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第2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月八日夜间,美国国防部长钱德勒宣布,将派遣驻扎在关岛的“林肯”号航母战斗群与在阿拉伯海活动的“斯坦尼斯”号航母战斗群分别前往菲律宾海与南海,以维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虽然在外界看来,这是美国敦促中日进行停战谈判的举措。
要知道,两个小时前,麦克米伦在白宫宣布,将充当中日调解人,邀请双方高层领导到华盛顿进行停战谈判。
不管中日是先停战、还是先谈判,东海的军事行动都得暂时终止。
在这个时候,美国派两支航母战斗群过去,肯定能够起到稳定局势的作用。
问题是,在傅秀波眼里,美国此举绝对不是为了稳定东海局势,而是在用军事行动影响两岸关系。
对于强硬的领导人来说,如果不在此时采取行动,中国在东海冲突中获得的军事威信将荡然无存,岛内的极端份子会把美国的举措看成是暗中支持,从而借机反扑,使大陆不得不有所防范。
在钱德勒公布消息后,傅秀波立即采取对应措施。
半个小时后,黎平寇在国务院召见了美国驻华大使,提出了严正抗议,要求美国把航母战斗群撤回去。
随后,黄峙博向腾耀辉下达命令,东海舰队转移到钓鱼岛以南海域。
几乎同时,在南海北部海域巡逻的南海舰队转向东北,开赴台湾海峡南端。
所幸的是,傅秀波没有失去理智。
黄峙博进行军事部署的时候,黎平寇告知了美国大使,并且表示中国的军事部署并不针对台海,但是绝不允许美国插手台海事务。随后傅秀波跟麦克米伦通了热线电话,主动提到中国在东海与南海的军事部署,宣称是在为六月底的联合军事演习做准备,但是希望美国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撤回航母战斗群。
中国会在六月底举行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吗?
鬼才相信。
对于刚刚打了胜仗的中国军队来说,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让部队休整,让参战官兵放松下来,同时总结战争经验。至于搞军事演习,至少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从大局出发,只要中国诚心与日本进行谈判,就没有理由在此期间举行军事演习,更没有必要在台湾两端集结数十艘战舰。
显然,这是针对美国的军事部署。
只是,傅秀波这次没有把话说死,也没有提到为了台海与美国交战,所以中美还有协商的余地。
要进行协商,美国就得做出让步,中国也得表现得客气一些。
美国东部时间,六月八日上午,麦克米伦让钱德勒把“斯坦尼斯”号派往新加坡,而不是前往南海北部海域。至于“林肯”号,则把巡逻区域限定在了菲律宾海南部,离台湾足足有一千五百公里。
做为回应,傅秀波也让黄峙博调整了军事部署,东海舰队继续在钓鱼岛附近待命,南海舰队则前往汕头港休整。
在双方都不想打仗的情况下,台海局势终于缓和了下来。
六月十一日,黎平寇以全权代表身份飞往华盛顿,准备参加由麦克米伦主持的,跟喜田多一郎进行的非正式会晤。
按理说,应该由文廷贵出面。
只是,喜田多一郎并非首相。在六月十日,自民党已经提出了新的首相候选人名单,因此喜田多一郎只是看守政府首相。
这个级别,最多需要派常务副总理过去。
当天晚上,在黎平寇与喜田多一郎先后到达华盛顿后,中日双方先后宣布,将在六月二日凌晨暂时停止军事行动。
作为调解方,美国将出动预警机,在东海中线上空巡逻。
按照麦克米伦的提议,中日双方可各派遣一架预警机在钓鱼岛与冲绳岛上空巡逻,但是不得派遣其他作战飞机与舰艇进入钓鱼岛与冲绳岛之间海域,而且要相互通报预警机的飞行线路与巡逻时间。
美国东部时间六月十一日上午,双方在华盛顿进行了第一轮非正式会晤。
因为只是为停战谈判做准备,所以黎平寇与喜田多一郎没有讨论停战问题,而是重点讨论了停战谈判的先决条件。
喜田多一郎的要求很简单:中国战机与战舰全部撤出东海,不得进入公海海域。
为此,日本也将撤走全部战舰与战机。
显然,这个要求非常过分。
东海海面上根本没有日本战舰,而且双方在空中战场上的分界线也在钓鱼岛与冲绳岛之间,如果以同样的条件约束军事力量,日本明显占了便宜,中国则等于在谈判开始前就把战场上获得的战果交了出来。
黎平寇不但没有答应,还明确提出,军事停火线以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为基础,双方军事力量均不得越过冲绳海巢的脊线。
显然,喜田多一郎也不会答应,因为这关系到了停战谈判的初始条件。
虽然分歧很大,但是不管怎么说,谈判终于开始了。因为日本已无打下无的资本,中国也不想扩大冲突,所以这次的停战谈判不存在边打边谈的问题,即便双方有分歧,也能在谈判中得到解决。
最多是悬而未决。
也就在这一天,牧浩洋搭上了返回北京的运输机。
名义上是回总参谋部述职,实际上是调离东海舰队,为新的工作做准备。
因为在五月份才晋升为海军上校,所以黄峙博没给牧浩洋更高的军衔,只是给了他一个需要大校才能获得的职务,从而让他能够领到上校的最高津贴。按照新的津贴制度,上校的最高待遇标准超过了大校的最低标准。
不管怎么说,黄峙博没有亏待牧浩洋。
