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第2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明无论到西府或下去,三司人才立即就差了。
赵匡义不知道宋九在对国家重要三个部门人才进行评估,继续洋洋自得地说道:“朕又让陈恕知澶州兼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魏羽为副使。”
“此二人为良吏也。”宋九郑重地说。
陈恕是洪州人,未中进士之前,面见当时洪州知州王明,王明与之语,大奇之。王明乃是一流的良吏,能让他大奇,可见其人之能。上任后政绩斐然,去年代替赵昌言知大名府,辽人入侵,立修城防,但府库里物资不多,向大户人家立集器用。大户不服,陈恕立即将其中一个豪户抓起来,要当场斩杀,诸大豪叩头流血,替其求情,于是限定诸大豪时间,又将此人戴上枷锁游街。百姓害怕之下,纷纷完工。看到大名府有备,辽人也没有入侵大名府。
魏羽就是曹彬灭江南在宣城投降的那个南唐官员,但也是一名良吏。
王明在河北北部,陈魏二人在河北南部,三个良吏下去,对河北恢复生机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然而……宋九道:“可是这样一来,三司更缺少人才了,臣不知谁人替代王明?”
“张逊如何?”
“臣不大清楚,估计才干不及王明。”
“河北也重要。”
“河北确实很重要,所以臣请求陛下让臣去三司。”
赵匡义愠怒了:“你无过贬去三司,让天下百姓如何看朕?”
最后没办法,宋九便学习李崇矩,以枢密使身份兼同判三司,两边跑吧。
当然,还不是事儿。
宋九看到赵匡义越说越生气,只好答应,先做着吧,再看看有什么人才,让他顶替自己。只有管一边,不能管两边。但还是拒绝了侍中之职,以兵部尚书去任两个差职。
李昉松了一口气。
宋九尽管没有给他面子,但也说了实际话,你搞我干嘛,你不搞我我也不会搞你,要搞你的人是你的老领导赵普!
究竟谁厉害,不是宋九,是赵普。
得将目标弄清楚了,果然这次宋九到了西府,甚至还兼带着三司,李昉自始至终未给宋九添麻烦,事实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想找宋九麻烦也没有了心情……
宋九在三司动静很小,如他所料,无论是张逊,或是陈象舆、董俨,都不大如宋九的意,倒是新上任的盐铁使张平还不错,可是他在监秦陇木市时曾贪污受贿,被陕西转运使李安知道后,上疏弹劾,张平忧愤之下,也象刘廷让一样,病去了。然后宋九继续妹妹找哥泪花流,最终又将陈恕调回三司协助,三司这才稳定下来。
但宋九所做的还是象以前那样,微调。
不是很大规模的改革,而是改革一些细节。例如继续减裁一些盈利少的坊场河渡,这是最让人无语的地方。不管什么作坊,那怕盈利再好,只要全部由官府经营,最后因贪污腐败,慢慢就不盈利了。但宋九不是将这些坊场河渡贴钱变相地给了权贵,仅是拍卖经营权,其实这样做效果还更好一点,第一省去不必要的官员小吏。第二省去不少力役,第三利润反而隐隐增加了部分。
然后调节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罢免一些苛政。
有的比较复杂,如春天时广南盐政。
广州那边有许多大盐场,宋九在岭南又推广了晒盐,广南是通商法经营盐政,后来宋九又于中书。合理地将一些州府盐业重新规划,如江南西路虔州等地,湖南南部诸州的盐业全部交给了广盐,使百姓食盐便利又便宜。
但广盐产量太大了,产大于销,因此囤积了许多成品盐。下面的官员说能供六十年盐,也就是广盐不生产了,这个盐也够六十年用度。
因此王明将广盐各盐场一起停下来,让盐户各谋生路。实际盐成本很低的,特别是晒盐与湖盐。一斤往往只有一两文钱,之所以贵。一是运费,二是宋朝朝廷的谋利。
盐户是多劳多得,在完成任务下,那些浮盐会略略稍高一点价格收购,可在任务内价格却低得可怜。当然,朝廷又赐其牛以及工具等等。
若是下面官吏不拿不扣,盐户收入还能保持一家温饱,可怎么可能做到?
