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265章

一品富贵-第265章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耶律休哥则是契丹的于越(契丹官员,位于百官之上)。自辽国开国以来,只有扶持阿保南称帝的耶律曷鲁,扶持世宗登基的耶律屋质二人得到此官职……”

“卿是……”

“陛下,以前辽国南侵,兵未发,先帝便得知,辽军刚到河北边境,先帝已派田钦祚抵达河北了。然而辽国皇帝去年秋天驾崩,直到年底前线才将消息传回来。”

河东乃是潘美,而且宋九更重视情报工作。

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不仅是辽国封锁了消息,更不是潘美不知道斥候的重要,而是他总掌河东军政,拘束太多,主动让出权利与财政权,手中机动的钱帛没有了,如何侧反敌人,如何豢养一支间谍大军?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

可是宋朝诸大将束手束脚,如何能打好仗?就象高梁河一役潘美也在幽州,但为什么没有任何表现呢?

但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宋九不想多说。于是继续说正事:“乌玄明可恨之,可若没有他,我朝未来收复燕云会更困难。然而草草用兵燕云,耶律休哥坐镇幽州,为南京留守,失败的可能性会达到九成。故臣心中有两策。一策是削其燕云根本,耶律休哥在幽州,西京那边力量却很薄弱,居然二次大败于丰州王家之手。而河东有潘美杨业李继隆等大将,可以从代州出兵,扫荡云朔应蔚,不求占领,而是掳掠百姓,河东西京人口稀少,十分空虚,将百姓散于这两处,一塞京城,二塞河东。同时又将辽国西京削弱。若是耶律休哥亲自出兵相助,潘美可以缩回边境,与之僵持。那么崔彦进等大将就可以从河北出兵,掳掠百姓。此方乃先帝之策也。”

这个计划根本所在,必须防止辽国的反扑,不过前线在宋九的调控下,建了许多堡砦,并且陆续地增防,还增加了三万乡兵,前线又囤积了大量粮草。辽国即便南下入侵,也不敢深入。

所以这个计划是可行的。

一旦将燕云百姓大半掳回宋九,那么这个重要的粮食基地与经济基地便成了荒芜之所。

那么一步步地就在无形中削弱了辽国的实力。再加上其他的计划,可能用很小的代价,在未来就将燕云收回来。

赵匡义眼中闪出兴奋的光芒,高梁河畔,他中箭了,受伤了,真的很痛,痛到内心深处了。

第三百八十三章中策(下)

这是最好的计策。

若是用上中下区分,下策是现在就强行乘辽国孤儿寡母用兵,上策就是这个计策。

可是人生终有许多无奈,明明是上策,宋九却不能用,因此他只有采纳心中的中策。又说道:“可是臣细想后,认为不妥。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养兵就是用来打仗的,非是用来抗议的。”

“抗议?”

“就是懦弱啊,让别人欺到头上,打是不敢打,那怕手中拥有无数军队,欺负的国家仅是交趾这样的小国,可不敢打,百姓又不服,那么怎么办,只有派使者抗议了。”

“谁这么做的……”赵匡义纳闷地问。

“……它是臣的一个比喻,”宋九不大好说,你的子孙以后就这么干了,最终将国家干完了,奇怪的是后来还有人不断地学习。

“但战争打多了,将士疲惫,又不堪用。这些年北方打了许多战役,将士有些困乏了。数次战役下来,辽国饱受创伤,各部纷纷反抗。我朝也未必好到哪儿,河北河东许多人家披麻戴孝,国家经济也渐渐变得困难起来。虽然不能畏战,最少要休生养息数年,国库与内库渐渐再度充实,才能发起更大规模的战事。再者,国家新得定难,人心未安,也必须经数年治理,那么定难不会拖累朝廷,反成了朝廷的一定助力,用兵把握更大一点。”

还有一条宋九未说。

这会花很多钱帛,当然,它比拼的就是破坏,然而这样做的话,辽国肯定是先吃不消的。

但赵普肯定反对。并且反对得正大光明。

有赵普拖累,前线将士人心不能统一,甚至根本都不能通过。所以宋九直接放弃。

“那么这个乌玄明……”

“这便是臣的第二个办法。”

“说说。”

“朝廷不能用兵,也不能让乌玄明立即被辽国歼灭。所以拨出五十万缗钱款项,提供武器与棉布棉衣。而且必须是一些真正军用武器。武器用来增加他们的实力,物资可以让他们来拉拢各部人心。其次就是西北……王家!”