对此,牧浩洋也比较满意。只要职务上去了,获得大校军衔只是迟早的事。如果在新的岗位上干出成绩来,说不定半年之后就能晋升。
燃烧的海洋卷四远洋的呼唤
第一章新岗位
回到总参谋部,牧浩洋对黄峙博的安排有了更多的了解。
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也就是黄峙博当上副总参谋长之后,他就提出整合各军兵种装备发展计划。受当时特别是陆军独大的局面没被打破、反而有所增强的环境影响,整合军兵种装备发展,等于让陆军牵头,海军、空军与二炮只能跟随。一切由陆军做主,其他军兵种的要求很难得到满足。
受此影响,在最初几年里,整合限制在初级层面上,即各军兵种联合投资进行基础项目开发,比如钱仲泰的高能物理学实验中心。涉及到具体项目时,仍然是各自为阵,比如空军主要搞J…20,海航则投入巨资搞了J…11C与J…10C。把这些战斗机项目合并起来,空军与海航都能获益。
东海冲突爆发后,局面发生了变化。
在这场冲突中,陆军再强大,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黄峙博趁此机会,提出进行应用项目层面上的整合。
虽然陆军独大的局面仍然没被打破,但是随着海军与空军地位提升,陆军肯定无法主导左右装备开发项目。
这场持续十多天的冲突不但证明整合装备建设很有必要,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战中,中国军队存在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比如在五月二十九日夜间的战斗中,突击的海航机群主要依靠舰队与KJ…200提供的战术信息,空军的KJ…2000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在六月二日与六月八日凌晨的战斗中,虽然空军与海航分工明确,但是限制了战斗机在作战行动中的灵活性,降低了作战效率,抑制了部队的战斗力。
要想实现多兵种联合作战,首先得在装备建设上下功夫。
当上志愿军总司令之前,黄峙博就在南京军区大力推进多兵种联合作战,而且收到了显著成效。
受各种因素限制,黄峙博在南京军区搞的事情没有产生广泛影响。
当上副总参谋长、执掌总参谋部后,黄峙博获得了全面推广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机会。
可以说,黄峙博对未来战争有非常清楚的认识。
只是,这是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必须从头做起、从基本做起。
绕过总装备部与总后勤部,召集牧浩洋这些优秀年轻军官,在总参谋部成立“装备建设联合办公室”,正是黄峙博推广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关键一步。只是在很多人看来,黄峙博的目的没有这么简单。
不可否认,这个最初只有五名高级军官的机构在成立的时候并不显眼。
同样不可否认,只要这个机构发展壮大,在中国军队中实行三十多年的“四总部”制度就会被打破,最终统一到总参谋部之下,形成总参谋部负责军事、国防部负责人事的现代军事指挥体系。
从提高军事指挥效率来看,黄峙博的做法没有错。
如果装备建设与制造、后勤调度与分配与军事行动分开,需要另外请示,肯定对军事行动非常不利。
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这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虽然在傅秀波的支持下,陆风烈亲自担任志愿军“后勤总管”,掩盖了后勤保障不力造成的问题,但是不能因此认为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没有问题,更不能因此而忽视后勤保障不力造成的影响。
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后勤保障得力,第二次朝鲜战争很有可能在朝鲜海峡北岸结束。
显然,黄峙博确实有自己的想法,即从整合装备建设着手,建立起完全由总参谋部控制的后勤保障体系。
后勤保障本来就是军事行动的一部分,由总参谋部统筹管理无可厚非。
在“装备建设联合办公室”中,仍然是陆军唱主角,戚凯威既负责陆军装备建设,也负责协调各军兵种,空军由母祁铁少将担纲,海军负责人是牧浩洋,二炮则是章玉廷大校,此外还有一名技术顾问。
仅看人事安排,就能知道黄峙博有多么重视这个机构。
在此之前,戚凯威少将是总参谋部作战处负责人,母祁铁是空军作战处负责人,章玉廷则是二炮作战处负责人。虽然牧浩洋才回总参谋部,但是参加过东海冲突,还是舰队主要参谋军官。
让牧浩洋稍感惊讶的是,陆雯担任了技术顾问。
不管这是不是黄峙博的安排,都更加证明了该机构的重要性。
技术顾问不参与各军兵种的装备建设规划,只负责技术可行性研究,即在开发新式装备的时候,提供参考意见。
显然,陆雯的重要性不亚于戚凯威。
装备建设,特别是新式装备的研制工作,就是利用与应用最新技术成果。新式装备能否研制成功、大规模装备部队,就得看在技术上是否具备可行性。拿J…20来说,虽然性能足够先进,但是在研制过程中忽视了技术可行性,导致服役后难以大规模量产,也没能形成完备战斗力。
回来的当天下午,牧浩洋就见到了陆雯。
“实验中心那边的事不用你管了?”
