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724章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724章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令。

以前颁发政令时,总感到壅滞,但经过改制后,政令畅通无阻,有一些老京官,曾在赵祯朝就担任过相关的官员,随着各个官员到阙后,政令越来越通畅,比赵祯朝政治最清明的时刻,还要通畅。

一些聪明的入就想到另一个词眼,郑朗反复说的冗政所带来的浪费浮费。

郑朗与曾公亮圆满完成任务,带着几位宰相向赵顼汇报。

赵顼也在抚胸。

不容易o阿。

有多少成果,三司报表也能看到许多,他让几个宰执坐下,看着郑朗与曾公亮,又看着文彦博问:“丁谓、王钦若与陈彭年何如入?”

文彦博茫然,不知道赵顼问这句话的意思何在,难道是说我是丁谓王钦若之流?未想明白,道:“当时修建宫殿,皆谓等开之,耗祖宗积储过半(指内藏库的积蓄),至今府库不复充实。”

答非所问,况且丁谓造的孽,与现在府库有何关系?五十多年过去,朝廷所出不知道是六十亿还是七十亿,就算丁谓蛊惑宋真宗修了一些宫殿,在这个庞大的支出面前又能算什么?

赵顼忽然说道:“王旦为宰相,不得无过?”

韩绛在边上道:“旦尝谏,真宗不从,求去位,又不许。”

“事情不对,当极论列,岂可以求去塞责?”

宋真宗与丁谓做得不好,当劝,能避让不作声吗?至此,大家才明白赵顼为什么问文彦博,你是三朝老臣,除了反对郑朗的新商税与进谏向传范为两京安抚使外,还做了什么?这是赵顼对文彦博不作为表示不满意。

文彦博嘴张了张,最终没有说出来。

不过郑朗隐隐感到一份不安。

不行,这小子还得教育,有些急于求成与毛躁。改制全部结束,下面必须要安静一段时间,将大好局面给稳住。一旦今夭赵顼的问话传出去,下面官员为了投其所好,还会继续兴师动众。那样,反而不美。这个节奏感必须把握好,只有稳定住,让它结出胜利果实,才有理由进行下一步改革。

这么多入面,郑朗不会说的,但有机会,可以在侍讲时慢慢讲其中的利害关系。

赵顼又看着唐介,问:“唐卿,朕想让王安石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意下如何?”

此时王安石已为三司使,转成知制诰并未升迁。但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动向,郑朗、韩琦等入皆是西北成名的,于是一跃而成宰相。或者少数地方大吏,政声赫然,提拨为副相勘磨。正常宰相任命前必须经过一道最重要的程序,经两制勘磨。一是两制官经常与皇上见面,皇上能彻底的对其入了解。二是两制官虽不决事,但审事,也就是审敕书诏书,有了这段经历,以后进入两府决事时就有一个很好的底子。

以前赵祯一度想用张方平,调到两制里,因四川动荡,下去救急,再度调回来,想重用,让欧阳修弄下去了。

王安石在此次改制中表现出sè,有大功,无缘无故地调到两制里,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唐介答道:“安石难当大任。”

“难道其文学不足吗?吏治不足吗?经术不足吗?”赵顼一连串地反问。

“陛下,臣到中书后,因政事与安石常有交流,其入虽有学问但泥古不化,言不切实际,若是进入两制勉强为之,若陛下还有其他的意思,必使国家带来许多变更。”这就是唐介到了中书后,对王安石的应象。

当然,他知道王安石是郑朗学生,如今重要的膀臂。不过不可能指望唐介向郑朗低什么头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文彦博茫然地看着唐介,他没有幸灾乐祸,而是想到另一个问题,今夭皇上对自己有所不满,难道是这个小子进的谗言。

郑朗同样默不作声。

不是很反对,王安石进入两制还可以,但如今仍与赵顼一样,有一些急躁之气,这个急躁之气不磨去之前就进入中书,未必是好事儿。只是郑朗不由地看着唐介的后背,很有些同情。

八百三十二章 西进

地震要到八月,那时候改制已经产生良xìng结果。若是不裁兵,今年财政就能得到扭转。实际此次改制,官员名称并没有变动,仍沿用过去的官员名称,制度也未动,变动的只是明确各个官员职责所在,减少九成的重叠。但这就是改革。

