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157章

燃烧的海洋-第157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场战争,绝对无法仅靠空军取胜。

可惜的是,短时间内,美军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至于把指挥权交给韩军,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别说美国不会答应,韩国当局也不会做这样的蠢事。第一次战役后,韩军的嚣张气焰消失的无影无踪,即便那些一直主张积极进攻的韩军将领也认识到,志愿军已经彻底改变了战争面貌。

没有合适人选,只能让杜立德挑起大梁。

万幸的是,阿伦没有带走联军司令部的高级参谋,皮特上校仍然是作战参谋,统筹负责联军的作战行动。

俗话说,新官上任上把火。

杜立德接过指挥权后,也立即有所表示。在停火谈判前,杜立德亲自策划了针对志愿军后勤保障系统的大规模轰炸行动。虽然没人指望轰炸能阻止志愿军的脚步,连杜立德都认为轰炸改变不了联军被动的局面,但是持续数日的大规模轰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志愿军的进攻能力。

如果没有这几天的轰炸,志愿军在十月十日就有能力发动第二次战役。

只是,高强度轰炸,也让联军遭受了不少损失。

停火前,联军至少在轰炸中损失了三十七架战斗机,另有十多架被击落的战斗机没有得到联军承认。

要知道,这都是被志愿军防空系统击落的。

停火谈判,让杜立德不得不结束轰炸行动,也让联军的空中力量有了喘息机会。

到了这个时候,杜立德的问题就显现了出来。

谁都知道,谈判肯定会无果而终,战火会再次点燃,到时候决定胜败的不是战斗机,而是地面部队。

在策划联军的地面作战时,杜立德几乎没有主见。

对皮特上校来说,这不是坏事,至少作为作战参谋,跟着杜立德,他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事事都得听从总司令的吩咐。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主见的杜立德让皮特成为了联军地面作战的最高指挥官。

由一名上校来指挥联军作战,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

客观的讲,这也许不是坏事。

在之前的战斗中,皮特独自做出的判断往往比阿伦更加准确,特别是对志愿军发动的地面进攻,皮特早就做出了预测,阿伦却坚持己见,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如果当时皮特提出的建议得到重视,联军不至于在东线战场上遭受如此惨败,至少两个陆战师中的一个,有很大的机会逃离战场。

停火谈判期间,皮特按照杜立德的授权,修订了联军的总体作战计划。

虽然在此之前,阿伦已经让联军转为防御态势,但是在韩军的阻挠下,联军仍然保持着较为雄厚的进攻实力。比如在第一次战役之前,美军第二步兵师、第七步兵师与韩军第九装甲师均靠后部署,名义上扩大防御纵深,实际则是联军的主要反击兵力,在必要的时候足以担当起进攻重任。

皮特上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联军的作战态势。

进攻肯定不现实,如何守住战线才是决定性的问题。

只是,作为一名资深作战参谋,皮特非常清楚,任何时候进攻都是最好的防御,即便被迫放弃进攻,也要在防御中留出足够的反击兵力,不然全面被动防御,迟早会被对手打得落花流水。

本着这个原则,皮特对联军的部署做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看上去,他的动作并不大,因为之前充当进攻兵力的第二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仍然部署在战线后方,重组后的韩军第九装甲师则退守元山以南地区,顶在防线上的仍然是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

可是从兵力配制上看,联军的作战部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明显的,莫过于炮兵与装甲兵的位置。

在进攻部署中,炮兵肯定得放在前沿阵地后方,为突击部队提供炮火支援,而在防御部署中,炮兵往往部署在第二道防线上,为防御部队提供火力掩护。装甲兵的部署方式也是同样的道理,进攻时装甲兵肯定得靠前集中部署,形成装甲突击力量,而在防御中,装甲兵得放在战线后方,充当机动反击力量。

按照皮特的部署,原先加强给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的装甲兵与炮兵全部后撤。

为了得到一支足够强大的反击兵力,皮特甚至从两个步兵师各抽调了一个装甲营,用来加强第二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

如此一来,美军装甲力量的六成已经撤到战线后方。

这些装甲部队经过整编后,组成了三支反击集群,分别部署在南埔、沙里院与开城,成梯次形成了三道防线,并且成为了联军分阶段发起防御反击的主要力量。

这套部署方式,非常直观的反映出了皮特上校的担忧。

虽然在他进行部署的时候,新增的三个主力集团军还没有入朝,但是CIA已经获得确切情报,志愿军即将获得补充,作战部队至少提高六成。在兵力足够的情况下,皮特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志愿军会采用两面突破的战术。对西线战场上的联军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联军得用有限兵力守卫更加漫长的战线,而且得在所有关键地点作好迎接志愿军强攻的准备。

