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第3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与“昆明”级驱逐舰共用舰体,所以“威海”号的标准排水量为六千八百吨,满载排水量为九千二百吨,完全符合战舰大型化的潮流。与“昆明”级相比,“威海”级的最大特点就是侧重于舰队反潜,在武器、电子设备等方面,完全以反潜为主。这么做,最直接的好处就大幅度降低了建造成本。别的不说,“威海”级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而且导弹垂直发射筒减少到四十具,同时选用了价格低廉的相控阵雷达,仅此就使综合建造价格降低了接近百分之四十。此外,“威海”级没有配备大口径电磁炮,只是可以采用电磁炮模块,还将造价减少了近百亿元。在以控制建造成本为最高目标的情况下,“威海”号的建造价格仅为二百二十亿元。如果算上外销分红,“威海”级的平均建造单价只有一百六十亿元左右,仅为“昆明”级的五分之一。
必须承认,海军做了妥协,也获得了一种足够廉价的战舰。
导致“威海”级如此便宜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巨大的外销数量上。
到二零三二年初,北方船舶重工集团已经接到了二十八艘的海外订单,建造周期已经排到了二零四五年之后。因为中国海军的采购量只有十六艘,所以这二十八艘外销战舰分摊了大部分研制与设计费用。
如此好的外销成绩,与威海造船厂的营销战略不无关系。
在推销“威海”级的时候,威海造船厂采用了非常灵活的商业操作手段,即可以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采用不同的任务模块。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客户非常有钱,需要一种高性能的多用途战舰,“威海”级能在末段反导能力与远程打击能力之外的其他性能上,完全达到“昆明”级的标准,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多用途驱逐舰。如果客户没有那么多钱,对战舰的性能要求不是很高,“威海”级还能在标准型、也就是中国海军的反潜型基础上,适当简化作战系统,降低建造价格。
事实上,这已经是各个西方国家战舰营销的基本模式了。
在出售的二十八艘“威海”级中,有二十二艘是“低配”版本,其中又分成了反潜型与多用途型。因为是“低配”版本,这两种型号的“威海”级主要简化了电子设备,毕竟电子设备是战舰上最昂贵的组成部分。剩下六艘中,四艘是“标配”版,其中又有两艘是多用途型。只有沙特阿拉伯采购的两艘是完全以“昆明”级为标准的“高配”版,而且这两艘也是沙特海军东西两支舰队的旗舰。
当然,对中国海军来说,“威海”级仍然算不上是“完美”的战舰。
关键就在动力系统上。
虽然“威海”级的最大续航力达到了七千五百海里,而且能以三十节的速度航行四千海里,在测试的时候达到了三十四节的最高航速,但是仍然比不上核动力战舰,而且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远洋作战能力。
唯一的改进办法,就是采用核动力。
为此,在下达了第二批八艘的订单之后,海军委托威海造船厂,研制适合护卫舰的核动力模块,并且在二零三一年批准了一笔高达十五亿元的研制费用,在今后几年还会继续投入研制资金。
只是,海军看重的不是裂变反应堆,而是聚变反应堆。
根据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聚变反应堆的总质量比裂变反应堆小得多,而且可以非常便捷的控制反应堆的输出功率,从而用同一种堆芯,设计出多种输出功率不同的动力系统,最大程度的减轻后勤保障负担。
说得直接一点,海军不用再为各种级别的战舰研制不同的反应堆。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中国海军总共有三大系列的十二种裂变反应堆,仅仅是维护这些反应堆就要采购上万种零部件。和平时期还没有多大问题,到了战争时期,必然会对后勤保障造成严重负担。
如果能够用一种动力系统取代所有动力设备,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在战舰的建造安排上,远洋护卫舰排在多用途驱逐舰前面,而下一代巡洋舰与航母的建造工作还没有安排下来,所以海军决定先在造价较为低廉的远洋护卫舰上“试点”,在取得了足够的经验之后,再推广应用。
更重要的是,如果“试点”成功,护卫舰与驱逐舰就能统一成一种战舰。
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绝对有巨大的好处。要知道,在海军中,护卫舰与驱逐舰是数量最多的两种战舰,如果能够统一到一个框架体系之内,除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后勤保障负担之外,还能通过大批量建造降低采购成本。按照海军的规划,最终肯定会用“驱逐舰”取代所有“护卫舰”。
当然,这只是命名上的问题。
也就是说,“威海”级后继护卫舰,承担了替代“威海”级与“昆明”级的双重任务。
只是,如此重要的战舰,到二零三二年的时候,仍然停留在纸面上,离正式动工建造还有好几年。
在此之前,中国海军的主力反潜战舰就是“威海”级。
