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兴唐 >

第346章

兴唐-第346章

小说: 兴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知道,为什么我说梁金柱功劳很大,几大家族人口众多,又想生活得好一点,吞并必然发生,但说来说去,只是想生活得好一点,海上为他们寻找了另一条恩路。都这样了,眼睛还盯着贫困百姓那一点可怜巴巴的耕地,刘卿,你说我应当如何去做?”

又想当婊囘子,又想立牌坊,那有那么好的事。

事实荥阳郑家与陇西李家都有一条船队,又有家族的资源,这几年获利不菲。从这一点,他们也感谢李盛,也是荥阳郑家此次示好的原因之一。

“是,但陛下回京后,要小心。”

刘仁轨与李囘义琰两大重臣一走,裴行俭前去西域,狄仁杰与朱敬则没有成长起来。魏玄同又不能算是李盛的人,魏知古同样不算,魏元忠还在江南晃荡,朝堂上力量对李盛很不利。

“我知道,但父皇仍在人世,行囘事低调才是王囘道。”

商议了很久,三人才离并。

第二天,将李囘义琰与刘仁轨送走。李戚没有停留了,直接向黄河出发。到了傍晚时分,已能隐隐地看到荥阳古城的身影。(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二十五章乱点桃蹊(二)

还没有到城门口,就看到一大群人迎出城门。

这一次会面,十分低调,但代表的意义非同小可,是皇帝与山东顶级门阀的第一次面对面的会谈。

一个老者站在最前面,虽然高傲,分寸要拿捏准确的,这个皇帝说讲道理,比较讲道理,说不讲道理,翻脸起来也快。最少从声势上要造成是迎接皇帝,而不能让百姓形成皇帝前来拜见的印象尽在

理智的做法,一个个呆在家中不动,等着李威拜见,很有可能李威在蒙阳看一看,郑家大门都不会迈进一步,然后离开蒙阳。

郑连叔介绍道:“这是家父。”

“参见陛下。”

“郑翁请起”,李威将他扶起来。然后看了一看,长相清瘦,但精神癯烁,穿着一身长袍,上面宽大,下面也十分宽大,有别于现在的唐装,与魏晋时衣冠十分相似。

正统嘛,不奇怪。

又看了看一干人等,有郑家的子弟,还有蒙阳的官员。

直接将李威迎到郑府。

一个很宽大的府邸,没有皇宫那些魏峨高大的建筑物,但是庭院深深,许多墙壁上长满了青苔,几乎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厚重的历史。这也是底蕴。但李威知道,荥阳郑家不仅是这一处府邸,严格来说,荥阳城三分之一的民居,都是郑家的产业。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郑家大厅里早摆好了一张张桌子,酒菜象流水一样端了上来。顶级家族,吃饭也讲究礼仪的,绝对的食不语。吃过了饭,又端上来茶水,但这个茶水不是用来喝的,是用来测嘴的。一遍浓香的涮嘴茶上来后,众人漱口完毕,再上糖爆板粟香嘴(古代人没有牙刷牙膏,有时候火气大时嘴很臭,于是用糖炒粟子咀嚼,去除一些嘴中的臭气)。这才端上来饭后茶。

碧儿说道:“好排场。”

李威同样低声说道:“不是,郑家虽大,养活的人却多,论生活水平,未必及一些富商。这是为了款待我……才这样做的。”

随意聊了一聊,蒙阳官员知趣,一个个起身告辞。

郑连叔的父亲站了起来,来到李威面前说道:“臣闻听陛下自幼喜欢书籍,我们郑家侥幸历经数代替更,还保存一些书籍,臣想请陛下赏脸一观,可愿意否?”

