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
“你说说那个狼吧。”
郝处俊听到狼,有些好笑,不过也好奇,刘仁轨那个厮不要脸地将太子大吹特吹,看看太子倒底有没有军事上的天赋。
李威说道:“狼群都有一只头狼,所以行动统一,有时候令虎豹都要退避三分。但这个头狼位置很不稳定,如果另一只公狼自觉自己能打败它了,会向它挑战。当然,所有狼认为头狼强大,也就个个会诚服于它。”
没有明说,但李威意思大家却是会意的。
姜恪迟疑了一会儿说:“殿下意思是xiǎo的部族我们不必理会,只扶持一些大的部族,又好打探虚实,目标又清楚明确?”
“孤正是此意。但人与狼毕竟不同的,也不能扶持一只狼,否则一个吐蕃下去了,另一个吐蕃又起来了。xiǎo的部族也可以扶持,我们知道的清楚的去扶持,不知道的不清楚的,不必理会。但大的部族,吐蕃境内也是不多,只有几十个,打探起来倒也方便。吐蕃恢复到chūn秋战国时那样,反而一个个求助我们唐朝支援了。甚至不用军队……但孤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其他的弊端。”
“姜卿,你看?”李治问道。
姜恪皱着眉头说道:“还要容臣再想几天。”
这次慎重了,李治倒也不急,又看着李威说道:“弘儿,还有呢?”
还有什么?李威又苦想起来,半天后说道:“留在青海的吐谷浑人倒是不可信了。儿臣也得知不久,吐蕃胜兵四十万,可要驻守各处,这一次论钦陵之所以能动用四十万大军,估计一半是吐谷浑人出动的。吐谷浑人向来分为亲近我们大唐与亲近吐蕃两派,亲近我们大唐的由吐谷浑可汗诺曷钵带到鄯州一带。剩下的各部全是死忠于吐蕃部族。而这一战,为了胜利,吐蕃都将驻扎在西域的军队chōu回,虽胜亦败。不过几年后,将吐谷浑融合……”
也就是这几年会安稳,过了几年后,还会继续东下。
“另外没禄氏……”
李威总觉得这个名字很熟悉。
姜恪也没有想到其他,替他解释道:“这是羊同一个部族,没禄氏的公主。原来其家族是吐蕃十二xiǎo邦鲁吉米巴王之家臣,吐蕃兴起时为茹拉上部千户,领地就在羊同,几十年发展经营后,已为羊同一个大氏族。斥候称呼为其nv为没禄氏,全名实叫卓萨。墀玛勒,今年只有十三岁,因为吐蕃赞普三十出头都久久无子,因此又选了几个王妃。已定下亲事,明年送入王室。但臣在想,吐蕃扩张很快,国内百姓负担重,吐蕃迎娶此nv,却是以示拉拢羊同各部。毕竟已是赞普,此nv即使是羊同一大氏族,但出身还是低了些。”
“卓萨。墀玛勒?”李威低低地说了一句,记得不大真切,可心中怀疑的念头大了起来,难不成此人就是以后吐蕃的nv则天,无名有实的一代贤太后,金城公主的“nǎinǎi”?
忽然说道:“将她绑架过来。”
“为何?”武则天手机'看Wa*р从帘后闪了出来,难不成你xiǎo子也想学贺兰敏之?
李威不能将原因说出来,想了想,胡说道:“母后,羊同乃是吐蕃重要的一个大部族,还有一个孙bō,原来孙bō是苏毗国,羊同也是一个大国。虽然被吐蕃消灭,但两部对吐蕃一直不满,反抗时常发生。如果将此nv绑架过来,说此nv仰慕中原文明,再找一个适合的子弟,将她嫁给唐朝。吐蕃王室会怎么样想?羊同各部会怎么样想?”
“殿下,此计倒是甚妙,且臣听闻此nv十分秀慧,对我们中原文化很是仰慕的。”姜恪抚掌赞道。虽然说是公主,只是一个几千人部族的公主,连唐朝一个高官人家的xiǎo娘子地位都不如。绑架倒不是很难。
“姜卿,弘儿在胡说,你也在胡说?”李治嘴角直chōu,绑架番邦公主,还是一个xiǎo部族的番邦公主,这成了什么体统?