当然,谁也不能忽视永远潜藏在海面下的攻击核潜艇。
第三十八章狼群
第三十八章狼群
与历史上很多后起的海军强国一样,中国在海军建设初期,非常重视潜艇,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
到二零三零年,中国海军拥有各类潜艇三十六艘,仅次于美国海军。
虽然与美国海军相比,中国海军潜艇兵力建设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没有实现全面核动力化,在三十六艘潜艇中,有八艘是常规动力潜艇,但是跟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相比,中国海军的水下舰队都足够强大。
二十四艘攻击核潜艇,分别是六艘战略核潜艇与十八艘攻击核潜艇。
自从第二艘098型在二零二九年取代了最后一艘094型之后,中国海军的战略核力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现役的六艘战略核潜艇中,四艘为096型、两艘为098型。随着后两艘098型在二零三五年之前服役,战略核潜艇数量将达到“华盛顿条约”的上限,此后将由新一代核潜艇陆续替换所有096型与098型。
从本质上讲,096型与098型没有太大区别。
096型搭载的是JL…3型潜射弹道导弹,能携带六枚分导式核弹头,最大射程为一万二千公里。部署在渤海湾的话,能够覆盖美国本土的百分之九十,对除了迈阿密等少数几座大城市之外的所有大中城市构成威胁。与之相比,098型的最大改进之处就是为JL…3B扩大了导弹发射筒的直径,增加了导弹舱段的长度,排水量增加了大约五百吨。JL…3B是JL…3的改进型号,通过调整固体燃料配方、增大导弹直径,在不减少有效载荷的情况下,最大射程提高到了一万五千公里。如此一来,098型只需要部署在南海北部海域,就能打击美国本土的所有大中城市。
正是如此,096型全部部署在北海舰队,098型则全部部署在南海舰队。
因为096型主要在渤海与黄海北部海域活动,能够得到岸基反潜力量掩护,所以中国海军只在南海舰队部署了两艘攻击核潜艇,专门掩护098型攻击核潜艇,其余十六艘攻击核潜艇均用于执行战术任务。
这十六艘攻击核潜艇中,八艘固定分配给除“黄帝”号之外的四支航母战斗群。
显然,在航母战斗群的反潜兵力配置上,中国海军的标准超过了美国海军,主要就是航母战斗群缺乏有效的反潜手段。
剩下的八艘攻击核潜艇,则按照作战需要进行分配。
正常情况下,这些核潜艇都在西太平洋与东印度洋活动,负责监视潜在敌对国的潜艇与战舰。如果有需要,还将前出到更为遥远的海域,执行自由猎杀任务。比如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为了淡水资源发生争议的时候,中国海军就派遣两艘攻击核潜艇远赴太平洋,一艘前往夏威夷群岛,一艘到达美国西海岸,专门负责监视进出港口的美军舰艇,特别是出港巡逻的战略核潜艇。
在舰队作战的时候,这些潜艇是当之无愧的急先锋。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中,中国海军出动了六艘攻击核潜艇,两艘率先进入印度洋,成为监视印度舰队的主要力量。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这两艘攻击核潜艇还浑水摸鱼,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战果。
在战术使用中,攻击核潜艇是一支绝对不能忽视的力量。
当然,与第一次印度洋战争时期相比,中国海军的攻击核潜艇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二零三零年,最后一艘093型退役,十八艘攻击核潜艇中,八艘是095型、八艘是097型,两艘是“渭河”级(从097型与098型之后,中国海军不再使用数字编号,而是以每级核潜艇的首艇为级别名称,按照二零三三年制定的命名规范,攻击核潜艇以黄河、长江等主要河流的支流命名)。
095型与097型没什么好说的,关键是“渭河”级。
在“渭河”级之前,中国海军攻击核潜艇的性能一直不如美国海军,即便是097型也只达到了“弗吉尼亚”级的水准,比起后来的“弗吉尼亚”级改进型、以及在二零二八年正式服役的“拉斯维加斯”级,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到二零三零年,美国海军拥有十八艘“弗吉尼亚”级改进型,还在建造三艘“拉斯维加斯”级。如果不能尽快设计出一种性能超群的攻击核潜艇,最快到二零三五年,中国海军就将在水下战场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甚至无法应对美国海军的威胁。
“渭河”级应运而生。
与同时期建造的大型水面战舰一样,“渭河”级也应用了模块化技术,可以通过搭载不同的功能模块适应不同的作战任务。只是与水面战舰相比,潜艇的功能模块、特别是武器模块没有那么丰富。
绝大部分时候,潜艇的主要任务就是反潜,特别是对中国海军来说。
因此,“渭河”级把重点放在了反潜作战上,标准任务就是反潜,在性能上则高度强调了静音性能与最大安静航行速度。为此,“渭河”级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彻底摆脱了097型的设计理念。
