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战国做皇帝-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赞同平阳君之议,大军十万想拿下上党,我看无此可能”那上卿虞卿顺着平阳君赵豹的话头说道。本以为邦交大才的他,前些日子的赵国大邦交却没他的份,这让他心头甚为不忿。听平阳君赵豹说得入情入理,急于表现的他,赶紧随声附和着。
“老臣以为平阳君之言,老成谋国,我大赵当妥善应对为上”老国尉许历,稍稍思索后沉声附和道。他倒不是在拍平阳君的马屁,曾跟随着马服君赵奢立下汗马功劳的他,也没有拍平阳君马屁的必要。
“不知王叔以为何如?”少年赵王丹向平原君赵胜的席位微微探着身子,心下犹自惊惧不已地问道。在少年赵王丹看来,这满朝的文武之中,最值得信赖的就是平原君赵胜和大将军赵括了恶,他看着平原君欲言又止的模样,这下忙开口发问。
平原君赵胜理了理那浓密的长须,接着将长须顺手一甩,拱手言道:“我王,老臣以为还需先听听赵括大将军的谋划,不知,大将军意下如何?”
这些日子和大将军赵括一起谋划大有为之邦交,赵国可谓是连战连捷,平原君赵胜这是尝到了甜头。对赵括料敌机先之才,平原君赵胜已是佩服不已。私下里,他以为这等才干,只有用天赋之才才能解释得通。于是,平原君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向了天赋奇才的赵括那头。
“赵括,秦军来袭。。。。。。”赵王丹突然停下了问话,因为他突然发现那大将军赵括,居然眯着眼睛一副入定的模样,那棱角分明的面庞上露着一丝淡淡的笑意,分明便是在这大朝堂上睡着了。
“赵括,醒来”少年赵王丹有些怒了,他们啪地一声拍向王案,向赵括厉声高呼。
赵王丹见自己心头的定海神针——大将军赵括居然在如此要命的时刻、就这么漫不经心地睡着了,他愤怒之余,心头涌起一股怪异的感觉。赵王丹心想:往日这大将军赵括,在朝堂上可是咄咄逼人,言辞锋利如同无厚之刃,517Ζ今日他这是怎么了。
“哦——我王,那秦国又发兵了?”赵括打了个哈欠,摇晃着脑袋张开了朦胧的睡眼,如同大梦初醒一般向赵王丹问道。其实,大将军赵括心底明白得如同明镜一般,刚才几位重臣的发言他早已预料到了。
赵括本想再等等,一来他不想在和平阳君赵豹发生正面冲突,毕竟都是同殿为臣的王室宗亲;二来,他是想等着重臣们都议得差不多了,他再一举推翻原定的论调,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强烈刺激赵王丹和各位重臣,让他们迅速地接受自己的论调。
赵括没想到朝会刚开始不久,那平原君赵胜便将他放到了火山顶上。
“咳咳——”大将军赵括清亮地咳嗽了两声,清了清嗓子,迅速地起身离席,走到大殿中央向赵王丹拱手言道:“我王,方才众臣之论,赵括以为,其实不然”
赵括此话一出,满朝堂中顿时安静了下来,数十道目光齐齐地超着大殿正中昂身而立的赵括望去,似乎想看出这天赋奇才的大将军,到底又有何惊人的论调。方才平阳君赵豹之言,重臣们都觉得并无错漏,他们都觉得赵括这年轻人此番是有些孟浪了。
“我王,列位臣工,试想若是贼人远远地手持利刃杀来,我等可会引颈就戮?”大将军赵括并未直入正题,而是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循循善诱地问道。
眼见重臣们齐齐摇头之后,大将军赵括又朗声道:“若是贼人藏利刃于袖中,就在此刻想我等逼来,我等以为不过是拳脚相加,轻视了这贼人,而被一击刺死,岂不悲哉?”
