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锦衣 >

第233章

大锦衣-第233章

小说: 大锦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炳究竟发明了什么呢,首先是官方报纸。其实报纸这东西的雏形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是以邸报为名的,专门誊写一些皇家通告之类的,属于朝廷的公告性新闻。

再到后来,这种邸报在各种朝代都出现过,内容也多是朝廷政令以及皇帝语录之类的,但涉及的范围却越来越广,从官员赏罚到国家大事甚至皇帝大宴请谁来都有记载,当然这样的报纸数量有限内容也受朝廷节制。

如今陆炳也办起了报纸,而且报纸分成两样,一样是传统邸报,只是邸报内容更加详细,所涉及的官员甚至牵扯地方官员,而不仅限于位高权重的内阁大臣和六部官员。就连皇帝在朝中的重要讲话,在邸报上也有记载,当然内容也是要受到筛选的。这种邸报强制订阅,定价倒是不贵,但各州县是必须要买的,京城官员更是人人必备,那些大商户如果想的话也可以花高价订阅。

当然百姓是不会买的,首先认字的人还在少数,其次谁没事儿关心这个,朝中更替哪怕是皇帝宝座谁来做和普通百姓关系并不是很大,该吃肉多吃肉,该吃馍的还得吃馍。

不过对于权钱阶级这份报纸的意义就不同了,那些官员和巨商他们可以从报纸上发现朝廷的导向,从而发现利益或者商机,并对自己日后的所做进行预判。总之,这是一份对各色朝廷官场中人了解的一个方式,更是迅速了解目前官场行事的一个最好方法。所以所谓的强制订阅,并非有违众意,官员争相购买,品级不够的也要借阅,企图能够发现一二,料事于先机,谈何强制一词。

这种邸报每五天一期,京城官员当天发到,外省官员则每月随书信通过驿站发送。邸报内容十分充实,各色情报对于本就有情报机构的锦衣卫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儿,每次不用为内容不够而担忧,反倒是会因为内容过多有所取舍的筛选而犯愁。

对这种新邸报,朱厚熜本来是反对的,认为这是把朝廷的秘密外泄了,他不喜欢这种赤裸裸大白于天下的感觉。但陆炳却不这样认为。他对朱厚熜说消息永远是捂不住的,该知道的早晚要知道。而经过筛选后的邸报非但不会泄露国家机密,更可以让官员们看出皇帝的想法,加之舆论导向会让皇帝很多政策事半功倍。

比如现在要兴修水利了,便可以在邸报上进行铺垫,到时候自然有人顺应圣意,做起来就方便了许多,也为提出反对的意见的人争取到了思考的时间,多提出一些有建树的不同声音。这样不论怎样,正反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邸报是皇帝的喉舌,只要正确引导就作用无穷,掌握了官场舆论就等于掌握了官场的民心。朱厚熜听了陆炳的话,稍加思考后便欣然同意了邸报的正式发行,让不定期的邸报变得有规律起来,并把其收入归为锦衣卫所有,邸报的代发权也给了锦衣卫,但要有翰林院协助挑选信息。

第二种报纸就是给老百姓看的了,里面除了大的政策占独版外,少有军国大事,印那些只是白白浪费纸张,百姓是不会看的,要想看不如花大价钱买邸报来得好了。所以陆炳编辑一些名人轶事花边新闻等,在最后几页陆炳还会刊登一些文学作品。诗词歌赋,话本小说连载等等。总之不显山不漏水的有一些舆论导向,引导着读者。

这份报纸的定位是中产阶级,城内有些钱的人家,三天一份五文钱一份,定价不算贵也不算便宜。在这种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此报一经推出便十分受欢迎。中产阶级谁也不在乎这五文钱,有这报纸在能够图个乐呵,回头聊起来也满是谈资,这甚至成了一种身份的标志,出去你要是不聊聊关于报纸上的内容,就会被人笑话成土老帽,被排除在社交圈之外。

