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350章

一品富贵-第350章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恶战开始。

还好,贝翼军队赶得及时。抢在辽国主力未到之前进了城,知州赵延渥将城中的所有兵士,包括带着百姓进城避难的乡兵,城中的厢兵,一起聚集。用祁州城的遭遇发起动援。

城在我们就在,你们家人也在,城破我们必被辽人屠杀,你们家人也可能被屠杀。

几句话便将三军士气鼓动起来。

然后让集巡检史普带着士兵防御。

辽军拼命地攻城,城头上用提前准备好的垒石巨木往下砸,甚至将房屋都拆了,用木头砸下去。

登上城头,史普带着诸将哪里有危险就补救哪里,一次次又将辽军击下城头。

猛攻了十几天,萧燕燕傻眼了。

瀛州城岌岌可危,实际从一开始攻打时瀛州就岌岌可危,但这十几天的代价,三万多辽兵死于这个城墙下,伤者几乎达到六万人。

不能再打下去,再打下去,就是攻下了瀛州,三十万辽军也丢失了一半兵马。

于是迅速撤走,保存实力,扑向大名府。

然后傲气的萧燕燕破天荒地做了一件事,请和。

赵恒在京城便收到一个人的来信,王继忠。因为斥候的作用,赵恒没有弄出以为王继忠战死的乌龙。萧燕燕抓到王继忠后,十分善待,加官,赐契丹族中美貌出身良好的女子为其妻,这种情况下有三个选择,一是象杨业与文天祥那样壮烈就义,决不屈服。不过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了,所以他们才能被后人敬仰,称为伟大的存在。其次象张元洪承畴汪精卫那样,马上屈服,然后为了效忠,带着夷人疯狂地对同族人展开屠杀。有,还真有不少。包括郭靖的大半个师父丘处机也是这类人,尽管他没有直接用屠刀对准自己的同胞,但在元蒙攻打花剌子模时,丘处机见了成吉思汗说了一句话,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处无敢违。这个我非是指他本人,而是我方我们,就是元蒙,隐约的意思就是南宋不行了,蒙古取天下是天理。所以元蒙将注意力渐渐从西亚转移到中原。为什么这么做,传教啊。

还有一类人,如周作人,王维,气节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王继忠无奈了,生命宝贵,再加上萧燕燕对他不错,于是投降。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他与张元等人有着本质区别就是虽投降了辽国,但不会带头将辽国祸水往宋朝引,伤害宋朝百姓。

因此多次提议萧燕燕与宋朝和好。

得到他的一些消息后,赵恒本来就不是惨忍的主,更不会做出汉武大帝对李陵一家子的事。况且王继忠算是他的藩邸旧人,还赐其几子为官。

王继忠先在信中主动承认了自己于望都一战中的失败,没有怪周莹,也没有怪王超,然后解释了议和的意义。并且表示辽国萧燕燕与皇上为了两国百姓,都想议和。

这封信让宋朝大臣们产生了分裂。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南边李继隆他们的部下,或者是中路雷有终他们的部下,还在路上。

而且他们到达后,还不能投入战斗。毕竟有的走了一千多里路,有的走了两千多里路,到达后必须得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战斗力。

但整个北方铺满了几十万辽国铁骑,与河北边境音讯完全失去了联系,甚至传来瀛贝翼等州全部沧陷的消息。

能和平也不错。

特别知道真相的人仍不多。上次宋九被迫无奈,在政事堂将真相说出来,然而能在政事堂议事的官员不过二十几人,都是宋朝最顶尖的重臣,不管对宋九此举有多少怨恨或支持,这么大的事皆不敢泄露的。至少现在这些大臣还没有为了打击政敌,不顾国家亡国。

因此其他大臣不知真相。附和同意议和的人更多。

主要是瀛州大捷消息未到。

听着大家议论,宋九忽然睁开眼睛,问:“辽国气势汹汹而来,以前先帝与陛下多次请和不同意,为什么在占据优势情况下他们反而主动请和?”

这是一个问题。

赵恒道:“为何?”

