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柄大明-第6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并没有像冯国胜等人想的那样,下来搀扶他们,然后自谦为人才疏学浅,无法登上皇位之类的,而是说出了这么一句话。顿时,他们都有些发愣了。
皇上心中的皇位继承人,众人心中都很明白,那就是老三燕王,可惜,燕王是老三,上面隔着老大和老二啊。
“燕王殿下,您自幼就很勇武,颇有先皇的风范,先皇早就想立您为太子,可惜,有祖制在那里摆着…”周德兴说道。
当时皇上想立燕王为太子,这件事,在场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再次提起这件事,却谁都猜不透,朱棣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对,就是祖制。”朱棣说道:“想要我大明朝能够子孙万代地流传下去,那么,就一定要遵守祖制,不是谁有能力,就可以当皇帝。”
朱棣的话有些落寞:“否则,谁都觉得自己有能力,谁都可以当皇帝,那么,整个天下,就会不停地处于动荡之中。当时,父皇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而本王,也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所以,才会去大都,当自己的燕王,为大明朝,镇守边疆。”
朱棣说的,这倒是实话,当初,从皇城里出来,去了大都,朱棣一直都在学习领兵作战,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
“而当时,朱标已经被废,所以,按照祖制,该由二哥朱接任皇位,可惜,在回应天的时候,二哥却被朱标害死了,朱标为了自己能够坐上皇位,居然可以做出这样惨无人道的事情来!”朱棣说的有些愤怒:“如果没有这件事,本王,还是愿意拥护二哥当皇帝的,而父皇也早已经提前写好了诏书。”
朱棣这么说话,让所有的人都心里隐隐有种发寒的感觉,朱棣,才是真正的深不可测之人!以后,这个人当了皇帝,要比朱元璋还难伺候百倍。他的心机,恐怕无人能懂。
“来人。”朱棣说道:“将父皇的传位诏书拿来。”
在进入了皇宫之后,陈风的人,发现了大殿上面留下的朱元璋传位的诏书,对于这诏书,陈风没有废弃,而是留给了朱棣,让朱棣自己决定如何使用这诏书。
现在,朱棣将这诏书拿了出来。
先皇已经写下了传位诏书?众人都是第一次听到。
看到一名太监,捧着一个盖着黄色绸布的盘子过来,众人的眼睛,不由得盯到了那里。
“冯将军,你们看看吧。”朱棣说道:“鉴证一下真伪。”
“是。”冯国胜将绸布撩开,里面,是一个卷轴。
打开一看,顿时,冯国胜身子就是一震。不错,这的确是先皇的笔迹!那歪歪扭扭的独成一体的笔迹,别人是模仿不来的。
而且,后来皇上的圣旨,很多都是由专人代笔的,皇上亲笔所书,究竟是什么样的,只有他们这些老臣们知道。
绝对错不了。
上面清楚地写着,皇上决定,选定秦王朱为太子,若皇上不幸驾崩,则由朱接任皇位。
众人看得很明白,心里却在疑惑,燕王居然能够将这诏书,给己方这些人看,简直就是从未有过的坦白。
燕王这么坦白,那心机就更深了。
“先皇的旨意,是要二哥朱,接任皇位。”朱棣说道。
朱棣的话说到这里,看了众人一眼,并没有继续说下去,只是用自己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龙椅。
“燕王殿下,虽然皇上已经写好了这诏书,但是,现在秦王朱,已经被朱标给害了,这先皇的诏书,已经让我们无法继续遵守了。相反,先皇这诏书里,透出的意思,是要按照长幼顺序来选继承人,秦王既然与皇位无缘,那按照先后顺序,燕王殿下继承皇位,这是大明朝的一次正常的权力交接,燕王殿下既顺应民意,也符合祖制。”周德兴说完,跪了下来:“皇上顺应天意,荣登大宝,实乃我全天下数千万百姓的福音!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周德兴最先明白了朱棣的意思,朱棣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白,根本就不用你们推举朕,朕当皇帝,本来就是符合祖制,符合皇位传承的唯一人选!