“陛下,臣妾倒是觉得此计可行,”武则天拿着地图说道:“陛下,你看,羊同与孙bō离逻些城却是很近,他们又不会惧怕高原上的气瘟,这两个大部族一luàn,吐蕃几年无法他顾。否则吃下了吐谷浑,对我们大唐不利。”
经李威再次提醒,都知道了海拨反应,只是名字叫法各不相同。
还是母亲会变通啊。岂止是这样,如果将此nv绑架而来,有可能吐蕃赞普就会断子绝孙了。没有继承人,吐蕃必然会大luàn。想到这里,越想越得意,说道:“圣人贤义固然是治国做人之本,然而这是对中原开化的百姓而言的。对吐蕃人而谈圣人大义,无疑是对着牛儿弹瑶琴。兵道,本为就是诡正相合。父皇,请三思。”
“这终不大好,”李治迟迟疑疑地说道。可是妻子儿子与军人出身的左相都赞成了,他对军事又不大懂,于是态度软了下来。看着阎立本,问道:“阎卿,你认为呢?”
“臣对此不大明白,要么问一下裴卿,或者刘卿。”指裴行俭与刘仁轨二人的。
问裴行俭倒可,问刘仁轨,多半与自己儿子一个鼻孔出气。又说道:“朕还是觉得不妥,如果发现了,羊同不是与吐蕃jiāo恶,反而会与吐蕃同仇敌忾。”
“陛下允许,这个都不难,可以jiāo给臣来解决。”姜恪答道。此去凉州,心中忐忑不安,薛仁贵都败了,自己更不行。十分害怕,如果有什么好办法,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是多多益善,尽情使出。
于是这几个唐朝的最大的大佬开始商议,如何绑架人家的xiǎo公主了。
……
听了一会儿,李治觉得yīn风阵阵,叹口气说道:“朕总是觉得不大好。你们先散去吧。
“喏,”众人齐声答道,李威也要一道下去,李治又说了声:“弘儿,你留下来。”
“是。”
看到众人离去,李治才说道:“弘儿,你现在身体好了,朕也感到高兴,而且也比以前聪明得多。”
“儿臣不敢当此夸奖。”
“你别先高兴,朕还有一句话,久久就想对你说了,虽然你这些变化是好的,可近来,出的一些主意,个个不是圣人贤义之本,全是在走歪mén斜道,我很担心……”
“……”
“你看外面是什么?”
“外面在下雨。”
“这才是立国之本。”
“父皇教诲得对,边功是次要的,国内百姓生活安定富裕,才是真正立国之本。”
“这才是你的钻研之道,军事自有武将去处理。现在是守成,不是创业。”
“是。”
“唉,可是我却是很担心,明年又有什么?”让老天搞得李治害怕了,年年灾情有,而且是不xiǎo的灾情。只是一场秋雨,并不算什么。
“父皇,儿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言不当言?”不管怎么说是父亲,看到他忧虑,李威多少有些于心不忍。
“说来听听。”
“关中本来地薄,人口拥挤,jiāo通不便。丰收之年,谷米售不出去,灾害之年,立即又出现饿殍遍野的情况。不如朝廷有什么举措,将他们迁往宽乡。或如两准江南之地,适合种植,特别是稻米。前些年大丰收时,粟米每斗只值三五文,可是江南之米,却是十文开外。”这个问题也与魏元忠谈过,拱卫两京之举,可现在百姓也太多了些。当然,朝廷做过一些举动,可做的力度不够。
还有为什么百姓不愿意迁往江南,这不是岭南,当真江南那么恐怖?魏元忠没有答案,看看父亲有没有什么答案。因此,将心头这句憋了很久的话说出来。
PS:大多说法没禄氏是正妃,芒松芒赞十三岁就迎娶了她。又说芒松芒赞于十三岁时继位,二十七岁去世。可史书记载芒松芒赞650年继位,679年去世。也就是继位了二十九年。这时芒松芒赞人到中年,禄氏家族虽权很重,也会忌惮。为什么没禄氏在芒松芒赞去世后,产下遗腹子,要隐瞒丈夫两年丧事不发,徐而图之?时间太长了,会更luàn的,这很不合理。再加上她的家世做正妃也不大可能,因此sī下猜测没禄氏只是一名侧妃,芒松芒赞十三岁迎娶的是另一名王妃,又是侧妃又是遗腹子,与后宫之中配合,徐谋了两年才将丈夫去世消息公布。她下嫁时倒有可能是十四岁,也与松赞干布一样,是芒松芒赞无子,进行的正常选妃。
第一百四十章羞涩学拳皆仿淑女
但李治并没有生气,迁为宽乡,前几年就有过朝议。因此耐心地解说道:“京兆百姓不可动迁的,国家京畿要地,百姓非不重,不会安全。再说,有了百姓就有了兵源。”
“是,”李威答道,可心中不以为然,即使拱卫两京,百姓也多了些。
李治继续说道:“其他各州百姓是有些挤,朝廷也动援过,为什么没有成功?”