盐停下来了,对这些盐户颇有利。
王明做得不错。
然而宋九却进了一步,实际不可能满足六十年的,以后人口逐步增涨,能满足三十年就不错了。
宋九鼓励湖南与广南西部的官员,将盐运到各个蛮部地区,与他们以货易货交易。特别是宋朝与大理交界的地区,朝廷对这里控制很弱,所吃的盐是井盐,这种盐成本才是最贵的,而且开挖危险。运出来的是山货,若是会经营,就能获利。这些盐放在这儿做什么?
而且盐路打通,也利于这些部族开化,渐渐与朝廷融合,朝廷会对这些地区地形熟悉,以后易于管理。
但在西府宋九动静不小,想小也不行,辽国随时入侵,就象一道魔影压在所有人的心头。
先是提议由杨业替换,将张齐贤调回来。
到西府首先对军事得懂。
事实经过宋九再三提醒,大家皆意识到西府人选困难了,以至后来西府人选让许多人头痛万分。
然后将王沔弄到东府。本来他在西府与宋九关系还行,可这家伙也想上位,于是加入李昉行列,宋九想了想,你不是想上位吗,张齐贤来了,你到东府去吧。于是对赵匡义说,王沔不懂军旅事务,但文治还行,放在西府是浪费,赵匡义便将他调入东府担任参知政事。弄得王沔莫明其妙,不知宋九是好心还是歹意。
张宏还不行,王显继续打酱油,不过有了张齐贤相助,宋九终于喘了口气。
先是将李继捧调回来,朝廷将他调回,后来宋辽开战,为防西北再生变化,又将他调回去,可他有可能看到宋朝吃了亏,一个小小的李继迁就让朝廷头痛了,也产生想法。但他不是李继迁,有小动作,然而能力的不足,胆略的不足,这些小动作不大,让西北密探知道,宋九迅速提议将此人调到南方任职。
然后于西北扩召禁兵,就是将一些自愿做禁兵的蕃子转化为蕃子禁兵,与史上不同,史上宋朝的蕃兵一直呆在西北,现在因为两战死了许多禁兵,兵力不足,因此征召了一些蕃兵羌兵,若愿意家人还呆在西北,待遇就稍差一点,类似于河北河东的乡兵,若愿意,来京畿附近安置,会种田的去农村,不会种田的往市区里安,尽量让其家属去作坊做事。
反正宋九是下了狠心,不想禁兵因为贫困而让妻子做军妓了,那怕是蕃子羌人。
这部兵力不多,至于乡兵编制的更少。
由他们与朝廷的禁兵,在西北训练,这是为了未来建设一支强大骑兵而努力的。现在还不行,最少五年之后,那时宋朝仅是骑兵就会达到五万之众。
一个骑兵让宋朝坑了。
并且因为辽国大意,宋九与杨业李继隆得功,缴获来大量战马,也为这次军制改革打下基础。
西北禁兵在训练成准骑兵,蕃兵本身就是蕃骑兵,速度快,战斗力强,也有效地震慑西北各族,让西北继续融合下去。
宋九极其看重西北,西北可不能出事了,一出事,宋朝望着燕云叹气吧。
然后到了河北。
河东有潘美,没有动,动的是河北!