“有两种情况,他们在河北遭到重创,担心失败了,所以逼陛下议和,得到好处,及时撤军回国。第二个可能就是迷惑我们。削弱我们的勇气,同意议和了,那么我们就会不备,将士也没有信心浴血奋战,那么兵临大名府。拿下大名府后,大军抵达黄河,马上就到了最冷的时刻,黄河冰封,辽军铁骑可以从容渡过黄河。国家危矣。”

究竟当时萧燕燕是什么想法,这成了一个谜团,不过宋九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若是议和也最好不过,但想和好,大家必须拿出一些诚意出来。若是要关南十县,那绝对不能答应,丢掉了关南十县,辽国铁骑随时轻易就冲到黄河边来了,那无疑是亡国之道。因此求地我们不能同意,若是求财,倒是可以谈一谈。”

赵恒额首。

这样说,也堵住了悠悠贪生怕死的文臣之口。

不过宋九在心中冷笑,求和嘛,那就议和,看谁迷惑了谁。

然后王继英推荐了曹利用前去议和。

这是一幕屈辱的场景,寇准气得牙齿都咬了起来。

不过这也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然而曹利用到了大名府却让王钦若与孙全照拦住。

大名府也在浴血奋战,这一战无论王钦若心态如何,也立下了大功。

辽军逼迫大名府,宋朝担心之下,决定派一名重臣前去大名府,寇准说道就王参政你去最好。王钦若脸气得发青,不过他还是毅然去了最危险的前线。

并且他到了大名府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对孙全照的大力信任。

将相和,天下兴。文武和,才能有作为。

几十万辽军杀了过来,要知道大名府天雄军兵力真的不多,否则寇准也不会讲出兵力可能不到一万的话。那么只能仿效李延渥在瀛州的做法,将所有乡兵、厢兵集合,甚至发起丁壮为临时兵士,准备防御。

而且王钦若也知道真相了,不要说和,和也要慢慢谈,若是战,也必须将辽军主力全部吸引到大名府,甚至澶州城下,那时候才能扎口袋,这意味着在这之前,大名府只能孤军奋战。

所以这时候王钦若强行将曹利用扣下,马上大名府都有危险了,士兵在拼命奋战,你代表着朝廷去议和,让将士还有信心作战吗?

辽军快到了。

王钦若将这支杂牌军分配,并且分配各自看守的城门。办法很公平,探符(抓阉)。

孙全照没有辜负他的信任,说道:“我世代为将,就不探符了,诸位将军你们随便挑选,挑剩下的士兵与城门就是我的。”

于是孙全照便担负着北城门的重担。

前面分配好,后面辽军杀死。

然而他们来到北城门前,看到古怪的一幕,城门大开,吊桥落索,一个兵士的影子也没有看到。

萧燕燕奇怪地站在哪里,许久才问道,北城门是谁为主将。

斥候禀报说是孙全照。

这个名字太熟悉了,特别是他曾跨海到达鸭绿江那一战,而且他刻意让手下将劲弩染成鲜红色,一次又一次在辽军身上射出无数个窟窿。在辽国人眼里,他的名气比魏能还要大。

想了想,此人最好还是不要招惑,于是转攻东门。

东门宋兵十分郁闷,北门多好打啊,往里面冲冲就行了,然而辽国不打,偏偏打我们的东门。不过血战了一天之后,萧燕燕满眼的失望,似乎瀛州故事再次上演。

于是夜里改打大名府的老城,又没有成功。不过到了这里,萧燕燕选择变得多起来,于是大张旗鼓地攻打临近的德清军,德清军城就在大名府的南边,离得不远,而且就在黄河边上。一旦德清军城失守,大名府与京城联系也将中断,被辽军成功隔离起来。

王钦若无奈,派出城中唯一的正规禁军,天雄军。

然而天雄军刚一出城,便被辽国伏兵围堵起来。

眼看天雄军可能会全军覆没,孙全照对王钦若说道:“如果丢了天雄军,大名府转眼就会失守。你立即派人接手北城门。”

说完带着手下出城接应天雄军。

经过血战,天雄军被孙全照带了回来,可只剩下三四成兵马了。不过黑夜之中,辽军没有理他们,既然此计不成功,那就全力攻打德清军城吧。当夜德清军城破,辽国做了一件天怒人怨的事,将全城几万军民一起屠杀,连婴儿都不放过。

然而萧燕燕一边做着残无人道的事,一边又让王继忠写信,我们辽国同意了你们宋朝议和条件,请速派使者前去商议……美好的和平!

