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妻乃上将军 >

第114章

妻乃上将军-第114章

小说: 妻乃上将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在长安叛军自以为得意的同时,谢安下令全军上下十五万人聚雪成冰,在一夜时间,便在长安城东面二十里外的空旷之地,建立了一座周回足足有三十余里地的冰雪之城。

当十月二十二rì的初阳冉冉升起时,长安城内叛军目瞪口呆地发现,在长安东侧的远处,不知何时竟出现了一座在冬阳下闪耀着冰雪独有银辉的城池。

叹为观止!

如有神助!

这不用木头、砖石竟然也能建城?

谢安以自己麾下大军的实际行动清楚告知长安城上的叛军,能!

值得一提的是,当这座冰雪之城竣工初期,西征周军中有些将士很是怀疑,怀疑那些由冰雪所建造的屋是否能够居住,毕竟在他们看来,那些屋都是由寒冷刺骨的冰雪所造,人要是住在里面,那还不得冻死?

但出于他们意料的是,当他们钻入那些冰屋中时,却意外地发现,那些冰屋内部要比外面暖和得多,尤其是当铺上了一层干草后。

正如长孙湘雨所言,叛军错过了最佳的进攻机会,倘若叛军能够冒着寒冷刺骨的西北风与周军交战,那么,周军势必会损伤惨重,但是很可惜的,他们错过了这次机会。

当然,这并不能说叛军的策略就不正确,从常理而言,任何一位将领都会选择暂不出兵,让周军饱受寒风之苦,叛军唯一的疏忽就是,他们没有想到周军在没有木料的情况下,竟然还能在一夜之间建立营寨。

无关乎智慧的高低,仅仅只是见识的差距,见识决定一个人在判断某些事物时的正确性与可能性。

可话说回来,即便是有着谢安这等超越这个时代的主意,可眼下的处境对周军而言,依然是极为不利。

首当其冲便是天气的问题,尽管只是十月底,但是天气却比谢安想象的还要寒冷,那夹带着冰晶的寒风吹在脸上,犹如刀刮一般,隐隐作痛。

在这种情况下攻打长安,几乎等同于找死。

而更糟糕的是,西征周军几乎没有什么能够用来御寒的衣物,尽管谢安在一个半月前便以李寿安平大将军的名义向朝廷索要大批棉衣,但是至今,朝廷方面依然未有任何动静。

可想而知,显然是太李炜在这件事上故意拖沓。

满打满算,此刻十五万周军内所拥有的棉衣数量,仅仅只有万余,而且这还是欧鹏、步白、郑浩等人在得知前线的情况后,火速从汉关一带输运过来的。

十五万士卒,万余棉衣,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一个什的士卒,甚至无法拥有一件棉衣!

再说得清楚些,尽管周军多达十五万,但是能用在刀刃上的,却几乎只有一万余,其余的十四万士卒,平时只能缩在帐篷或者冰屋中,一旦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天气中,便会被冻伤心肺。

这也是谢安为何几度将换防的时间从两个时辰缩减至半个时辰的原因所在,毕竟,仅仅穿着单薄的衣物,周军将士几乎无法在寒冷下站立半个时辰,好在周军有十五万人,一班班倒过来,倒也不成问题。

其次就是食物问题,不得不说,周军十五万,再加上两万几乎已投降周军的叛军俘虏,这多达十七万人的口粮,每rì消耗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满打满算,军中的粮食也只能维持不到半月。

尽管苏信等人的话提醒了谢安,使得谢安想到分出一部分人去附近的山林打猎,毕竟谢安知道,动物在深秋前,便会替自己准备储备的粮食,例如松鼠等等,可话说回来,那能有多少?

说句不客气的话,就算将附近那些山林整个翻得底朝天,恐怕也不足这十七万人几rì的消耗。

当然了,总比没有好。

而继粮食之后,摆在谢安面前的最大问题时,他没有足够的林木在打造攻城器械,距离周军营寨最近的山林,也有十余里远。

如何将十余里远的林木运至军营,这便是谢安眼下最头疼的问题。

尽管从长孙湘雨口中证实,长安叛军内有一些有心投降周军的内应,这些人会在周军大举进攻长安时打开城门,可那又如何?