第四百二十九章乌鸦嘴(下)
先于滹沱河上建设二十八座水寨,派出数千名水军坐着战船日夜巡逻。冬天时战船没有作用,然而水寨却会起作用。这非是将滹沱河当成边境,北方放弃了。
而是将它当成第二道防线,北面数州除了西山外,几乎全部打残,将这片地区百姓大部迁往滹沱河南方。
也就是辽军入侵,都不想立即靠打草谷来获得供给。
这一条很致命的。
辽军出则为兵,回则为民,所行军供给比较少,但也要供给。
就象辽东,宋九让杨延昭去辽东,就是让乌玄明将黄龙府长春州一带部族清空,没有了百姓,就没有供给,辽国想清剿,就必须带供给,在广大的人烟稀少的辽东,森严密布,沼泽遍野,辽军带着供给去清剿,是何其困难,况且乌玄明还会利用对地形的熟悉,侵劫粮草辎重。但大量人口到来,后方却是一片繁荣景象。
还会灭,不过辽国想灭掉乌玄明,会越来越头痛。
主要与阻卜不同,他们成势了。当然阻卜那边也让辽国头痛,不久后,耶律斜轸亲征大漠,又将一些反叛的部族剿灭。但这个积怨肯定是越来越多。
然后又禁止商人越来越滹沱河进行任何贸易活动,河北有人,多是军人,他们在屯田,在养殖,但所需都由朝廷提供,不需要你们来交易。这是防备辽国间谍渗透到边境。
有没有效果,有。正是这一条,耶律休哥渐渐打下神坛。
但这一条是赵匡义提议的。与宋九无关。
再就是边防将领的调动,老宋回来了,赵匡胤死后,老宋是赵匡胤的小岳父,感到不对啊,于是大肆拍马屁,赵匡义也颇为高兴,毕竟老宋血脉是黄金血脉。影响力不小。但是小宋皇后有些悲催,赵匡胤入主皇宫时,她有点弄不清楚,对王继恩说了一句:“可是德芳来了?”
丈夫死了,他心意就是想要赵德芳做未来接班人的,哪里想来的是赵匡义。
本来也就算了,但不知道这件事怎么就传了出去。这让赵匡义大为不快。但考虑其影响力,以及父亲对自己还颇为忠心,于是号为开宝皇后,命她移居西宫,去年又移居东宫,待遇稍高一点。那是老宋在前线为宋朝卖命换来的。然而老宋没有表现好,以后就不大好说了。小宋氏是潘怜儿闺蜜,看到闺蜜在深宫里郁郁寡欢,潘怜儿也无可奈何。
但也没有关系,小宋嫁给赵匡胤。老宋又生了许多女儿,因此未来他会有很多有本事的女婿。寇准,韩崇训……
崔彦进接替了老宋的职位,但这是在霸州,虽然也在辽军攻击范围内,却是次攻击范围。崔彦进不大满意,可没有办法,随宋九去是立了一些功,但不及李继隆功劳大,这个功更不能恕他在岐沟关一战中所犯的错误。
田重进表现虽不懦弱,但有很多不足,因此以李继隆代替了田重进为定州都部署,然后又将田重进原来部下能打的袁继忠与荆嗣调入李继隆帐下。
荆嗣事迹被宋九得知后,已经对赵匡义说了,不过前方战事重要,暂时未调到京城觐见。
可是另一个人宋九又没有注意到。
同时调动的还有郭守文与范廷召,分别调任镇州都部署和镇州副都部署,以前表现出色的大将裴济调为定州知州。
又从易州籍勇士中挑出一千人组成重甲骑兵。
宋九追求速度,改革铠甲,将铠甲重量减轻,应当有了效果,至少那次撤退时,兵士没有因步人甲而拖累速度。然而在马甲上却略有些不足,步兵轻装是对的,可是骑兵不存在速度问题,而且宋军所骑的战马多是来自西北河套马,块头大,爆发力强,就是比契丹略娇贵一点,也没有契丹马,也就是后世的蒙古马能吃苦耐劳。
但这个没关系,宋军现在根本就没有扬鞭直上大漠的想法,有这个河套马足矣。
至于轻便与速度,试问与笨重的步兵配合,要那么快速度干嘛。当然轻骑兵还是有作用的,但李继隆与宋九交谈时也提了一件事,那就是除轻骑兵外,同样可以打造一支重甲骑兵,虽然负重会重一些,但对于高大的西北战马来说,这点负重,并不会使它比契丹马慢,至少在短时间内不比契丹骑兵速度慢上多少。然而从人到马,全副重甲,冲锋陷阵威力才会更强。
李继隆一提醒,宋九也认识到自己陷入误区,老想着成吉思汗的军队,可能吗?
