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兴唐 >

第466章

兴唐-第466章

小说: 兴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不能言。

压得差不多了,狄仁杰才说道:“既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后若放松海禁,择良录取,上中下户的区分,同样也是择良录取,朝廷不会再通过这个手段来敛财了。”

也就是那个通过捐款方式来抱名额的做法取消了。

但中间埋伏了许多坎儿。

什么叫良,无疑,得配合朝廷,这才称为良。

也远不是那么简单。

狄仁杰又说道:“陛下与我们的意思,允许你们更富,但也要让更多的百姓衣食无忧。这才是国家的稳定根本。因此,对你们采取一些鼓励的政策,然后相互做一些让步。第一条,大家都知道了,全国兴办学堂,二级科举。先从各州进行一些乡试,再到京城进行一次省试,然后进行殿试,决出最终的进士与诸科名额。使国家最大限度的培养选拨人才。”

这件事传扬了很久,今天是第一次正大光明的摆在朝堂上说出来。

对此,李威都没有想过什么全国选拨人才,后来的科举,又真正出了多少人才?不过能进一步扼制住世家名门的扩张,也能减少一部分贫困百姓的怨言。

脑海里还没有将李威的话消化完,听了后,全部缄默。

“为了减少贫困压力,朝廷每一年都会拨出一些款项,从你们手中赎出部曲,抽出佃农,以便安顿,眼下的就会拿出两百万缗钱,从你们手中买下十万部曲,调向云朔,建设六镇。”

戏肉来了。

但还不止这些。

狄仁杰又说道:“还有水利的事,以后国家投入更大,户部的官员为此每天都在担心不止,你们更应当要配合。再者,就是税务,以丁摊税,税务很是不均。但考虑到纷争,以后仅在开发的地区实施一种新税务,一条鞭法。任何形式的人头税与徭役,都摊到田亩当中,缴税时,或用实物,粮桑麻,或者用帛钱代替。国家征用徭役时,须按当地工酬进行雇佣。”

许多大臣都看到这条税法的积极意义,考虑到影响,皆不敢全国推广。所以说开发的新地区,比如云朔与青海。然而这里多是免税役的府兵,只能说是实验,不能说推广。就是害怕引发骚动的。

可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狐疑。

狄仁杰又说道:“社会几大等级,以工匠商户为下溅的职业。其实这件事,我与陛下也交谈过多次。物无完物,人无完人。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好人,都有坏人。比如工匠,若是没有他们的技术贡献,各种犀利的武器能不能出现,再比如两渠当中,出现了一些器械,还有织机缲车,各行各业,工匠都做出了贡献。因为几百年来的岐视,却一下子将他们所有人抹黑了。这是看法很不公平的。朝廷会从工匠中选出五百户,定为良户,他们以及子女享有入学,科举,以及进入官场的权利。其次就是商人,这是最奇怪不过了。社会将他们定为最低一等,却不征收任何税务,而一车之资,经过贩运,远超过数户人家的一年收成。于是富者益富。甚至其生活的奢侈,远超官员士大夫,可以与王候将相媲美。这也是不公正,进入了岐途的做法。再如扬润等地,为什么百姓宁肯经商,也不经营田地?正是这种做法形成的。看似的岐视,实际的鼓励。所以,陛下与我们诸臣商议后,决定实施一些措施。进行商税,以十征一。但为了抚宁诸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同样会选择五百良户,享受与工匠良户同等的待遇。这些良户每十年进行一次考核,进行增减。同时,苛令各地官员不能因为商户低贱,而去勒索。沿途商物,更不能刻意为难,拖延运输时间。”

朝廷做出巨大的让步,你们得付出。

还有呢,比如对盐铁等重要的物资,一律收为国有。不过想了一想,怕牵涉面太大,李威忍了回去。

其实这种做法,与宋朝很相似。

商税征受的名目很多,然而又通过种种措施,鼓励商业发展,所以商人不怨,国家收入又能提高。不过羸弱的军事力量,拖了后腿了。最富的王朝,却成了最穷的王朝。

如果象宋朝那样,一年的收入达到了一亿缗钱,会做多少事?

