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围棋梦-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三段今年是17岁,而常韧圣是12岁。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这应该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是什么弥补了这5岁的差距呢?也许常韧圣的围棋天赋要高那么一点点,但他所处的环境,他享受更多的资源。可能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这样一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想要提高围棋水平的话。周边环境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拿这两位棋手打个比方吧。例如杨三段和常韧圣学习同一张棋谱。常韧圣的收获可能就要比杨似海大一点。杨三段如果碰到什么困惑,他基本没有办法向其他人请教。因为他举目望去,周围人的水平,可能还不如自己。想在比赛中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呢?又没有多少比赛机会。这样一来,想快速提高自己水平的话,那肯定是千难万难。
而在国家队就不同,常韧圣如果碰到什么问题。只要他肯去想,只要他能提出来,由于周围存在一帮水平比他高很多的棋手。他可以很轻易的解开自己的迷惑。甚至由于其他高手有不同的风格,他可以得到不同版本的解答。这样一来,他对自己的这个迷惑,就会了解得很全面。认识就会很深刻。
这样一点点累积下来,常韧圣在国家队呆1年,比得上杨似海在地方队呆5年。
当然,这样的效果,只在职业低段水平才有效,到了职业高段水平,更主要还是看个人的天赋和修行了。
以上的看法,应该是围棋界普遍的认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共识”。大家才会觉得,李小强实在是太神奇了。他在这3年多来,虽然在国家队也呆了不短的时间,不过他也经常回家。真要算起来,他在地方上呆的时间还更长。可奇怪就奇怪在这个地方,好像无论处在什么环境,都不会影响他的进步速度。甚至他到老家呆一段时间,反而能下出更好的棋,能让人清晰感受到他的成长。这不得不让人啧啧称奇。
很显然,这种反常的现象是无法用“一般规律”来解释的。碰到这样的现象,当所有人都无法解释的时候,大家也只好归功于李小强的“天才”。只有李小强自己知道,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狗屁“天才”。因为自己和其他人相比,不是资讯太少了,而是资讯太多了。别人在为找不到答案而发愁,而自己是苦于“答案”太多了。不知道哪个才是最佳答案,或者说,不知道哪个答案最适合自己。
这些藏在自己脑子里的“答案”,由于自己刚重生时候的水平不够,或者说那时的“功力”不够。自己只是“知道”,而无法“理解”。因此李小强需要经常花上一段时间,静下心来思考,静下心来消化和理解。在李小强自己看了,这样的思考,可能比多下几盘比赛更为重要。等自己真正吸收和消化一部分“答案”后,那自己的围棋水平当然也跟着提高。
说到底,李小强只是找到了一条最适合自己修行方法而已。他可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天才。当然,这样的修炼方法是独一无二的,只有重生者才适合这样的方法。因此李小强无法在这个方面和别人交流。既然这样,那也只好继续被别人称为“天才”。
“老大,现在大常的形势是不是不错?如果这样继续下去的话,恐怕他也可以在擂台赛上露面了。”
国少队其他几位也破格参加了这个比赛。因此他们都在现场。由于赛场的人比较多,等李小强过来后,几位同龄人自然而然就聚在一块。大家一边研究整个棋局,一边在那窃窃私语。
今天的比赛,不仅要决出中国围棋的“青年冠军”。这其实还是第5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选拔赛。这场比赛的胜者,将作为中国队的先锋,在擂台赛上出场。这也是本场比赛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
真要说起来,这个决定本来还是个“秘密”。不过整个围棋圈就这么大。到了这个时候,别说其他人,就连国少队的几个孩子都知道这个“秘密”了。李小强估计,今天的两位参赛者,应该也早就知道了这件事件。知道这场比赛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由于新鲜出炉的围棋“名人”来到赛场。李小强自然引来很多关注。棋局已经进行到后半盘,最后的结果也很快就能见分晓。当国少队其他棋手给出自己判断后,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李小强,想看看年轻的“李名人”是怎么判断的?
