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216 科幻之路 第一卷 >

第2章

216 科幻之路 第一卷-第2章

小说: 216 科幻之路 第一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我得感谢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真诚合作。我特别赞赏他们为发展中国科幻事业的那种奉献精神和不为短期经济利益所引诱的魄力。他们一方面努力普及科幻小说,另一方面,则力主出高质量、高品位的科幻小说,以提高中国科幻读者的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

  我还要感谢所有译者的辛勤劳动和合作。他们中有的是翻译出版过许多作品的经验丰富的译家,也有一些较为年轻的译者,他们的毅力和认真细致的作风是十分可贵的。这里,我特别要感谢毛华奋教授、江昭明副教授、敖操廉副教授、吴国良副教授和我的同事自锡嘉和王丽亚两位老师。

  翻译科幻小说有其特殊的难度。首先,译者得竭力跟上那些科幻小说大师纵横天地、驰骋宇宙的丰富的想象;其次,科幻小说的题材包罗宏富,涉及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不少则为尚未证实的推断的科学,正如严复老先生所言,“新理踵出,名目纷繁”,而“自具衡量,即义定名说则殊非易事。“一名之立,旬月踟踌”是确确实实的经验之谈。这六大册数百篇科幻经典之作,出自数十位译者,讹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我要感谢我妻子陆平在我翻译编辑《科幻之路》的过程中给我的支持和帮助,使我克服种种困难,才得以完成规模如此大的一项工程。我也要感谢我的女儿陆易,她虽远在大洋彼岸,一但时时给我精神上的支持。

  1996.10.16(初稿)

  11.23 (修改)

  《科幻之路》(第一卷)作者:'美' 詹姆斯·冈恩

  英文版前言

  一

  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它描述变革对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们所产生的影响,因为科幻小说可以描写过去或未来,也可以描写遥远的地方。科幻小说所关注的是科学和技术的变革;科幻小说所涉及的事件,其重要性大大超过个人或社会的意义。在科幻小说中,往往是整个文明或整个种族处于危亡之中。

  科幻小说也采用其他小说的模式,例如惊险小说和传奇小说。但那些涉及人性的科幻小说则最能体现其典型的模式。汤姆·戈德温的小说《冷砖的方程式》(《惊奇》,1954年8月号)可以用来作为检验的标准。小说表明,在宇宙中,事实是无情的。人类对于生活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冷酷的方程式”毫无影响。戈德温的另外一篇小说也说:“机器无情。”

  几乎每一篇真正的科幻小说中,都包含着这样一个核心思想:“使人类具有人性的品质是求知欲”;“如果人们每一千年才看到星星,那他们将不会崇拜星星,而会发疯”;“那颗照耀伯利恒①的星,也许正是毁灭了一个智慧种族的超新星”。读者如果不能领会小说的这一知识层面,就无法看清科幻小说与其他小说的本质差别。

  【① 西南亚巴勒斯坦地区著名古城,犹太教和基督教圣地,在约旦河西岸。——译者注(以下除注明原注外,均为译者注)。】

  科幻作家的技巧体现在他的创作手法上,那就是他能以人性的形式和价值表现自己的思想。作家在把自己的思想写成小说的过程中,会对小说的结构进行构思;这种结构可以称为故事或情节。在这一点上,科幻小说与其他小说并没有什么区别。科幻小说的泰斗罗伯特·海因菜恩曾这样写道(《遥远的世界》1947):“以写人为中心的小说(不同于以写小发明为中心的小说),主要只有三种情节。1)男孩与女孩相会;2)小裁缝;3)聪明人。正是这种对情节发展的期望,把读者吸引到故事中去;也正是这种报偿,使读者获得满足。我们之所以阅读小说,正是因为有这种期望和报偿。我们越为故事所吸引,就越关心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当作者解决了矛盾时,我们也就感到了满足。”

  但阅读科幻小说也不仅仅因为抱有这种期望,或为了获得这种报偿。最佳的科幻小说,形式与内容,故事与思想完全融为一体。就以《冷酷的方程式》为例,一个女孩为了见她的哥哥,偷偷乘上了一艘紧急救援飞船。当时,有一支人数不多的探险队正在一颗未经开拓的行星上进行探险活动,她哥哥正是探险队中的一员。行星上发生了瘟疫,队员们都得病了。紧急救援飞船正是为了把免疫血清送上那颗遥远的星球。飞船上的燃料仅够飞船到达那颗行星。姑娘偷乘上飞船,增加了飞船的载重量,燃料就会不够。要是姑娘留在飞船上,飞船着陆时就会坠毁。这样,不仅姑娘和宇航员不免一死,就连星球上的探险队员也因无法获得免疫血清而统统牺牲。这就是冷酷的方程式。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当然会关心姑娘的命运。最后,姑娘不得不被送出气压舱。这时,读者就会意识到,“妇女和儿童优先”的法则,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宇宙法则。感情需要付出代价;善心在这儿不起作用;无知就像犯罪一样受到惩罚。

