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356章

一品富贵-第356章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重诲叹息道:“既然这样,我只好再传达一下陛下的另一份诏书,前面诸位辽军听好了,谁能捉住辽国皇帝者,赏钱十万缗,随时捉到随时封赏(咱不象你们太后下诏什么十万两黄金,不玩虚的),即拜一等国公,三公,若是杀死了辽国皇帝,赏钱一文。”

第五百十六章持中与未来

“陛下,辽国兵力最巅峰时不是现在,而是在陛下两次北伐之时。表面上看两次北伐是指挥失误,实际不然,它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辽景宗一朝时辽国用兵很少,只有小规模的战争,既磨练了兵士,将士也得到很好的休息。但我朝刚刚用兵江南,再度用兵河东。若是当时先帝听从臣之进劝,休息几年再战,也许就会是另一个结局。因此两次北伐因士兵久战厌战而失利。”

“但是辽国那边同样如此,辽国在好战的萧燕燕带领下,与我朝多次交战,同时又征高丽,女真、鞑靼与乌古敌烈,士兵也渐渐厌战了,这才是深层原因,然后加上李继隆的指挥能力,故两次击败辽国第一名将耶律休哥。从岐沟关之战中,辽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瀛州一战与望都一战,他们算是小捷,可那不是代表着两国将士真正的实力,完全是傅潜、周莹懦弱导致的结果。”

宋九说道。

不仅如此,就是史上宋朝那么大危机,澶渊之战中还略占上风,因此杨六郎与寇准等人要求决一死战。不过那时候形势似乎更危险,王超死死地将十几万河北军队聚集在遥远的定州,闭门不出。西北又有一个强敌。

这才导致赵恒不得不城下议盟。

实际那时将曹玮或者李继隆调到定州担任主将,恐怕形势又是另一个方向。

但真相是,辽军虽南下攻破了数个城池,真正交战时,却是从前线一直到澶州城下,屡屡失利。

随后辽国又被李元昊打得狼狈鼠窜。

然而这个道理。居然没有人察觉。

因为城下结盟,宋人耻辱,只好遮掩,夸大了辽国的战斗力。假话说了一百遍后,就成了真话。

明明被西夏得打差一点全军覆没。而西夏与宋朝交战,互有胜负,但宋军就渐渐害怕辽军了。甚至一直到宋徽宗时,因为这种心理,再加上耶律大石的指挥能力,两败童贯。

甚至苏东坡等人的记载中。辽使来京城,纵横直撞,在御街上如若无人之地,但没有一个人敢反击,反而躲在一旁憟憟发抖,士大夫们面如土色。

甚至后人忽视宋朝的数次大捷。满城大捷,雁门大捷,土蹬寨大捷,唐河大捷,徐河大捷,子汊河大捷,雄州大捷。莫州大捷,威虏军大捷……

甚至导致许多士大夫们根本不想战争,害怕战争。

宋九继续说道:“因此不用害怕战争,然而战争连连,必伤害百姓,伤害国家财政,也使士兵厌战。然而承平久了,又会产生很多弊病。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关洛百姓。唐明皇初期战争也不少,但府兵制败败了。于是设节度使,用边军用胡兵。当时唐朝兵制主要分为三块,一是河北安禄山手下的军队,二是青海西域的军队,三是关中的御林军。”

“御林军久不战。开始堕落乏战,因此平南诏时导致惨败。那支御林军成了花架子,已不可用了。加上唐明皇不理朝政,安禄山这才大胆起兵谋反。唐明皇虽将哥舒翰与高仙芝、封常清调了回来,却因为时间紧急或者因为忌讳等原因,没有调回多少青海西域军队。三员虎将不得不用关中的御林军,或者从洛阳征百姓为兵。怎能不败。后来整个北方烽烟四起,百姓不再害怕战争了,于是郭子仪渐渐打败叛军。若是将三将与郭子仪来一个互换,郭子仪在洛阳与潼关未必能胜利,三将在乱后未必会惨败。正是一个久不习战畏惧战争,与适应战争的区别。”

