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军-第2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再将其调两广……”
“唔,那几个匪首,确实被杀掉了?”慈禧将目光转回了铁良。之前,铁良曾密报龙谦有纵敌之嫌疑,领导本次起义的龚春台、刘道一、蔡绍南均落入龙谦之手,但龙谦未经审讯,很快就将其枪决了。而那个刘道一便是同盟会巨寇刘揆一胞弟,像这样的人物,应当解押北京才是。同时铁良也说已经派人核实此事,不要冤枉了功臣。
“地方上有报告,那几个人确实被枪毙了。一同枪毙的还有另外十几个匪首。他们的脑袋也曾悬首示众过。其中一人确实很像刘匪道一……”
“用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龙谦这事办的很好。那件事,不要再追查了。打赏的轻了,五万两?七扣八扣,摊到兵卒身上或许还不到一两银子呢,怎么能体现朝廷的恩典?何况,只赏龙谦万两银子也太丢朝廷的脸面了。嗯,他已经是提督,就加赏个一等子爵吧,赏银翻倍。另外,拿出几个轻车都尉、骑都尉来,赏给龙谦手下那些将领,以示朝廷之恩惠。对了,龙谦长子,封一个轻车都尉吧。”
清室的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和功臣爵位两种,对于异性功臣,清廷列出公、侯、伯、子、男及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及恩骑尉九种爵位。其中子爵为正一品。对于现职提督,实际上并未升官,不过是多了个头衔,每年可以多拿410两银子的俸禄而已。新军设立以来,对于龙谦的第五镇统制官的丰厚俸禄,四百两的年俸简直不值一提。也就是说起来好听罢了。像第九等的恩骑尉,每年的俸禄不过45两,怕是连买人心也做不到,还不如结结实实地打赏银子呢。满清入关,学了朱明前朝苛待官员的政策,俸禄定的极低,便是打赏军功。也很是寒酸。不过近年来整编新军,风气为之一变。军饷定的极高,这回动用新军平叛,打赏太薄,难免引起官兵们的反感。
“老佛爷圣明。”奕劻和铁良齐声回答。
奕劻的眉毛抖了抖,想开口说什么,最终什么也没说。最近有御史攻击他收受龙谦的巨额贿赂,还说他在山东华源、中兴秘密持股。告状的折子被慈禧留中了,但慈禧问过他在山东实业集团持股的事,奕劻当然赌咒发誓说他一分钱的股份也没有。
这些年他收了龙谦的无数银子。却没有一分的股份。所以。他辩解的倒是理直气壮。但有人盯住了他和龙谦的关系,这让他在这种时候不好给龙谦说话。铁良调走第五镇的目的在于染指山东,更主要的目的当然是那两棵摇钱树,今年以来。北洋已经从山东买了十几万银子的军火了。主要是弹药。山东方面口气很硬。坚持带款提货,绝不肯赊欠。所以,铁良决不允许龙谦这头小老虎回到老窝。看慈禧的神态。估计铁良私下已经充分与老太太沟通了。什么加赏子爵,都是对龙谦聊做补偿罢了。
“那就这么办吧。对了,良弼回来了吗?”慈禧问。
“正要回奏老佛爷,良弼已经回来了,就在前日。路上染了风寒,住在贤良寺里养病。奴才已经见过他了。”铁良回奏道。
“哦,让他回家去吧。病好了,我要见一见他。”慈禧对手边几个用着得力的满族武臣很满意。
“奴才代良弼叩谢老佛爷圣恩。”
良弼是领着钦差的差事去了吉林点验新成立的新军第十八镇的,已经走了快两个月了。说起这个十八镇,还真是有点意思。三年前日俄在满洲大打出手,杀得昏天黑地,死伤了几十万人。而关东百姓的损失就更惨重了,无数的村镇被毁于战火,百姓流离失所的数以万计。不过朝廷没胆子向日俄两个强盗索要赔偿,活该那些身处战火中的百姓倒霉。