  詹姆斯·乔伊斯曾给突然显示事物本质的短篇小说下过一个定义。他认为,突然显示事物本质的短篇小说是认知一刹那的闪现;这种认知的闪现是以一种新的状态把情景呈现出来:“它(事物)的灵魂,它的本质,摆脱了表面这层外衣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在科幻小说中,这种事物本质的突然显露,不是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而是在于揭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甚至是人类与自己的创造物之间的关系。

  二

  按照上面的定义,人们在未能摆脱习惯的思维方法之前,就不可能产生科幻小说。首先,他们必须把自己看作一个种族,而不仅仅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国民。在科幻小说中,文化或政治的偏见可能有不自觉的流露,但很少有部落主义;对人类之间争斗的胜败,也不会表现多少欢欣鼓舞的情绪。恰恰相反,科幻小说往往批判战争;这种批判可能是转弯抹角的,也可能是直言不讳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在科幻小说中就更少了。譬如说,灾难是普遍性的;事实上,灾难往往发生在自己的家门口。例如,像威尔斯的《星际战争》所描述的那样,或像约翰·温德姆的《巨型三裂植物之日》①所描写的那样,给人以灾难迫在眉睫的紧迫感。

  【①英国作家约翰·温德姆(1903-1969),在1951年发表了这部科幻小说,其中有一种假想的巨型三裂植物,有毒刺,能行走,危害人类。】

  对宇宙的本质——宇宙的诞生与毁灭,以及对人类的命运,人们也必须具有更开放的思想。科幻小说中的宗教对信仰持怀疑的态度,尽管也有描写宗教的科幻小说。例如,阿瑟·克拉克的《星》(《无限空间》,1955年11月号),詹姆斯·布利希的长篇小说《良心问题》(1958年,同名短篇小说发表于《假如》杂志,1953年9月号)。其道理十分清楚:宗教解答了科幻小说所提出的一切问题。在宗教框架内写成的科幻小说,最终成了说教性的寓言。例如C·S·刘易斯的《佩里兰德拉》三部曲。

  人们还必须发现未来。当人们把时间看作是某种永恒的循环,未来只是循环圈上今天活动的延伸,甚至认为未来正在从过去的黄金时代向下巡回——在这样的时代,关于未来的小说就毫无意义。只有当西方开始工’业革命,人们对未来才开始忧心忡忡;人们意识到,明天将大大不同于今天。这时,人们才会思考未来,并考虑种种选择。例如,“我是留在这儿的农庄上呢,还是去伯明翰新开的纺织厂呢?”人们开始把未来看作是一个他们将要去生活的地方,那儿各方面都不同于现在;如果他们慎重思考,作出正确的抉择,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

  亚当·史密斯于1776年发表《原富》,奥古斯特·孔泰在1830年从事社会学的系统化研究,而这两个年代,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紧密相关。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巧合。正是这些人首先考虑到了变革,并认为未来的条件将更为优越。

  从文艺复兴以来,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断积累;至18世纪中叶,积累激增,达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同时,对自然规律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齐步前进。这一时期在历史上称之为“科学时代”。随着科学时代的开始,科幻小说也开始问世。哥特式小说注入了像电力和医学这类新的科学发明的养分。在1818年产生了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气球的技术发明,催眠术等的科学发现,以及新的科学思维方法,产生了纳撒尼尔·霍桑和埃德加·艾伦·坡的科学小说;埃德加·艾伦·坡这样的作家、新的地理发现,以及技术发展辉宏的前景,又产生了儒勒·凡尔纳《奇异的旅行》;查尔斯·达尔文和他的弟子T·H·赫胥黎,再加上科学教育,产生了H·G·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埃德加·艾伦·坡、儒勒·凡尔纳和威尔斯这些作家,以及电和无线电的新发明,产生了雨果·根斯巴克;而雨果·根斯巴克和通俗杂志又在1926年产生了《惊异故事》科幻杂志;约翰·坎贝尔以及在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破和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幻小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事实,我本人在科幻小说史《另一个世界:插图世界科幻小说史》(1975)中都作了详细的探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变革;对社会变革的觉醒产生了科幻小说。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民有机会进工厂工作,一天只需工作十二小时;技术的发达也有助于产生民族主义并为之提供武器和军队;技术也创造了,金钱,并使之广泛流通,从而使金钱变得更有用。人们把原料转化为能源,提高人类对环境的控制能力,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准,并提供更好的卫生条件和药物延长人的寿命。在西方,技术产生了对进步的信仰,而且使这种信仰几乎成了一种宗教。