“有劳郑翁。”

两人起身站了起来。

请李威到书房观书是假的,去密谈才是真的。

来到书房,李威看了看,果然有很多书……有的书籍因为保存的历史时间长,居然连竹简都发出枯黄色。李威略略倒览了一下,在郑家这个老者的牵引下……来到书桌前坐下。

仆役端上来茶,立即退下。

郑父说道:“臣在蒙阳很早就听说过陛下的许多事,仰慕已久。”

这是营养不良的客套话,别当真,郑家迁往蒙阳过去了几百年,经历了好几个朝代的递更,其中有一些皇帝还是很有作为的,也没有见过他们放下多少身架。

“不敢当,我只是谨记祖皇一句话,君是舟,民是水,亦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是想唐朝立得更长远一点,让百姓能多平安一段时光。”

如何能长远一点,这些世家自认为朝代能灭,家族不能亡,但一个朝代是否长远,牵涉的东西会有很多,李威不想耽搁,隐隐地将话直接带到主题。

“陛下一定能做到的,臣听闻了怀州一案。”

“嗯。”

“臣有一议想说。”

“但说无妨。”

“关于吞并,有的是为利而行,有的是迫不得己。比如有的庶族地主,家财万贯,有无数的庄园,然而需要供养有亲人也不过几十人而己。但有的家族庞大,多达数万人。

朝廷和平发展,百姓之福。可人口繁衍越多,不想,也不得不为。”

“郑翁,恕我直言。你所言十分荒谬,我很早之前,在做太子时就想过你们郑家这些门阀的处境。若不是让你们吞并,是有可能发生你所说的情况。因此,苦思良策,于是有了航海的事。无他,共赢耳。若耻于言商,海外皆是无主之地,即便有一些土著人,他们文明落后,武器落后,远非中原百姓所敌。相反,这些土著人可以作为部曲豢养,协助我们开耕这些新地域。这样,既然解决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弊端,又能为朝廷开疆拓土。若是留恋乡土,普通的百姓,如何敌得过你们这样名门望族。即使我朝历代皇帝贤明,不能日后河南河北关中这数道各州县,只剩下你们这些顶级门阀吧?世家有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于其留待后世子孙解决,不如短痛。”

因为有海外,所以李威说得理直气壮。

但这句话说得极重,郑父脸色有些难看。

李威就当没有看到,又说道:“郑翁,在路上我与刘仁轨相公就讨论过,我曾说过一句话,在国是国,在家是家,在族是族,作为家主,总要想使家人与族人生活过得更好。”

“是。”

“但我是大唐的皇帝,却不能想着如何使几十个家族如何的强大,如何的富有,我要想的是如何使整个国家变得更强大,百姓变得更富裕。这个百姓不是顶尖门阀那几十万臣民,而是整个唐朝几千万百姓。唐朝的建立,虽然你们世家也有功劳,“这是压过后又棒抬的一句话,唐代隋,郑家有几个弟子曾经出过力,但整个郑家继续旁观,不但是郑家,除了裴家外,山东顶尖门阀,包括五姓七家在内,出的力并不多。继续道:“我考虑的只能是大局。可是你们几大家族历史悠久,门风严谨,有许多人才。”

将人才咬得极重,初唐时五姓七家,还在袖手旁观并没有全心全意投入朝廷怀抱。

人才也许不少可为朝廷效力的人才却不多。

“红花还想绿叶配。因此,对你们几大家族我并不恶,即使现在,想的事也不是如何阻止吞并,只要做得不天怒人怨,对此我的态度只是眼一只眼闭一只眼。此行,只是看一看民生,还有就是水利,看如何拓出更多的耕地,安顿无地或者少地的百姓。即便会有一些封田也是按功请赏不会使富者蛊富,贫者益贫,自毁国家的长城。”

这是放出的信号。

你们几大家族主动投奔朝廷,问题也不大紧,我不动你,可会用其他的种种手段,拉拢平民或者庶族,或者功勋子弟上台,此消彼涨之下,你们几大家族势力会越来越弱小。

态度依然很强硬。

郑父捧着茶杯失了好一会儿神最后问道:“请问陛下,对我们几大家族如何看待?”