李小强看着面前的棋盘,特别是看着刚刚摆到棋盘上的那几步棋。他微微皱了一下眉头。
“你们都认为大常的形势不错吗?不过在我看来,大常想赢下这盘棋的话,赢棋的道路恐怕比较曲折吧。”
常韧圣的年龄虽然小,不过他的个头却一个劲的往上窜。最起码在这一届的国少队里,他的个头是最高的。因此大家平时都叫他“大常”,本来他还有一个叫“鸭子”的外号的。不过当他在李小强这里,了解了“鸭子”的另外一个涵义后,他坚决不准别人叫他鸭子,谁叫跟谁翻脸。因此大家只好叫他“大常”。
虽然贵为“名人”,但李小强的判断,显然没有得到大家的响应。的确,目前棋局已经进行到100多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执黑的常韧圣都是优势明显。属于典型的“空多棋又厚”。更何况,也正是因为李小强的出现。让常韧圣他们的水平,较之他们前世的这一时期,水平都高出了很多。
在比赛现场,除了国家队的棋手外,还有很多地方队的棋手和教练在观摩比赛。他们甚至觉得,单纯从围棋水平上来说,12岁的常韧圣,甚至要比17岁的杨三段高上一筹。
水平好像比对手要更高一点,目前的形势,好像也比对手要好上一点,因此比赛进行到这样一个时候,大家没有理由不看好常韧圣。因此也没有人认同李小强的判断。当然,大家出于礼貌,也没人出声反驳李小强的话。
不过整个棋局又进行了几十手棋以后。大家开始露出惊讶的表情。也就是从李小强的“预测”开始。常韧圣仿佛被李小强施了魔咒,他开始节节败退,而他的对手越战越勇。棋局进行到此时,虽然黑棋貌似还有一点微弱的优势。但是他现在想要轻易的赢下这盘棋,还真的没有那么容易了。
“这。。这是什么情况?小强你真是太神奇了!你快点帮我们分析分析,难道我们刚才的形势判断有偏差吗?”
“呵呵,哪有那么神啊。大家的形势判断都没错。在刚才那个时候,确实是黑棋的形势不错。真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可能我进行的,是一种动态的形势判断。”
“动态形势判断?这是什么新技术?”
“没错,就是动态形势判断!大家注意到黑棋的这两步棋没有。。”
李小强指着常韧圣前面下过的两步棋,他继续说道:
“大家仔细品味一下这2步棋,应该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了。”
“这两步棋。。。”
大家顺着李小强的手指看过去。在场的不少棋手开始陷入思索。很快,就有人领会了李小强的意思。
“你是说,这2步棋虽然不算是什么错误,但却是不经意间的“缓手”。”
李小强叹了口气:
“是啊,当时我就是看到这两步棋,才开始替大常担心了。这两步棋,就是他走向保守的开始,也就是这两步棋,让他不知不觉中丢到了优势。”
“这。。。”
听了李小强的话以后,还有一部分人没有理解,他们在面面相觑。在他们看来,常韧圣的这两步棋虽然有点“缓”,但也算是正常的进行,特别是在自己优势的局面下,他的那2步棋,也不失为一种简明的选择。
“唉。。。我一直认为,在围棋比赛中,“缓手”是最可怕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缓手”甚至比“恶手”更可怕。这是因为,“缓手”是会传染的,“缓手”从来不会单独出现。在一盘棋中,你只要下了一步“缓”手,那么你的“缓手”就会源源不断。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比赛,看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听了李小强的话以后,很多人都陷入了沉思。到了这个时候,仿佛也是为了验证李小强的话。本场比赛的最后一张棋谱传了出来,由于在比赛的最后关头。常韧圣的缓手频发,在最后时刻被杨似海三段逆转。
这样一来,杨三段就和原先历史中的一样。他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他将成为擂台赛的中方先锋。
李小强静静看着刚刚走出对局室的常韧圣。却找不到什么安慰他的话。
“唉,这一关,你是一定要过的。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关口,别人是帮不上什么忙的。必须依靠自己单独闯过去。。。当然,也许她以后可以帮上你的忙。”
很显然,李小强说的“她”,就是未来的常夫人,由于“天元赛”马上就要开始。她也来到了申城的赛场。
“大常,走走走,跟我去一个地方。我有些事情需要找你帮忙。。。对了,小猪你们几个,反正你们现在也没什么事了,就跟我一块过去吧。”
既然无法用语言安慰常韧圣,那就帮他找点事做。希望借此转移他的痛苦。这可能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老大,我们这是要去什么地方?对了,你还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这么多人帮忙?”
“少废话,到了那里你不就知道了。我事先提醒你们,我的这件事情,可是非常重要的喔,你们到时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帮助我才行。。。”
李小强说的事,其实就是几年前和方老约好的那件事。由于刚刚受到日本山田记者的“刺激”。李小强现在决定,有很多的事情,现在不能拖下去了。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做起。李小强心想,整理中国围棋古籍的事,既然别人不做,那就我来做吧。
但是,李小强又有什么事情,需要常韧圣他们帮忙呢?
273。第273章 读棋
“什么?你让我们打这些古谱?不仅要认真打,打完之后,每个人还要写出一篇“读后感”。我说老大,你这是什么意思?”
