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皇帝-第3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集市,是白天开的。有些集市,却是在晚上才热闹。时人有个贴切的称呼,唤之“夜市”。
夜市的兴旺,自太祖年间就出现了。太祖时,唯独长安没有宵禁,到了现在,大顺每个州城里面,几乎都没有宵禁这回事了。
乾德三年四月十三,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未不得禁止。”从此,饮食夜市不仅大量出现,而且非常繁荣。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更别说现如今不过阳春三月,天气虽较晚年寒冷,可夜市是一样兴旺。各类小吃,各类脚店,各类杂耍,还有贩卖各类小玩意的商贩,在人头攒动的夜市中,叫卖声此起彼伏,买卖昼夜不绝。幸亏三个小孩子玩归玩,也懂得不脱离多远。不然的话,经人群一挤,登时便不见了人。韩凤儿也顾不得和陆承启卿卿我我了,连忙上前拉着陆惟和陆厚旭的手,陆承启则抱起陆绣,一家人在风景如画,游人如织的夜市中游逛着。时多有文人骚客多于此对酒吟诗,苏轼就曾写下就曾留下“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不知京国喧,谓是江湖乡”的诗句。
这时规模最大、最为繁荣的夜市还要数马行街夜市。马行街是皇宫禁军诸班直的所在地,京城士庶、公私荣干之人多出入其间,因而夜市即使是大风雪、阴雨天也通晓不绝,其灯火、油烟致使蚊蚋都难以驻足。时人有载: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无之。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其繁华热闹可想而知,以至于马行街上车马拥挤,不能驻足。就是四隅背巷,甚至雪宵雨夜,也是灯火闪耀,能够清楚地听到小贩合辙押韵、声声入耳的叫卖声。
“爹爹,这里好多人啊,为什么我们家里这么冷清啊?”
坐着陆承启肩膀的陆绣,眼睛笑得如同弯月一样,稚声稚气地问道。
陆承启叹了口气,说道:“爹爹也羡慕他们啊,但爹爹也没办法。”之所以有如此感慨,是陆承启听到一阵又一阵,一段又一段,从酒楼、茶馆艺人指下口中传来的作乐声、市民的欢笑声、丝竹管弦之调、畅怀痛饮之音,所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长安夜市繁荣,可见一斑!
逛完了两个夜市,一家人都饿的饥肠辘辘了。
陆承启则花了十几文钱买了个食盒,再顺手买了烤鸡、烧鸭、羹汤、菜肴之类的,神秘地说道:“绣儿,爹爹带你去一个地方好不好?”
“爹爹,好玩吗?”
面对女儿的疑问,陆承启笑道:“当然好玩!”
倒是陆惟,一个晚上都在鼓搞着新买来的孔明锁,大有不解开它不罢休的势头。孔明锁有许多类型,内部的凹凸部分啮合,十分巧妙。每个孔明锁的形状和内部构造各不相同,一般都是易拆难装。但这只是相对大人来说的,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有点难理解。
不过应当难不倒陆惟,毕竟他连发条原理都弄清楚了,还怕这个小孩子的玩具吗!
当他们赶到丰泉坊的时候,已经是戌时过半了。
“这里是哪?”
陆绣觉得这里有点冷清,不禁开声问道。
“这里是你姥姥家,绣儿多久没见姥姥了?”
陆承启总算揭开了谜底。
“姥姥家?”陆绣挣扎下来,冲到一闪朱门前,由于够不到铜环,只能猛地敲门,大声叫道:“姥姥,姥姥,绣儿来看你了!”
不多时,朱门“吱呀”一声开了,出来一个管家,疑惑地问道:“你们是?”
“我是当今贵妃。”韩凤儿淡淡地说道。
“啊,是贵妃娘娘!”那管家立即醒悟过来了,“夫人在正堂,小的带贵妃娘娘过去!”