王家可了不得。

辽国去年冬天失败了,萧燕燕恼羞成怒了,若是败给宋朝倒也罢了,怎么败给了一个小小的党项酋长。于是再度派一万多大军袭击丰州,又让王承美与折二击败。斩首两千多人,三千帐投降,追到青冢。

青冢就是昭君墓,在后来的呼和浩特附近。

与王昭君无关,若是从后来辽国疆域来看,东胜也在辽国管辖之内。也就是若将东胜等处划为辽国所有,王承美深入敌境追了六七百里。

当然,它现在有些复杂,对于夹山(呼和浩特附近的阴山地区)与以西地区,辽国仅是羁縻,不是太重视。

然而宋九敏锐地发现了它的战略地位。

但赵匡义有赵匡义的想法,此次大捷。赵匡义也赏功,以丰州刺史王承美为团练使,没细都大首领越移为怀化大将军,瓦瑶为归德大将军,耶保移邈二族首领弗香克浪买、乞党族大首领岁移并为归德郎将。

可是赵匡义内心不是很安,王承美两次大捷,七万多帐内附,也就是他手中最少有九万多帐百姓,影响力上达北河套的阴山,东到夹山西侧。南到府州。

赵匡义也担心王家尾大不掉。

所以宋九想说服赵匡义不大好办,想了一会又说道:“陛下,王家看似威风,可是核心力量太弱了,经济又差。虽各部投降,却很难凝聚。然而陛下你再看地图,夹山离辽国西京有多远?而且这里契丹人很少,多是党项人,鞑靼人,吐谷浑人与五代避难北逃的汉户。若不管不问,他们最终因为强弱关系,而被契丹拉拢。因此臣以为同样可以援助。拨十万斤茶叶,十万匹棉布,与五万床棉被,但这些物资不是用来赏赐王家,而是给他们于夹山、黄河筑起两道防线,十几处堡砦。有了防御阵地,这些部族有了自保的本钱,就不会倒向辽国。若是辽国不甘心,用兵于此,我朝可出兵援助,可用钱帛援助。等于又替辽国增加了一个敌人。若是辽国不管不问了,那么可以用商贸与物资控制他们,可以用掳获来诱惑他们,让他们未来配合我朝,东向辽宁西京,北向阴山北的各部族。”

“这个……”

“王家核心力量就在丰州,号召力弱,凝聚力弱,不足为朝廷边害也。况且他们顶在前线,只要他们不断与契丹交恶,后方又倚靠中原经济,便不敢为叛也。”

赵匡义还在默想。

与乌玄明不同,他在辽东,那怕将辽国闹得天翻地覆,与宋朝没有直接的边境纠纷,然而丰州不同,并且他们又与府州折家关系默契,东接河东,南接定难,所以赵匡义肯定有一些想法。

“陛下,仅是少许物资,不会使王家过于坐大的。若是西北牵制,我朝又不出兵,乌玄明必灭也。”

宋九所说的茶叶只是一斤几十文钱的普通茶叶。

棉布才出来很贵,而且出来得早,在纺织机械未研发成熟很早之前,就改进了海南的一些纺织机,出现了粗棉布以及与蚕丝混纺的细棉布,才出来时很贵。这些年从岭南到湖南再到北方,棉田大幅度增加,导致粗棉布一匹只有三四百文钱,几乎与麻布价等。混纺细棉布才勉强一匹一缗钱。