这些人刚刚来的时候所拍的马屁,其实根本就没用,因为朱棣即使不用这些人拥戴,本来就是无可置疑的皇帝。
朱棣坐在龙椅上,这个位置,本来就是他的。
其他的人恍然大悟,跟着周德兴,都跪了下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朱棣向这些人说道,当朱棣年幼的时候,这些人都属于他的叔叔辈,是跟着他的父皇一同打天下的人,而现在,这些人依旧还是大明朝的中坚力量,有他们的支持,朱棣就能够更加稳固地坐牢自己的位置。
“启禀皇上,现在,先皇驾崩已经有月余,皇上的登基大典,已经不可再推迟了,大明朝还等着皇上的统治,微臣恳请皇上以万民为先,择近期吉日,举行登基大典,也好让万民景仰,跪拜皇上。”冯国胜跟着说道。
其实,朱元璋驾崩了之后,朱标就已经迫不及待地举行了登基仪式,而现在,他们这些人,自然根本就没有把朱标的这个短命皇帝放在眼里,毕竟,朱标登基草率到什么程度?连个年号都没有取,用的还是朱元璋的年号洪武。
所以,现在朱棣当了皇帝,那个短命的朱标,根本就不会记入大明朝的皇帝史册之中。
“明日,就是吉日,朕在明日,荣登皇位,国号大明,年号永乐!”朱棣说道。
“皇上英明!”下面的群臣一起喊道。
朱棣早就想当皇帝了,年号都起好了。
“启禀皇上,新皇登基,当大赦天下,以显皇上的好生之德。”周德兴又说道:“不知皇上,对那些犯人,当作何处置?”
一般来说,新皇登基,都会大赦天下,这几乎就是个惯例了。
听到周德兴的话,朱棣站了起来,通过那巨大的玻璃,望着外面,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周德兴被晾在了一边,也不知道自己的话,说得为何又怎么不合朱棣的心思了,朱棣虽然年轻,但是,他的内心,已经无人能够猜透。
作为皇帝,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将群臣们的心思都洞察清楚,却不能让群臣猜到自己的心思,这是一个做皇帝必须要掌握的技巧,喜怒不行于色,下面的大臣,永远不要知道自己所想的。
朱棣虽然年轻,早已经知道这些道理,当初,都是母妃细心教导的。
“每一名犯人,所犯之事,都已经由我大明朝的法律,做出了裁决,如果,仅仅因为朕新登基,就赦免他们,那么,就是对我大明律法的亵渎。”朱棣说道:“虽然前朝的众多皇帝,都是这样做的,但是,从朕开始,之后的新皇登基,都不得大赦天下!大明朝的律法,人人都需遵守。”
朱棣的话说完,周德兴老脸一红,低着头说道:“皇上圣明!”
看到周德兴拍马屁再次失误,谁都不敢再多说什么了,他们来这里,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干成,拥立皇上?皇上不需要拥立,根据祖制,人家燕王就得当皇帝!
现在就告退吗?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正想要说告退,却听到朱棣叹了口气。
“虽然朕说要遵守大明朝的律法,但是,任凭朕怎么下决心,始终不忍心将朱标处死啊。”朱棣说这话的时候,带着某些惋惜,某些不忍心,某些犹豫的口气。
“皇上,朱标祸乱朝纲,更是害死了先皇以及诸位皇子的凶手,这样的人,如果不处死,实在是难以平民愤啊!”听到朱棣说要放过朱标,冯国胜顿时脱口而出。
“但是,他毕竟是朕的哥哥,现在,父皇膝下,就剩下朕和朱标两人了,如果朕处死了朱标,那…朕真的不忍心。”朱棣说道:“朕想要流放了朱标,将他流放到岛国去,各位爱卿,觉得如何?”
朱棣的话语很真诚,在场的人,都已经是经历过官场熏陶的油条了,顿时心中崩起了一根弦。
这是对己方这些人的一次考验!看己方能否拥护新皇的意见?