“什么刹那间,满朝的文武重臣们一片哗然,一道道的狐疑的目光,在赵括那坚毅的面庞上扫来扫去。
在他们看来,虽说秦赵大决已经不可避免,但是那种危险应该在数年之后,而不是赵国合纵之势初成之今日。秦国就是那将利刃藏在袖中的贼人?他们觉得有些太过突然了。
只有位列重臣之首的平原君赵胜,听得是心头一寒,手下猛地收紧,一根油光水滑的长须硬生生被拽了下来。有些吃痛的平原君捏着一缕断须,丝丝地吸着冷气。两种放出两道闪烁的光芒,猛地扫向了大殿正中的少年大将军赵括。
就在这时,大将军赵括昂昂之声响起,偌大的大殿中顷刻间又安静了下来。
“我王可曾记得,赵括曾言道秦赵大决不可幸免。我赵国愿意等,但那狼子野心的秦昭王、应侯范雎、屠夫白起却是等不及了”
“秦国远交近攻之策,施行已有数年,可谓硕果累累。而眼下,我大赵出长策大谋欲图振兴,助韩国守上党令那暴秦近攻受阻;结盟韩、魏、齐令那远交之谋化作泡影。可以说我大赵之崛起,遏制了秦国之长策大谋,那秦国岂能善罢甘休,而坐视我赵国之振兴?”
“若再等些时日,我大赵联合燕、楚成六国合纵之势,那秦国再想大举东出,又谈何容易?”
“我王,列位臣工,赵国振兴如同新芽之嫩苗,赵括以为秦国欲打破我大赵崛起之苗头,此时大举东出与我赵国决战,正是大好的时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那秦昭王、那应侯范雎,那屠夫白起谋划已久,正袖藏利刃,聚拢数十万大军,徐徐向上党逼来。我大赵切不可自欺欺人,妄图和暴秦媾和。唯有以战止战,打消那秦军嚣张的气焰,打出我大赵崛起之气运,方为王道,方为正途,方为重振赵国声威之英明决策”
“我大赵现有明君强臣,坐拥雄师数十万。当此之时,当下定决心与那秦军大决一场,打出我赵国骑射劲卒的威风来,打得那秦国败回陇西蛮荒之地”
大将军赵括一席话,如大河之浪一般,一浪高过一浪;有层层深入,步步推理,有理有据。听着赵括昂昂的声音,满朝的文武重臣们一个个陷入了沉思,即使那平阳君赵豹,此时也收去了对赵括的怒容。
大将军话音刚落,偌大的朝堂又恢复了沉静。
“进一步辉煌灿烂,退一步则万丈深渊”少年赵王丹听得是时而胆战心惊,时而热血沸腾,那稍显稚嫩的面庞更是忽红忽白,直到大将军赵括一席话慷慨讲完,赵王丹攥紧的手心里已经满是汗水。
“彩彩——”却是大将军乐乘率先朗声大赞,他对着大将军赵括竖起大拇指,朗声道,“好胆色,好气魄,这才是我大赵骑射劲卒之威风”
紧接着,平原君赵胜朗声开口道:“老臣以为,大将军赵括之言才是振兴我大赵之正途,我赵国君臣当切记,决不可畏战”
这平原君赵胜,虽无秦国应侯范雎那等惊天之大才,但是其养士三千、战国四公子的大名也不是白来的。善于纳谏、谋定而后动便是这平原君赵胜两项最大的长处了。
方才赵括漏*点大言之时,平原君越听越是心惊,再想想这些年来,赵括预言的一切竟然桩桩件件成了现实,他的直觉刹那间占了上风,那心头拘泥顽固的念头早已被抛在脑后。待到赵括话音顿住,心头灵光一闪的平原君已经确信深信:这天赋之才的预言,没错
见平原君赵胜已经做出论断,满朝的文武重臣们纷纷随声附和,当然这些附和声中,有些事碍于平原君之威名,如平阳君赵豹之辈;有些则是真心地信服了大将军赵括之言,如大将军乐乘之流。
便在群臣的随声附和声中,少年赵王丹颤抖的声音响起:“大将军。。。。。。赵括,且说我大赵当。。。。。。如何?”