陆炳极好的利用了人的心态和社会的娱乐空白,再加再励,也算以权谋私吧。他在山东又开了书局,专门开印报纸上连载的话本小说,弄成合集进行出版,有了报纸做引子,大家都希望能有专门的文本细读,于是乎就有了需求,有需求就又是市场。同时也开始出版一些医用书籍和史籍等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包括四书五经这种教科书,一时间供不应求生意火爆。常熟书商毛家,广东书局郑家,长沙藏书世家刘家,以及山东的陆家联合发售。由陆炳在山东印刷之后发往各地书局,书局在零售转销,大发其财。同样,邸报和民间报纸也可就近印刷,更为方便省去了许多运输的费用。

对于书籍的印刷,售价也分中高低档,买书的人分中高低档,所以应对高等藏书者和有钱人的趋炎附势,陆炳推出了精装书。棉纸为数,棉线装订,印刷清晰,排版得当,总之一看就是精品。对于普通百姓读物,陆炳则选用了江西产的竹纸,有的地方因为技术缘故印的自然是模糊一些,总之虽不说粗制滥造,但也说不上细心,可这并不妨碍阅读,对于基本的阅读足以。

第七十一章缇督

除了陆炳选定的书籍以外,其他都是去刻印一些古本,对于现存的一些剧作家,则采用稿酬和自费两种方式。既可以发行后给作者分钱,又可以直接一次性买断,给了读书人和一些喜欢写作的人一条生路。当然若你觉得对自己的书有信心,或者就是想玩票,那就可以自费出版,无非是你自己出钱印刷,印多少卖多少都是你自己的。

薄利多销,陆炳这么一搞不仅开拓了大明的文化产业,让百姓的文娱生活得到了丰富,更是日进斗金,再度发财。同时,陆炳改进了唐末开始的雕版印刷,总结宋朝的木版雕印和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改用铜版活字印刷,一时间速度增快字体变的更加清晰,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让印刷书籍渐渐地取代了手抄书。

除此之外,陆炳开始大量发展创新性实业,组织工厂有专门的工人产生,社会朝着资本经济开始蜕变,一种新的社会模式也从这里衍生出来。当然最让陆炳自傲的是罐头的发明,铁皮罐头装着水果蔬菜或者熟的鱼肉类,在不影响味道的情况下加上有可食用的防腐功效中草药,并用糖水或者盐水腌制,使其脱水缩核能够长期保存。

这种罐头的发明大量解决了运输成本,比如一些咸鱼类的东西再也不用陆炳发明的冰车运输。虽然味道不如冰车保活美味,但这样一来运输成本降低了,运输速度的增快,加快了资本流动,并节约了物流费用。从而零售价也有所降低,更多内陆可以吃到海鲜了,而内陆也能尝到西域的蜜枣浆果类食物。从此百姓的餐桌上多了一道美味,不过虽说便宜了,却也不是普通百姓平日里吃得起的,每到逢年过节才会摆上一罐陆家罐头。作为节日食物来食用。

陆炳不怕别人学习自己的技术,首先市场经济是无法阻挡模仿和学习的,只有有竞争力的市场才能更有创造力,从而不断革新改善自我同时也改善人们的生活。但显然在这个时代,罐头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即便做也形成不了规模。首先铁皮罐头制作工艺有些复杂,用陶罐也可代替。不过陶罐易碎,不利于运输。其次一般也就做些当地的特产,不似陆家的罐头种类繁多,从西北特产道东南美食一应俱全,这也只有陆家和沈家的生意可以做到大江南北西域东都。

陆炳发明罐头的初衷实际上并不是为了去卖,最主要的是作为一种军需物资。如此一来就可以改善士兵的口粮,为士兵补充身体所需要的各项营养元素。这才是陆炳的初衷,这条建议呈上去后,兵部户部齐齐喊没钱采购,倒不是博陆炳的面子,只不过谁舍得给这群臭当兵的准备这样的好东西呢?

