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贵-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衙内手中套白狼,赵氏兄弟也蛋疼了。除博采让兄弟俩不置与否外,其他的他们也希望出现,京城美丽也是他们光彩,况且以后历历数数交纳那么多税务,无异也使朝廷增加一笔收入。不过现在这个收入兄弟俩渐渐看得淡,看重的是各种技术。只有这个河洲成功发展下去,这个贪财的小子才有动力源源不断研究,朝廷才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技术。
于是兄弟俩不约而同在背后替宋九造了一些声势,这才有高石二家动心,开了头。
仍没有真正投入,要看,看宋九是否能将人送上天,能,再加上火药,这种新钢,河洲上一切都有可能,那时候可以入股了。
宋九也知道,暂时没有多想,甚至都很少回去,写了一些教材让学子自己自学,燕博士与张博士看得急,又不好说什么,心中想着是否要再延长学期。宋九还是以这个钢监为主,实际它还是一种原始的钢厂,技术水平只能相当于欧洲十六七世纪的水平。也许技术含量不高,可交给一个人来主持,那一个人都会累。
不过未来河洲上的事会更复杂,这个钱也不是那么好赚的。
十天后,拿下脚手架,里面的木材与泥巴也掏空了,但里面还得布置,过了四天,才开始预热。天气更冷,汴水开始正式结冰。宋九这几天就在几个窑炉边转,害怕他这种水泥会出现差错。还好,也许是四周升起了篝火,维持了温度,也许它的抗冷性比宋九预期想得要好,也许还未到最冷的时刻,总之未出什么问题。
中间陆续有许多官员过来察看。
正式冶铁后,赵匡义又赶了过来。弄了这么多事,花了无数钱帛,一是铁,二是钢。铁是关健,没铁就没钢。
离出炉时间不远,赵匡义看着宋九脸色,没有再问。那是自信而又有些小骄傲的脸色,问了又得蹭脸向自己讨价还价。淡淡说了一句:“宋九,你会不会制造木车流马?”
这件事宋九也听说了,来观看的百姓多,包括一群无所事事的衙内,也包括王全斌的孩子王审钧,从他们嘴中宋九得知了许多朝廷的情报。开始时后蜀官员张廷伟对知枢密院事王昭远劝说,王昭远信其言,劝后蜀孟昶派孙遇、赵彦韬、杨蠲带蜡弹帛书去北汉,约北汉共同出兵伐宋。三人扮成商人,大摇大摆还绕了一些道路,来到东京城,然后再准备去北汉,这时候赵彦韬不知是怎么想的,也许看到宋朝比他想的强大,也许是同姓赵,暗中将此帛书献给赵匡胤。又有一个四川医官叫穆昭嗣担任朝廷翰林医官,赵匡胤看到帛书后将穆昭嗣喊来问四川情况,穆昭嗣答道:“荆南即西川、江南、广南门户,今已克此,则水陆比可趋蜀。”又得此帛书,赵匡胤大笑道:“吾西讨有名矣。”
你们想对付我,那不怪我要对付你们,这就是出兵的大义。
让王全斌为主帅,崔彦进为凤州路副帅,王仁赡为都监,刘光义为归州路副帅,曹彬为都监,沈义伦为转运使,曹翰为西南转运使,两路六万大军准备进伐后蜀。为惩李处耘之戒,又下诏有能乡导大军,供饩兵食,率众归顺,举城来降者,当议优赏。行营所至,毋得焚荡庐舍,殴掠吏民,开发邱坟,剪伐桑柘,违者以军法从事。
又在右掖门汴水北岸治一豪宅,五百余间,供什物器具,准备安置后蜀主孟昶。大军还未发,孟昶的宅子都准备好了,这是何等的自信。
当然自信是好事,可是后勤同样让人头痛。
但宋九会制造什么木车流马?似乎前世听人也仿造出来,可是宋九未看到实样,于是摇头苦笑。
赵匡义道:“看来你也不及诸葛亮。”
“二大王,千古以来出了多少个诸葛亮,微臣哪里敢与他相比。”宋九觉得很憋闷。
“你不是会物格学吗?看来物格学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臣一人会不行,若是万人会,那就是无所不能。”
这句话颇有深意,赵匡义额首道:“对此陛下与本官也十分看重,不然何让皇子去你哪里观学?”
