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军-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毓贤深恨洋人,将国家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洋人,因此才有对山东义和团的纵容。据说义和团这个名字还是毓贤取的。而义和团也顺杆爬,在他们的旗帜上绣上了毓字,表明他们得到了官府的支持。
为什么支持义和团?就因为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毓贤因洋人的抗议而被朝廷革职,而太后对毓贤的启用说明了朝廷政策的转变。赵舒翘从中嗅出了一丝危险的气息。
赵舒翘梳理着乱麻般的政局,表面是对拳民的态度问题,核心却是废帝问题。目前,大清帝国的行政中枢,军机处的六位军机,刚毅和启秀是公开支持义和团的,而自己,则是反对义和团的。世铎和王文韶从来就不明确表态,而最关键的人物荣禄,赵舒翘认为他是清楚义和团是一群什么玩意儿的,但这位老奸巨猾的家伙深藏不露,根本不表示自己的意见。
戊戌之变后,赵舒翘就清楚光绪帝的龙椅已经坐不稳了,如果没有“围园”一案,慈禧或许可以再忍忍,毕竟维新也是为了富国强兵。但煽动袁世凯新军围园,就彻底突破了老佛爷的底线。换做自己,也忍不了。皇帝什么都好,就是受了甲午之辱后富国强兵的心情太操切了些。皇帝无后,新君只能从近支皇亲中选,但老佛爷选中端郡王之子,实在有些让人无语。
载漪被授予端郡王的封号,本来是一个笑话。
载漪,满族,宣宗道光皇帝第五子惇亲王的次子,是慈禧的侄子,与光绪是堂兄弟关系。承袭的是瑞怀亲王绵忻之子奕志死后的爵位,即使当上了郡王,也应该按照绵忻的爵号封为“瑞郡王”,但是,文件竟然写错了,将“瑞”,误写为“端”,皇帝也糊涂,朱笔一画就准了。帝言既出,便是成法,瑞郡王就此变成了端郡王。搞得瑞怀亲王一支竟然被“国除”了。
赵舒翘身在中枢,对宫闱秘事多有耳闻。载漪之子之所以被选为储君,是因为载漪的福晋(夫人)与慈禧的关系甚为亲密,到了可以在慈禧的轿子前晃来晃去,不时与太后窃窃私语的地步。而载漪,在赵舒翘眼里就是个狗屁,尽管他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虎神营总兵,与胞兄惇郡王载濂、胞弟辅国公、禁卫军右翼总兵载澜一道掌管着京畿部队的军权。
如果载漪成了太上皇﹍﹍赵舒翘简直不敢想下去了。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二节光绪与慈禧
皇帝是帝国理论上的主宰,是帝国最高的统治者。但在当下,皇帝形同囚徒,执掌帝国权柄的是太后叶赫那拉氏。
叶赫那拉是咸丰帝的贵妃,生育了咸丰唯一的成人儿子,即同治皇帝。可能慈禧过于强势,导致同治与生母的关系一直不好,关系甚至不如嫡母慈安。同治是个短命的皇帝,十九岁就死了,无后。无奈只能选了近支皇亲,咸丰的七弟醇亲王的儿子为帝,即现在的光绪帝。四岁即被抱养宫中,算是承继了咸丰的香火。
光绪之于慈禧,算是血缘很近的晚辈,他是慈禧丈夫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嫡亲外甥。光绪的生母,就是慈禧的胞妹。
关于光绪与慈禧的传说很多,主流传说就是光绪极为惧怕慈禧,这个名义上极为尊贵的孩子童年和少年时期过得很惨,严重缺少关爱。甚至将他的师傅翁同和视为亲人,只有被翁同和抱在怀里,小皇帝才能安然入眠。从同治皇帝到光绪皇帝,可以折射出慈禧的性格,那是个严重缺少母性亲情的女人。
终于熬到了亲政的年龄,在中外舆论的压力下,慈禧不得不归政光绪,但最高人事权一直握在手里——三品以上大员的任免必须慈禧点头。通过这个,慈禧仍然掌控着朝局。
