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484章

燃烧的海洋-第484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一个月时间攻占新德里,显然有点仓促。

为此,双方争论了好几天。

三月一日,一支由四十艘超级货轮组成的船队到达卡拉奇,送来了第十三集团军的大部分主战装备,以及近千万吨作战物资。在接下来的三十天之内,还将有两个没有换装的集团军到达。

也就是说,戚凯威打算在西线战场上投入三个集团军。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足够强大的作战力量。

要知道,三个集团军的总兵力接近二十万,而巴基斯坦陆军的总兵力还不到六十万,印度陆军在战前的总兵力也就一百多万。如果算上中国陆军的装备与素质优势,三个集团军足以打垮印度陆军。

说得简单一些,戚凯威已经准备抛下巴基斯坦陆军,单独在西线发动进攻。

问题是,在政治上,这根本办不到,因为不管是牧浩洋、还是黄瀚林,都不会让他抛下巴基斯坦陆军。

直到三月五日,在牧浩洋出面的情况下,戚凯威才与巴军总参谋长达成协议。

按照这份得到双方承认的协议,中国陆军主要在北部地区作战,巴基斯坦陆军主要在南部地区作战,只在北部地区保留四个师的兵力,并且负责中国陆军的所有后方补给运输,即动用巴基斯坦国内铁路网,把送到卡拉奇的物资运往北部地区,再由中国陆军的后勤部队送往前线。

进攻开始后,中国陆军在向新德里推进的时候,将顺带攻占新德里北部地区,切断印度陆军与克什米尔地区的联系,围歼克什米尔附近的印度军队,然后由巴基斯坦陆军的四个师扫荡克什米尔地区。

南方战场上,巴基斯坦陆军将同步进攻卡奇地区,牵制该方向上的印度军队。

这样一来,如果印度陆军死守新德里,巴基斯坦陆军在南方的进攻将变得轻而易举,根本不会遇到多少麻烦。如果印度陆军放弃了新德里,中国陆军将在占领新德里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沿新德里到卡奇湾的铁路线推进,攻占沿途的重要城市,并且建立一道把印度西北部地区分割出来的战略防线,协助巴基斯坦陆军攻占卡奇地区,再谋求沿恒河向东推进,攻占恒河平原。

事实上,戚凯威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印度军队不可能放弃新德里。

原因很简单,只要新德里沦陷,印度就算战败了,即便印度政府转移到其他地区,也很难改变最终结局。

当然,这不仅仅有军事与政治上的因素,还与印度的国内环境有关。

要知道,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国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还是印度最大的商品出口目的地。可以说,超过三分之一的印度人与中国有经济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全球自然灾害期间,只有中国无偿为印度提供了大批抗癌药物,还向印度派遣了医疗援助人员,帮助了数以亿计的印度人。可以说,在此之前,就算中印关系算不上密切,两国的民间往来也足够频繁。

在投靠美国,与中国对抗的问题上,印度国内的很多民众都持反对意见,并且因此导致在二零三八年之后,印度连续更换了七届政府,平均每届政府的任期不到一年,可是每届政府都奉行亲美政策。

和平时期,印度民众无法影响到受家族控制的印度政局。

可是在战争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只要中国军队攻占了新德里,扶持一个得到民众支持的亲华政府,那么印度政权的合法性就将受到考验,谁也不能保证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印度民众是否会支持前政府。如果民众集体倒戈的话,那么印度要打的就不是抵抗中国入侵的战争,而是一场大规模内战。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主要战略取向。

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牧浩洋就明确提到,要想长期占领像印度这种国土面积达到三百万平方公里、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占领行动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承受巨大的军事与经济损失。别的不说,如果占领印度全境,至少需要部署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而中国陆军与陆战队的总兵力也就只有八十万,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在海外部署一年的花费就高达数万亿元。真要变成这个样子,中国不但不可能获得战争红利,还会被这场战争拖垮。

显然,这也是美国想要达到的目的。

为此,就得避免占领印度,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攻占新德里之后,扶持亲华政权,组建新印度国防军,然后让印度人打印度人。虽然这么做,会大大降低战争红利,而且长期内战会使中国很难利用印度市场,但是中国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将大大降低,对于即将到来的中美全面战争有很大的帮助。

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之后,印度的战略地位也将大大降低。

说得直接一些,就算不占领印度全境,在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之后,印度都很难在几年之内恢复元气,因此印度不再具有影响中美平衡的战略价值,而将变成南亚地区最贫穷、也是最无足轻重的国家之一。

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印度没有多少战略价值。

至于十年之后,恐怕中国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利用印度,而是如何修复与美国进行全面战争之后的创伤,或者是如何彻底打垮美国。

