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唐朝当皇帝-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隆基随后眼神一亮,他对这些钱银可是非常感兴趣,甚至杨成就是因为这些钱银才保下了性命的。
“这件事情就全权交由李相国去办吧。”
对于这样的事情,李隆基还是非常信任李林甫的,这也是李林甫为什么一直不倒的原因,就是因为李林甫知道李隆基的心思,能够为皇帝李隆基做事,从来不去反对李隆基。
随后,李林甫又接着说道:“陛下,臣想这件差事继续交由杨成负责,杨成熟悉这些钱粮,等到淮南道的犯官审问完毕之后,令杨成将这些钱银一并押运回长安,杨成是军人,勇武不凡,这些钱粮数目巨大,正好需要一个这样的武将押运。”
李隆基听完之后,也觉得有道理,随后想到如今大唐官员贪腐如此严重,让别人去押运有些不放心了,如果这些人在从中间克扣一些。
虽然李隆基认定杨成也绝对不会少拿,但是杨成将大头上交给他的事情还是令李隆基欢喜不已。
之前的任何一个采访使回朝之后,都没有将一文钱送到李隆基手中,但是这些人到了地方之后,绝对没有少拿,全部都进了他们自己的腰包了,此时杨成将大头给了李隆基,李隆基自然是高兴。
“那就令杨成从速处理淮南道犯官的事情,然后押运这些钱银回到长安。”
李隆基随后说道,在李隆基心中,这些犯官的死活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钱银押运到长安城。
众人一听,也是一阵的心惊,他们没有想到五百多人,还有众多家眷,就这样被皇帝李隆基一下子判了死刑,这样的处决,在大唐立国以来都是没有的。
李适之听了李隆基的话之后,想要说些什么,但是最后还是犹豫了一下,然后还是没有说出口。
李林甫税后接着说道:“启禀陛下,押运如此多的钱银,沿路风险巨大,还望陛下给杨成一个官职,不然恐有意外出现。”
李隆基一听,顿时一愣,他还以为李林甫要说可能有人会从中贪污这些钱银,但是随后一听就感觉不是这个意思。
然后李隆基又一脸震怒地说道:“李相国的意思是说,在大唐的腹地,这些钱粮都不安全吗?”
李隆基已经是侧地愤怒了。
第179章杨大总管
李隆基有种哭笑不得感觉,他此时才真正地意识到他的江山是什么样子。
从淮南道到长安,途径中原地区,这里还不安全,押运的钱粮都可能被劫走,这如何能不让李隆基气愤。
然后李隆基说道:“李相国的意思是说,中原难道还有匪盗存在,这些钱粮的押运也不安全吗?”
李林甫虽然不想说出这些事情,但是经过一番纠结之后,还是说出来了,毕竟如果到时候这些钱银被劫走了,那么他真是有死无生了。
所以,李林甫决定还不如乘早将事情说出来,然后让皇帝给杨成更大权利,这样也可以保证钱粮安全的运到。
身为宰相,李林甫对大唐的情况还是很清楚的,即便是在中原地区,匪盗也都非常的猖獗,尤其是那些游侠们,保不准就对这些钱粮动了心,毕竟是三千多万贯。
况且,最令李林甫忌惮的就是中原门阀的力量,这些士族门阀对李唐可是没有什么忠心,一点他们盯上了这些钱粮,那可就麻烦了。
而且李隆基对于一些暗中的力量也是有一些掌握的,毕竟虽然此时是太平盛世,但是反对李家统治的人也是不少的。
这些人都是一些门阀士族居多,这些门阀士族在地方延续百年之久,甚至一些士族立族的时候,李唐王朝还没有呢,更是有一些士族门阀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
对于这些士族门阀来说,他们已经见惯了天下的更迭,他们只关心的是他们在地方的统治,而不是谁在坐天下,所以这些人也难保不对这些钱粮动心。
要知道这些门阀士族手中的力量如果动用起来,可是非常巨大的,甚至李唐的江山都有可能受到动摇。