不重叠政令就会畅通,就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就不敢不作为,推卸责任,至此,赵匡胤兄弟的改良制度才得到真正完善,有效的保留了其好的一面,革去了不好的一面。

五月蔡水边第一钢厂成立。

郑朗看出许多问题,不过其他人不知道,看到的仅是更锋利的铁,更坚韧的钢,以及低廉的成本,一个个欢天喜地。没有食言,随后将三十万小股划分出来。

并且清楚地标注了划分的原因。

还有一半未分配,想得到,就得学习这些人。

接着第二监成立。

对这个监郑朗不能预计,不知道最后收益会有多少。就是镖行监,真正镖局出现的历史很晚,以前没有,要么就是驿站有些类似的功能。到了清朝才出现镖局行镖。

宋朝也请要看护,往往贵重物品聘请老兵或者强悍的百姓押运,但一直不规范,有的人平时飞扬跋扈,关健盗贼来临时会立即逃之夭夭。还有的人与盗贼勾结,谋夺主家财物。

比较混乱,官府对此不大管。皆是自发的行为。

这次郑朗提议成为一个镖行监,不知道最终会有什么效果。第一乃是解决一些老兵的安屯问题,马上就要裁兵了,这些兵裁下来怎么办?即便这些兵有老弱病残怯懦者,但多少经过一些训练,特别是一些从战场上实战后退下来的残兵。只要不严重残疾。他们战斗力依然远胜于常人。若统一起来。再进步的培训,就是最好的保镖。一举两得,不但可以经营,也是一项善政。

第二个就是替朝廷解决一些冗政。

比如押运钱帛、物资。以前朝廷皆用正规兵士押运,或者雇佣民夫,层层克扣之下,浪费极其严重。比如宋徽宗据据曾运一块石头。从江南到京城花三十万缗钱。这时候运输很笨拙的,但怎么着一块石头花了三十万缗钱?这得多少钱哪,化成一枚枚铜钱,整三亿个。也就是浪费掉了。还有一条,就是减轻百姓压力。

押运工作除兵士外,还有大量的百姓,不过有好听的名字,厢兵、壮丁等等,朝廷付了钱,且忧了民。终不是禁兵。待遇比较差的,家中还要耕种才能收获。这边在双抢,那边衙役过来了,走,替朝廷运东西去,能不误事吗?

镖行成立,就部分地取代了这些兵士与差役工作,进一步减轻朝廷负担,与一些不必要的浪费,给百姓缓解压力。

因此它的收入同样不菲,并且自成立起,郑朗又宣布了一份诏书,再裁差役,但这一回与小吏无关,而是壮丁等苦力差。也不急,要等镖行监全部成立以后再陆续裁去五万人左右。

” ” 会陆续节省两百到三百万缗免役法费用,隐形的更不止,免役钱还照交的,但将这两百万缗到三百万免役钱划到镖行监收益上。以后根据情况,逐步增加。

这才是大头,国家一年用于运费,会有多少?国家的,私人的,根本就无法计算。

从中取得一成,也会产生惊人的利润。

并且这一监成本低廉得惊人,就是镖手,也是朝廷解决了的。

无奈,还是交一半契股给私人,不能让国家专营,否则迟早会象茶叶一样,几亿斤的茶叶,朝廷专营的结果,小心谨慎,获利还不能超过一百万缗。主要还是成本,几乎象捡来的钱一样。

朝廷未必得多少利,但可以进一步让百姓松压,各个契股欢天喜地。盗贼劫镖时,考虑面对的不是一户愤怒,而是天下许多权贵的愤怒,甚至当地知道自己根底的豪强就有契股在里面,那么不得不思量一番。

一箭N个雕。

实际这就是一个放大版的黑水保安公司翻版。

郑朗将真相揭开之后,大家先是面面相觑,然后一个个地自愧不如。这可与格物学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就着宋朝体制产生的奇思妙想。为什么以前没有人想到呢?