因此,李威一步步的在矫正。

狄仁杰在说话,李威眼睛在众人脸上扫视。大多数沉默,少数人皱眉头。

狄仁杰收尾结束了:“想得到,必须付出。若大家只想着自己,不想着国家,陛下召集大家前来商议,也就失去了意义。若有什么不满的地方,接下来几天继续商议,诸位可以提出来。”

散了。

……

但这个争论,并没有结束。

事前想得很完美,用上中下三户政策,掣约各大门阀,让他们配合。五百良户,给予一些商人心理上的平衡。仅有匠户,没有任何私心的。

可接下来,各个嘴脸一起露了出来。

李威放任他们争吵,甚至在皇城里腾出一处宫殿来,每天调一些官员,与他们争论。

真理是来自强权,绝不是越辨越明,辨到最后,大家都能一起糊涂了。

但吵得天昏地暗,比强行落实下去后,引起种种矛盾,不得不草草收场要好。现在吵,将这些矛盾说出来,以后落实的时候,大家有了心理准备,也会变得容易。

这也是一种伪民主的做法。

可没有想到,整整吵了一个月。

最后都做了让步,商税十抽一,通过了,然而糖盐业,同样也只能十抽一,现在朝廷抽得太狠。良户太少,有的大家族同样可以用良户拉拢手下的管事,替他们卖命。生生争成了一千户。关陇参加航海的人不多,免费发放名额,让他们参加出海谋利,换取各地区的平衡。移迁的百姓同样嫌少,五百人能做啥?又变成了上户三千人,中户两千人,下户一千人。甚至确定了朝廷每年强行索买部曲,以及迁移佃户的名额。

许多官员上书弹劾,国将不国,成何体统,堂堂的三省衙门,整成了一个菜市场,每天讨价还价声,臭闻长安全城。

但终于这次改革,最后在大家妥协下,将诏书颁发下去。

……

新年将要到来。

李威将诸位大臣请到太极宫,大宴群臣。

这一个月,大臣的体统是丢失了。简直成了斯文扫地。

但很多大臣也看到了好处,贫富分化严重性,不是后来人,每一个朝代都在治理。有的治理成功,有的治理失败。就是没有考虑到各方的利益,而富者,占据着国家最多的资源,动不好,国家就会严重性的骚乱。所以王安石变法失败,就是没有做好兼顾。

虽然吵,最后能实行下去,也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并且通过一些措施,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没有了钱帛,六镇如何开发?水利如何实施,道路如何修建?

举起了酒杯,李威说道:“诸卿,辛苦大家了。”

皱着眉,皆举起了酒杯。

李威又说道:“虽苦,诸位,朕将年号改成了启航,只有这些政策落实下去,我泱泱大唐,才是真正的启航。”

还有许多弊端的,然而已矫正了许多,有的没有矫正,却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向。

一杯酒下肚,众人坐下来。

经过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后,朝堂这批官吏,大多数都能称得上有所作为。

李威说道:“上舞。”

上的是《庆善乐》,又叫九功之舞。李世民生于武功之庆善宫,即帝位后,宴于宫中,赋诗,舞者六十四人。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后来唐朝以破阵乐为武舞,庆善乐为文舞。

现在说文治天下,还早了。

每实施一项新政,都有一些不好的官吏,变成了鱼肉百姓的新名目。这些新政实施下去,还要不停的派可靠的官吏,四方巡察,小心监督,才能转换成良性的作用。

但终于开了一个好头,这一天,李威酒喝得有些多。宴散后,还是让宫女扶着下去的。

回到后宫,喝了几杯凉茶,头脑才略略清醒一些。忽然外面送来急报,说是吐蕃派使者再次前来议和了。不过这次使者与往日不同,居然是吐蕃的太后亲自率领的。

邸报是从青海发出来的,人大约现在已经到了鄯州叠州一带。

李威酒一下子全部清醒了。



第一百七十二章探(十)