“郑翁看这盆盆景……”李威指着桌子上一盆五老松盆景说道。盆景很精致,枝干粗大苍劲,几个岔枝弯弯虬虬,很得南方盆景的疏漏之道。

“陛下是……”

“美则美矣,然而此松永远长不高长不大。国家亦是大树,有根有干有枝有叶,我说过红花还需绿叶犯,树亦如此。枝不繁,叶如何茂盛?枝繁叶茂,树才能长得更高更大。但有一个前提,各个树枝粗细有度,若是枝粗于干,还不是一根枝,是几根几十根枝节比主干还要粗大,这颗树会不会长成参天大树?”

这是放出的第二信号,对你们几大世家,我不排斥,但你们必须依附于朝廷管辖之内。

“陛下,几个朝代,我们几大家族亦是如此。”

“郑翁,我也说过此事。自东汉出现门阀以来,有的门阀,比如你们荥阳郑家,经过历朝历代的递更,但是你们家族巍然屹立。北魏入主中原,为了换取汉人的支持,更是将你们几大家族捧抬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句话很有些讥讽的意味,为什么五姓七家存在,还是一个胡人政权捧抬起来的。郑父脸色变得再度难看起来。李威继续说道:“然而齐周时看到你们几大家族尾大不掉,才开始想起打压,到了隋朝时,再次打压,终就无功。”

不仅是齐周隋时,李世民与李治下话不得五姓七家不准联亲,又修《氏族志》,也是在打压。但始终无功。后面的李威没有说出来,继续道:“然而花无百日红,你们家风严谨,是幸存下来,但看一看东汉时的袁家,今在何处?东南侨族现在又是如何的景象?郑翁,你能不能保证在朝廷极度不满的情况下,你们这些家族依然每一代都能保持以前的荣光?记好了,这是大唐,历经高祖太宗以及太上皇三代人心血的治理,已经有了几百年基业的景象。而不是南北朝隋代那样短祚的年代,有的是时间……”

“难道陛平也想打压我们几大家族?”

“是啊,我内心深处的确很想。能打压你们几大家族,有很多的好处,国内没有尾大不掉的势力,政令上下一通,便于治理。没有了你们几大家族的带头,就没有更多的人佼仿你们吞并、慢怠朝廷、买卖婚姻。没有你们几大家族,就没有更多的门第之见,贵贱之分,再精心治理,就能容易实现理论上的人人平等,人人平等,百姓就不会抱怨,国家就没有张角陈胜之乱。”

郑父嘿然冷笑,道:“陛下,有这种想法的不是你一个人,可有没有帝王成功过?”

这是在书房之中,否则这两人惊心动魄的谈话,会使所有听众目瞪口呆。

“看起来是如郑翁所说,然而苞丁是如何解牛的?不但是你们这些大家族,吐蕃的力量更强大,以及高丽人。然而高丽这头壮牛在我朝的数次解剖下轰然倒地,吐蕃不久矣。我不急,若是这头牛很不听话,不得不解,我必然解之,但会慢慢地解。不用等子孙,相信我这一生还有几十年的光荫好活,在我手中这头牛必然解剖完成!”

“臣相信陛下有这能力,然而臣虽不管政治,也听到许多。朝堂之上,陛下只有处理从政的权利,能掌控的朝臣不足一半鹿死谁手……”……未必可知,此时说这些话,依臣看,很不理智啊。”

第二十六章乱点桃蹊(三)

李威哈哈一笑。

郑家这位老者与自己说话看似火药味越来越重,然而却正合了他的心意。

自己有多少事务,朝中政权的争执,突厥人,兴修水利,倭国与新罗,这是摆在手头眼下就必须要做的四件大事。还有武承嗣那个管事,与母亲如何合作,以及郑家这些小事务。

这一行,也许很重要,但对眼下自己来说,绝对是小事一桩,对郑家却是头等的大事。与眼前这个睿智的老者,如果兜圈子交谈,三天也谈不出所以然来,所以不如真接一点。

笑完后道:“郑翁,你当真会那样做?”