这场苦了关外百姓的战争却给满清朝廷带来了变数,那就是日本人将俄国人赶出了南满,消除了俄国人鲸吞满清“龙兴之地”的危险。在美国签订的“朴茨茅斯”条约生效后,俄国人的势力完全被逐出南满。而源于1905年国内的剧烈动荡,俄国人已经顾不上远东了。俄军主力在1906年陆续撤出了吉林和黑龙江,让朝廷大大松了一口气。尽管南满铁路落在了日本人手里,旅顺口也换了新的主人,但朝廷还是认为日俄争战对于满清是好事。
另一个变局就是在关外出现了两支汉人为主的武装。一支是南满的张作霖部,一直受到日本人的扶持,已经有近万人的规模了。不过,比起北满的另一支兵马,张作霖部就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北满这支兵的来历甚为惊奇,他们曾在俄军的指挥下在奉天战役中重创日军,击毙日军骑兵之父秋山好古少将,迫使立见尚文中将剖腹自尽,风头一时无两,风传日本人对其恨之入骨,曾派人刺杀该部首领陆大山,但未获成功。日俄停战后,陆大山部随俄军北撤北满,被俄军整编为北满步兵师。俄国人撤走后,该部主动归降官府,奉命大力清剿吉林东部一带曾袭扰俄军交通线的“胡子”,成效据说很明显,当地的治安得到根本的好转了。为此,陆大山部受到朱家宝的青睐。
据吉林巡抚朱家宝的奏报,陆大山部实有兵力已经超过一万五千人,全套的俄式枪炮,在吉林乃至黑龙江,几乎没有敌手了。吉林首任巡抚朱家宝早就建议朝廷笼络于他,将其纳入朝廷新军的编制,等于凭空获得了一支足以绥靖地方的武力。连带着,可以北进保卫黑龙江。黑龙江现任巡抚叫程德全,是和唐绍仪、朱家宝一起上任的。这位程巡抚凭着在庚子年与俄国人舍命交涉的功绩,获得了慈禧的青睐,几经周转,迅速升迁至黑龙江巡抚。从朱家宝到程德全,对俄国人的敌视远比深入南满要地的日本人大。虽然陆大山是俄国人扶植起来的,但此人心怀忠义,很有家国概念,愿意为国戍边,这就很好。否则,偌大的北疆。竟然没有一支朝廷正规的武力,简直是不可想象。
于是,朝廷派出了良弼为钦差,亲自去吉林视察点验陆大山部,带去了陆军第十八镇的正式番号。慈禧一直关注此事,现在良弼终于回来了,她当然要问了究竟。
之所以授予第十八镇的番号,并不是朝廷已经有十七个陆军镇了。其实,朝廷已经成军的陆军镇只有八个,分别为第一~六。第八;及第九镇。年初袁世凯提出了一个整编成立三十六个镇台的国防计划。每省至少设一个镇台。这份计划得到了当初的兵部的首肯。但编练新的陆军镇不是一句话的事情,仅是六镇陆军就让户部不堪重负了(第五镇只按编制支付军饷)。第八、第九两镇的军费都是地方支付。但兵部对三十六镇陆军的建设方案始终放不下,认为国土偌大,没有三十六镇陆军不虞保卫。
兵部力主建新军。户部则坚决反对。关外虽说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是祖宗陵寝所在。但早已被消磨了锐气的满族贵族视关外为畏途,连做官都不愿去关外了。更不用说就地募兵练兵了。现在吉林冒出了一支现成的武装,自然让由兵部改制而来的陆军部喜出望外。干脆越过顺序,给了个第十八镇的番号,以示不忘三十六镇大陆军的宏伟规划。
良弼染病住在贤良寺也是无奈,按照朝廷例制,钦差回京未得消差,不能回家。只能住在官办的驿馆。慈禧肯定要垂问详细的,但现在她还是饶有兴味地听铁良汇报了良弼北行的成果,“……铁良一行严格点验了该部,查明该部实有官兵15435人,拥有俄制及日制大炮六十余门,机关枪四十余挺……陆大山祖籍山东,其祖闯关东去了关外,他对朝廷的恩典感激涕零,叩头宣誓定会效忠朝廷,效忠太后……授陆大山陆军十八镇统制,韩平(范德平)、齐虎子(程二虎)为三十五、三十六两协协统……该部编制完全同北洋新军编制,唯有炮兵及骑兵犀利,他们从俄国人手里买了大批顿河良马,编了两个骑兵标而有余,陆大山请求在十八镇下编一个骑兵协,良弼以不合军制为名拒绝了。目前十八镇镇台设在吉林(今吉林市),其三十五协驻呼兰、双城堡(今哈尔滨)一带,三十六协驻长春厅(今长春市)一带,一面剿匪,一面练兵……”
慈禧对具体的军务并不关系,她关心的是军队将领的忠诚,“依良弼所见,这个陆大山靠得住吗?”