戊戌变法是光绪与慈禧真实关系的一次大暴露,光绪的确希望通过一次较为彻底的顶层改革,真正摆脱慈禧的羁绊。所以,康有为官制改革的方案对他一谈,立即打动了他。光绪实在是对慈禧的那些亲信烦透了,他急切地想建立自己的班底。但权力的秘诀就在于人,长期的闲置,使得光绪几乎没有可用之人,当慈禧在百日维新前免掉了翁同和的职务,光绪更成为了光杆司令。实际上,所谓的帝党,根本就是虚构的政治集团,以帝党首领翁同和为例,这位老官僚根子上就是一书生,在中枢多年,没有形成有实力的政治班底,自然不能给他的学生以实际上的支持。所以,光绪才不得不借重公车上书形成的舆论氛围,依靠康粱几个狂生去推动帝国的政治改革﹍﹍
光绪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取得慈禧的支持。他内心太痛恨慈禧了,根本没有认清形势。骨子里将慈禧当作了改革的绊脚石。发动政治改革的理由很冠冕堂皇,就是富国强兵!这一点,其实慈禧是赞同的。甲午之败,巨额战败赔款和国土的沦丧,已经危及了大清的统治。已经掌握了国家最高权柄的慈禧一样希望国家强盛,一样希望延续大清的统治直到永远。光绪正确的作法是想办法取得慈禧的支持,但他做不到这点,因为他在公开的理由下,真实的目的是为了夺回被太后霸占的权力,所以才演变成大家看到的结局。维新失败了,六颗人头在京城西南的菜市场当众被砍了下来,而他们的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外国人的全力帮助下逃到了日本,成为继孙文之外的另一股反朝廷势力的源头。而事件的主人公光绪皇帝,则被慈禧关进了瀛台,一个天然的监狱之中。
无数披上了华丽外衣的变革其实是权力的角逐。
戊戌事变的真相仍有无数的谜团未解。但事件对于慈禧的刺激是严重的。所以,慈禧从“交权”后一直闲居的颐和园突然返回皇宫,斥责光绪忘恩负义——竟然准备策反军队危害于我!所以,慈禧骂光绪道:痴儿!没有我,焉有尔!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光绪是她选定并扶持上位的皇帝,而是说,如果杀了我,你能控制住局面?一样得完蛋!
慈禧深为痛心,决定换皇帝了。
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关在形同监狱的瀛台——西苑三海中南海中的一个孤岛,有一座吊桥与岸相连,吊桥拽起,就成为真正的孤岛,别说有人看着,即使没人管,就光绪帝的那弱不禁风的体格,想游上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没有发现皇帝会水的记录。
孤寂的岁月里,光绪学会了修西洋钟表,这些钟表是西洋人送给皇帝的礼物,琢磨的久了,皇帝竟然掌握了原理,一些钟表停了,皇帝竟然能将它修复的走动起来。光绪迷恋上了钟表,其中或许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他迷恋上了时间。慈禧是他名义上的母亲,也是他嫡亲的姨母,年纪比他大的多,他不信自己熬不过那个女人。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光绪改革的目的是富强国家,理论上自然与势力深入中国的列强会发生冲突。但实际上,列强却在支持光绪。就像支持主张革新以富国强兵的康有为一样。而站在了革新对立面的慈禧,却成为了列强反对的目标。
东城的贤良寺不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寺庙,虽然它的外观看起来与遍布全国的佛寺没什么不同。但在眼下,这座寺庙却是大清帝国的一处极为敏感的所在,它是供外省封疆大吏进京时暂住的旅馆,也是家眷在外地但本人在京的大官们长期当作官邸的地方。
贤良寺里,住着大清重臣李鸿章。
就算是民智未开的满清,李鸿章的大名在帝国怕是无人不晓。