这种说法未必让大家信服,但也不能说它一点道理都没有。

“还有一个特例,如唐初,唐初将士战火不休,然为何无厌战情绪,因为隋唐替更,全国大乱,山河破碎,家园焚毁,人心乱极思安,为了重建家园,战争也得到将士与百姓支持,由是百战而不厌战。不过国家承平久了,性质又不同了,比如唐太宗征高丽。辽国也是如此,他们立国时间更长,百姓承平,甚至也不渴望打草谷带来的一点财富,因此战久便会厌战。”

“所以老子说盛极而衰,衰极复盛,孙子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必须要休息千日才能一战,但休息千日正是为战而休息的,故夫子又说中庸,不是教导大家不要去学木秀于林而风必催之,而是学会有智慧有德化地去持中之道,若是大家一起装平庸,不敢担当,不敢出人头地,陛下还有人才可用么?国家那还了得?最少陛下没有言臣了。”

“因此不必为不战而不战,将士缺少实战磨练,一旦到了大战来临之时,即便国家养了百万禁兵,与征来的百姓役兵又有何区别?那国家花那么钱帛养那么多将士又何必?不如不养,施惠于民。相信国家取消了豢养禁兵的费用,马上就可以取消所有两税了。但不能为战而战,那么会增加百姓负担,将士也会厌战。”

“燕云能收回来了,说不定马上可以收复辽东,让大漠各部诚服羁縻之。但未来还会发生战事。先帝曾有一个梦想,光复汉唐盛威。那么最少玉门关以东要收回来,包括肃甘凉兰河西走廊四州,以及青海河湟地区,以及南方交趾、大理。说不定北方会陆续出现叛乱。因此不会缺少战事。然而陛下需有持中之道,在朝延财政准许之下,在百姓没有太多负担之下,先用良将,适度地发起一些战事,对国家有益而无害也。”

“但是南方一定要注意,南方天气湿热,北方军旅多不适应。因此以臣之见,未来若是陛下有意南方,多用川兵与广兵,以及川马,然后再选拨对南方熟悉的将领。如马知节领军,那么就不会因不适应地形而导致大军会得疟疾的现象,也不会因不熟悉而导致指挥失误三军溃败的可能。”

“军事如此,政治用人也是如此,就象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国家非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用好人才,如寇准敢于担当,大事可以决问寇准也。不过寇准心高气傲,不能容人。任人唯亲,又是其所短。故此陛下用寇准可以问其国家大的政务,但不可以听从寇准之用人。”

“张齐贤为人疏阔马虎,赫然有魏晋风范,但不拘于小节,因此一个寡妇门而让天下人耻笑。然而张齐贤处政多年。素有经验,特别在军事上颇有见地,又是其所长也。陛下可以问张齐贤军旅事务,但不可以指望张齐贤细致的规划。”

“王钦若有理财之能,可为人性子偏弱,心胸又短,因此陛下用王钦若可以用其理财之能。但不可以听王钦若进言,否则可能会有谄媚谗言困惑陛下之耳,而中伤朝中大臣。”

“朝中还有一人,东京留守王旦,此人与李沆、臣以及毕士安一样,喜于行而少于言,若是用此人为首相,朝堂必减少不必要的争执而导致矛盾激化,戾气冲天,阻侥国家发展。然而此人疏于言。若是陛下出现严重失误时,他就不能及时拨乱反正。”

“……”

宋九一口气点评了十几名重臣的长处与短处。

当着大家面点的。

于是所有人都在苦笑,包括寇准,包括赶来迎驾的王钦若。

但这时候大家都不气愤,这是宋九为下去交待以后国家注意事项的。若是因为说了自己缺点而动怒。在这时候与宋九冲撞,那纯粹不亚于去送死的。

“再说夫子最重视的东西,礼仪。实际礼仪就是秩序,国家有了秩序,有了规范,各安其职,国家就会安定,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礼仪的根本。不能为了礼仪而去礼仪,那是舍其本求其末了。特别是敬鬼神,夫子之道,敬鬼神而远之。相信此次安定后,肯定又有大臣献媚,要求陛下前去封禅了。”

“嗯,我们来看封禅泰山国家的下场,秦始皇封禅泰山,结果不久秦朝灭亡。汉武帝封禅泰山,太子冤杀,国家穷弊。唐高宗封禅泰山,武则天篡国,李氏差一点尽屠。唐玄宗封禅泰山,结果安史之乱,唐朝衰败。就是汉光武封禅泰山稍好一点,然而东汉一代不如一代,更无中兴之君。为何?”