第五百零八章口袋

曹玮先行到了北平寨,宣读旨书,由石延福暂领北平寨,将田敏与张凝带向定州大营。

到了定州大营,再宣读旨书,由曹玮替代王超主帅之职,王超立即赶赴河东。

王超脸色沮丧。

曹玮拍了拍他肩膀说道:“宋公还让我带一句话给王将军,也不能怪你,辽国兵力太多了,况且又有朝廷命令,让你在定州布阵。不过去了河东,就不能再找理由不战了,哪里不久还会有一场战役等着你立功。”

“河东战役,难道朝廷想收复山后吗?不过……”

“不过敌人势很大是么?无妨,你去听从王汉超指挥即可了。”

王超无奈,只好说道:“不管对错,请曹将军重用我儿,他英勇善战,远胜于我。”

“你指德用吗?我知道,放心,我做事光明磊落,况且你我也无怨无仇。”

王超黯然离开定州。

他不知道朝廷有什么具体的安排,不过这一调动,意味着他在军中的地位将会江河日下了。曹玮也松了一口气,王超毕竟是十几万宋军的主帅,担任了三年多时间,若是他不满,此次贬职就会引起王超不满,引起不好的后果。

随后曹玮下达一系列命令,以白守素暂管威虏军,将魏能调入定州大营。张延禧暂代保州,将杨六郎调入定州大营。

又通过诏书,委任石普接管定保雄霸莫四州,以及高阳关、破虏军所有军防职责。

然后他兵分三路,带着一大半兵马,自己率领主力部队徐徐南下祁州。魏能带着一万轻骑,赶向瀛州,杨六郎率领五千轻骑,两万步兵,赶向博野县。呈一个扇状向大名府合扰过去。

同时雷有终他们也穿过太行山井陉关。低达镇州,正在休息整编中。

但南边更多的兵力也到达了京城,李继隆带着宋朝所有的劲旅终于返回来。不过这支军队同样分开了,杨琼先行率领几万轻骑,包括一部分咸平军渡过黄河,从泽州自一条山道赶到潞州。休整了一段时间后,赶过太行山滏口陉赶向磁州,奔向大名府。

马知节与秦翰率领一支军队第二批渡过黄河,在怀州休息一段时间后,兵分两路,一路相州。一路黎阳。

虽然这样扎口袋配合可能会出现问题,但有几个成功的因素,未来十几天后将有两大统帅,李继隆与曹玮,他们军事才能足以将这个漏洞弥补。

又是在宋朝境内,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宋朝这一边。地形熟悉,便于联系与配合。

还有一旦口袋收紧了,范围便小起来,那么配合就不会出现雍熙北伐那么大的失误。

还有潘怜正那可能不显眼的几千军队随船到了澶州,并且将那些神秘的货物搬进澶州城中。

而且这时北方派斥候穿过无数辽军大营,居然将北方的情况递到了赵恒手中。

……

宋九对史上的赵恒动态不大清楚。

史上赵恒有些悲催,他准备亲征了,突然发现了一件事,军中所有劲旅都在王超手中,京城里的禁兵都是花架子。因此急召王超回京。王超都不敢出击了,哪里能带兵回来。

因此临行前时,赵恒出现了一些胆怯现象。但现在随着兵力到位,赵恒胆子壮了起来,决定亲征。临行前。担任着京城重担的王旦问了一句:“陛下,若是十天不胜,臣怎么办?”