简单的一句话让宋九产生迷茫,宋朝重文黜武的事就是赵匡义搞出来的,可这段时间交道打下来,宋九隐隐发现不对,赵匡义想法是不保守,相反还略有些激进,对儒学看得也不是那么重。哪里出了差错,难道高梁河一役影响有那么远?
宋九想不懂。
出炉了。
天冷下来,冷却起来很快的,能做比较,先铸一器,试其韧性与硬度,它还有许多缺陷,但肯定比宋朝那种方式冶出的铁好了不知多少倍。并且浪费率也少,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成本也略略下降。赵匡义松了一口气,终于弄出来一样。为了它,整个朝廷都在骚动,更不知花了多少钱,看着铁水从槽口里平静地流淌出来,赵匡义道:“也算是大功一件。”
“二大王,我就不要朝廷赏赐了,请求朝廷疏浚汴水。”
“你不说本官就不知道哪?只要再出来好钢,不用你说,本官也会成人之美,成全你。”
送走赵匡义,接下来就是炼钢。这不但要炉窑,从炼焦到冶铁到炼钢,各种矿石放法也很讲究的,但是它们原理都不是太复杂,与十六七世纪欧洲人相比,也许部分细节上不及他们,但他们未必能有宋九原理知道得清楚,也导致一部分细节必然不如宋九。会各有优劣,不会好也不会太差。
将铁棒与木炭层层落好,开始升火。
先将民夫打发回去。但还有事,留下的将是未来这个作监的工人,官吏,宋九必须要讲解,不仅各个注意事项,操作过程,还有原理,不知道原理就会胡来。
宋九也清楚地说了一件事,那就是不断地改进技术。
材料的不同,温度的不同,以及各个细节的变化不同,都会产生不同质量的钢铁,这个宋九也弄不清楚了,必须以后慢慢摸索,不断地改进技术,才能尽善尽美。
也就是说最初出的钢与铁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它的质量比宋朝以前的钢铁会好了许多倍。
这些情况一起反应到了朝廷。
对此大家能理解,宋九只是侥幸遇到一个好先生,也不是神,无所不能,包括他听了木车流马的愕然。
几天后,京城外落起一场水雪,寒冬真正降临。
新钢终于出炉。
君臣又过来察看。
在这时代这可是一件大事。
将略变得粗大的钢棒取出后,开始锤打。对此宋九以前也做过讲解,所谓的百炼钢越炼越轻,不是将杂质去掉,那是错误的说法,真正杂质很少很少,每一次锤打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氧化过程,敲打掉的是氧化铁,若真的百炼,最后十斤铁不会剩下一斤铁,余下九斤铁全部成了氧化铁浪费在炉渣里。是好钢,可浪费让人目不忍睹。
大家忽信忽疑,是否如此,用这个新钢一比较就能验证。
钢棒出来也要经过锤打,之所以粗大,一部分氧化,一部分是渗了碳进去,还有其他一些反应物。前后两者必须要锤打掉的。但它浪费不严重,至少十斤铁能变成七八斤钢。
有工匠,有工具,就手打了一把朴刀。抽出一名侍卫的朴刀,相互对砍,两刀皆出现一道缺口,差不多大。
宋九略有些失望,不管侍卫手中这把朴刀是怎么打出来的,若是用木炭打出来的,温度不够,质量肯定跟不上去,若是用煤炭打出来的,含硫量会高得怕人,韧性也跟不上,除非是真正百炼钢,那是不可能的。难道哪里还出了问题?