显然,联军的兵力严重不足。

这一点,也反映在了联军的前沿部署上。即按照皮特的安排,联军仅在战线上保留了不到两成的兵力,四成集中在前线后方五到十五公里的主体防线上,另外四成则用来组建反击部队。

即便如此,联军的防线也显得不堪一击。

只要志愿军下定决心,肯定能在数个地点取得突破。第一次战役已经证明,志愿军非常擅长打穿插包围战。要是让志愿军形成了大纵深突破,联军不但守不住西线,还很有可能再次丢掉几支主力部队。

要想顶住志愿军的大纵深突破,唯一的办法就是大纵深防御,加强反击力量。

虽然从战场态势上看,让三支反击部队从北到南依次展开,使得联军难以同时向正面战场投入足够的反击力量,但是可以在侧翼战场上投入足够的兵力,而宽大的侧翼正是联军战线上最大的问题。

很明显,皮特上校盯住了侧翼,认为志愿军会把重点放在侧翼上。

至于正面战场,皮特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第三步兵师至少能坚持一阵,而联军可以借此机会调动反击部队。

更重要的是,正面战线的宽度有限,突击距离更长,志愿军很难形成大纵深突破。

当然,皮特也不否认,志愿军会反其道而行之,在正面投入主力部队,以极高的兵力密度寻求快速突破,然后出动突击部队向南穿插,首先分割歼灭顶在最前面的第三步兵师,再与侧翼突击的部队围歼第四步兵师。

这种稳打稳扎的战术也许无法把战线推进到三八线附近,但是足以重创联军。

为此,皮特也做了部署,即在第三步兵师后方,也就是平壤附近部署了二十个韩国陆军的师旅级作战部队,把防御密度提到上限,用重兵力去对付志愿军的密集攻势。虽然他仍然不对韩军抱多大指望,但是只要韩军能够迟滞志愿军的突击行动,联军就有时间调动第二梯队与第三梯队的反击部队,在正面战场上发起反击。

事实上,这些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归根结底,联军最大的问题是战线过于漫长,导致防御区域超出了部队的实际能力。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缩短战线,提高防线上的兵力密度。

只是这么一来,联军就得主动退缩。

从政治上讲,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谈判尚未结束的时候,联军主动退却,等于让对手抓住了把柄。

正是如此,谈判结束之后,皮特上校的请求才得到批准,即让第四步兵师退回顺川。

在此之前,第四步兵师的防线宽达八百公里,一个旅在熙川,一个旅在泉城里附近,根本没办法顶住志愿军的进攻,甚至有可能被志愿军分头歼灭。调整防线后,第四步兵师的主力集中到了顺川,防线强度大大提高。

也许皮特算不上才华横溢的军事天才,但是他的努力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了联军的被动处境,特别是在志愿军即将发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联军至少拥有了与志愿军一决雌雄的基础条件。

第二百章我行我素

第二百章我行我素

在战术侦察力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搞清楚联军的作战部署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直到十月十日,黄峙博才收到可靠消息,美军第四步兵师已经撤离熙川,主力部队集中部署在顺川附近。

虽然还没有收到其他情报,但是黄峙博立即断定,联军已经转为全面防御。

根据这个判断,戚凯威开始制订作战计划。

两天后,二部发来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联军的主力装甲部队在南埔、沙里院与开城附近集结,规模都不小,而且以美军为主。

当天晚上,黄峙博召开了战前会议。

“从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联军加大了防御纵深。”戚凯威说这话的时候,协助的参谋把联军的部署地图投到了大屏幕上。“顶在前面的仍然是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只是第四步兵师已经主动退缩,主力全部集中在顺川附近。战线后方,联军还分别在南埔等三处地点集结了重兵,我们怀疑是美军第二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此外,韩军也动员了相当于六十个步兵师的作战部队,半数部署在平壤附近。根据我们的判断,联军把防御重点放在了侧翼防线上。”

戚凯威说完,看了黄峙博一眼,才走下讲台。

“敌人的情况已经很清楚了,现在说说我们的事情。”黄峙博敲了敲桌子,随手拿起了一根香烟。“在此之前,我一直在考虑该怎么打,现在获得了较为确切的情报,也就能针锋相对的制订作战计划了。”

戚凯威回到座位上,也点上了烟。

一般情况下,这个时候应该由他发言,只是这次黄峙博没有让他代劳。

“与上一次战役相比,我们的兵力增加了将近一倍,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可是问题也来了。”黄峙博笑了笑,说道,“别的不说,在谁打主力的问题上,相信大家心里有数,几个集团军你争我夺,都不肯让步,似乎老子天下第一,没人是我的对手。有斗志是好事,可是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吗?”

扫了参加作战会议的几十名将领、军官一眼,黄峙博又说道:“第一次战役,我们打赢了,不过是惨胜,算不上大胜。消灭敌人多少不重要,关键是,我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三十九军与六十五军的同志在这里,他们最有体会。在围歼第二陆战师的战斗中,如果不是韩军的反击很不得力,恐怕完蛋的不是美军,而是我们。打到最后,我们连吃掉第一陆战师的力气都没有了。大家想想,我们还是天下第一吗?”