此时,李林甫的担心是非常有道理的,随后李隆基也明白过来了,眉头不由地皱了起来。
李隆基知道此时的大唐江山绝对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了,看到淮南道贪腐的如此严重,那么中原也绝对好不到那里去。
况且中原地区士族门阀云集,李家虽然是天下的统治者,但是也没有将这些门阀士族的力量全部铲除,这样会直接动摇李唐的江山。
这些门阀士族的力量已经遍布天下,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绝对不是李家可以动摇的,甚至这些人联合起来,可以直接撼动李唐江山。
当年李家为了夺得江山,最多的时候一天封赏了上千人的官职,跟随李渊打天下的人就那么几个,而且都是陪在李渊身边,打下一个州县来,所任命的官员都是从地方的士族中挑选的,其实就是这个地方的实际统治者。
李隆基的眉头也皱了起来,然后略微思索了一下,随后说道:“那就任命杨成为行军大总管,可以调动沿途州府官吏和府兵,全权负责这些钱粮的押运,务必保证全部安全运到长安城。”
众人一听,顿时一阵的惊愕,这个行军大总管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了,此时已经被节度使取代,但是这个行军大总管更容易被百官接受。
行军大总管用在杨成这样的身份上最合适了,毕竟杨成可是押运钱粮,不可能授予节度使之职,节度使节度一方,杨成这样类似移动行军的押运,更适合行军大总管。
众人惊讶的是,押运三千万贯钱粮,竟然授予了一个行军大总管的头衔,这可是前所未有之事。
但是,百官随后细细想来,也确实如此,毕竟是三千万贯的钱银宝物,还有百万石的粮食,五万石的盐。
李隆基心中有自己的打算,此时他已经从盛世的美梦心中惊醒过来了,心中开始恐惧眼前的这一切。
首先是淮南道贪腐如此之严重,已经完全超出了李隆基的想象。李隆基自信自己有一双识人的眼睛,但是此时看到淮南道没有一个忠义之士,李隆基心中一阵的凄苦和胆寒。
虽然淮南道可能是因为私盐的原因才会如此贪腐泛滥,但是李隆基清楚,这仅仅只是一个原因,太平日久,百官懈怠,钱粮丰盈,贪腐就开始出现。
还有就是刚才触及到的对统治者最为不利的士族门阀,这个问题一直都有,无论是谁做了皇帝,对于这些士族门阀都是没有一点的办法,因为这些统治者起家的时候都得到了这些士族门阀的支持。
等到最后,夺得江山坐了皇位之后,这些皇帝们才意识到士族门阀力量的可怕,但是这些士族门阀曾经支持过他们,而且已经在地方上又得到了他们的任命,一场大乱之后,非但没有受到削弱,反倒是越来越强大。
而且最令李隆基担忧的这些士族门阀的力量,他们背后往往隐藏着惊人的实力,而且这些士族门阀对于李唐的忠诚也不是那么牢靠。
打江山的李家最清楚这些了,他们当初就是得到了这些士族门阀的支持,才会最后夺得江山的。
对于这些士族门阀来说,他们忠诚的是自己的家族,他们对于谁当统治者都不会太在意,甚至如果别人许诺了更多的好处,那么这些人绝对会毫不犹豫地出来支持这个人,然后向李唐江山动手。
李隆基心中有些忧虑,士族门阀的弊端一直都有,这些士族门阀在打天下的时候确实是一个有力的助手,出人出钱。
但是等到夺得了天下之后,这些人的不稳定又成为最大的隐患,于是统治者往往都会赏赐给这些士族门阀更多的好处,这些士族门阀出来之人也都是认命了官职。
李隆基突然感觉到了一阵深深的忧虑,本来还认定可以至少延续百年的李唐江山,此时在李隆基看来是弱不禁风,一招不慎,就可能送入深渊,彻底沦丧。
但是,当看到杨成的忠心之后,李隆基的心看到了希望,他知道杨成虽然彪悍,但是对他李隆基还是忠心耿耿的,也让李隆基得到了一丝安慰。