要说起来,李小强在中国围棋“八骏”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这些小棋手也算是自小“背井离乡”,在国少队这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大家年龄相仿,并处在围棋界那个相当狭小的圈子里。自然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李小强对于其他人来说,更算得上是最具体的追赶目标和学习榜样。亲近感加榜样,有了这两点,李小强的“威望”想不高都不行。
至少到目前为止,李小强的话,其他人还是很愿意听的。
当然,这帮棋童都是些高智商的家伙。他们单纯是单纯,但涉及到和围棋有关的问题,没有一个人好忽悠。
这次李小强把“八骏”聚拢到一块,他的目的,其实就是想免费使用劳动力。更准确的说,李小强有“剥削童工”的嫌疑。
在两年前,李小强和申城的方老就约好:想把中国的围棋古谱整理一下。两个人选择的重点,就是明清时代的围棋。因为在两个人看来,这一段的围棋史很有意思。从明代的围棋三大派到后来中古棋最高峰,再到后来中古棋的没落。如果能精准把握其中的脉络,那绝对是一副波澜壮阔的画面。其他不敢说,里面的故事至少很好玩。
两人说是说“合作”,其实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由人家方老一个人在做的。从各种各样的考证工作,到鉴别各种资料的真伪,再到最后文字工作的形成。其实都是由人家方老一个人在完成。当然,既然说是“合作”,那李小强总是要做一点事的。
他承担的唯一工作,就是“读棋”。
要研究一个时代围棋的历史。那么研究这个时代的棋谱,当然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像日本人做的那样,例如他们说“玄妙道策”,那么怎么个玄妙法呢?光用嘴巴吹是不行的。这就必须有现代的高手去“读”他们的棋,去研究他们的棋谱。去尽量真实还原他们对局时候的思路和想法。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告诉普通棋迷,他的棋为什么称之为“玄妙”。
可以这样认为,这种“读棋”工作,是研究围棋历史的核心。你下的结论能不能让人信服,就看你“读棋”读到什么程度。稍微一不小心,很容易就贻笑大方。
“读棋”的工作,说起来好像非常简单。在很多人看来,所谓“读棋”,不就是研究棋谱吗?像李小强这样的职业棋手,除了正式比赛之外,在平时的训练中,“打谱”不就是最常见的训练方法之一吗?要精读一张棋谱,无非就是仔细一点,深入一点,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实际上,想真正读懂一张棋谱,特别是想通过“读棋”来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想法,远比想象中的困难得多。
“。。。可是有时候,也会漫不经心地翻开杂志,扫一眼开篇的对局解说,这一扫可不要紧,是正经的人材在解说我的围棋,文章也是正经的人材执笔。像“坚忍”之类奇妙的形容词确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解说内容的幼稚,不能说有什么错误,可是对棋手殚精竭力的地方只字不提。。。”
“。。。赵棋圣这一着有问题,致使形势转危,”看到这样的记叙。真可谓吓一跟头,形势怎么就转危了呢?真想说,那么咱俩接着下。。。”
以上这两段话,是日本赵治勋先生的一次“吐槽”。他所说的问题,其实就反应了“读棋”之难。对于现代棋手尚且如此,面对古代的棋谱就更不用说了。
由于无法和他们直接交流,因此无法了解他们在对局时候的真实想法。这样在研究他们棋谱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偏差。要么是“解读不到”,要么就是“过度解读”。这样一来,想要做的真正的公平和客观,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世对中古棋的评价千差万别。高的说是“名人级别,相当了不起的水准”。低的呢,认为古代棋圣也就业余高段水平。连业余顶尖都达不到。
说实话,当一位棋手看其他人的棋谱,“过度解读”的情况可能有,但更多的,可能还是“解读不到”吧?就像赵治勋先生说的那样的:“对棋手殚精竭力的地方只字不提。。。”
陈超越九段在解读“当湖十局”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要说陈九段也算是一位著名的“崇古派”了,他对范西屏和施襄夏两位棋圣,那是相当钦佩和推崇的。当然,他在解说“当湖十局”的时候,立场还是比较客观。该批评的地方照样批评。
在某一局中,他就曾经对两位棋圣的某步具体招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应该下一步“跨断”,如果实战中下出这步棋,那么马上就可以获得优势。为了论证自己的意见,陈九段当然要配备大量的参考图,以说明自己推荐这步“跨断”的可行性。
可是对于陈九段的这个意见,有另外一个著名的“崇古派”不同意了。这就是国家队的罗教练。在那个时候,罗教练其实也没有去认真研究这盘棋局。他的逻辑非常简单,也非常有趣。他只是单纯的认为:陈九段推荐的那步“跨度”,应该是不难想到的啊。只要到了一定的围棋水平,有了所谓“职业的感觉”。那么很容易就能看到那步“跨度”。假设说一位棋手忽略了这步棋,那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棋圣也是人,在实战中下错1;2步棋,那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可问题出来了,罗教练认为对局双方都是高手啊,要说一位高手没看到,那很有可能。但从实战的进程中,好像两位棋手都没看到那个普通的手段。这就有点反常了,这样的概率太低。。。
罗教练当时也没有说什么,他只是把自己的迷惑告诉了陈九段。并且建议陈九段“再看看”。陈九段听了罗教练的话以后,还真的跑去“再看看”。等陈九段重新研究一遍,他的冷汗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