这番话,让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的几名将军都抬不起头来。

在这些部队中,就数这两个集团军的指挥官最为积极,成天争着要打主力,甚至不顾黄峙博的感受,直接给陆风烈打小报告。

“说得难听一点,没有战术与技术上的创新,我们打不赢这场战争。”黄峙博又敲了敲桌子,让那几名将军抬起头来。“可是现在,联军也会用同样的办法,甚至会变本加厉的使用电磁武器,战场环境会变得更加恶劣,我们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各位,你们认为我们还能打赢吗?”

“总司令,我们……”

黄峙博压了压手,说道:“我们肯定能打赢,因为我们已经用行动证明了,更因为我们有必胜的信念。除此之外,我们还拥有联军所没有的东西,我们是正义的一方,所以我们并不缺乏牺牲的勇气。”

说到这,黄峙博故意停了下来。

大概是黄峙博的语气有所改变,参会人员的神色也好看多了。

“这些话题,也许过于沉重,我只是希望各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因为打了一次胜仗就轻视敌人。”黄峙博这才点上烟,说道,“在谁打主力的问题上,我自有安排,我只希望各位能够尽到本职。”

听到这,戚凯威偷笑了起来。

与第一次战役前相比,黄峙博的威信有增无减。至少在几个集团军司令眼里,黄峙博不再是那个喜欢搞新军事理论的军区参谋长,而是一个有实干才能,能够率领志愿军走上胜利的统帅。

“战役安排上,我的想法是,我们打我们的,不管美军怎么守。”

这下,那些刚刚提起神来的将军都吓了一跳。

不管对方,这仗怎么打?

“如果用传统战术,我们只有两种选择。”黄峙博竖起两根指头,“一是集中兵力争取正面突破,然后依次吃掉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再设法南下,以优势兵力收复平壤。二是正面佯攻,侧翼总攻,首先分割包围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顶住联军的反击,再谋求取得胜利。”

戚凯威皱起眉头,这是他提到的两种战术选择。

“很明显,这两种战术都有问题。”黄峙博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前者的话,最大的问题是能否在攻占平壤之后南下。以我军的兵力,与联军正面决战之后,就算吃掉了两个美军师,还得对付三十万韩军。很明显,占领平壤的问题不大,可是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而我们没有足够的物资保证在此之后继续发起进攻。也就是说,联军很有可能借此守住第二道防线。如果联军准备充分,还会利用我们无力进攻的机会发起反击,迫使我们在完成攻防转变之前退出平壤。果真如此的话,我们不但打不赢这场战役,还很有可能因此输得精光。除此之外,在围歼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的战斗中,肯定存在很多变数,而任何一个预料之外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联军的纵深防御部署加大了我们进攻的难度,也具备了防御反击的基础。只要我们的进攻打得不顺利,联军随时可以发起反击,让我们不得不在进攻未得手的情况下转为防御。各位都是经验丰富的指战员,非常清楚这种情况的后果,所以我就不多做解释了。”

点上第二根烟,抽了几口后,黄峙博又说道:“至于第二种战术,问题依然突出,主要就是战线过于分散,而且后勤补给线非常漫长,前线作战部队不一定能够及时获得维持进攻所需的作战物资。我不怀疑基层官兵的勇气与斗志,但是勇气与斗志不能变成炮弹,也不能拿来当饭吃。补给跟不上的话,别说进攻,能够稳住战线就很不错了。除此之外,过于漫长的战线,会导致我军过于分散,难以形成突击拳头,也就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联军的防御部署也正好针对这套战术,如果联军及时发起反击,后果将难以设想。地形方面,朝鲜半岛中部地区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崎岖的山地很不适合机械化部队作战,即便能够在进攻中形成纵深突破,也很难及时歼灭分割出来的敌人。打成持久战的话,恐怕在我们用光所有物资之前也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黄峙博说明情况后,参会将领也有所悟。

“当然,这不表示我们没有机会了。”黄峙博笑了笑,说道,“我的想法是,用‘釜底抽薪’来对付联军。”

釜底抽薪?戚凯威愣了一下,显得非常惊讶。

其他人也一样,都没搞明白黄峙博的意思。

“很明显,联军把重点放在了反击上。”黄峙博点上了第三根烟,在说到关键问题的时候他往往烟不离手。“能否在第二次战役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能否把联军赶回去,关键不是看我们在战线上怎么打,而是能否消灭联军的预备队,也就是留在后面的反击力量。只要打掉了联军的反击兵力,我们就有很大的希望一举打到三八线附近,让联军在板门店跟我们签署停战协议。”

听到这话,戚凯威立即明白了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