“佛教感化世人,本是好的宗教,又为何周世宗灭佛,为何王禹偁排佛?无他,没有多少真正的大和尚。八成和尚出家不是为了信佛,而是因为好吃懒做才出家的,因此许多和尚视钱如蜜。然后借助佛的名义,蛊惑人心,骗取百姓财富,甚至为非作歹,兼并土地,私放高利贷剥削百姓。而且广建寺观,大修铜佛像,必伤国家财政,诸多人出家,导致田地无人耕种而荒芜,百姓将财产田地寄于佛的名义下,国家税务无法收征。这些人名为出家,实际已不是佛的子弟。”

“若是听他们蛊惑,即便死后,佛祖也不会将此人带入天堂。最有名的便是梁武帝,因为信的是伪佛,马上就遭到了现世报。那么佛要我们什么,积善行德,这不是给佛敬多少香火,而是行善事于世人。如陛下做一个明君,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大,佛就会喜欢。如果不顾百姓死活,用百姓血汗的税钱而去封禅,而去大修寺观,佛会不会喜欢,会不会给这个国家带来好运?”

“说得好啊。”寇准道。

宋九就没有再说了。

可能以后还会说,但想到了才说。

在位一天,尽职一天吧。

然后他看着北方,主要还是北方。

不过有两个良好的基础他未说出来,第一个就是辽国掳走了许多汉人,甚至将他们送给了鞑靼,宋九不打算学习唐太宗,将汉人一起带回来,有他们在各个北方部族里,利于加速民族融合。

第二个就是多年的洗脑与宣传。

宋朝还有许多不好的地方,如一些贫困山区,特别是夔峡哪里,让宋九认为是自己执政数年最大的污点。但总的来说,宋朝百姓生活条件好得多。

而且会越来越好。

棉花,灌溉“机械化”,未来可能越来越低的税务,发达的商业,一些齐人政策,而且书院那边发明了电与电池,只是不能运用,海外开垦对人口压力的疏散……

况且也掳来许多百姓,他们生活应当还不错,只要调一批原来的辽国百姓回去宣传,与以前的种种宣传政策结合起来,会更加迅速地安定与融合。

但随后宋九又提议赵恒下了三道诏书。

第一道诏书是下给河东军与西北军的,可以酌情决定是否立即收回山后,但除反抗者外,一律不得格杀,更不得扰民,不得奸掠,不得烧杀。

第二道诏书是下达给北方所有乡兵,以及参加捕拿辽军逃兵的百姓,若击杀了逃兵,必须携带相关的盔甲武器与军牌做证明,不能仅用人头就前来领赏。更不准杀害平民百姓冒功,犯者必斩。

第三道诏书是下给曹玮、王德用与李继隆,对于那支大股辽军,能降则降,不能降才歼灭之。降者甄别处理,未杀害百姓者,务必妥善安置,赏钱等同击杀。

三道诏书下后,大队人马滚滚北上,每走一步,离幽州,离医巫闾山就近了一步……

第五百十七章养猪

第四天傍晚,辽军才到达巨鹿南郊。

行军速度不是不快,萧挞凛这厮大约看到三军后勤不足,粮草不足,正好沿途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寨子,下令攻打,准备洗掠这个寨子。幸好此时河北官员命令已经下到各个村寨,附近几个小村寨百姓数量少,又没有建设寨墙,于是一起带着粮草与牲畜以及财富,在各个耆户长与乡兵带领下,进入此寨。