这还用说?反正朱标死活,都和自己无关,皇上要留他性命,那就留下好了。
“皇上这个时候,还能顾念到兄弟之情,真是我大明朝的福音!微臣祝皇上洪福齐天!”冯国胜说道。
第1185章登基大典
至正十五年,六月初九。
江南已经到了梅雨季节,每日里,都会有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而今年,这小雨更加密集。
熟悉天气的人,都说这雨,其实是老天的眼泪,是对被害的先皇和皇子们流下的眼泪。
而就在这天,雨却出奇地停了,久违的太阳,高悬在当空,整个大地,都变得阳光明媚。
灿烂的阳光,照到了应天城内的金銮殿上,整个金銮殿,也变得更加宏伟而富有朝气。
大殿上,一个年轻的男子,穿着龙袍,戴着皇冠,神情严肃地坐在龙椅上,接受着下面的人的朝拜。
当那个身材挺拔的人出现之后,新登基的皇上,顿时露出了喜悦的表情。
“师傅,朕已经下旨,升师傅为本朝太师,而且,前来觐见朕,无须多礼。”朱棣向着陈风说道。
对于朱棣而言,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陈风的帮忙,可谓是最大的,所以,虽然陈风不同意,朱棣还是下旨,升陈风为太师。
太师,可以说是除了皇上之外,最位高权重的人了,一般来说,这个位置都是留给已经赋闲,或者是逝世的人的,成为一种荣誉。留给陈风,这样一个还很年轻的王爷,还是第一次。
“皇上,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可坏了规矩,如果本王上朝不拜,那会有损我大明朝的规矩。”陈风说道。
“师傅,朕数年前,就拜师傅为师,朕能有今日的文韬武略,师傅功不可没,按照规矩,严师若父,那朕见到了师傅,岂不是还得给师傅磕头?”朱棣说道。
“那,既然如此,本王就谢过皇上了。”陈风说道。
陈风受到大明朝皇帝的隆恩,可谓是从古至今的第一人了。
不仅仅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免去了陈风见面时拜见的礼仪,就连第二个皇帝朱棣,也是如此。
陈风推辞无望,只能坦然接受,其他的群臣,对于皇上的这份礼遇,都是在内心深处羡慕不已。
而另外的一些人,则都心情激动。
除了原来辅佐朱元璋的旧臣,凡是没有参加过那场叛乱的老臣们,此时,还都留在了朝堂之上,除此之外,朝廷上多出来的一些人,就是来自大都的人了。
常聚,被封为了兵部尚书,主管兵部事务。
远在大都,没有跟随朱棣出兵的大都守卫长官罗贯中,被封为了户部尚书,主管大明朝的钱粮,此时,他应该已经从大都出发,准备来上任了。
刘狗儿,被封为刑部尚书,主管大明朝的刑律。虽然刘狗儿对这个任命不是很感冒,屡次拒绝,而且觉得自己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但是,朱棣一力坚持,而且,原来的那些情报人员,都被填充到了刘狗儿的手下,帮助刘狗儿处理事务。
刘彦昌,被封为了大明朝的水师大元帅,太湖水师,正式命名为了大明水师,总管整个大明朝的水军。
大明朝现在的主要官职,都换上了来自大都的人,他们,是决定大明朝的命运的新的一班人马。
原来的官员们虽然眼红,但是,他们也知道,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朕现在还年轻,资历尚浅,有些事务,还需要师傅多多提醒,所以,朕在皇位之旁,另设一位,请师傅就座。”朱棣说道。
说完,在皇位的下方,两名太监,抬出了一把太师椅来,放在那里。
虽然陈风早已经推辞过,但是,现在看来,朱棣还是把这件事当作了重点。
每一个皇帝,都不希望自己脑袋上还有一个人在指手画脚,不管是对是错,皇帝都是有绝对的决断权的,虽然现在朱棣将陈风高高捧起,但是,陈风也知道,这会成为以后矛盾的一个根源。