综合这些因素,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尽可能的缩小大规模地面战争的范围。

也就是说,迅速攻占新德里是中国陆军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而任何违背这一目标的作战行动都没有价值。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不得不向巴基斯坦做出妥协。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牧浩洋已经向巴基斯坦做出承诺,只要巴军能够攻占卡奇地区,中国就不会在战后强调这个问题,即默认巴基斯坦占领该地区的合法性,并且承认巴基斯坦在整个克什米尔地区享有主权。巴基斯坦要做的,只是协助中国陆军作战,不给中国陆军添麻烦,并且在战后承认中国在藏南地区的主权,以及在克什米尔东北地区控制的两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合法性。

当然,这种政治交易,绝对不会公布于众。

原因很简单,这种秘密交易本身就没有合法性,而且也没有任何国家会承认巴基斯坦占领卡奇地区的合法性。

由此可见,不管是牧浩洋、还是戚凯威,都没对巴军抱太大的希望。

以当时的情况,在战争爆发之前,两人就没有想过与巴军协同作战,不然戚凯威也不会把三个集团军派往巴基斯坦。

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这一天,戚凯威拿出了全套作战计划。

按照他的安排,地面战争将在三月十日打响,到时候除了第十三集团军之外,第二十七集团军的大部分部队也将到达巴基斯坦,而其主要任务就是支援第十三集团军,掩护后勤补给线。

相对而言,第二十七集团军的战斗力与装备水平都不差。

只是跟最先换装“未来地面战平台”的第十三集团军相比,依然差了一大截,也就只能干些杂货。

当然,在向新德里推进的时候,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进攻部队。

相反,更应该重视在进入印度境内之后的后勤保障问题,而这将直接决定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能力。

第一百章钢铁洪流

第一百章钢铁洪流

三月十日,地面战斗如期打响。

首先发动进攻的不是中国陆军的第十三集团军,而是巴基斯坦陆军的第三装甲师,该师是巴基斯坦陆军的王牌部队。

在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火力准备之后,第三装甲师越过了印巴边境线,迅速攻占了边境城镇穆讷包,然后沿着铁路线向拥有二十万居民的巴尔梅尔推进。按照巴军制订的进攻计划,在攻占了巴尔梅尔,即在印度境内建立了前进基地之后,将继续向东推进,攻占焦特布尔与巴利,切断从斋蒲尔通往卡奇地区的铁路线与公路线,必要的话,还要继续向东攻占乌代布尔,建立一道足够坚固的战略防线,阻止北面的印度军队南下之后,再向南扫荡整个卡奇地区。

当然,一个师肯定办不到。

为此,巴基斯坦陆军还调动了第七装甲师、第八机械化步兵师、第九步兵师等三支王牌部队,并且出动了第十一独立装甲旅、第十三独立坦克旅、第十六独立步兵旅,以及第四十二炮兵旅、第四十四炮兵旅、第四十五炮兵旅与第四十七炮兵旅,总计投入了十一支主力部队,还为每个王牌师增加了一个独立炮兵旅,总兵力超过二十五万,其中作战部队在十五万以上。

巴基斯坦陆军需要面对的,不过是二十万印度军队。

算上装备上的差距,以及巴基斯坦空军提供的支援,巴军有足够大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巴军在南部地区作战,作战物资全部从卡拉奇运送,后勤补给线的总长度还不到六百公里。

也就是说,巴基斯坦陆军的后勤保障负担相对较小。

可以说,以巴基斯坦陆军的作战能力,攻占卡奇地区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当然,这肯定有中国军队的功劳。

凌晨四点,在只进行了半个小时的炮火准备之后,中国陆军第十三集团军在巴基斯坦陆军越过印巴边境线后大约两个小时,从萨特莱杰河越过了印巴边境线,并且在天亮之前攻占了阿博赫尔。

可以说,中国陆军的进攻更加犀利。

阿博赫尔是一座人口超过三十万的中等规模城市,而且在印度西北边境方向上,属于重兵驻防的军事要地,扼守着直同珀丁达的铁路线与公路线,而珀丁达是新德里西北方向上最重要的铁路与公路枢纽中心,有六条铁路与四条公路在这里交汇,其中两条铁路与两条公路直接通往新德里。可以说,只要中国陆军攻占了珀丁达,就能在两天之内打到新德里,而且不用考虑后勤保障问题。

说得简单一些,珀丁达是新德里的门户,而阿博赫尔是珀丁达的门户。

当时,驻守阿博赫尔的有两个印军师,其中一个是主力装甲师,总兵力接近三万,装备了近千辆坦克与装甲战车,还有六百多门大口径火炮,印军沿着边境线修建了宽度在五公里以上的防线。

即便如此,印度陆军也没能守住防线,甚至没能守住阿博赫尔。

在突破边境防线的战斗中,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装甲旅一直冲在最前面,突前的装甲营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在印军防线上撕开了一道宽度超过五公里的缺口,并且以闪电之势击溃了前来增援的印军装甲部队。