无奈之下,陆炳只给了自己的军队配备了罐头。平时是不太吃得,都吃些新鲜的蔬菜鱼肉,一旦有战事就会加快生产呈批配备,陆炳现在山东的罐头厂生产力绝对够用。

一切都这样顺利的进行着,陆炳深知觉得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喜欢自己的人还有自己喜欢的人,这就是天伦之乐。现在除了密十三的白羽没有除掉还是陆炳心中的结,其余了无牵挂。

在这漫长却又匆匆的一年里。发生了无数事情,却又再无一件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唯一令陆炳纳闷的是纪联洪说诺伊尔是处子之身,还说自己到结婚其实都是将信将疑的,看来陆炳真的没有欺骗自己,弄得陆炳有些哭笑不得。而诺伊尔的肚子却一天天的大了起来,生了个不足月却健壮异常的混血儿。

按说不足月的孩子身体都是很虚的,但纪联洪的儿子却根本不似不足月的孩子。陆炳也不好说什么,难不成说是诺伊尔偷人?人家明明说是处子之身,由处子算起至生产,就是不足月。这让陆炳略感奇怪。但想到民族不同体质不一,陆炳也只能这么安慰自己,再说这是纪联洪的家事,再好的兄弟也不能说的太多,否则估计连兄弟都没得做了。

纪联洪让陆炳为孩子取个名字,陆炳想了半天便说不如用纪联洪的兵刃来命名,就叫纪中正来的妥当。

梦雪晴已然三十多岁了,却很在沉寂多年再度怀孕,为陆炳坏了一个儿子。戚景通再生一女,名曰戚继丽,俞大猷也生出一子名曰俞咨皋。在这等抱团生孩子的年代,朱厚熜终于不甘寂寞,也让阎丽嫔也怀了孕。

嘉靖十二年八月,皇长子朱载基出生举国欢庆,但陆炳却没敢上大典,他被派往南镇抚司担任南京锦衣卫缇督,朱厚熜欲以让他通过这个位置作为踏板接手南北锦衣卫总指挥使的位置。

但两月后,朱厚熜悲痛万分,长子朱载基如同先前的孩子一样,再度夭折。朱厚熜愈来愈阴沉狠毒,心里的不忿已经达到了无可附加的极点。

先前皇子未去的时候,对于陆炳的职务,朱厚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来想去也就东厂和锦衣卫最适合他,但东厂掌权的是太监,把陆炳阉了入宫肯定不合适,于是也只有锦衣卫了。这些年锦衣卫一直被东厂压制,怎么都矮东厂一头,有些指挥使说不定还要认东厂厂公做干爹,但陆炳加入锦衣卫后情形一度发生改变,实力均衡起来,这也正是朱厚熜所希望看到的。他不希望一家独大,他要两个组织互相制约,相互均衡力量。

陆炳为朱家的天下做了什么朱厚熜很清楚,他对陆炳如何也等于给旁人一个示范,所以给陆炳的位置不能低了。一旦低了旁人就会觉得报国无门皇帝昏庸,连陆炳这样的有功之臣都不用,自己还为国效力个什么劲。

因为高位自然要掌握政权和军权,但朱厚熜知道陆炳的能力,根本不想让陆炳沾这些。若陆炳手中权力过大,集聚足够的力量那有一天取而代之争夺皇位也未可知。为了削弱陆炳的兵力,朱厚熜并没有明摆着处理山东兵马,而是把去河南赈灾的那五千兵马扣了下来,正如陆炳对许洋所说的那样,这些兵马有去无回。但朱厚熜不知道的是。这点人马还不至于让陆炳伤筋动骨,更何况他们不过是些新兵罢了,而且他们大多都是山东小伙,除了朝廷的军饷,自己还有一些补贴,留在外面反倒成了自己的资本,一支潜伏下来。心念旧主的奇兵。

朱厚熜对陆炳是矛盾的,他也明白陆炳对自己的义气,所以决定把陆炳依然留在锦衣卫,进行提拔以示厚爱。只有锦衣卫适合陆炳,首先陆炳最初加入的就是锦衣卫,而他的父亲陆松祖父陆樨都是锦衣卫的人。这么做也算子承父业了。

其次,锦衣卫的权利虽大,低级官员可以直接逮捕,随便冠上了拘捕的名声就能砍了,高位者也能扔到诏狱里,但实则力量并不大,他们和东厂一样。仰仗的是皇帝的威仪。也就是说皇帝在锦衣卫才厉害,皇帝没了,锦衣卫就一文不值。