实际西夏铁鹞子与后来金国拐子马也不错的,至少眼下不会淘汰。
因此让支骑兵打造成重甲骑兵,命名为静塞军,并且严格保密,仅朝中少数重臣与河北驻防的几个高级将领知道。
李继隆又提议田敏为静塞军指挥使。
对这个名字宋九有些熟悉,后来查了查,得知一件事。此人颇类似荆嗣,很能打,曹彬从白沟道再次向涿州出发,耶律休哥重重骑兵来骚扰,另一边王继恩急了,你们那边究竟发生了什么,怎么不对洒家说啊?因此赵氏兄弟说宋九风骨好,吕蒙正却认为宋九少了风骨。相比于曹彬,宋九对宫中的太监不是很恶,一般也不喜得罪人。除非将他惹急了。
不是不管用,这些太监也对宋九不恶,但宋九尺度把握得好,只远观,不近玩,虽尊重,走得不近,赵匡义不怀疑,太监们也偶尔说说好话。虽然宋九未做首相,可在赵匡义朝却如不倒翁一般,也是不易的,这些宫中太监的吹风,在中间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那时王继恩也知道一些情况,于是募勇士持书信给曹彬。牙吏田敏应募。这一过又是数天下来,田敏持信找曹彬时。曹彬已抵达涿州,来的时候很顺利,于是暂时留在军营里。
后来涿州情况危急,曹彬便要将一些重要的情报送向后方,于是派五十名壮丁送田敏返还。结果在路上被一支千人辽军发出围上来,一场血战开始。
这一战中五十名精挑出来的勇兵只有田敏与两人得活,其他人全部壮烈牺牲。但就是如此,居然让田敏生生将他们击退。据说当时田敏一人就击毙了近百名辽兵,余下辽兵就是让他生生吓退的。后来曹彬推荐,李继隆推荐,田敏开始上位。
然而除了两名活下来的宋兵,谁来证明?宋九不相信宋朝出了杨业与荆嗣这两员百人斩的勇将外,又能冒出一个。这使他想起了血染的风采,战功也可以伪造的。
但宋九这一回真想错了。这又是一个超超级勇将。
除了田敏外,去年表现出色的尹继伦又迁为北面边疆都巡检使。以及原来的一些名将,这一次河北才真正是星光灿烂,将星如云。
不过耶律休哥凶名在外,赵匡义还是不大放心,问宋九:“河北边防会不会有危机?”
听了宋九的建议。暂先不要想着北伐吧,先恢复国内百姓的生机。至于河北,加强边防。然而河北边防能不能守住。
然后赵匡义盯着宋九。
宋九是乌鸦嘴,高梁河之战前,说不妙啊。真不妙了。岐沟关之战未出征之前,宋九一直犹豫不决。又出大事了。现在河北边防种种措施有宋九的建议,有李继隆的建议,更有赵匡义的建议。若再不行,赵匡义可怜的一点儿自信心将会全部被催残。
“应当没有危机,至少不会发生去年的惨剧,”宋九说道,他在脑海里回想着春节前后的时光,实际到了后面,各路军队陆续出动,自己率军也接近了辽国主力军队,大部分谋划都是出于李继隆之手了。虽后面没有大捷,但也没有因指挥失误导致牺牲惨重,并且将辽军逼出宋境,李继隆有功劳的。然而面对耶律休哥,宋九说得十分保守。
“那就好,”赵匡义省怕宋九这张乌鸦嘴再说出什么不好的预言。
宋九回到家中,知道女儿说的是气话,但万一是真有了怎么办?到时候腆着大肚子出嫁,那会笑死人的,更会将妻子气坏了。于是准备速战速决。
先将未来这个女婿喊来谈了好几个时辰的心,得让他这点可怜的自尊心接受自家的补贴,并且不能因为这些补助而破坏未来夫妻之间的关系。否则即便女儿不高兴,宋九也直接不同意这门亲事了。
说服了大半天。
最后还照顾了女婿面子与自尊心,嫁妆是五万缗金铺的契股,三万缗金铺发行的交子,还有金银首饰,一套河洲的房屋,都是硬头货,但外表不起眼,十几万缗的嫁妆,铺嫁的人只有几十人而己。
其实穷也好富也好,这个都不要紧,只要对女儿好就行了。
但这门亲事还是引来岳母的抱怨,以及许多人的侧目。
宋九没有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