有关李鸿章的故事,足足可以写一本大书。这位大清名臣一生的业绩大致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追随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建立取代湘军的淮勇,也就是同光年间大清朝的基本武力——淮军。第二段是搞洋务,担当了名副其实的洋务运动领袖,建立了北洋海陆军和一批现代工业、交通、通讯基础。这两段算是李鸿章光彩照人的人生历程,但如今,这位被骂做“李二先生是汉奸”(李鸿章行二)的重臣,切切实实地进入了举步维艰的第三段人生。
甲午之战和次年的马关条约签订,标志着满清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为平息物议,朝廷不得不将主持对日谈判的李鸿章免职。但主持朝政的西太后心里明镜儿似的,李鸿章不过是代朝廷受过。所以,第二年,慈禧便命李鸿章为全权大使,以庆贺沙皇登基为由,出使欧洲诸国,一走就是半年多,在德国,他尤其受到了礼遇,铁血宰相俾斯麦数度接见,与其合影留念,使得李鸿章成为了晚清重臣中见识最广的人。这不,消停了三四年,朝廷终于再次启用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臣为两广总督。很快,李鸿章就要启程南下了。两广总督虽是封疆大吏,但地位比不上疆臣之首的直隶总督和掌管东南财赋之源的两江总督,尤其是对于位极人臣的李鸿章来说,这个职务连安慰都算不上。
唯一聊以自慰的是,气候温暖的广州,对于一个年迈多病的老臣,或许是个不错的所在。
李鸿章站在贤良寺门前,他在等候造访的英国公使窦纳乐。
窦纳乐首先祝贺李鸿章被朝廷重新任用,并说自己是特意来为他送行的。李鸿章对公使大人亲自登门表示感谢,他是搞洋务的老手,而窦纳乐也来华多年,彼此非常熟悉,寒暄几句,李鸿章便邀公使大人入席了。
吃饭永远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一切的事务都可以在酒席上解决。深谙洋人做派的李鸿章知道窦纳乐不会仅仅是为了送别自己,果然,英国公使提起了一件让李鸿章无法正面回答的问题。
听说贵国要废黜光绪皇帝?
李鸿章无法回答。只能用标准的外交辞令回答,公使大人,我想,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吧?
窦纳乐表明了态度,如果以后有外交上的交涉,关于中国的最高元首,除了光绪皇帝,大英帝国绝不承认其他的任何人。
对于英国公使的警告,深谙洋务的李鸿章面不改色。久历政治风雨的李鸿章已经修炼成妖,任何消息传来,他都可以做到不动如山。
但他清楚,在去年秋天通过又一场宫廷政变夺回大权的慈禧,确实在考虑废除光绪另立新君。人选早已选好,是多罗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三节干涉
位于京师中央的紫禁城,残雪覆盖着金黄色的宫殿。
慈禧的心腹,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兼武卫五军总节制荣禄在单独面对老佛爷的时候,大着胆子,向老太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外面都在嚷嚷说要废除今上,真有此事吗?
这种事也只有荣禄敢提出来。
自古以来,且不说当今皇帝的废立了,嗣君的确立都是极为敏感的问题,不知有多少大臣因为犯忌而掉了脑袋,罢官算是轻的了。当初南宋的中兴名将岳飞就是因为干预高宗立嗣而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丢了性命。
所谓岳飞阻碍高宗议和而被杀不过是一个幌子。
慈禧没有因为荣禄的僭越而生气,就眼下而言,如果慈禧对朝臣的信任程度排一排队,荣禄无疑是排名前三的,很可能是第一。坊间一直有传闻慈禧在年轻时与荣禄有过交集,传言说,如果当初美丽的满洲姑娘兰儿不被选秀进入大内,或许就是荣禄的正室夫人了。但传闻毕竟是传闻,如今,慈禧把握着大清帝国的最高权柄,而荣禄则是手握重权的一品重臣。