有点儿想不明白。
已让君臣大喜,首先就是宋九说了好几次浪费,铁矿石出铁浪费,炼钢反复锤打,浪费的铁数量也远远高过这种炼钢法,人工也浪费,一把朴刀多次锤打,得花几个人工,而不是象现在一次成型。其次是效率,速度快,能大规模产量化,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还有火药的使用,这会使宋朝钢铁产量来一个飞跃性的增加。
赵匡胤哈哈大笑,说道:“宋九,这次算你替朝廷立下大功。”
“这是微臣应当做的事。”
“有功当赏,有过当罚,让朕赏你什么,你岁数小,升官不大好,朕就赏你一万匹绢。”
这个赏最好不过,官本位思想作怪,一些儒臣仍然认为它是小道,再升官还会罗嗦,但赏钱就不要紧了。而宋九现在最缺的就是钱。
宋九大喜道:“谢过陛下。”
这里的事务也结束了,余下的由朝廷正式接管。
宋九回家,得弄一样东西出来,那就是上天的东西。但另一件事让他忧上心头。
第七十章神奇(中)
它就是钻石。
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划玻璃。玻璃技术比炼钢技术要复杂得多,但现在看起来不是,隐隐地宋九也感到自己推出的炼钢技术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不知道哪里出现毛病了。或是铁矿石,或是温度,或者其他。
玻璃研发不需要那么多本钱,声势也不大,又有了一些基础,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早晚会出来。但没有玻璃刀,那就麻烦了。可以吹制各种器皿,不能吹制方块玻璃窗。
宋九父亲宋德留下一笔财富,那就是他军方的身份,财产方面可怜,若非宋九及时到来,将房子租凭,又能理财,不乱花钱,是原来的宋九,花钱比较厉害,又不会理财,虽有大姐救济,迟早下去会将房子便卖才能谋生。但就是宋九,原先也低得不能再低,小康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温饱。所以见识少,特别是奢侈的宝石之类。
在各个店铺转,又没有玻璃柜台,珍贵宝石都收藏起来,客人需要才拿出来展示,宋九看不到。因此找到玉苹,让她将首饰拿出来给他看,怕玉苹误会,先解释一番。
玉苹一笑,拿了出来,多是金银玉器类,有宝石,少,然后玉苹说了一句话:“奴家这些首饰来历不大好,九郎现在不用钱,到用钱时奴家将它变卖,交给九郎处理。”
宋九在翻看,安慰了一句:“你卖的是艺,我卖的是才,没什么不好的,勿用自卑。”
她是清倌人,只卖艺不会卖身,略有些不大好,但相对而言,钱来得不脏。
其实对卖身的那些妓子宋九也没有岐视,除少数是好吃懒做者,多是生活逼迫。好好的,谁愿意做这勾当?
但没有看到钻石。
这才贴出告示,过很久了,没有音讯,宋九担心一件事,它有了,很早时候天竺百姓就将它当成宝石,然而在中国未必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会有商人将它带过来,难道派人到天竺寻找去?
正好手中钱松了松,宋九又换了一个告示,以同等宝石二十倍价格向商家索求。再没有消息,情况会不大乐观了。
知道真相的只有一个半人,玉苹半个。
宋九立即向赵匡义要人,他的二十一个学子帮助朝廷做事可以,朝廷这次也不错,不但送来大量笔墨纸砚,这些学生也给了一些奖励,但不能调到外地去。要帮助可以留在京城,协助火药作制造火药,去了外地就不能传授,他选的这些学子宋九资质不算差,但才学了几个月,基础仍然薄弱,现在就用,那不是用,是拨苗助长。学习才是他们主要任务,若不行,朝廷可以再派一些官吏过来传授。
这才恢复教育。离开这么长时间,物格、算术与会计都是丢下功课让学子自学的,先前张博士还抢着教算术,最后终于自愧不如,也不教了。这些课学生自学得如何,现在不知道,特别是自学,进度会严重不一致,必须回答他们疑问,最少花三四天时间,才能让他们步调差不多一致。
家中四个画家走了,三个工匠又来了,反正这段时间宋家越来越热闹。
到了傍晚,大姐与七姐、玉苹先后到来。
宋九不在家,有了钱帛,得立即将余下的河洲百姓赔偿清付,再将地契拿到手中,心中才能踏实。
还好,这时候拆迁户心不是太黑,宋九做得也仁义,你好他好,也不会发生矛盾,百姓一一将布帛拿到手中,兴高采烈,甚至有人不顾宋九承诺未来会替他们安排好工作,房屋,部分百姓手中有了一百多缗钱,想搬进城中居住,离开这穷地方。这个宋九不会反对的。
回到家,宋九松了一口气。玻璃的事慢慢来,不用那么急,终于能喘一口气。
大姐很惋惜,说:“若没有河洲,你如今要钱有钱,要官有官,要名声有名声。”
仅是钱帛,朝廷前后就赏赐了一万多缗,在京城不算特有钱的人家,能算是一个富户,况且每月有契股可分红,有官职薪酬可拿,但因为这个河洲,一万匹绢回到家中,马上就用掉一大半,后面还不知道用多少钱,大姐想都不敢想。
宋九大笑:“大姐,若没有河洲,你以为陛下钱多得用不掉啊,他能赏我这么多钱帛吗?”