将所有的期望都放在那些不知是真降还是诈降的叛军将领身上?

显然不可能!

归根到底,那些有意投降周军的叛将,充其量也只是锦上添花,起不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换而言之,谢安必须想到一个好主意,将十余里外的砍伐,运至军营,打造成井阑、云梯、冲车等攻城所用器械。

可怎么做呢?

在帐内望着手中的行军图,谢安陷入了沉思。

第四十三章攻城前夕

——大周弘武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长安——在高达十余丈的长安城东城楼上,叛将秦维与康成登高眺望着西征周军的营寨,那座在冬阳下烁烁放光的冰雪之城。

“城外周军有何动静么?”

伴随着一句问话,叛军之首王褒大模大样地走了过来。

此入看似三四十岁,体型臃肿、大腹便便,显然这些年来没少养尊处优。

望着王褒那一身黑绸蟒服,城墙之上似马聃、吴兴等不少叛将,不约而同地皱了皱眉。

要知道,大周以水德立国,传说中能够行云布雨的黑鳞水龙乃大周皇室象征,那岂是普通入能够穿戴在身的?

不过一想到这王褒半年前曾鼓捣着自封为西凉王,众将倒也是见怪不怪了。

“末将等参见西凉王!”

以秦维、康成为首,城墙上的叛军将领叩拜于地。

“唔!”王褒满意地点了点头,负背双手大模大样走到城墙边,眺望着二十里外那座令城内叛军叹为观止的冰雪之城,良久,摇头说道,“真是想不到,本王已叫入伐尽长安附近山林,可周军却依然能够建立营寨……”

或许是看出了王褒心中的不安,秦维抱拳说道,“西凉王且放心,就算周军投机取巧,用冰土、积雪建立营寨,得一时苟安,然而我长安依1日是稳如泰山!”

“当真?”王褒的语气,看得出来并不是很自信。

见此,秦维自信一笑,抱拳说道,“西凉王且看,我军此前已伐尽长安附近山林,周军没有足够的木料,如何打造攻城器械?只要我等小心谨慎,防备周军故技重施,以攻潼关之方法取我长安,待得明年春暖花开、冰雪消融,彼所建冰城自然倒塌,兼之粮草用尽,周军必然退走,介时,我十六万大军随后掩杀,势必能重创周军,一振我西凉军威势!”

“唔……”王褒闻言微微点了点头,正要说话,忽然眼神一凛,望着遥远处皱眉说道,“周军……当真无法得到足够的木料么?”

“唔?”秦维愣了愣,顺着王褒的视线望城外远处望去,继而面色大变,只见在遥远的周军冰城内一角,竞然不知何时累积了大量的木料,堆积如山。

“这不可能!”康成失声说道,“就算是最近的山林,距离周军那座冰城也有十余里,周军如何能这般轻易地将该地的木材运往营地?”正说着,他忽然面色微变,眯着眼睛望着周军冰城方向,因为他发现,十几名士卒正运输着数十根木头,缓缓在雪地里滑行……而与此同时,就在长安城上叛军为自己的所见所闻而感到震惊时,苏信与唐皓等陪同着谢安、李寿二入,站在冰城东门附近,笑呵呵地望着远处那辆怪模怪样的马车,望着它越来越近……与世间其余马车不同,这辆马车没有车轮,与其说是马车,倒更像是另外一种交通工具,一种专门用在雪地里工具,雪橇车。

望着那辆足足堆积有数十根木料的雪橇车,唐皓忍不住笑着说道,“末将对大入是越来越佩服了……末将第一次瞧见,马车没有车轮竞然也能行驶……”

“是雪橇车!”苏信在一旁更正道。

唐皓连连点头,笑着说道,“对对对,雪橇车!——得此奇物,十余里路程转眼便至,如此看来,反倒是在院方树林伐木的将士较为辛苦……”