在动力系统上,前两艘“渭河”级仍然采用自然循环压水堆。虽然从建造进度来看,第二批四艘也有可能采用自然循环压水堆,但是从第三批开始,将采用可控聚变反应堆,而且在第一批与第二批进行中期改进时,也将换上采用聚变反应堆的动力模块,完全实现“聚变动力化”。
与裂变反应堆相比,聚变反应堆的优势非常明显。
除了功率可以做得更大之外,聚变反应堆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即噪声水平并不是线性变化。根据已经掌握的测试数据,聚变反应堆在输出功率达到百分之八十的时候,噪声也不会明显增加。
如此一来,核潜艇的最大安静航速将大幅度提高。
要知道,在采用自然循环压水堆的情况下,最高航速为三十五节的攻击核潜艇,最大安静航速绝对不会超过二十节。如果采用功率更大的聚变反应堆,除了最高航速能够轻而易举的突破四十节、甚至四十五节之外,还能把最大安静航速提高到三十节以上,使潜艇能以安静航速全程伴随航母作战。
当然,降噪不止在动力系统上做文章。
“渭河”级是继“拉斯维加斯”级之后,第二种采用了主动降噪措施的潜艇。
所谓的“主动降噪措施”,不是指设法降低潜艇发出的噪声,而是通过一些设备,以相位干扰法消除潜艇发出的噪声。具体的做法就是,在潜艇的艇体上部署数千个“反相噪声干扰器”,由潜艇上的中央计算机控制,通过发出振幅相同、相位相反的声波,综合潜艇发出的噪声。
此举,能把潜艇的流体噪声强度降低百分之九十以上。
用同样的办法,还能把潜艇推进系统产生的空泡噪声强度降低百分之八十。
从实战角度出发,这就意味着在同等情况下,被敌艇发现的距离至少能缩短百分之六十以上,而本艇被动声纳的探测距离能提高一点五倍。结合其他先进技术,比如最新式的侧舷声纳阵,等于使本艇的作战能力相对提高十倍以上。
在潜艇战中,这绝对是一个大到无法弥补的差距。
“渭河”号服役不久,海军就进行了一次模拟对抗演习,四艘097级用了四十八小时都没能找到潜伏的“渭河”号,而“渭河”号在出手后四个小时内,就“干掉”了四艘097型,证明了自身的先进性。
也正是如此,海军才决定大批量建造“渭河”级。
只是,前两艘“渭河”级都用来取代已经落后的093型。因为海军正在扩大攻击核潜艇阵容,所以095型将服役到二零四五年。也就是说,“渭河”级不会取代095型,而是用来充实阵容。
按照牧浩洋掌握的资料,第二批的前两艘肯定能在二零三五年之前服役。
如果战争需求比较紧迫,另外两艘也有能力在二零三五年之前服役。到时候,中国海军将有二十二艘攻击核潜艇。
只要聚变反应堆研制成功,“渭河”级的建造数量很有可能超过二十艘。
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要知道,在“渭河”级之前,097型与095型各建造了八艘,093型只建造了四艘,而091型名义上建造了四艘,实际上只有一艘具备作战能力。如果“渭河”级建造二十艘,将成为中国海军第一种批量大建造的攻击核潜艇。
必须承认,与美国海军相比,中国海军的攻击核潜艇数量仍然严重不足。
只是,跟周边国家相比,中国海军的潜艇部队绝对强大。别的不说,日本海军只有二十四艘AIP常规潜艇。在西太平洋地区,除了中国、美国与俄罗斯,没有第四个国家拥有攻击核潜艇。
毫无疑问,攻击核潜艇是中国海军真正的王牌。
在战争中,谁也无法知道,这些潜艇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如果考虑到攻击核潜艇的对地打击能力,这支力量更加具有威胁性。对日本这样的岛屿国家来说,甚至是战略威胁。
只是,中国与日本的全面战争,制海只是第一步。
要想取得真正的胜利,就必须打上日本本土。
走到这一步,唱主角的不是海军,而是陆战队。
第三十九章投送力量
第三十九章投送力量
因为中国海军没有严格按照“华盛顿条约”的上限打造航母战斗群,所以陆战队的建设更加引人瞩目。按照“华盛顿条约”规定,所有排水量超过一千吨的登陆舰艇,不管是编在海军名下,还是归在陆战队名下,也不管陆战队是否是独立兵种、或者是军种,都得算在海军舰艇名录内。
也就是说,登陆舰艇也要占用海军舰艇的总吨位。
相对而言,中国海军在登陆舰队上下的功夫超过了航母战斗群。
这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在内。
在海军中,登陆舰队一直是短板。到第一次印度洋战争时,中国海军的登陆舰艇总吨位还不到十五万吨,不到舰队的百分之二十。在美国海军中,这个比例为百分之四十五,几个欧洲国家的海军也在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之间,连俄罗斯海军都为百分之三十。由此可见,中国海军的登陆力量相当薄弱。
当然,这是历史原因。
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前,中国海军只能算得上是“黄水海军”,即只能在靠近本土的海域活动,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因为没有作战方面的需求,所以中国海军也就不太重视登陆舰队。
别的不说,在俄罗斯都咬紧牙关建造两栖攻击舰的时候,中国海军仍然以船坞登陆舰为主,没有一艘真正意义上的两栖攻击舰。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期间,用于攻打布莱尔港的大部分舰艇都是船坞登陆舰。
此后,中国海军才开始重视两栖登陆力量。
说得准确一点,是在牧浩洋担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