去年出现了新式细棉布,甚至出现毛料与蚕丝等多种混纺细棉布,这个价格很贵,其中一些优质布能达到两缗多钱一匹。不过未来它同样会下跌。

宋九所说的棉布则是粗棉布。

实际若没有该死的战争,这几年大治,会家家户户有新衣穿,也不愁温饱,甚至能达到文景之治的盛光。

不过宋九不赞成那样做。赵匡义不同意是其一,而且他坐视李继迁崛起吗?或者说燕云不收回吗?收不回是一回事,能收回为什么不收回?宋九不担心成吉思汗,不担心完颜阿骨打?但若是整个西北与燕云在朝廷手中控制了一百多年,两百多年。完颜阿骨打能不能拿下中原?忽必烈能不能歼灭南宋?顶多这两人成为一个冒顿罢了。

因此宋九是支持战争的,但要打得科学,不能冒进。

然而它们虽不是值钱的那种茶叶与棉布,可是运费在这时代太让人悲催,无论运到辽东海滨,或者运到丰州。代价都很高。

于是在中书又遭到赵普强烈的反对。

西北在筑路,在修寨堡,现在又拿出这么多钱帛,国家经济如何吃得消,老百姓民生又怎么办?

然而赵匡义雄心勃勃,没有同意赵普的说法。

实际这两项举措很及时。

耶律斜轸轻松拿下通州到黄龙府、长春州一线。乌玄明进退两难,他部下多少有些人心涣散。但就在这时候,宋朝大量的武器与物资到达,并且这次出现了更先进的弓弩,士气再次高涨起来。其实就是能将耶律斜轸永远的牵制在辽东,就当抵十万精兵了。

至于王家与西夹山各族的小动作与筑城堡,也让萧燕燕穷蹙。因此又发起了一次进攻。但这要到明年……

同时羊毛商路打通,阻卜人得到大量交换过来的武器与物资,与宋朝关系更进了一步,甚至有的部族公开请求投靠宋朝,这进一步抵消了萧燕燕与韩德让的治理之功。

其实到现在,许多人仍忽视羊毛商路的重要性。

这让宋九苦笑万分,一个羊毛,让欧洲出现工业化革命,并且为它的利润出现过羊吃人的现象。

如果调剂得当,它就当抵在西北驻扎十万雄兵!

现在还是一个开始。最少还有数年效果才能看出来。

吵吵闹闹间,夏天一步步深了。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汝阴知县孙崇望不顾朝廷制度,偷偷跑到京城击登闻鼓,上诉他的上司颍州通判曹翰。

曹翰在江州做了一回屠夫。赵匡胤未处理,然而赵匡义不大喜欢,可是后来曹翰在讨伐北汉时建下功劳,于是还让他继续留在颍州。

他打仗行,然而指望他做文官来治理地方能成吗?

曹翰在颍州专事苛务酷敛,又不治政事,他的属下孙崇望忍无可忍,来到京城上诉曹翰内为奸赃,又私卖弓弩、枪剑、长矛、铠马、具装。这个问题很严重,有的是军制武器,不得买卖,他卖给谁了,而且他这些武器从哪儿来的。还不止,曹翰将前线的那一套用在颍州,在境内筑烽台,诸县有寇盗,举烽以应城中。这似乎是好事,可这是内地,动不动就点烽火台,然后大军出动,颍州百姓能安心耕作吗。又擅自部署牙吏,克扣官卖盐所得钱银,民岁输租粟,以及丝帛,绢。又擅自加名目添赋敛民侵官地为他自家的蔬圃果园。又让判官元羽掌酒税,取其额外钱五百万,绢百匹。

赵匡义派滕中正查证得实,当所弃市,因有功,派吏护送到登州禁锢。

估计潘惟正会很苦逼。

就是曹翰名为禁锢了,也是一个大爷,潘惟正敢得罪他吗。

赵匡义看着宋九,那意思是说非是朕不信任武将,看看这一出。

宋九举起牙笏道:“武将可掌兵,可练兵,可领兵作战,非长于文治也,治理地方须得文官,行兵作战须得武将,此乃文武之术也。”

不要说文武各负其责了,曹翰本来就是一个屠夫,放在前线还可以,放在大后方用他来治理颍州,颍州百姓能不苦逼吗?