寨子里有三百多户百姓,还有近百名乡兵,即便普通丁壮手中也有一些粗糙的弓箭。

在乡兵带领下,几百户百姓展开了英勇的反抗。

这才为李继隆赢来时间,派了杨琼田敏率领着咸平军赶到。

萧挞凛且战且逃,否则他临死了,还要祸害一千多名宋朝百姓。

耽搁了一下,拖到傍晚时分,才到了新的战场。

杨田二人一直缠在辽军身后,马知节与石保吉等级人再次率兵追上。萧挞凛准备下令再撤,李继宣与刘用在巨鹿县城休息了一天,又拦头杀了过来。

其实宋朝兵还那么个兵,甚至又分兵高阳关,许多兵步又丢在后面,而且宋军虽然大捷,损失也不小,若非辽军被宋军死死缠着,速度快不起来,恐怕背嵬军也丢在后面了。

然而李继隆不停地让骑兵轮流连夜行军,然后拦在前方出击,于是便让辽军产生一个错觉,不知道宋朝倒底有多少骑兵。

一旦产生了这个心思,还有何士气。

一直混战到二更时分,萧挞凛才带着辽军逃到巨鹿县东则经城镇,中午连一个小寨子都没有攻下来,就不要说这个镇了。未进镇。而是在镇西侧一个逃空的村庄扎营休息。

这也是他必然的选择,在巨鹿县西侧有一个大湖泊,大陆泽,足足有后世半个太湖大小,如今冰封。但那样的大湖,万一没有封实,几万骑兵从上面逃跑,那会很危险的。

到这时候三军疲惫不堪,而且很惨,连耶律隆绪的龙驾也不要了。为了逃命啊。

辽国皇帝与一些重要人物,搬到房屋里,甚至还找到几十床棉被,先让皇上暖和一下吧。至于普通兵士,继续盖草被子。

然而几个重将坐在屋中发呆。

他们想不明白,宋朝那来那么多的骑兵?为什么逃跑如此困难?

为什么敢深入。正是宋朝的骑兵少,也知道现在不少了,可相比于辽军来说,还是很少。再加上辽军兵力多,又是在平原作战,即便不利,可以利用速度的优势撤退。

这才是辽军敢深入的底气所在。

大半天后。萧挞凛看着萧孝友道:“你带着一拨人马,换下盔甲,装成平民模样,先行潜回我国,去请求皇太弟立发援兵。”

“恐怕来不及啊。”

这一来一去得多长时间了?而且辽国几乎将所有军队都带了出来,能征召到临时的军队,甚至时间充足,还能召到十万以上的军队。不过那得多长时间?

“以防万一,从这里到冀州、深州、祁州宋朝兵力都不多。”

“宋朝前线现在剩下的兵力同样不多。”

“是不多,可我们没办法将身后这数万宋骑甩开。甩不开,前面宋军出动,我们兵马越来越少了,会立即陷入包围圈。”

萧孝友不作声了。

实际不怕远,若是没有其他因素掣肘。让辽军甩开膀子逃,三天就能从澶州逃到易水河北,这还是带着大部队,否则还能更快,两天就能跑完这段苦逼的路。

也不怕沿途各个村寨城池关卡,这里多是平原地带,那怕多绕几十里路,对于骑兵来说,也不过大问题。

怕的就是缠上来,当年曹彬被耶律休哥缠上,一百来里路整整走了近二十天。宋九被辽军缠上,不足百里之路,浴血奋战了七八天,才逃出生天。

逃亡之路完成了一半,然而那一半得要多少天走完?

萧孝友沉默好一会儿说道:“我同意了。”

此人也是一个人才,不过这一战,辽军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才。

他开始便装带着十几名兵士连夜向北潜逃。

不过他这一路同样苦逼,战国时匈奴人曾生活在契丹族所在地,匈奴灭亡后鲜卑崛起,三国时有宇文部活动在西辽河与老哈河一带,东到濡源(滦河上游),西到柳城(朝阳西侧),前燕慕容皩歼灭宇文部,随后逃散的宇文部牧民又与其他部族结成一个新的联盟,库莫奚。契丹便是从库莫奚脱离出来的一个种族。

因此宋人时常称契丹为匈奴人。

这说法也有些儿不对,只能说他们血脉以匈奴血脉为主,不过融了鲜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