大将军赵括闻言,高高拱起双手,气定神闲地对赵王丹朗声言道:“增兵上党,力行合纵,血战暴秦”
“善”少年赵王丹被赵括那山岳般沉稳的其实感染了,他终于鼓起了心头的一丝豪气,对赵括昂声赞道。听到听到大将军赵括一番滔滔不绝的分析,再想想王叔平原君赵胜的诤言,这少年赵王不得不拿出些赵氏的血性了
见赵王丹、平原君这赵国两位最高当权者已经拍了板,当下殿中的重臣们再无异议。在大将军赵括和平原君赵胜的提议下,赵王丹当即定下了两路部署。
平原君赵胜统领一路,全力连结六国合纵,使楚、燕两国尽快与赵国结盟,为赵国结来强援的同时,一举对秦国形成天下共讨之的声势。
另一路增兵十万大军,由大将军赵括统领,兼程赶赴上党,使赵军对秦军保持优势一倍的兵力。待大战爆发,便对那秦军形成势如破竹之势。
第两百五十二章 援军十万
第两百五十二章 援军十万
第两百五十二章援军十万
(诚挚感谢书友“我会飞啊的慷慨打赏~~本书的第一个大**就要到了,且看小生将精彩的故事慢慢道来~~)
驰援上党的决策一定,连日来醉意朦胧、睡眼惺忪的大将军赵括,便是陡然一震,顷刻间变得雷厉风行起来。随着大将军赵括将一道道军令发下,邯郸周边城池的军队、粮草辎重等等源源不断地向邯郸——这赵国都城集结而来。
听闻大将军赵括将驰援上党的守军,御林军大营顿时沸腾起来,那飞骑营千夫长苗邦、劲步营千夫长申阳、猛虎营千夫长陈不群一个个满腔热血地向大将军赵括慨然请战,其言辞之诚挚热切模样,恨不得插上翅膀一夜之间飞到上党,将那凶猛来袭的秦军杀他个落花流水。
“哼”面对着热情高涨的御林军心腹爱将,大将军赵括却罕见地冷肃起来,他冲着几位心腹爱将怒喝道:“都给我滚回大营去,谁敢懈怠本将军的训练计划,谁敢再扰乱军,本将军将军法从事”
“大将军——”
“大将军——”
听大将军赵括竟然如此说法,御林军的几位千夫长齐齐喊了一声,见赵括面色寒冷如冰,便慢慢沉寂了下来。大将军赵括此言一出,他们一个个如同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们虽然不敢再请战,但是心下却有些不甚明白:大将军并非怯战之辈,当此国家危难之时,大将军赵括却为何不给他们这支赵军中的精锐一展威力的机会?
“诸位爱将,稍安勿躁”就在这邯郸城外临时扎就的赵军大营中,大将军赵括冷冷地一笑,收起了那板着的面孔,招呼着各位心腹爱将坐下,让他们一个个将头脑冷静下来。
“本将此番驰援上党,我御林军暂且按兵不动。。。。。。”随后大将军赵括便将其中的缘由一一到来,听得苗邦、陈不群、申阳等人渐渐变得神色肃然,连连吸着冷气心想:还是大将军谋虑深远,方才自己几个真是孟浪了。
对这千夫长苗邦、陈不群、申阳等几位心腹爱将,大将军赵括向来是推心置腹,他不喜欢玩那一言堂,而是崇尚打开天窗说亮话,每每有重大决策,都要头脑风暴一番。为的就是减少错误发生的几率,同时将御林军的核心决策层牢牢地拧成一股绳。决策一出,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说此事,关乎御林军的军心斗志,大将军赵括当然不敢马虎。
此时,秦国大军来袭,上党防线危机,大将军赵括宁愿调动其余各处大营之赵国常备军,却不让就在邯郸城外扎营的御林军安之若素。这并不代表着大将军赵括心疼苦心经营的御林军,特意让其按兵不动,而是此时尚不是御林军出动之最佳时机。
审时度势方为真英雄。在这场让人热血沸腾、激动得为之窒息的秦赵大决之中,穿越两千余年历史迷雾的大将军赵括,难能可贵地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其列出御林军暂不可出的原因有四。
一者,秦赵大决之战才刚刚拉开序幕,御林军出战时机未到。且看此时,秦赵两国囤重兵于上党之地,那秦军已有大军十万,赵军算上赵括临时征发的援军则已满二十万,赵军倍于秦军,仍在苦苦的对持阶段。