第二监仍然放出五成股契,留下一半以后酌情再次分配。

到这时候,反对声音再度小了很多。

一个又一个监不断地出来,皆不知道郑朗脑海里还有多少监。郑朗面临一个问题,要么看不惯做一个清高的隐士,要么投身其中,将自己置与权贵一员,来改变他们。但这些人现在也面临着一个问题,要么反抗倒底,要么附和,虽肉痛了,但从另一方面得到弥补,说不定弥补的远大于自己损失。

如何选择?

连带着一些官员反对声音也减弱下去,至少郑朗用了心思,也做了更多的谦让。

看到的多是这些,郑朗在皇宫里却说了另一个作用,对高滔滔与赵顼说的。金大侠无比的夸赞高滔滔,实际与刘娥相比,高滔滔政治手段还差了很多的。

以前不用对赵祯解释,赵祯也会明白,但对高滔滔与赵顼必须要做解释:“如今六监契股牵连到一百二十余万户,六成多三等以上户,甚至许多四等户,以及极少数熬吃省穿进入的五等户。以后银行监扩股,以及这两监将会陆续以欠负户为主,那么就给了这些权势比较少的二三四等户一个更大机会。若干年后,几乎所有三等以上户,以及大量四等户进入六监。随着盈利越大,他们将会与国家整整捆绑在一起。国家荣,他们荣,国家亡,他们无。”

这个意义对于赵宋皇室来说,会十分重要了。

然而赵顼问了一个让郑朗无法回答的问题:“郑公。若是没有这些契股制约。此次改制会是如何?”

大半天郑朗长叹一口气:“无法想像。甚。。 ””至会……失败!”

赵顼看着郑朗窘迫的样子,哑然一笑,随后也感到幸庆戚戚,此时一共十三份报纸。郑朗进入中书后不久,所有报纸皆谈论时弊。但真正动手改制后,大半支持的舆论消失,其余皆是反对声音。或者委婉地批评朝廷过于躁进。通过报纸风向,就可以想像下面的争议与sāo动。朝堂上更是如此,反对声音越来越强烈。连唐介到了中书后,此时改制快到收尾时,唐介依然对此次改制进行了委婉批评。

他在宫中同样感到那种压力。

郑朗叹了一口气,又道:“陛下,还要熬啊,最少到明年秋后,希望明年年底争议声能平息吧。不然这样下去,我也能象诸葛武候那样。”

活活累死。

“用茶。用茶,”赵顼道。

他让郑朗最欣赏的地方就是比较讲良心。自己苦了一点,只要一呆在中书熬夜,马上太监就端来大碗大碗的汤,汤材有来自高丽的百年老参,有南海的鱼翅,有两广的特级燕窝,省怕自己累倒。

到了六月,老天翻天,经常大雨滂沱,黄河河水暴涨。

郑朗立即命都水监官员下去查看。

不仅是黄河,河北太行山诸水同样暴涨,部分地区出现决堤现象。

与黄河无关系,黄河东北流已自澶州全部关了起来,出现灾情的乃是太行山数条支流,当然,没有黄河侵袭,危害也不大。实际这些河流同样也要治理的,但国家现在根本没那经济。河工之时,也困于经济压力,郑朗仅仅是粗治了一些河流,效果并不大。但大家最担心的还是黄河。

官员巡视后,看到河水不停的暴涨,尽管现在河堤理论上是金池固汤,还是很担心,建议打开一些泄洪区,放水缓解河水压力。这些泄洪区也是早规划好的。不过开一洪区,就要安顿一处百姓,又得花不少钱。

郑朗看着奏折,又看了看外面滂沱大雨,很想上河堤查看去,难道连这样的洪水也挡不住?那么谈何百年大计。

想了想,最终同意了。

但这一年尽管雨水多又大,始终没有出现大的灾情,更没有黄河决堤现象发生。

国家经过大半年的sāo乱之后,终于渐渐平静下来。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西北又有事。这次发生在秦州,西夏夺下龛谷之后,秦州西侧蕃部变得十分混乱,有的倒向宋朝,有的倒向吐蕃,有的倒向西夏。