第一百七十二章探(十)

元旦刚过,狄仁杰递来一份奏折。

是刘懿之在洛阳写来的,他是刘祎之的兄弟,因为长兄才气的笼罩,一直名声不显。可在文学之材上,还有些造诣的。此次受到牵连,所有官职一橹到底了。

李威回京之后,给天下人出了一个难题,泰来否闭。

并下诏书,说出原因者重重嘉奖,上书的人倒有不少,了无新意,有的说得更是牛头不对马嘴。

只有刘懿之这份上书,给了狄仁杰一份惊喜。

但事关重大,非是他所能做主的,交给了李威。

李威打开看了一眼,上面写道:

天地浑沌,盘古斧劈,分开阴阳,阳者气盈,故为上,阴者气沉,故为下,于是万物生,百民出,后方有圣王……民者,是水,君者,是舟。君统御万民,顺者民意,合于民礼,国运祚长……

说了很多,大约意思是说,天地开,先有老百姓,后才有君王的。就象水与舟的关系一样,没有水就没有舟。君王虽是老百姓的父母,但必须对百姓要善待。否则国家就不保哪。因此,做了君王,要保持一颗谦卑仁爱的心,这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就象泰卦一样,将坤民放在其上,君乾放在坤下,国家才能大治。否则,君王本来就有无限的权利,又不加节制,势必成穷九必亡之势。所以轻盈高高在上的乾卦,绝不能再置于坤卦上面了。不然,就会有不好的事发生。有一个例子,隋炀帝正是抱着这种态度的,视万民若刍狗,结果若大的隋朝,居然短短几十年就亡了国。

说得十分含蓄与隐晦。

的确,做为现在的人,这层意思,普通人很难敢将它表述出来。

但已经接近李威心中的想法。

想国运变得更长久一点,关健就是一个良好的制度,与权利的分配。渐渐削弱君权,但这个权利却不能集中在某一个大臣手中。于是又回到李世民的政事堂制度。

以后还要做一些调动,还要看百姓的反应。不能步子迈得太大了,反而得不偿失。

将魏元忠与狄仁杰等宰相召了进来,递过了这份疏折,给他们传看。

魏知古担心的说:“陛下,刘懿之是看到陛下谦逊,所以斗胆冒犯,以图轻言再次侥幸蒙陛下垂青,进入仕途。这种舆论不可要,若是所有百姓都轻视君权,后果无法想像。”

“魏卿,你再看看,他只说要人君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善待百姓,可曾说了其他什么?”

不知道刘懿之的想法,有可能他是看出自己心思,有可能过着平民的生活不习惯了,所以赌上一把。但这份疏折来得正及时,若没有它,自己过一段时间,也会主动公布答案。

以后若有不肖的子孙,那么朝中的大臣就可以将它拿出来,当作法例进谏了,看一看,你的祖先说了什么,泰来否闭。不能这样胡作非为。多少会起一些监督作用,另外也容易培养大臣的节气。

你们是国家的大臣,是做事的,不是做君王的奴才。不能小视它的作用。若是自己在位时很有作为,对后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比如赵匡胤兄弟的重文轻武,一直影响到南宋的末年,甚至都影响到了明朝。

“下一份诏书吧,让他为侍御史。顺便将他的折疏,向天下颁发,人君者,必须要保持谦卑的心,以后朕若是做得不好,勿论何人,都可以对朕进谏。”

皇帝自己儿非要做一个苦逼的皇帝,还能说什么呢?诸臣只好称“喏”。

……

李威也没有想到没禄氏来得这么快。

上元节未到,没禄氏就率领着一行人,来到长安。

李威在皇宫里接见了她,手一挥,将所有的宫女与太监打发走了。问:“为什么你亲自来?”