李隆基知道,历朝历代造反的人中,都是一些士族门阀居多,真正掌握军队的武将反倒安分的多。
此时在李隆基心中,对于杨成的认可已经非常高了,李隆基决定可以重用杨成,这样忠心的臣子,而且还是边军悍将,完全可以沉底收为他自己的人。
李隆基所谓的自己的人,不是指一般对他的忠心的官员,况且这些人虽然表面上对李隆基一片的忠心,但是内心不知道想的是什么。
李隆基心中已经有了对杨成收为自己人的打算了,杨成正值壮年,而且还未婚娶,李隆基决定找一个公主下嫁杨成,这样就可以彻底将杨成收为自己的人,到时候就和李家完全站到一起了。
李隆基看上的是杨成的彪悍和勇武,这才是杨成得到李隆基青睐的直接原因。
李隆基知道,必须要有一些心腹之人,这些人必须要对他忠诚,而且还要有能力,一个饭桶再忠诚,李隆基也绝对不会看上一眼的。
当年李隆基将韦氏剿灭,不是李隆基有多睿智,而是李隆基身边聚集了一批忠心耿耿,而且能力超群之人,这些人能文能武,最后奠定了他的帝王之业。
但是这些年随着天下安宁,还有当年那些忠义之士的老去,李隆基对于心腹的培养也冷淡了不少。
此时,看到李唐江山的危机,李隆基才意识到他身边心腹之人太少了。对于李林甫来说,李隆基此时认为李林甫就是他的一条狗,李隆基很清楚,李林甫只知道迎合他的私心,但是能力有限。
而且李林甫很多时候玩弄的都是一些阴谋,或是排斥异己而已,对于这样的人,李隆基绝地不会将他当做心腹的。
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了,虽然李林甫是宰相,但是这是李隆基给的,在李隆基看来,他明天就可以让李林甫变成乞丐。
在此时的李隆基看来,真正的心腹只有两人,一个是高力士,从小和他一起长大,对李隆基忠诚不二,而且在很多事情上都会提醒李隆基过激的举动。
还有一个就是龙虎军的统领陈玄礼,陈玄礼对他也忠心耿耿,最要的是陈玄礼懂军事谋略,不然李隆基也不会让高力士和陈玄礼统帅禁军。
此时,李隆基再也想不到一个可用之人了,下面的百官中,李林甫有些奸邪,私欲太强了,李隆基只能把它当作一条好用的狗而已。
至于李适之,实在是太老古董了,李隆基更是不会将他当做心腹的,这样的心腹绝对会天天反对你的。
心腹之人就是放心地交待一些事情去做,而且是很重要的事情,甚至是威胁到李唐江山的事情。
此时,李隆基对杨成越想越满意,他知道将杨成收为心腹之人,这样身边就有了一个彪悍的边军将领了,危难时刻完全可以左右天下的。
况且杨成没有根基,不像很多人都是攀附权贵士族,杨成则不同,他是边军出身,在长安没有任何根基,完全可以收到身边来。
李隆基心中也是越来越坚定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身边必须要有几个心腹之人,这些人可以靠得住,他不想做历史上的一些皇帝,最后被权臣和士族们架空,成为傀儡。
此时,李隆基突然有些期待起来了,他任命杨成为行军大总管,不知道杨成押运钱粮回来时,途径中原的时候,会不会出一些意外。
李隆基开始期待杨成到时候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惊喜了,毕竟中原可是士族的天下,那里其实是大唐统治最薄弱的地方。
第180章杨成的情报线
对于长安朝堂上发生的事情,杨成此时还是一无所知,此时的杨成还不知道他已经被任命为行军大总管,专门负责押运抄没的钱银回到长安。
而且李隆基还授予了杨成典狱刑罚之权,全权处理淮南道贪腐官员的事情。
此时,杨成已经彻底成为淮南王了,淮南道的全部官员都已经在杨成的节度之下了。
节度使虽然可以节度一地,但是还没有典狱刑罚之权,除了在军队中使用军法之外,想要在平日查处一州太守的不法之事,完全没有那个权力,只能暂时监押这个太守,然后交由长安的官员查办。