“大部分科研项目都已步入正轨,钱仲泰教授领头搞的《科技白皮书》也已出炉,暂时没我什么事,所以申请回来做些实质性工作。”陆雯笑了笑,说道,“黄总很给面子,让我跟你们合作。听说,你是自愿回来的。”
牧浩洋也笑了笑,没有跟着陆雯的话题往下说,转而说道:“刚回来,很多事情都不熟悉,今后还得向你请教。”
“上校,你也太客气了。”
“应该的。”
陆雯看了牧浩洋一眼,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吗?”
“上午才到,我还没去找老戚呢。”
“你的工作,与他没有多少关系,找不找他都一样。”陆雯稍微停顿了一下,见到牧浩洋没有开口,又说道,“黄总安排了一次大规模联合演习,月底在舟山那边进行,我们都得过去。”
“演习?”牧浩洋皱起了眉头,“才打完,就搞演习,也太急了点吧。”
“一是政治上的需要,二是检验未来战争环境下的新战术,确定军事装备建设的总体发展方向。”
“陆军也要参加?”
“所有军兵种都要参加,谁也不能保证下一场战争就在海洋上进行。”
牧浩洋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陆雯的意思。
“好好准备一下吧,有什么不明白的随时可以找我。”
“准备什么?”
陆雯笑了笑,说道:“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
“陆工,我刚回来,昨天还在‘海口’号上写作战报告呢。”
“这么说吧,月底的演习将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实兵实弹对抗演习,二是计算机模拟演习。在前者的数据基础上,黄总会安排你们几个进行模拟对抗。你负责海军事务,肯定代表海军。”
牧浩洋一惊,说道:“让我们几个?”
“当然,军队朝什么方向发展,装备起牵头作用,而你们几个将主导装备建设。如果不清楚未来战争的方式,又怎么知道该重点发展哪些装备、该淘汰哪些装备呢?”陆雯笑着摇了摇头,又说道,“当然,不是你们之间的对抗,而是由你们组成一个团队,与黄总亲自率领的一批将领进行对抗。”
“这……”
“别担心,这是出人头地的最好机会。黄总不会在乎输赢,或者说你们能胜出,才能证明他现在做的一切是正确的。”
牧浩洋暗自叹了口气,回来还没喘口气,就领到了这么重要的任务。
“我只是给你提个醒,见到黄总的时候一定要装着不知道。当然,私下里,你得尽快做好准备。”
“我明白,陆工……”
“今后我们在一起共事,没必要这么客气,而且我们的年纪差不多吧。”
牧浩洋笑了笑,说道:“还是得感谢你,不然仓促上阵,恐怕……”
“没什么好担心的,你是实战经验最丰富的一个,还懂得技术。从长远来看,至少在未来二十年之内,海军肯定会超越陆军。”陆雯看了牧浩洋一眼,笑着说道,“浩洋,我非常看好你。”
牧浩洋勉强笑了笑,没有答话。
“好了,时间不早了,晚上还得去见黄总,先去吃晚饭吧。”
“我请客。”
“你请客?”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你帮了我,怎么也得请你顿饭吧。”
“我可没有要求你请我吃饭。”
“陆工,你知道我不喜欢欠别人什么,所以……”
“行,你请客。”
因为晚上还有事情,所以两人没有进城,只是到军官餐厅点了几样小菜。
陆雯说得没错,当天晚上,黄峙博把装备建设联合办公室的五个人叫过去,安排了月底演习的任务。因为早有准备,所以提到具体演习方案时,牧浩洋给出了一些意见,在黄峙博面前露了一把。
接下来就一点都不轻松了。
虽然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是牧浩洋对军队的了解远远比不上戚凯威等人,所以他花了更多的时间去了解部队的基本情况。在此期间,难免会遇到麻烦,也就得抛开顾虑,向陆雯请教。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专心于工作,牧浩洋没有多少心思关注外面的事情。只有在吃饭的时候,偶尔听陆雯提到一些。
第二章唯一选择
第二章唯一选择
六月十七日,中日东海冲突停战谈判的第一轮会议在夏威夷举行。
因为喜田多一郎在六月十五日获得国会众议院多数议员支持,十六日正式组阁,正式担任内阁首相,亲赴夏威夷参加谈判,所以中国谈判代表团由文廷贵率领,黎平寇留在国内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
从一开始,谈判就不顺利。
谈判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划分停火线。
因为战场在海洋上,没有看得见的军事分界线,所以双方存在严重分歧。文廷贵坚持以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即冲绳海沟最大等深线为停火线,喜田多一郎则坚持以东海中线为停火线。
前三天,双方都在争论这个问题。
事实上,这也是冲突爆发前,双方在东海专属经济区划分问题上存在的最大分歧。
到六月二十一日,谈判被迫休会。
文廷贵与喜田多一郎均没离开夏威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