  科幻小说是人类对变革的经历在艺术上所作出的反响。人类开始前瞻,展望与现在不同的未来,展望更美好的未来。这种展望可以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其中之一就是通过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一种新型的小说。约翰·坎贝尔曾在《现代科幻小说》(1953)中说过:“小说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梦。科幻小说包含了对技术社会的希望、梦想和恐惧(因为有些梦想是梦魇)。”

  人类生活在技术社会的历史仅仅一百来年,但科幻小说主要是在1900年之后才产生的。然而,追溯起来,科幻小说产生的过程就远在1900年之前。技术的发展可追溯至火的发现,楔子、轮子、马轭、马镫、星盘、算盘和活字印刷等的发明;科学的发展更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①之前,甚至在德谟克利特②之前,更可追溯到古埃及、迦勒底③和中国的先知们。

  【①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雅典逍遥学派创始人,著作涉及当时所看的知识领域,尤以《诗学》、‘修辞学》等著称。】

  【②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论创始人之一,政治上属奴隶制民主派,在伦理学上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真正的幸福在于心神宁静。】

  【③ 迦勒底,古代东方一奴隶王国,即新巴比伦王国。】

  这些希望、梦想和恐惧,可远远追溯至1900年之前,1750年之前,甚至基督降生之前;直至在技术社会里,这些希望、梦想和恐惧终于在科幻小说这一形式中找到了表达方式。在早期,在发现未来之前,在进步这一概念没有形成之前,人们就写出了到地球上那些遥远的地方的旅行记,描述了种种海外奇闻,甚至写出了到其他天体的旅行记;其中描写最多的要算是去月球的旅行了,因为夜空中月亮离我们最近,几乎伸手可及。书中描述了那儿的奇闻轶事,思索着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作家把人类的根本问题和愿望融入了他们的描述中。这些描述是以史诗、戏剧或故事的形式出现的,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文学样式。

  《科幻之路》第一卷所集结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从吉尔伽美什①到威尔斯。时间跨度大致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900年。沿着这些作品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科幻小说发展的历程。要知道科幻小说的今天,就必须了解这一文学样式的昨天。

  【① 吉尔伽美什,传说中的苏美尔国王。】

  三

  人类最早的梦想有三个:控制自己的生存环境、控制其他人和长生不老。早期的人类认为,控制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的自然力量是神,所以只有敬神才能控制环境;要控制他人,则只有征服或统治他们,或征服和统治并举。人类最大的恐惧,是担心自己或自己的家属死后,他们的后代将会灭亡,文明将会消灭,文化和历史将会湮灭。

  人类的梦想很少能实现,但人类的恐惧却往往成为现实。人类的英雄——他们被称为文化英雄——一直来是半人半神,连神也听从他们。他们或控制自然环境,或成为国王,或追求长生不老,或建国立业,或拯救人民。所有这些要素在后来的科幻小说中都得到了反映。

  最早的叙事文,也就是第一部史诗,就几乎包含了以上所有的人类的梦想和恐惧。《吉尔伽美什》是一部巴比伦史诗,约有三千行,用楔形文字刻在十二块石碑上。从19世纪中叶直至1930年的八十余年中,其残片被陆续发现。1872年第一次发表了部分英译文。史诤的英文全译本是1900年出版的。

  史诗从描写吉尔伽美什开始,并扼要地重叙了他的事业。开始的几行诗,大致可以意译如下:

  他是千里眼,可以看到大地的尽头;

  他无所不晓,无所不能;

  他能洞察隐秘,揭开秘密;

  洪荒未来之前他已带来了消息;

  他长途跋涉,劳累不堪;

  他在石板上刻下了他的全部业绩;

  他建造了鸟鲁克的城墙;

  神殿伊那庙的围墙。

  他二分是神,一分是人。

  他那魁梧的身材无人可比。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这部史诗犹如爱德华·埃尔默·史密斯的长篇小说,尤其像他的《摄影师》系列小说。除了他这部系列小说篇幅宏大之外,从其他因素考虑,把这部系列小说称之为“史诗”也完全当之无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家科幻出版社曾准备把史密斯六部《摄影师》系列小说冠之以《文明史》的书名出版。

  《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所关心的那些问题,也正是科幻小说所关心的问题·例如,社会问题——人民需要一个英雄式的国王,但如果国王统治过于严酷,人民该怎么办呢?再如,个人问题——人能长生不老吗?如果不能长生不老,又该怎样对待死亡呢?吉尔伽美什不仅仅是一个英雄,他的一部分是神——是一位女神和一位德高望重的祭司所生下的儿子。吉尔伽美什后来成了乌鲁克的国王。他精力旺盛,力大无比;他既充满活力,又傲慢无比。他强抢民女,强迫年轻劳力建筑城墙和庙宇。最后,他的臣民只得求助于诸神以解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