“呵呵!”谢安微微一笑,笑眯眯地望着那辆雪橇车在驶入冰城后,缓缓停在一角,继而,十几名坐在数十根木料之上的士卒跳了下来,招呼着早已着在此等候多时的同伴。

在谢安、李寿、苏信、唐皓等入的注视下,上百周军士卒挽起袖子,将雪橇车上的木料都卸了下来,堆积在冰城内一角。

卸完木料之后,那十余名士卒站回雪橇车,驱使着拉车的十余匹战马掉转方向,再次朝着远方树林的方向而去。

“唔?”好似是注意到了什么,李寿微微皱了皱眉,指着那十余匹战马的马蹄处,问道,“谢安,那些马儿马蹄处所绑着的,是千草么?”

“对!”谢安点了点头。

“为何要绑着千草?”

“增加摩擦力o阿,免得那些马在运输过程中,在雪地里打滑……”

“……”瞥了一眼谢安,李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抬头望向远处的李景。

只见李景正站在一片空旷之地,指挥着附近的周军士卒。

“手脚都利索些,将这些木料的枝杈都砍下来!大入吩咐了,圆木拖至城西,树枝则堆积于城中……”

正说着,东门附近又是一辆雪橇车装载着满满的木料缓缓驶入,见此,李景连忙招呼道,“快快快,将这些枝杈拖走,你们几个,挪开位置……你等去搬卸木料!”

伴随着李景一声又一声的呼喝,附近那成百上千的周军将士忙地不可开交。

有的将士负责搬卸木材;有的将士负责除去木头上的枝杈、将其打磨成圆木;有的将士则负责将这些圆木拖至城西,叫该地的士卒用其打造井阑、冲车等攻城器械;有的将士则负责将那些打磨下来树枝树叶、以及建造攻城器械过程中锯下来的边角料运往冰城内各处,作为燃木生火的材料。

仿佛,整个冰城就是一座巨大的流水线工厂,这边运输原料,那边出产成品,颇为秩序。

在城东逗留了一下,谢安转头对身旁的李寿说道,“去城西看看吧!——不知攻城器械准备地如何!”

“唔!”李寿点了点头。

如此,一行入又来到了城东,而此时,刘奕、齐郝、乌彭、费国等入亦在城西忙得不可开交,将士卒拖运过来的圆木用斧子削成合适的尺寸、大小,用以打造井阑、冲车等攻城器械。

或许是注意到了谢安、李寿等一行入走了过来,众将放下手头的作业,围了过来。

环视了一眼四周,谢安问道,“造地如何了?”

刘奕抱了抱拳,说道,“启禀大入,由于时间不足,眼下尚未有一架井阑完工,不过冲车已造好二十余辆,算算,差不多也够用了……”

谢安闻言皱了皱眉,问道,“何以井阑的作业进展这般缓慢?”

“大入忘了?”齐郝抱了抱拳,苦笑说道,“大入命我等增扩井阑的大小,规定要与长安城墙一般高,而且井阑内部的构造,大入也曾一一吩咐过,叫我等按图纸建造,是故……”

“哦,对对对!”谢安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

李寿闻言一愣,诧异问道,“图纸?”

见此,乌彭便取过图纸来,递给李寿。

李寿接过图纸,粗粗一观,一脸错愕地说道,“这是井阑?本王怎么感觉……不太对o阿,这是什么?”

谢安瞥了一眼,解释道,“这是木板!”

“……”李寿默然无语地望着谢安,半响后,没好气说道,“本王当然知道这是木板!——本王问的是,这是做什么用的!”

“吼什么吼,是你自己没问清楚!”撇了撇嘴,谢安走了过去,右手指着李寿手中的图纸,解释道,“你看,这个井阑是双通道的,这一条,是给弓弩手所用的,从这里,这里,可以到这里,也就是井阑的顶部,这相当于就是一处碉堡……碉堡懂吧?箭垛,明白了吧?弓弩手站在这个位置,可以用以压制长安城墙的弓手……”

“那另外这一条呢?”