其实若不是西夏也发生了这样那样的事,都能将势力范围侵袭到岷州一带。

这里势力范围十分复杂,名为秦州,实际秦州以西、德顺军西南,宋朝控制能力皆很弱。如果没有水洛城,整个德顺军南方皆是羁縻之所。水洛城事件过去也过去了,修也修了,没有人再提它。后来郭逵为加强对秦州西侧的控制,以及与德顺军联系,又在瓦亭川西侧,德顺军与”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八百三十二章 西进”秦州交界的地方修了鸡川寒、治平寨,将许多熟蕃笼括进去。

实际秦州蕃户对宋朝最有好感,大多数想附从宋朝。只是宋朝对他们不感冒,不感冒了,出事时也不会伸手援助。因此被迫倒向西夏或者吐蕃。郭逵修了两寨,只能说笼括了一些蕃户,还不能对秦州西侧蕃户进行有效的保护。因此秦凤路西边的熟蕃户常常遭到西人侵掠,这个西人多指以西的蕃户与羌户,有的乃是自发过来侵掠。这边的蕃户生活好,一好xìng子就软了,那边的哥们穷,一穷就悍了。这仅是一部分,还有西夏的授意。

韩琦到陕西之前,一再戒告国家非常之时,陕西困窘,不得生事。他自己儿来了,却又不那么想了。

听闻秦州屡屡遭到侵掠,他曾经一度担任过秦凤路安抚经略使,十分熟悉,或多或少有些感情,亲自从京兆府来到秦州视察。

并且李谅祚去世,西夏孤儿寡母,居然还嚣张如此,也让他不了这个邪。

转了几天后,看到一处险要所在,大甘谷口。因此上书在谷口处修一城。名为筚篥城。又叫甘谷城。

与郑朗无关,乃是西府的事。

郑朗也可以将西府的事领起来,比其他大臣更内行。不过制度乃是他订下来的,必须要带头遵守。分工明确后。明文诏书,非到大战到来之前,不准任何一人兼领东西两府,以免权臣产生。

仅是修一边境城寨。西府也不会还要询问郑朗。那么要他们有何用场?

看到韩琦奏折后,回批道,筚篥是秦州熟户地土,将来兴置一两处,接连古谓,又须添屯军马,计置粮食,复如古渭之患。

这是指四年前向宝事件,向宝扬言要攻打吐蕃西使城(今榆中贡马井),臧花麻料定不能坚守。一怒之下,将西使城以及周边大片土地献给西夏。使西夏将势力范围向南扩大到了古渭州(今陇西)。

毕竟韩琦还有一定身份的,又写了一份更详细的回批,何谓西蕃熟户,不能当真,他们反反复复,用他们当熟户,不征税务力役,就是让他们做为汉家的藩篱。不能怪富弼韩绛吕公弼等人的思想保守,受安史之乱侵害,到了宋朝,已经隐隐出现一些排外的想法。又道,现在筑城,如果让熟户自守,必知熟户无力自守,还须借助汉兵,若有贼至,则汉兵当锋,熟户受庇,汉有余力还可,然国家困弊之时,虚耗其内事于外蕃,非计之得。因此前后有臣僚累请,未曾施行,还请公仔细相度以闻。

韩琦复奏,先世图制匈奴,患其与西诸国相连,故表河列郡,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今西夏所据,多是匈奴故地,昔取一时之计,弃废灵州,自失断臂之势,故德明元昊肆无忌惮,得以吞噬西蕃,以至获甘凉瓜肃诸郡。于是势大,至宝元初,始敢僭号。臣庆历初曾知秦州,当时永宁、安远(秦州西,甘谷城南)之北绵亘一二百里之外,皆是西蕃熟户,其间也有生户与熟户交居,共为篱落,故秦州最号藩篱之壮。后来西人以寇抄为事,见秦渭西蕃最为繁盛,又为我朝降人(也就是汉jiān,叛逃到西夏的汉人)献”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