“这个钱帛又能做什么?”
“错了大姐,有了这个钱帛才能做什么,若没有,什么都做不了。”
“有了这些钱帛,比起你图画上的那些东西,你又能做什么?”
“放心吧,有人不久会送钱来。”
“谁?”
“你们不要在外面乱说,石家,高家。”
“石守信家?”大姐知道,石守信为自己祈福,修寺庙不给民工钱,这事闹得挺大的,要知道朝廷除在役内,一般动用百姓也会给钱,甚至一些重活一天能给两百三百文钱。更不要说私人,更不要说是修寺庙的,而且那个寺庙十分大(后来司马光修书因其地方大,挪用部分寺院做了书局),用钱不知几万贯,在乎这点工钱吗?
但宋九怀疑石守信用此来刻意自污,贪财,克扣民工钱,名声就臭掉了,那么对赵匡胤威胁就不会大,名声虽损,一家人却安全,这与萧何自污道理是一个性质。是不是,只有石守信自己儿心中清楚。
“大姐,才开始是他们两家,以后卷进来的人会更多。”
“他们为什么要卷进来?”
“赚钱啊,陛下让我经营,那些建筑经营方式又离不开我,地契又全在我手中,只好入股了。”
“那就行。”
实际有许多衙内入股还是不行,整个投入成本太高昂,是以百万缗计算,投入的钱会远超过交纳朝廷的承诺税务。不过怕大姐担心,宋九未说。
“那他们家钱呢?”
“人上天了,他们家就送来了。”
“又说上天胡话。”
“这个快,几天后你就能看到,大姐,七姐,你们想不想上天?”
大姐气苦道:“我还想入地。”
“只有那一天,你不想上只能等几年后才能上去了。”
七姐问:“小九,为什么要等几年后。”
“那个东西我会拆掉,这叫饥饿营销,说了你们也不懂,通俗一点,就是吊胃口。”
有的事宋九对玉苹做了详说,以后她将是重要的大管家,而且也不接客了,一个劲的吃老本,翠儿忍不住说一些怨气话,宋九讲清楚了,玉苹主仆会安心一些。
玉苹要变卖首饰,宋九说不急,等到适当时候才便卖,卖就卖吧,这个钱用来做契股,不但是老板娘,还是未来的股东,听得翠儿一个劲的乐。但正店起来,玉苹好日子肯定也随之而来。
“小九,那个真能上天?”
“钢铁的事比我想得复杂,没想到耽搁到冬月才结束,不然很早你就能看到。”
“会不会掉下来?”
“它下面是一个牢固的吊蓝,过几天你就知道了,我说了你也不清楚。到时候你与七姐夫一道来吧,还有,别忘记了五姐与五姐夫,大姐不去就算了。”
“你翅膀硬了!”
“别打,爹爹靠力气吃饭,我可是靠脑子吃饭。脑子打坏了,饭就没得吃了。”
这句话击中了大姐内心深处,宋德打拼了一生,经过多次血战,换来一些地位,但这个地位换得太辛苦,所以让儿子弃武从文,今天小弟终于有了出息,这是大姐最欣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