陈风绝对不能答应。
“启禀皇上,微臣忝为太师,已经甚感皇恩浩荡,能够见面不拜见皇上,已经是从未有过的殊荣,若再在朝堂之上,皇上身边就座,实在是大不敬,这件事,微臣万万不能答应。”陈风说道。
两人的对话,让其他的人不由得啧啧称奇,以前的历史中,出现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哪里有天子,主动找这么个人,给自己添堵来啊。
而现在,朱棣就这么做了。
而另一方面,被请来的陈王爷,居然还不受这个位置,真是件奇事。
“皇上,现在天下已定,微臣想要告老还乡,还望皇上恩准。”陈风继续说道。
听到陈风的话,朱棣的眼皮跳了两下,他知道,这是陈风早就打算好的主意,但是,他真的舍不得陈风走。
在朱棣的眼里,陈风真的是一个好师傅,一直都在教他打仗,而且,还把大都的兵马,放心地交给他率领,而他也不辱使命,将这支兵马,带回了大都,而且,这支兵马,以后就会作为大明朝的绝对的核心力量,捍卫皇权。
“师傅,这件事以后再说,徒儿今日可是登基之时,师傅不会扫了徒儿的兴吧?”朱棣问道。
朱棣的话都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陈风终于无语,说道:“既然如此,那皇上,这件事就等您登基结束之后再说,微臣征战多年,真的是想要回家守着那一大堆金银财宝过日子去了。”
陈风这话一说,下面的官员心中暗笑,这才是真的,陈王爷家里金银无数,又不贪恋权力,这般急流勇退,还会造就一桩美谈啊。
“师傅,请坐。”朱棣说道:“不管以后您坐在什么地方,今日,请听从徒儿的安排。”
朱棣的话足够诚恳,陈风也不能驳了朱棣的面子,于是,只好谢过之后,坐到了朱棣给安置的位置上。
自古以来,皇帝坐在龙椅上,下面的群臣,都是站着的,最多有几个老女人,垂帘听政,不过,纵观整个历史,也不超过十个人。而像现在陈风这样的,可谓是旷古至今的第一人了。
下面的群臣却没有什么意见,每个人在心里都想着,若是陈王爷有野心的话,那龙椅,根本就轮不到别人去做。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下面,群臣恭敬地拜而叩首,这是第一次对新登基的皇上的参拜,这个仪式,是最重要的。
“报…”就在这时,突然,大殿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护卫,跑着到了大殿外面:“启禀皇上,有紧急军情。”
朱棣刚刚登基,就来了又一个考验。
“呈上来。”朱棣说道。
拿着驿卒送来的紧急公文,朱棣打开一看,顿时,眉头一皱。
“皇上,不知是何重要军情?”陈风在一旁问道。
“还是蒙古人,一支鞑子大军,人数有三万之众,正在侵犯我大明朝的边界,先锋,已经到了离大都一百里外的地方。”朱棣说道。
鞑子大军?还三万人?陈风想起与脱脱达成的协议,顿时在脑子里疑窦丛生:不可能,这怎么可能?
脱脱应该知道,现在的蒙古人,根本就没有能力再与大明朝为敌,而屡次受到打击之后,蒙古各个部落,都开始脱离北元皇帝的控制了。
脱脱手里,根本就没有三万大军,那些其他的部落,要是四处凑凑,说不定,还能有个数万军队。
难道,是下面的部落,私自率领军队来攻打了?
现在,朱棣已经当了皇帝,但是,这个时代,消息的传播都是非常慢的,恐怕,那些蒙古人,得到的消息是中原人因为政权交替出现了问题,正在进行混战,最有资格当皇帝的燕王,也率领最精锐的大都军队,南下争夺皇位了,所以,他们才敢冒着危险,想要再攻打大都,企图趁大都虚弱的时候,拿下大都来,到时候,这个部落的首领,说不定会立自己为元朝皇帝,过一把瘾。
推测到这里,陈风已经有了七八成的把握。
“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