“喔,那你说说,这件事能不能办哪?”慈禧和颜悦色。而站在远处的太监宫女一个个低垂着脑袋,根本不敢朝太后与荣禄看上一眼。
“太后要办的事,谁敢拦阻?”荣禄斟酌的词语,“但今上之罪不明,外国公使们怕是要干涉呢,还是要慎重些好。”
慈禧叹气,“消息早就满天飞了。据说李鸿章离京前,英国公使便明确表示了他们只认他。”
慈禧嘴里的“他”自然是被幽禁于瀛台的光绪皇帝。
“这倒不要紧。”荣禄沉吟道,“皇上年过三旬无子,不如选择近支宗室立为大阿哥,养育在宫中,找机会再进一步。”
不愧是太后的心腹,这句话立即得到了太后的赞同,“你的主意是对的。”
荣禄知道,自戊戌之秋之事,慈禧恨透了光绪,最后一点温情也彻底消除了,早盼着废黜光绪,另立新君了。
说干就干,慈禧立即召集皇族代表人物与文武重臣开会,内容便是废帝与立储。光绪皇帝也被召来了,但慈禧没让他进殿,而是让他在殿外候着。
慈禧对宗室和重臣说,当初立光绪为帝的时候,朝野就有说他来历不正的议论,我顶住了压力,自小将其抚养宫中,时至今日,不知感恩,种种的不孝之举,太令我失望了。事情发展到与南方的奸人(指康有为和梁启超,俱为广东人)沆瀣一气,图谋于我,他是不能再做皇帝了。
众人自然唯唯。谁也不会站出来触霉头。
慈禧的打算是,现在先将储君定下来,等过年的时候再行更替。不过这个时间表,慈禧没有说出来。慈禧将储君人选拿出来了,他就是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见众人无意见,慈禧便让荣禄拟旨。
荣禄早已将旨意拟好,立即捧到慈禧面前。慈禧看了一遍说,让皇帝进来吧。
光绪进来,慈禧将刚才的意思对跪在面前的皇帝说了一遍,光绪叩头道,“此夙愿也。”
或许这是他的真心话,经历了这一年多的时光,光绪,这个晚清最悲情的男人,对于慈禧已经彻底地臣服了。
“既然你愿意,这是拟好的诏书,你写出来,发布天下吧。”
看了荣禄拟好的《立储书》,光绪单薄的身体不停地颤抖,在慈禧冰冷的目光逼视下,他开始照本缮写,因为手抖得厉害,以至于中间停了好几次,最终,还是将这件注定是他留给历史的最后一篇重要的文稿完成了,然后,他竟然昏倒在地。
慈禧让人将光绪扶起来送走,小声说了句:皇帝,你要保重。
这是一段看了令人伤心的文字。译成白话的大致意思是:我自小入继大统,多亏太后垂帘训政,对我多加教导,恩情深重。本应振作精神,不辜负穆宗皇帝付托之重。但我身体实在是太差了,连个儿子都没生出来,真是太惭愧了。现在我病情加重,不能理政,再三请求,皇太后才答应出来垂帘秉政,实乃国家之万幸啊。为了使皇家不至于断了香火,决定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皇子,为咸丰皇帝的嗣子,以代替我当皇帝,最后再次感谢圣母皇太后海一样的恩情。
表面对慈禧毕恭毕敬的光绪心中真实的想法没有人知道,这位身体孱弱连子嗣都没能留一个的悲情皇帝没有关于慈禧——他的姨妈的任何文字留下来。但可以猜测到的是,光绪不可能没有仇恨,所以,在瀛台迷恋上西洋钟表的举动可以视为对时间的关注和痴迷。的确,时间是所有政治家的终极杀手,光绪有足够的时间熬过慈禧。
民间关于被囚禁后的光绪皇帝的传说很多,大部分都是对这位悲情男子的同情。茶馆酒肆中流传着光绪皇帝逃出牢笼的故事,远在武昌的张之洞总督就处理过一件奇特的案子,差役抓到一个男子,自称是康有为的弟弟,又说是从皇宫逃出来的光绪皇帝。差役是给吓坏了,处事果断的张之洞吩咐将这个胡言乱语的男子斩首,特事特办,顾不上走司法程序了,事后给朝廷上了一道折子汇报此事,受到了太后的褒奖。
在这段时间里,京师官场民间关注的主题就是皇位问题。没有人知道遥远的山东南部山区一伙漏网的土匪竟然屡次打败受过西洋教官训练的精锐官军,消息被刻意压下了。以天子脚下百姓的高傲,即使听说了,也不会多在意。京师的民间舆论关注的都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一伙捣蛋的土匪还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