此时,杨成已经掌控了整个淮南道的军政大权了,此时完全可以称为淮南王了。
但是,在李隆基的圣旨还没有到达淮南道之前,杨成心中还不免有些担心,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能不能招来杀身之祸。
但是,随着时日的过去,杨成的心也安稳了不少,此时距离他将密奏送出去已经两个多月了,如果皇帝想要杀他,此时圣旨早就该到了。
此时杀杨成的圣旨没有来,杨成心中也安稳了不少,知道估计事情应该不是那么悲观。
况且杨成可是给皇帝李隆基送上了大礼,杨成估计如此重的厚礼,李隆基绝对禁受不住诱惑,如果是这样,那么杨成知道自己就绝对没有性命之忧了,甚至还是大功一件。
这些时日,圣旨一直没有来,杨成也是没有心思天天等着圣旨的到来,而且杨成已经建立了从长安到扬州府的情报线,长安有什么事情,柳仁清都会第一时间将消息送到杨成这里。
杨成通过一些手段,买通了一个内廷拥书的小吏,这个内廷拥书虽然只是一个小吏,但是却是掌控着最及时的消息。
朝廷百官的密奏和呈于皇帝的奏章,还有朝会决议事情的整理,都是最先由这些内廷拥书开始的,所以他们实际上掌控了朝堂上消息的进入和发出的。
但是这些内廷拥书地位地下,都是一些行书之人,他们没有大才,只是机械地行书制文而已,俸禄也少的可怜。
于是杨成通过一些手段,暗中派人联系买通了一个内廷的拥书,这个拥书看到杨成派去的亲兵出手阔气,顿时大喜。
对于他们这些内廷拥书来说,虽然掌控着朝廷最新的消息,但是没有人注意他们,而且每天都是一些文书之类的差事,也没有油水。
此时,看到杨成的亲兵出手如此阔气,而且只是需要一些消息而已,并且也没有明确是谁的消息,只要是重要的事就可以。
杨成自然是不会将自己的身份暴漏的,于是向这个内廷拥书买的情报也都是含糊一些了,只要是要事或者重大的决定都可以。
对于这个内廷拥书来说,这件事情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他们每天都在整理送入中枢的奏折和文书,同时也在制写各种朝会上的决议,将这些决议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再传到中枢相应的部门,最后再由这些部门根据这些书稿制定具体的决议和政令,或者拟写圣旨。
于是这些看似地位不高的内廷拥书却是掌控着最新消息的人,杨成买通他们,也不会暴漏自己,同时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最重要的是这些专门制书的内廷拥书地位低,俸禄少,买通非常容易。
于是杨成就有了得到中枢朝堂最快消息的情报来源,而且杨成通过不同的亲兵买通了数个内廷拥书。
这样就可以避免从一个人手中得到的情报有误,或者不全面的情况。而且这些内廷拥书虽然知道自己买情报,但是他们也是格外小心,几个被买通的内廷拥书之间也不知道对方的身份,这样更加保证了事情隐秘和情报的准确。
然后每天晚上,会有专门的人从这些内廷拥书那里得到朝廷中枢最新的情报,然后再汇总到柳仁清那里。
柳仁清挑传出来对于杨成有用的情报,然后在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杨成手中。
内廷拥书手中的情报是最新的,同时也是最快的,朝廷的决议一完成,内同拥书就在朝堂的一边专门有一个地方记录朝堂上的事情,然后回去之后第一时间整理传给中枢各部。
所以等到中枢各部发出政令后,或者拟定好圣旨之后,再交给皇帝盖上玉印,已经是三五天之后的事情了,所以那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