李昉忽然举起牙笏。

宋九提议于西北修路开堡,如果用后来宋朝的发展趋势,宋九做法不是激进,而是太保守了。只要不让西夏再崛起,那怕用一年国家财政投入西北也是值得的。

但现在肯定有很多人认为宋九小题大作。所以宋九十分无奈。例如今年春天李继迁见势不妙,夏州城前一战惨败,也使他清醒过来,于是派使去麟州上书朝廷,俺们投降,永做不侵之臣。

有的大臣便认为可以同意,但赵匡义十分气愤,直接拒绝。

宋九提议,准他投降,但人必须进京城来。

李继迁可能进京吗?

接受诏书后,不答应,然后在南河套戈壁滩上东躲西窜。实际这时若是挟借折王两家的力量,与陕西的驻军,能立即将李继迁歼灭。可正因为大家这种心态,宋九缄默了。让李继迁再蹦达几年,直到危害时,宋九才打算说话。

这次拉拢王家,也是为了以后那一步着想的,可是有苦难言,宋九说不出口。

西北继续在修路筑堡。

朝廷是通过免税免役,或者直接给钱粮等各种手段,半补贴性质征召民夫的。

然而路路克扣,是给陕西百姓带来了一些压力。

这一年河南府又言伊洛瀍谷水皆涨,坏官寺民舍甚众,淹死的百姓达到万计,陕州又言大水坏军民舍千余区。

所以李昉上书,请罢西北诸建设,以宽赋于民。

很难说出他的用意,还是替赵普攻击宋九,还是确实替老百姓着想。然而宋九十分不悦,说道:“明远,若是辽国与学我朝,于西北鼓起一渤海国,这后果你可承担得起?”

“宋公,我未看到西北有何渤海国的可能,相反,因为西北多事,反而让百姓不满,各族也有所怨言。”

“那一族有怨言,你是指横山南山的野利部,还是指地斤泽各部?”

“宋公既担心西北发动大规模的叛乱,为何要扶持丰州?”

这件事宋九不知喷了多少口水,不想再辨,看着赵匡义说道:“这样,陛下可否给臣放开一些权利,让臣到三司看看,与如晦商议一下,也许有开源之举,替国家增加一笔收入。”

“宋公,百姓不能再敛了。”

“开封织造敛民了吗?”

李昉语塞。

说来说去不就是钱吗,但人家有办法挣钱,那还能说什么?

第三百八十四章雁归来

“王公,我想看一看这几钱铸币账目。”

“稍等,”王明道。他立即吩咐小吏将这些年所铸钱币的所有账目一起拿过来。

宋九翻看着。

“宋公,幸好亏了你啊。”

“王公,这里非是在朝堂,莫称呼我宋公,还是称喟小九吧。”对这个王明宋九很看重的,能文能武,还有相当好的经济头脑,可能因为时运不是很济吧,否则此人之能,可以横跨东西两府与三司,三个重要的部门官职皆可以担任。

王明苦笑。

昔日是称喟小九,但今天还有人喊小九吗?可能只有宋九那个剽悍的大姐才敢喊吧。

“要么,称呼易安吧。”

总之,在宋九心中王明是一个长辈,宋公称喟让他感到很难受。

王明明白了他的心,心中微微一暖,但没有在上面纠缠,说道:“这样下去,不用十年,国家大约不会钱荒了吧。”

“王公,错也,你知道仅是我家里就藏了多少钱币,若是大多数衙内皆与我一样,会出现什么后果?”

宋朝大肆铸币是宋九发起的,但没有宋九,宋朝得到江南诸铜坑后,也会大肆铸币,甚至最多一年曾铸币五百多万缗钱。

宋九没能力将铸币量提高到一千万缗,受掣肘的因素太多,诸多铜坑还没找到,人口还不算多,即便他改进了技术,仍不能称为成熟,因此第一年仅铸币三百来万缗,但不能否认宋九的功劳,冶铜技术改进,铸币技术与流程也改得更先进,因此增涨起来很快,去年曾达到五百七十多万缗。这与史上相比,是相当可观的。赵匡义朝在史上一年均铸币仅是八九十万缗。也就是宋九的出现,生生将宋朝的铸币产量增加了近七倍。

王明不知道另一个时空的宋朝铸币量,但能感到宋九带来的变化,还有一个横向的比较,那就是唐朝的铸币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