陆厚旭平静地看待这一切,也不吵不闹,十足十的乖孩子。陆惟还在鼓弄着孔明锁,他已经拆开来了,只是还没想明白怎么装回去而已。
一行五人来到正堂后,正在喝茶的韩母手一哆嗦,差点没把茶杯摔了:“凤儿?!”
“娘!”
“姥姥!”
韩母一看,更是大喜过望:“绣儿!”
然后她才看到陆承启,吃了一惊:“陛下?老身见过陛下!”
陆承启连忙扶起她说道:“都是自家人,无须多礼。夫人,我们尚未吃饭哩,买了些吃食,要在你府上用饭,可否?”
韩母哪里会反对,还求之不得哩!“陛下这话过了,适才吃饭,还有些饭剩下。不过你们五人,应当不够吃,老身再让下人做几个菜,煮些饭来……”
陆承启连忙说道:“你老且坐,凤儿去张罗便是了……”
气氛有些尴尬,但有了陆绣这个开心果在,很快就活跃了起来。就连陆厚旭和陆惟,都乖巧地叫了几声姥姥,让韩母高兴坏了。
陆承启也像个普通女婿一样,并没有表现出皇帝的威势来。待得饭菜做好,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顿家常饭。便是韩母,都破天荒地再多吃了一碗饭。
席间笑声不断,韩母更是把三个小孩当成了心肝宝贝,一个劲地给他们夹菜。好在几个小孩家教都不错,不敢浪费,加上确实肚子饿了,吃得也多。
一顿饭吃得其乐融融,一桌子饭菜居然被一扫而空,也算是奇迹了。
饭后,一家人再聊些家长里短,更像是普通家庭一般。
陆承启突然问道:“成义还不打算成家吗,都二十好几了?”
韩母叹了口气:“他啊?志大才疏,非得学霍骠骑,说什么‘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他都不瞧瞧,自己是那块料吗!陛下,你给他的差事,他还不乐意哩!”
陆承启笑了:“有志向是好,他若是早些成家,有了子翤,朕倒是可以让他去军中。只是可惜啊,他独苗一个,朕如何能忍心让韩家断了香火?”
韩母叹了口气,说道:“他有自己的想法,旁人强迫不得的……”
陆承启笑道:“若是夫人和他说明,这是朕的承诺,他肯会听话。”
韩凤儿伸出手指,狠狠地拧了陆承启一把:“好啊你,想把国舅往火坑里面送?”
“痛痛痛……凤儿啊,人若是没有了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成义想从军,朕也不是不可,但韩家香火不能断啊。你也不想国舅,一生都郁郁寡欢吧?”陆承启无奈笑道。
“唉,成义这孩子,和他爹一样,都是属驴的,犟得很,旁人轻易说服不得。若是陛下此言有用,老身就权当试试了。”韩母叹了口气说道。
“肯定管用!”陆承启拍着胸脯保证道。(未完待续。)
第八百七十九章:变天了
“卖报,卖报!奸商露出真面目,采风人明察暗访,终有所获!”
“长安商贾缺斤短两事件大起底!”
“如此败坏风气之商贾,朝廷应如何处置?”
“端木遗风败坏,当今圣上大发雷霆!”
……
随着报童的一声声吆喝,他们手中的《大顺民报》很快就被一抢而空。这是许久未见过的事情了,要知道近些年来《大顺民报》的份额一再缩减,全被民报报纸抢在了前头。这也是《大顺民报》自己作死,疏忽了管理,竟然被官家子弟亲属进入,很多事情都是吱唔不清,语焉不详,如此“报纸”,怎会受到百姓欢迎?