锦衣卫除了情报拷问抓人还要保护皇帝的安全,对这点朱厚熜是十分信任陆炳的。陆炳可能夺他的天下,但绝不会害自己的性命,义气是陆炳的优点也是陆炳的弱点。所以保护朱厚熜的最佳人选,非陆炳莫属。纵然朱厚熜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位置还是没有交予陆炳。反倒是给了另一种可以信任的人,宦官。宫内侍卫工作由东厂锦衣卫大内侍卫御林军共同执行,且东厂主导。

其实锦衣卫手中并没多少力量,编满了也不过两万人,还分布在全国各地,充斥在各个府衙的密探驿站的传令以及军中的细作都属于锦衣卫的人员,留在京城的不过千人尔。根本构不成什么威胁。而且这些人还大多是情报人员,仗着国法天威抓人,并非自身厉害的战斗人员。陆炳已经有一个山东作为他的地盘了,那里兵精将广人数众多。不能再让陆炳寻着机会再度扩充力量了。

于是陆炳走马上任南镇抚司衙门,君命不可违,匆匆而行连儿子陆抚的出生都没赶上,杨飞燕带陆吟陆玩陪伴陆炳赴锦衣卫南镇抚司上任。

对于南京陆炳并不陌生,在这里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对于陆炳是这样,对杨飞燕而言也是如此。南京是旧都,在这里也有一套完整的朝廷班子,当然大多都是徒有虚名,被放到这里的官员都是仕途不得意之人或者来这里逃避斗争纯属养老的。不过有两个部门是实权在握并不比北京朝廷权力小的,一个就是兵部,一个就是南镇抚司。

天下锦衣卫分南北镇抚司衙门,其中以北为尊,总指挥使也是坐镇北方,在北方锦衣卫就叫锦衣卫或者锦衣行事,上差,皇差等等私下称呼。在南方也有一个称呼,那就是缇骑,这里锦衣卫出门办案大多都是骑马,故此百姓官员皆称为缇骑,南镇抚使也被称为缇督大人,已经属于半官方的称呼了。

陆炳来当的就是这样一个缇督大人,位高权重几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低级官员的生死。所有人都明白陆炳这次到来意味着什么,少则三四年,多则五六年估计皇帝就得把他调回去,当北镇抚司的指挥,总领全国锦衣卫。锦衣卫和东厂可是皇帝的左右手,巴结好了陆炳前途不可限量,就算陆炳没有这样的职务,南京官员也不敢怠慢陆炳。天下谁人不知当年的龙影大将军陆炳,又有谁不知道当年在南方杀的人头滚滚的反贪功臣陆炳,加之他和当今圣上亦臣亦兄的关系,这种魔鬼般的人物却有无比光明的前途,也不得不又敬又怕。

六部官员率领众臣相迎,不过陆炳轻车从简,只带了十余名侍卫,所带的东西也不多,就两车而已,除了一些必备的东西全是金银。有钱从哪里买不行,再说陆炳的生意已经蔓延到了相对富裕的南方,这里也有陆炳暗探和势力,带这么多东西干什么。

陆炳没有弄大依仗赢得了不少人的好感,位极人臣却不嚣张,这等风骨令人敬佩。陆炳远远就下了马十分客气的跟官员们相互拱手抱拳打着招呼,十分客气。稍作休息,入住镇抚使的宅院后,陆炳便赴宴了,这场宴席是南京官场替陆炳摆的,总之绝对推不掉。

席间陆炳笑了,因为礼部尚书他知道,他早就知道这人,不光这些年此人的消息陆炳一直关注,就是自己穿越之前都听说过此人。此人便是明朝巨贪,严嵩。陆炳和严嵩喝了一杯问道:“尚书严大人,令郎最近可好?”

第七十二章东楼君

严嵩心中一惊,他对陆炳的作为听说了不少,对此人颇具好感。今日一见,见陆炳相貌堂堂气度不凡更是赞赏,只叹人比人气死人,不足不惑之年竟然爬到了这样的位置,怎能不让人羡慕嫉妒恨。再看自己,一把年纪,还高不成低不就的,估计也就这样稀里糊涂一辈子了。

欣赏归欣赏,可陆炳这人有时候喜怒无常,经常接着重大宴会惩办贪官污吏,以儆效尤。不过以往那都是皇帝所授权的,现在他不过是个镇抚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