这里王旦说的时间只是十天。

一场战役何止十天,况且这样的大战役。

但有一个实际情况,那就是澶州的城墙。这里属于宋朝真正的内腹地区,因此虽是京城最重要的门户,因年久失修,澶州城墙并不高大,包括刚刚被屠城的德清军城墙。

只要十天不胜,澶州城必会危险,那么赵恒本人生命就得不到保障。

赵恒沉默了半天后,才说道:“立太子!”

知道了澶州城防的情况,可不去不行了,不但寇准逼,寇准还勾引着高琼相逼。宋九也在逼,无他,赵恒亲征,会鼓动士气,而且一旦合围后,赵恒就是最大的诱铒。

要命的这些年的操劳,以及这段时间的担心,他的头痛病又发作了。

然而即便他头痛得厉害,还无法对人倾诉,不然会让大家认为他懦弱。

十一月下旬,清晨,赵恒带着无数官兵,以及许多重臣,包括寇准宋九等大臣,从京城出发。左右以天气寒冷,进献貂裘絮帽,赵恒却之:“臣下暴露寒苦,朕独安用此耶?”

于是大军徐徐离开京城,向澶州进军。

此时萧燕燕更加担扰。

开始消息萧燕燕还不大清楚,不过随着宋军的调动,种种情报也到了她的手中。

河北前方还有许多辽军,不过迅速被几路宋军击败。而且曹玮南下的速度很快,自己带着一支兵马迅速由祁州进入赵州,与雷有终的兵力汇合,然后向邢州洺州大踏步前进。

田敏带着一部分宋军进入翼州,与杨魏二支宋军汇合,向贝州迅速前进,然后又击败在临清县狙击的辽军,再度向大名府东侧的莘县进军。

同时秦翰与马知节、杨琼的兵力也到达了黎阳与相州,再加上赵恒亲自所带来的大军自黄河南岸逼向澶州,从理论上宋军在大名府与澶州周边地区扎下的口袋成功成型,并且最远的范围不过两百来里,若是快骑,两个时辰时便将消息送到各支军队主将手中。

萧燕燕不得不将所有重将召集商议。

萧挞凛说道:“太后,陛下,勿用担心,请看地图,东北是宋将田敏部。他帐下还有杨延昭与魏能两个勇将。北边是曹玮部正在赶向大名府,此人年青,听说在渭州打了几个小胜仗,不过他部下也有许多勇将,而且兵士多来自河北河东。战斗力不可忽视。这等于切断了我们归路。东边还有两股宋军,他们自陕西那边过来的,可能战斗力不如北边两路,然而将他们击败,西侧还有太行山。”

这样说,大错特错了。

实际最强的几支军队恰恰在西边与南边。

不过连宋朝大臣知道真相的都不多。就不能怪萧挞凛了。

“太后,这一行耽搁的时间太多了。”

又说错了,若站在萧挞凛态度来看,确实耽搁了太多的时间,如果当时放弃瀛州不去攻打,攻城的时间。分兵的时间,那就是近一个月时间了。

有这宝贵的一个月时间,说不定辽国军队早在开封城饮酒作乐了。

然而那有那么好的事,辽军若快,这几路援军同样会快,甚至宋九还希望那样,毕竟那样百姓的伤害便会无形中减少。可能几路援兵因赶路有些疲惫不堪,然而那样的话辽军岂不是同样如此?当真沿路各州县一个不攻,就能顺利抵达澶州,甚至京城?当真若那样,宋朝就不会派兵阻拦拖延他们的进军速度?

只能在两国军队实际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从开始就落入宋九的算计,又将大军开到大名府,已经注定了结局。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因素在战争中乃是最重的因素,例如一代名将薛仁贵若是在乐都开战。会不会败得那么惨?

或者说萧燕燕取消她的雄心壮志,无论宋九怎么布置,都不会被蛊惑,那宋九就无辄了。毕竟这样做,一年得花无数钱帛。如寇准所计算的,四年时间多用掉了一亿两千万缗钱,并没有夸张。即便陈恕用生命去经营财政,至今财政并没有产生更多的盈余。有,还是宋九才看三司账册时的盈余。

但这个盈余恰恰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