“儿臣不知。”
“虽然关中有过旱情,但不是每一年都有旱情的,又自远古起,开耕成熟。可迁往宽乡呢?边塞之地,百姓不愿意前往,要么就是山东与两准江南各地,山东河北现在百姓也渐渐饱和,两准与江南之地倒是宽松些,可经常有水灾发生,其涝灾机率比关中旱灾概率更高。收成倒是好些,但好的土地,皆是有主之地,剩下的是涝区或是滩涂、沼泽,开耕不易。要么就是丘陵地带,其地更不如关中。又是天气湿热,离井弃乡,百姓多不情愿。朝廷根本就没有指望过动援过百姓迁往宽乡,只是动援了一些逃户。即使是逃户,都不大乐意。再说,两京之地,乃是国家之重,虽然百姓挤些,也是必须的。过多百姓迁往他乡,尾大不掉,对国家非有益处。”
明白了,说到底,国家不情愿,能安排高句丽的百姓迁往两准,但两京的百姓却是不能动的。动的只是无奈的逃户。难怪魏元忠也不肯说,不是不明白,甚至不赞同,但不敢说。
李威也感到这样想法不对,但这个时代,社稷的存亡却远在几十万百姓存亡之上。就是有异见也不能说。再说,国家一luàn,别以为改朝换代是**的啥,得到好处只有少数人,百姓更苦,隋唐更替,三分之二的百姓怎么消失的?
只好说道:“儿臣浅薄,还是父皇教训得对。”
心中又想起了常平仓,特别是隋炀帝,史记在洛阳他储备了可供天下人六十年食用的粮食,这多半夸张了,但足以让洛阳人吃六十年,问题是不大打紧的。为了得到这些粮食,即使杨广时,国家风调雨顺,百姓还饿死了许多人。于是唐朝改成了轻储。
李威也不是真一点用都没有,前世一些知识也许记不住,潜意识还是有一些的。现在知道得更多,也有一些想法。比如常平仓,唐朝也设,规模不大。这也是为不扰民不得不为的。毕竟常平仓存的是新米,到了第二年就是陈米,第三年第四年怎么办?因此经常将陈米籴出,新米籴进或者税进,搬运、存储与损耗,làng费严重。而且每次更换都给了一些xiǎo吏机会。
其实说到底,还是国家没有钱。当然,有钱容易,剥削农民了。
李威也想过,隐约地觉得有解决办法,可究竟怎么解决,脑子里又不清楚了。
见到儿子在思考,李治也不打扰,喝着茶看着。
思考了半天,说道:“儿臣还是想不出办法,唯独只有一条,丰年时关中粮食太贱,可使出一部分钱来,在西京籴入,灾年放出。反正西南各坊十分荒僻,开设一些粮仓倒也方便。就着关中,运费又低,又不扰民。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如果连年丰收,也可运向灵武西域,边境的驻军以及马匹同样需要粮草。即使是làng费,丰年国家平安,làng费一些,也是好事。”
“可就是这样,也需许多经济,国库空了。”李治叹了一口气,不用儿子提醒,以前是疏忽了,但现在醒悟过来,各处都在等钱用,能将钱调到储粮上面,没有三两个平安年的恢复,都不大可能。再说,吐蕃野心勃勃,新罗一直不安稳,连南诏各部都不太平,还要征战,征战,就需要粮草,士兵,经济……
“父皇,这是好事,说明父皇爱民。昔日隋炀帝储蓄了几十年的粮食,国库里又有许多钱帛,可百姓过得极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才是治国之道。”
“难能你能记住太宗皇帝这句话。”
“那是儿臣应当记住的,”李威答道。其实心中也不以为然,现在唐朝如烈火烹油,鲜huā着锦,国家不应当如此财政窘迫,百姓也不应当过得如此苦。说到底,只是féi了少数人。
