。”也就是国家这几年大灾大害,国库里没有钱了,需节约来主持这两项祭祀,不过也不能让上天发怒了,所以必须要心诚。

或者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

这个都不用李威操心,自有各部官员把持。但也知道自己儿子的性格,很放心,这个重要的关节,居然只是一句就带过了。然后又往下念道:“汝姊义阳宣城,年岁已壮,大婚需行。礼部拟好日期,朕与皇后,不在长安,汝来替朕主持。”

大约是武则天眼不见,心不烦,正好在洛阳,借此将萧淑妃两个女儿出嫁,省得回长安,必须尴尬地出面。不过这本来就是自己上书奏折,才搭办此事的。

或者意味着老娘还在生气?

李威想不明白,都急疯了。他等到圣旨念完了,说道:“这位内侍,能不能替孤向父皇母后说孤经验尚浅,此事系关重大,超出儿臣能力范围。”

内侍微微一笑,说道:“奴婢临来时,陛下与皇后就说过了,说你年龄渐长,也要学着做一些事了。况且二月将末,现在回奏圣上,时间也来不及了。大旱严重,太子殿下,不可耽搁。”

两位公主大婚在三月末举行,大雩也可以稍稍延后,籍田却迫在眉睫了,不要说回奏洛阳,就是马上操办,也只有两三天时间。

李威都怀疑李治之所以这时候下这道圣旨,是不是有意恰好了时间的。

他立即大叫一声:“备车,孤准备到延英殿。”

太监一把将他拉住,又说道:“太子殿下,别急,还有两个口旨,是皇后的。”

李威就象施了定身法一样,听到皇后二字,站在哪里一动不动,恭敬地说道:“请内侍宣旨。”

太监说道:“弘儿,月儿到了进弘文馆进学时候了,孤才没有将她带到洛阳。但孤在洛阳听说她不愿意进学,孤听闻这段时间,月儿对你很依赖,替孤劝一劝。另外,孤又闻你内宫之中出一新奇事物,曰算盘,盘算账目十分简便,将此物乃用法带到洛阳,让孤一见。”

没有了。但李威冷汗涔涔。

李令月经常往这边跑,这个消息想瞒都瞒不住,这也是他刻意而为的。但算盘一事,只是少数几人知道,并且只使用过一次,还是关上库房账薄房大门用的。这时间过得也不长,自己这个母亲怎么得知的。难道她长了千里眼不成?

但不敢提问,再次恭敬道:“谨听母后懿旨。”

太监笑咪咪地点点头,说道:“好好努力吧,自从你献上那个奶糖,还有你善待弟妹之事,传闻洛阳,陛下与皇后十分开心。”

李威脸上立即露出惊喜,这近二十天,过得提心吊胆的,如果不是经常在碧儿小鸽蛋上摸一把,揩揩油,玩玩暧昧,这日子没法过了。终于听到一个好消息了。不是这些天进学,让他涵养提高,都能扑过去,将这个传达消息的太监一把抱住。

立即说道:“赐赏,赐赏。”

老杜那句漫卷诗书喜欲狂,当时写的时候老杜是什么心态,现在李威就是什么心态。

不但如此,这证明母亲还吃自己这一招,对历史弄不清楚,他就担心母亲是什么心理?俺非要做皇帝,什么儿子丈夫都是浮云,然后水火不进,自己就无辄了。与老武对轰?行不行?那么只好提前准备,然后学唐三藏,来个偷渡,跑到外国,苟且偷生,怎么比最后不明不白死掉好。

吃就好办,几个月后自己再献上竹纸,给她大义,然后到明年,再来个活字印刷,后年再来个指南针的啥。

“太子,不必,你仁爱百姓,经常救济他们,本身资度有限,不必在奴婢身上破费了。只要太子记住奴婢的名字,王彩年就行。”

这都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