“另外这一条,就是为攻城的将士所设的!”舔了舔嘴唇,谢安一面在图纸上指指点点,一面说道,“你看,当井阑靠近城墙时,士卒们可以用绳索将这块极厚的木板拉起来,挂在城墙上,作为连接城墙与井阑的通道,这样一来,攻长安时,我军在城下的将士,便能经这条通道,直达长安城墙之上……当将士们在井阑内部时,可以不受敌军箭矢的威胁,比起暴露在敌军眼皮底下,用云梯这等落后的方式攻城,效果要好得多……总之,这架井阑的另一个用途,就是一个螺旋向上的楼梯,可以让我军将士经这条通道直达城墙,明白了吧?”

李寿闻言点了点头,思忖着说道,“好倒是好,只不过……若是敌军堵住这条通道么?那不就是你与长孙军师所说的,短时间内营造出的以多打少的局面么?”

“想什么呢!”谢安翻了翻白眼,没好气地说道,“当然不会只有一架了,否则能起什么作用?你想想看,攻城之日,数十架、上百架井阑同时挂住长安城墙,让我军将士源源不断涌上城墙……”

“倘若叛军用火攻,如何应对?”

“那还不简单?攻城前一夜在井阑外侧倒一些水,一夜寒风吹拂下来,井阑外侧结成厚厚冰块,别说火箭,就算叛军将整罐火油都浇在上面,怕也不见得会起火!”

“这样……”李寿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忽而又问道,“可若是叛军想方设法弄翻井阑呢?”

谢安无语地望了一眼李寿,没好气说道,“没看到这井阑上窄下宽么?底盘周回足足有四、五十丈,推得倒么?”

“四、五十丈?”李寿闻言咋舌,难以置信说道,“那还不得重达千万斤?这等庞然大物,你打算弄到长安去?——此地距长安,可是有二十余里呢!”

“不不不,”谢安摆了摆手指,指着图纸说道,“你看,这些井阑外壁的木板,包括里面的做楼梯做的木板通道,都是可以卸下来的,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分批将这些运到长安城下,然后在长安将其组装,别看这井阑架子大,可一旦卸下了上面装载的木板,这一个空架子,充其量也只有千余斤,别忘了,千余斤的木料,十几匹马不照样拉得动么?”

“你是说……”回想起自己方才在城西所看到的那一幕,李寿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忽然,他愣了愣,望着谢安惊讶说道,“真是看不出来o阿,你还会设计这种攻城器械?”

谢安闻言苦笑一声,微叹说道,“虽说我也能设计,不过,这并不是我设计的,是她……我猜测吧,她早在潼关时或许就已经画好图纸了,可能还要早……”

李寿愣了愣,继而脸上露出几分释然之色,戏谑说道,“原来是那位眼下依然躺在榻上休养的谢家二夫入……”

话音刚落,周围众将忍不住低声窃笑起来。

“……”没好气地瞪了一眼李寿,谢安深深吸了口气,拍拍手,对众将说道,“好了好了,都站着做什么呢?继续作业,别忘了,留给我等的时间不多了!——都忙起来!”

“诺!”众将抱拳领命,纷纷散去,就连苏信与唐皓也继续忙他们白勺事去了,只剩下谢安与李寿二入。

“诶,”望了一眼费国离去时的背影,李寿用手肘撞了撞谢安,压低声音,不动声色地说道,“他……你还打算重用他?”

“什么?”

“听苏信说的,你昨夜叫了他们几个到帐内喝酒,对吧?”

“对o阿!”

望了望左右,李寿压低说道,“那费国,可是太平军的入!”

“我知道!——那还是我告诉你的!”

“你……你想什么呢?太平军与我大周……”

“行了,寿殿下,寿大爷,不是说了暂时装作什么都不知情么?”拍了拍李寿的肩膀,谢安耸了耸肩,意有所指地说道,“说不准,什么时候还会用到他的身份呢!”说着,他转身朝着军营深处走去“……”李寿皱眉思忖了一下,一回头才发现谢安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