郑父语塞,世家最重的是名声,郑家这几十年不管朝堂的事务,只着重于家族本身的发展,投入朝堂的朝争,本身就不对了,再倒向后党,家族中的各个长者也不会同意。

李威又道:“今天我与你交谈,就是会对你们家族有利,我都没有指望过你们对我支特。就算你们对我支持,朝堂你们郑家有多少重臣,军中又有多少将领?”

这不算全对的,若是郑家支持,还有一定影响力的,但因为郑家远离了朝堂,影响力也不能太过乐观。

郑父又是语塞。

继续道:“我之所以来,还是方才那番话语,是大家共赢。朝廷不会容允象你们这几支强大的力量,游离于朝廷之外,不受朝廷控制。除非这个国家吏治腐败,对地方的力量失去了控制。但作为你们几大家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如你所说,这些年你们家族人口在膨胀,为什么?是国家安定发展。享受国家的荣光,却不尽义务,世有没有这样的好事?”

站了起来,说道:“荥阳我是第一次来明天我还巡视荥阳一天后天就要离开。郑翁请三思。”

这是委婉的说法,有没有结果只有明天一天,明天晚不给答复,我就要走了。以后再想找我,也没有可能。

然后告辞。

郑家这座府邸很大李威这一行,就安顿在郑家的后花园里。

八月到来夜晚不算冷,略略有些清凉之意,花园里有许多高大的树木,还有一些花卉一条小溪潺潺流过。几个女子在花园的凉亭里面谈心。对郑家,皆抱着好奇的想法。然而来到后,都有些失望。

李令月不服气地踢着小脚:“也不过如此为什么他们能藐视我们皇家?大哥,你回来啦能不能告诉我原因?”

“小妹,不是如此,这几个家族家风严谨,刚才我到过他家的房,里面的藏不亚于崇文馆的籍,严谨的家风,使他们在民间影响很大。这种家风,以及资源,还有藏,以及众多的弟子,使这些家族代代都会涌现出许多的人才。看一看弘文馆、崇文馆与国子监请了多少这些世家的大儒做为学士,在教命……”说到这里,他又想起了一件事。科举!

唐朝初期的科举制度师承隋代,有许多地方狠不完善。

最大的弊端是两监制,录取的人才以两监为主,地方的人才却是很少。但两监多招对朝廷善的名门家族子弟与功勋后代,特别是关陇贵族。这一条科举制度,无疑限制了山东这些顶尖的门阀发展。

另外这些顶尖的门阀有自身的优越性,这几百年享受着九品中正制度,给他们家族带来的荣光。唐朝却是以门荫制与科举制度用人,本身这些家族又不屑与普通的老百姓一道参加科举。

如果自己将科举普及到全国各地,这些大家族又放下身架,那会是什么局面,无疑是一头头睡醒的雄狮。

想到这里,喃喃道:“要普及啊。”

“普及什么?”

“没什么”,李威没有回答。活字与竹纸出现,使百姓读的成本下降,正是普及的机会。抢在这些世家门阀崛起之前,使全国有各多的人读,这才是惠及万民的政策。但朝廷的制度,又让李威感到头痛,不准百姓私自设学馆,只有州学。这一个政策成了横在平民百姓面前的天堑。

是不是回去后与母亲提出来。

武承嗣庄园的丑闻,原来是准备调魏元忠以及其他数人回京的,但若提出来普及学馆,必须要母亲支持。

魏元忠回京的大好机会就错过了。

皱眉思索,婉儿不知,问道:“陛下,你与郑家谈得如何?”

“大家亮了一下底牌,如何,要到明天晚才决定下来。”但他又婉道:“婉儿,当年你们母子得以入掖庭宫,是沾了郑家的荣光,可你在郑家心中,却不算什么,他们考虑的是家族长久的利益。不说你是外子,就是家族中的至亲弟子,也不会考虑你的安全荣辱。”

“是,臣妾永远是站在陛下这一边的。”

“来我吟一首诗余给你们听……”,看着天的月亮,四周花树婆娑的身影,听着虫儿在吟唱,今天晚与郑家这个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