幸亏陆承启及时微服私访,才算是破除一大毒瘤。
无他,就是因为如今朝廷都不发邸报了,全维系在一份《大顺民报》上。而以前出邸报的官署“进奏院”,其负责人最初称上都邸务留后使,后改称上都知进奏官,简称进奏官,由地方派遣。作为前朝朝廷和藩镇之间联系的桥梁,进奏院的职能除备藩帅入朝或奏事官进京作居留处所外,主要是代表地方藩镇向朝廷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向地方藩镇传发朝廷政事动态和其他消息的书面报告等,这种书面报告叫做“进奏院状”,又称“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等。
大顺建立后,沿前朝旧制,各路、府、州在京都长安设立进奏院并自行管辖,分散于都城坊巷,进奏官们自行采集和编发朝廷信息,承转公文既有延误又有泄漏。而后,朝廷开始整顿遍布东京的“驻京办”,成立都进奏院。都进奏院隶属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承转诏敕和三省、枢密院命令及其他部门文件给诸路,摘录各州章奏事由报告门下省等。自此,进奏院结束了作为地方派驻朝廷办事机构的历史,成为朝廷行政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这种体制下,各进奏院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所传发的官报就是邸报。
当然,这个官署在洪祥十年就并入了大顺民报馆,也就是把《大顺民报》和邸报合二为一,确立了《大顺民报》的地位,成为了形势更加多变的,商业元素更加饱满的报纸。
合并虽然是好,但《大顺民报》掺杂了官场作风进来,这两年来竟不敢透露官场真相,屡屡被百姓诟病。久而久之,市场份额自然便一再缩减。除了当官的会买两份之外,百姓已经鲜少会再买这样的报纸了。《大顺民报》经营日益窘迫,若非陆承启给它来了剂强心针,恐怕早已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了。
当《大顺民报》开始为百姓说话的时候,报纸的销量根本不用愁。
三日之内,通过快马、船运,这期《大顺民报》传遍了整个黄河、长江流域。再有五六日,便是边境都能收到了。
一时间,民间反响激烈,更有激进学子,欲敲登闻鼓,请皇上定夺,如何处置这些奸商。其实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些学子大多是商贾之后,不过是为自己产业鸣不平而已。这也是他们刚刚步入“士”这个阶段,还没有从“士”步入到“官”。如果他们和“官”同一阶级,他们就不会如此了。
说白了,这不过是阶级矛盾罢了。
屁股所在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
这期《大顺民报》一出,乐了百姓,愁了奸商,但江、淮、荆、浙发运使蔡京更愁。
《大顺民报》点名道姓的批评,让蔡京焦头烂额。不错,他利用职务之便,假公济私,说是发运使,其实是暗中夹带自家粮食装船,一路运到长安,省了不少运费。不仅如此,他家又是官商,还不用交税,米价可想而知比正常水平低上多少。
别人一斗米一百二十文钱,还只能维持个不赚不亏的局面;他家一斗米八十文钱还有小赚,这就是差距啊!
因为便宜,所以即便他家一斗米里面有一成是空谷壳和沙子,也有人捏着鼻子认了。长安城虽然繁华,有钱人也多,但不是所有人都是有钱人,平民老百姓占了大部分,甚至还有贫困人口。
他们为了省钱,自然会去选择更为便宜的大米。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吹来的,能省则省是百姓的传统美德,节俭持家嘛!
但是这样一来,其他粮商就亏大发了,哪怕不赚不亏,销量也一再缩减,哪里敌得过蔡家米铺?
如今见对手倒霉,他们还不立即跳出来,痛打落水狗?
所有人都喜闻乐见,唯独苦了江、淮、荆、浙发运使蔡京蔡京。
现如今蔡京看着《大顺民报》,整天惶惶不可终日,生怕东窗事发。要知道他的手脚不算干净的,监察司要查的话,绝对能查到他假公济私。
“怎么办,怎么办?”
正当他踌躇无措的时候,他的弟弟蔡卞来到他府上了。
“贤弟,你可得救我啊!”
蔡京似乎见到救命稻草一般,连忙拉住了蔡卞。蔡卞是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品级比蔡京低,但为人却还算好。与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苏江阴县主簿,因治理地方有功,三年晋升一次,竟官至了知州。
只是蔡京比他手段更为厉害,竟然做到了掌控江、淮、荆、浙漕运、海运的发运使,只是蔡卞一向和兄政见不合,鲜少有所交流。若非尚有兄弟之情在,今日他都不会登门。
“大兄,我早就和你说了,当今圣上眼里容不得沙子,你偏生要唱对台戏。这下好了吧,为了几个铜臭,把自个都陷进去了。我看你啊,还是上奏自请降职,莫等监察司来查!”蔡卞冷冷地说道。
蔡京怒道:“你这算什么主意,蹲茅坑里想出来的吗?若是我上奏,这发运使便保不住了!”