“太后所虑宏远。奴才以为,目前还不能派员接手该部,因为陆大山所部将弁,与俄人关系密切,吉、黑两省,尚有俄军驻扎,人数在两万至三万间,尚未全部撤回。良弼在奉天与唐绍仪密议,拟从唐绍仪处抽调得力人员,派至十八镇充任教官参谋之职,以徐图之。”
“所议很是。十八镇军费如何筹措?”
“良弼赴关外前,奴才曾与其商议,拟参照湖北、江苏之成例。吉林一省有些困难,但程德全愿意协饷三成。”
“唔,你拟个折子给军机处来看。”
“嗻。”
“奉天更为重要。其地武备如何?”慈禧转了话题。
“回太后的话。目前奉天巡防营总数已过万,唯军官缺乏,训练也不如十八镇部队。唐绍仪曾数次奏报自北洋抽调官佐充实该部,另外,希望朝廷授予其正式的番号……”
“陆军部怎么想?”
铁良不由得看了眼奕劻,“奴才以为,近年来留学日本学习军事的人不少,可择其能者派至奉天协助练兵。唐绍仪政事娴熟,但军事不为其所长,朝廷当选将前往,整合奉天各部为一陆军镇……满洲乃我朝龙兴之地,即便驻扎两镇陆军也是远远不够的。”
“是啊。养兵却要花钱。陆军部有合适的人选吗?”慈禧明白铁良瞧向奕劻那一眼的深意,奕劻与袁世凯勾搭连环,慈禧亦有所闻。所以铁良不提从北洋诸镇选将,因为唐绍仪就是袁世凯的人。铁良目前仍然将交出三、六两镇的袁世凯视为大敌。
“奴才以为,良弼可。”
“唔,庆王之意呢?”慈禧将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军机领班奕劻。
“奴才附议。”面对咄咄逼人的铁良,奕劻选择了退却。
“嗯,此事便由军机处拿一个章程罢。还有什么事?”
“老佛爷,奴才听说山东要造汽车了?”
“杨士骧已有奏报。有什么不妥吗?”
“据说有美国人参与其中,山东实业会不会被外资所吞噬?此其一。其二,汽车即便能造出来,卖给谁?油从哪里来?奴才以为需要慎重。另外,山东军火制造已经超过了汉阳,北洋已准备向山东订购弹药了。原先从洋人手里订购,所费甚巨。如今我们自己可以造了,是不是朝廷定了规制?将民商所控制的军械厂收回?”
这后一条才是铁良的重点。如今铁良手里掌握了三镇陆军,虽然第三、六两镇仍然掌握在袁系军官手中,但最高指挥权已经易手了。考虑到军械补充及新的部队组建,铁良自然将目光盯住了山东的军火厂。而且,铁良在主管陆军部后,有关第五镇的消息越来越多,得知第五镇士兵每月实弹射击训练至少四次,每次至少二十粒,比北洋五镇高了一倍不止,更觉不安。
“收回?那些厂子朝廷并未投资啊?”慈禧疑惑地问。
“山东实业主要是华源、中兴两大集团。其华源造枪炮,中兴炼钢及造炸药,都是朝廷强兵所必需。但华源实业是建立在济南兵工厂的基础上的,济南兵工厂可是朝廷的资产。奴才以为,军火定当控制在朝廷手中方为安妥。”
这是为朝廷着想,慈禧很是欣慰。觉得铁良、良弼这帮新锐比奕劻这些人更合用,“你想的很是。不过此事需要仔细,可召杨士骧来京计议,这些年他在山东干的不错。”慈禧说了这么一句。
“奴才遵旨。”
“龙谦那边的封赏要快,明白吗?以陆军部的名义给第五镇下一道命令,就说江西叛乱虽平,仍需镇之以威。第五镇暂时不回山东。”
“奴才谨遵圣谕。”
整个奏对,奕劻这个亲王军机领班几乎成了摆设。
第五章两广风云第一节杨士骧进京
杨士骧是在腊月二十四来到京师的,各大衙门都快封印了。因为奉是奉旨觐见,杨士骧不能投亲靠友,只能住在京师的“高级招待所”——东城贤良寺里,等待着慈禧的召见。
当天,其弟杨士琦便来贤良寺探望乃兄。
杨士骧自光绪三十一年赴山东出任巡抚,一晃便是三年,与他这个足智多谋的弟弟还是第一次相见。杨士骧觉得其弟瘦了,气色不好,还不停地咳嗽着。而杨士琦则觉得乃兄更胖了,心宽体胖。
聊过家常话,兄弟俩马上将话题转入了政事。
“可知朝廷召我入京,所为何事?”