“想你哪,来长安探望你。”没禄氏伸了一个懒腰,娇慵的说道。

“我儿子呢?”

“他在羊同,我娘家,很好。你不用担心,此时噶尔兄弟民怨很大,我就是将我儿放在他们的手中,都不敢伤害,否则引起的后果,他们负责不起。”

“但你知道你这一行有多凶险?”

论氏兄弟可以用自己儿子做一个傀儡皇帝,号令吐蕃。然而没禄氏未必有这个作用。在国内,因为数次战败,给吐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民愤大,不敢对没禄氏动手。

但没禄氏来到唐朝,若是在回去的半路上,做一些手脚,将这个罪名戴在唐朝身上,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没有没禄氏的扶佐,自己那个儿子真会成为论氏兄弟的傀儡了。甚至有可能终身不明白他真正的身世。

“你放心吧,来的时候,我就想好了,暗中吩咐了羊同一些部族。等到回去时,分成两路,一路从青海回去。另一路,我自己从西域回去,经于阗南山口到羊同。到了羊同,我也就安全了。除非你有意泄密,可你会不会呢?”

“还是很冒险。”

“人家只是想你嘛。”

一半真。吐蕃的事,他也在关注,情报虽落后,可多少知道一些情况。吐蕃压力大,自己自从去年让各军返回后,又做了一些措施。比如截断盐路与商路,进行报复,使吐蕃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最关健,自己占据了道义。

无论是在青海,还是在剑南,或者在西域,都是吐蕃人,或者说是噶尔兄弟动的手。

这时候没禄氏“冒险”前来唐朝,为百姓寻找一条生路,那可以说是带着一层光环来的。一旦成功,将会为没禄氏赢得巨大的声舆。其实所谓的危险,并不是在唐朝,而是在吐蕃国内。

只要条件提得不过份,自己怎么好意思不答应呢?

有了这个声望,再加上渐渐扭转上风的赞普系大臣的协助,没禄氏就能渐渐从噶尔兄弟手中将权利瓜分过来。除非噶尔兄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强行将没禄氏杀害。可眼下他们的名声,能不能冒这个危险?

“但终不是长久之计。”

“是啊,可我们的儿子还小,我终是一个妇道人家,不是你母亲,有那么强硬的手腕。只有等我们儿子再长几年,那时候,我才能想办法。”

论钦陵不仅是没禄氏心腹大患,也是唐朝的心腹大患,比如在青海,在西域,在剑南,驻扎了多少兵力?不驻扎不行,有这个人在吐蕃,边疆若有丝毫的闪失,将会成为他快乐的猎场。

“也不容易。”

“我想过,要你配合啊,你若将他引出去,我将逻些城控制住,将他的巢穴催毁,谅我们吐蕃军队也不会全部附从于他。”

李威深思,就是这样,没禄氏母子也会担负着巨大的风险。不过还早,不急,真不行,自己到时候花一些心血,做一些配合。

没禄氏又说道:“我来,还为我们儿子求一门亲。”

至于放一放盐路与商路,没禄氏提都没有提,难道李威不答应吗?

“你是胡来,上次居然求亲求到我小妹身上。”

“那样别人才不会怀疑嘛。但儿子渐长了,你自己儿看着办吧。”

“不行,同姓不能婚,难道你没有听说过?”若真娶了一个公主、郡主的啥,儿子的身世,只能隐瞒一辈子了。其实所谓的近亲不婚,这时候人们观念还是比较落后的。同姓隔了七代八代的,为什么不能婚?异姓的,姑舅表姐妹兄弟,血缘岂不同样很近?这个理儿不能说。不过他作为帝君,要遵守这个时代的规则。

“那最少是五姓七家的女子。”

李威有些汗,五姓七家的女子,那可是比宗室女子还要娇贵,谁个愿意嫁到吐蕃?

“那可是你的儿子。”

“我知道。”

不成功罢了,一成功,没禄氏的声望会更上一层楼。大食人也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