蔡卞冷笑道:“大兄,你莫要痴心妄想了,还想保住发运使?你还是想想怎么保住自家性命罢!你忘了洪祥二年,圣上是怎么对付贪官的?”
蔡京心中有鬼,呐呐地说道:“我又没拿官家的钱……”(未完待续。)
第八百八十章:商法不是吃素的
“不错,你是没拿官家的钱。但你不想想,当今圣上早就秉奉端木遗风,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你却利用职权之便,为一己私利,圣上如何能容?依我看,你还是趁早上奏自请罪责,好过监察司将你拿下大狱!”蔡卞倒也可怜起这个兄长来了。
不错,蔡京确实有手段,有头脑,会“做”官。换了个皇帝,或许他能飞快地爬升到中枢。只可惜摊上了一位眼力容不得沙子的皇帝,就注定他的悲剧了。
大顺的刑法,不是吃素的。
以身试法的人,都悲剧了。
从陆承启强调《大顺律》后,所有人都不敢稍稍逾越法律的界限。或许这些读书人敢做违心之事,但绝对没有人敢做违法之事。平民百姓就难说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蔡卞一样,国家法典无不浏览殆遍。要知道蔡卞自小聪颖敏悟,就读于枫亭塔斗山青螺草堂(后易会心书院),他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读物倒背如流,《四书》、《五经》经典也烂熟于心,且史籍方志,百家杂说,无所不看,皆能触类旁通。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名闻乡里。
蔡京学识也是不错,一手书法更是惊艳。只可惜人比较奸猾,又过于贪婪,便是这种性格,就不为人所喜。他怔怔地说道:“贤弟,当真要如此?”
“当真!我可不想你就此死在监察司大狱,宁愿你不做这官!”蔡卞虽然素与兄长不和,但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去死啊!
想当初蔡卞劝了蔡京多少次,叫他莫要为几贯钱折腰。但蔡京贪念之大,出乎他的意料。
“奏折要如何写?”
蔡京也知道,这一天终究会到来,不由得万念俱灰。
“自请罪责,愿将不法所得,全数充公!”蔡卞不留情面地说道。
“什么,岂不是连本都要亏进去了?”
听得此言,蔡京差点没跳起来,“这是要我的命根啊!不成,不成!”
蔡卞冷冷地说道:“你是想要命呢,还是想要钱呢?大兄,为何你还是看不清啊,当今圣上是明君一个,憋了劲要做千古一帝,比肩秦皇汉武的。你这等于扯了圣上后退,圣上不往死里整你?你乖乖认个错,还能保得住性命,不然以你为借口,恐怕整个官场又要经历一次腥风血雨了。”
蔡京怔怔地说道:“他安敢如此?”
“怎地不敢?当年杨太师多风光,党羽还不是被一翦而空?那时圣上根基都未稳,就敢这般做,何况是现在?”蔡卞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蔡京最后一丝侥幸,让他彻底没了指望。
蔡京不解地说道:“圣上那年,为何一定要这般做?他就不怕杨太师连同百官,进行逼宫么?”
“圣上或许有错算,但他手中握有几十万禁军,何惧你一个小小杨太师?再加上逾千御前侍卫护佑,监察司保驾护撵,岂会怕了一个手无寸铁的杨太师?在刀枪面前,你不服也得服!”
蔡卞说出了这世间的真理,嘴皮子永远打不过真刀真枪。杨太师即便是占了大义名分,他一样也斗不过皇帝的。除非他的手已经伸入到军队当中,不然他根本没有本钱和皇帝抗争。更别说他自身污点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