“不甚清楚。不过,兄长的风评是好的,据说太后数次夸奖兄长治鲁有功。”
“我听说皇上龙体欠安?究竟如何?”
“皇上还住在瀛台。并不常上朝……皇上体弱已久,倒是没听说有什么新闻。”因为是亲兄弟,杨士琦不需要斟酌词语,“兄长,袁公对你可是怨言颇大啊。”
“这个不消你说。为兄心里有数……杏城,你认为为兄做错了吗?”
“这个……”杨士琦不敢说的过深了,更不敢将袁世凯的抱怨说出来,怕引起兄长的不快。
“袁公所望,不过是要我替他将山东抓在他手里罢了。但是,山东不是我的,也不是袁公的,它是国家的。袁公所忌的龙退思,不是一纸命令便率军南下了?朝廷不准回来。他也只能蹲在江西。”杨士骧盯着弟弟,“这三年里,为兄悟出了很多东西,你可能懂,也可能不懂。在私人之上,还有朝廷,在朝廷之上,还有国家。为兄或许没有做到袁公满意,但自问对得起朝廷,对得起三千万齐鲁百姓。杏城。若是你在山东。也会悟出之前悟不透的东西。”
杨士琦锐敏地听到兄长竟然将朝廷与国家分列。也就是说,朝廷不等于国家了。他惊讶地发现了兄长身上有了他不熟悉的东西。沉思良久,“兄长,恕小弟直言。兄长认为龙谦会走到哪一步?”
“那么。你认为袁公会走到哪一步?”杨士骧犀利地反问。“袁慰庭如何对付铁良的进逼?在太后眼中,我们这些汉臣总比不上国族,不是吗?”
杨士琦默然。袁世凯正处于一生事业最艰难的时期。这个,举朝皆知。
“山东变化之大,贤弟不会清楚。耳闻不如眼见,眼见也未必真实。虽然我主政山东,真想不到再有三年,山东会是什么样子……实话对你说吧,龙谦在山东根基之深,超出了你的想象。如果你将合省士绅的利益绑在一起,朝廷一样奈何不得。”
“兄长是说,即使龙谦调离山东,其影响犹在?”
“何止是影响?”杨士骧冷笑一声,“其实,彼也不需要影响。士绅百姓尝到了新政的甜头,再变就难了。都晓得山东这几年实业做的好,无数新奇便利的物什行销京师,都晓得山东可以炼钢,可以造枪炮,都晓得山东财政过的舒坦……却不知道广大乡村的变化,那才是最可畏的。”
“哦,乡村有何变化?又如何变?”杨士琦之学,近乎于帝王学,精力总在阴谋圈中打滚,别说是乡村,便是财政税收也很少关注。
“龙谦曾对我说,中国的关键,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即使济南繁华胜于上海,农村仍是现在的样子不变,繁华就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毫无根基。龙谦做响马时盘踞鲁南,很是对乡村经济,宗法制度,人口结构及文化水平做了一番调查。搞出了一个叫‘乡村自治’的东西,核心是缓和地主与雇农的关系,平抑贫富差距,重新订立乡村公约,让所有的农民都学会参政议政……”
“可笑之至!一帮大字不识的农夫,懂什么参政议政?”杨士琦脱口而出。
“你休要低估这个‘乡村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