想敛财,倒是很简单的,至少李威比王安石能做得更好。比如什么房改,可以变向地引过来,一改商人有钱了,官员有钱了,国家也有钱了,还能增加一些就业机会。至于老百姓会因此背上二十年三十年的债务,任何时代任何国家,老百姓只是愚nòng的对象,这时代老百姓更是一朵浮云。而且设银行也似乎不是太难的事,再说百姓流动很低,讨债也容易。人口在缓慢膨胀,城市规模增加……
不过李威知道,也不能说的,这不是正途,正途是增源,增加国家财富的来源,并且使大多数人受益,这才是正道。就是上银行,nòng不好成了朝廷的高利贷,让官员为了功绩为了自己的腰包,在下面luàn搞一气,百姓只会过得更苦。
这个老子对老百姓还是不错的,去年冬天看到雪灾,赠冻死者帛与棺木,雍同华等州贫困之家,有年十五以下不能存活者,听一切人家收养男nv,可驱使,但不得变为奴婢。年底又下诏,任各州百姓往富州就食,拨国库运粮无偿赈灾。这一赈持续到现在没有停下来,国库更空虚了。就是此举,活人无数。
虽然有时候不成见,可不得不承认,父亲算是一个好皇帝。
说了一会儿,李治心情略微好了起来,毕竟儿子还知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没有想的那么糟糕。于是又说道:“听闻你练了一些拳脚。”
“是啊。”李威立即高兴地答道。自己过得苦,一大半就是父亲这个病,没有这个病,他就不会多疑,不多疑,自己就能做一个太平太子。
“你耍来让我看看。”
机阅
李威演示了一下,四套全部演示出来。
李治看了很细,也在琢磨,虽然有些高难度的动作,估计自己做得很吃力,不过动作并不剧烈,似乎也能做,又说道:“朕身边老内shì一直想学,改天你教教他。”
说着指着一个太监。
“是,”这一回李威答得可不大庄重了,你自己想学,何必借太监之名。反正肯学了,也算一个不错的进步。就不知道父亲爱静的xìng格,能不能坚持下去。
“坐下来喝一口茶吧,我还有一些话儿要与你谈谈。”
李威呷了一口茶,李治又说道:“杨思俭、徐齐聃、裴居道家的xiǎo娘子,有没有与她们联系?”
“儿臣没有。”李威答道,腹中却有些诽谤,还不是考虑你们两位老人家的感受。怕你们又有什么想法了,于是基本就呆在东宫看书了。
“我倒是听说了一些。她们还是留在东都。有可能是杨思玄的建议,或者自己悔悟了,杨家那个xiǎo娘子,一直呆在杨shì郎府中没有出来,只是绣一些方帕衣服。”
说到这里,看了一眼儿子,这些方帕与衣服都是替儿子绣的。但心中却一直不大开心,是五姓七家那些高大的mén阀倒也罢了,杨家嘛,以前有什么资格看不起自己儿子?再说,就是五姓七家这些mén阀,国家也不想招惹天下议论,当真国家机器开动,平灭不了?
不过这个儿子却似舍不得。倒底年青些,放不下美sè。
又说道:“只是偶尔有一些官员妻妾前往杨家拜访,杨shì郎的夫人才替杨家xiǎo娘子引见,替其吹捧。”
李威这才接话:“父皇,儿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你说说看,”大约是一句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