那上党防线的形势还不明朗,暴秦屠夫白起的后续部队还远远没有到来,秦军的粮草还在加紧运输,那野王十余个粮草大仓,也刚刚填了一小半而已。这些秦军、这些粮草,大将军赵括还真的看不到眼里。
二者,眼下赵军之最高指挥权尚不再大将军赵括的手中。此时,若是十万御林军出动,当如何作战、如何铺排?眼下赵军的统帅是上将军廉颇,而不是赵括。这御林军到底是归廉颇统帅,还是大将军赵括不受束缚地亲自指挥。
这是核心的指挥权问题。若来日御林军真的出战,在这个问题上,大将军赵括绝不会让步。不是赵括不想为他们做嫁衣,而是赵括深信只有自己才能将这御林军之战斗力发挥到淋漓尽致。赵括不想因一时的冲动或退让,而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
三者,这御林军成立的本意,乃为拱卫赵国王室之军,真因为如此才得到了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赵王丹)两代赵王的倾力扶持。此时那秦军隆隆杀来,可以说赵国已是岌岌可危,甚至国都邯郸都收到了秦军的威压。当此之时,正是御林军效死命守卫邯郸、拱卫赵国王室的时候,怎可轻易调离邯郸大营。
试想,即使大将军赵括愿意御林军出征,那赵王丹、平原君赵胜等王室宗亲中的一班核心人物,岂能不另有想法。这种无端的猜疑与龃龉,也正是大将军赵括所要尽力避免的。
四者,在大将军赵括的谋划中,这支所向披靡、自成军以来无一败绩的铁军,乃是秦赵大决之战的一支奇兵。御林军要么不出,只要出战那是务须战则必胜,十万当如一把锋锐无匹的尖刀直插秦军的心脏,彻底战胜秦军、摧毁秦军的战斗意志。而不仅仅是一城一地之得失。此时,相持出现端倪,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听了大将军赵括的解释,御林军的那帮心腹爱将们这才将心头的疑虑一扫而空。他们认识到他们的大将军还是那无所畏惧的大将军,他们在大将军心目中还是那支战无不胜的铁军。
“我等谨遵大将军号令”于是千夫长苗邦、陈不群、申阳齐声应诺,当下不敢再做耽搁,赶紧告辞上马,飞速往御林军大营而去,大战在即,御林军临阵磨枪之作训规划想要完成,非要脱层皮不可。
大将军赵括刚才说得很明白,御林军的军演训练那可是写成了大纲的,若是被大将军发现偷懒,那如冬日钢铁一般冷硬的军纪,可不是闹着玩的。
送走千夫长苗邦等一班心腹爱将后,赵括立即投入到大军调集的繁重军务之中。天赋奇才的大将军赵括果然名不虚传,仅仅用了三日时间,便调齐了步骑十万大军,其中步兵约九万五千,骑兵近五千。十万大军聚齐后,大将军赵括一声令下,便浩浩荡荡往太行山滏口陉杀去。
在大将军赵括的催促下,十万大军加足马力,昼行夜伏地飞速行进,旬日之间,十万十万驰援大军便抵达了上党郡治所——壶关城外的赵国大军营地。
见到大将军赵括率领十万大军来援,坐镇上党的上将军廉颇大是振作,他立即号令中军司马发令升帐,在行辕会聚诸将。待众将领聚齐之后,廉颇忙神色肃然下达整备上党防线、力抗秦军之军令。
上将军廉颇勇武果决且沉稳持重,他进驻上党三个多月,已经带着军中将领们跑完了全部十九座关隘要塞,踏勘了所有山川重地,方对韩国留下的上党郡的一山一水,可谓是了如指掌,闭上眼睛都能想出个大概模样来。
大将军赵括昂然立身在行辕中军大帐中,耐心地听着廉颇布防,心下隐隐透露出一丝赞许之意。他心想:这老将廉颇果然名不虚传,一道道防线守住要害恰似钢铁营垒一般,定让那来犯的秦军吃些苦头,付出血的代价。
但是,再想想那历史上赵军苦于防守、损失惨重,大将军赵括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一刻他的理性理性战胜了感性,他心头的热血顿时变得一派冰寒。赵括在心头默念道:“不好若真是这般一力死守,难不成了对峙之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