战斗中,该营的四十二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在半个小时之内就击毁了一百多辆印军坦克。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该营没有损失一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只有三辆受创,并且都在前线修复,在当天上午就再次参加战斗。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报告,反装甲作战平台对五千米外的机动目标的命中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击毁率为百分之百。要知道,在这场战斗中,被反装甲作战平台击毁的不仅仅有第三代主战坦克,还有三十多辆M27A1,其中半数是在四千米以外,被反装甲作战平台打出的穿甲弹直接摧毁。

在这个距离上,M27A1根本无法对反装甲作战平台构成威胁。

三辆受创的反装甲作战平台都是在近距离战斗中,被M27A1打出的穿甲弹击中,而且没有一辆被穿甲弹打穿正面装甲,都是在中弹之后,内层装甲甭脱,导致车体与炮塔内的设备受损。因为反装甲平台采用的是无人炮塔,三名乘员都在车体内,所以在受创后没有出现人员阵亡的情况。

可以说,反装甲作战平台经受住了实战考验。

这场战斗,足以证明反装甲作战平台的防护设计较为合理,唯一的欠缺就是,内层装甲存在质量问题。

撕开印军的边境防线后,装甲部队继续推进。

只是,接下来唱主角的不是地面部队,而是空中力量。

当时,中国空军至少动用了三百架战斗机,轮番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重点打击防线后方的印军机动防御部队。为了协助空军作战,第十三集团军出动倾斜旋转翼飞机,向战线前方运送侦察部队,由侦察兵直接为战斗机指引攻击目标。结果就是,装甲部队在向阿博赫尔推进的时候,几乎没有受到阻拦。

印度陆军不是没有反击,而是没有能够反击成功。

在通往阿博赫尔的道路上,至少有上千台印度陆军的坦克车辆被炸毁,绝大部分印度陆军的反击部队在离开阵地后就遭到轰炸。根据印度军队的作战记录,当时印军至少出动了两个旅进行反击,结果都在赶往战场的路上遭到空中打击。在遭受惨重损失,却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的情况下,这两个旅的士气彻底崩溃,结果在离第十三集团军先头部队仅有几公里的时候就停了下来。幸存的印军官兵没有就地组织防御,而是迅速逃回阿博赫尔,也因此把恐慌情绪带了回去。

天亮前,第十三集团军的先头部队攻入阿博赫尔。

虽然有部分印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很快就被击溃了,更多的印军根本没有抵抗,而是一股脑的逃走了。

原因很简单,在战斗中,印军官兵发现,他们手上的反装甲武器根本对付不了中国军队的主战坦克。

根据一些印军官兵回忆,曾经有一辆中国坦克在极近的距离上被五枚高超音速动能反坦克导弹直接命中,结果这辆坦克好像根本没事一样,不但接连摧毁了印军的反坦克阵地,还击毁了三辆隐藏在建筑物里的M27A1主战坦克,然后掩护步兵攻占了建筑物,这才撤离了战场。

要知道,印军使用的动能反坦克导弹,能在有效射程内打穿M27A1的正面装甲

当时,中国与美国已经开始淘汰使用聚能破甲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为部队提供了动能反坦克导弹。主要就是,以往的反坦克导弹的飞行速度都比较慢,根本无法突破已经成为第四代主战坦克标配的主动防御系统。只有采用动能穿甲原理,飞行速度在六马赫以上的反坦克导弹才能对付第四代主战坦克。

事实上,动能反坦克导弹,就是单兵手里的反坦克炮。

这种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就是一根次口径高强度金属杆,其材质与穿甲弹差不多,只是依靠高性能火箭发动机把速度提高到六马赫以上,而不是像坦克炮那样,使用化学能或者电磁能使穿甲弹加速。

在动能反坦克导弹出现之后,就有人提出用其取代反坦克炮。

不管怎么说,动能反坦克导弹的性能已经非常接近穿甲弹了,而且不需要安装笨重的火炮系统,一辆坦克少说也能携带数十枚。如果不是电磁炮兴起,特别是线圈电磁炮把穿甲弹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级别,恐怕在研制第五代主战坦克的时候,中国与美国都会用动能反坦克导弹取代坦克炮。

如此先进的反坦克导弹,竟然对付不了反装甲作战平台,印军官兵不害怕才是怪事。

可以说,当时印军对付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有效办法只有两个,一是使用大口径火炮在近距离进行直瞄射击,利用大口径炮弹的巨大威力直接震毁反装甲作战平台,二是在路边埋设数百公斤高能炸药,在反装甲作战平台通过的时候引爆,利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巨大威力将其摧毁。

可以说,这些都是蛮办法,而且也不是击穿反装甲作战平台的装甲,而是利用巨大的能量将其直接摧毁。

别的不说,如果在反装甲作战平台下面引爆两百公斤炸药,就能将其炸散架。

问题是,在战场上,根本办不到。

在印军全线崩溃后,第十三集团军的一个旅仅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攻占了拥有三十万人口的阿博赫尔。

对阿博赫尔的居民来说,这也许是好事,因为避免了大规模战斗产生的附带伤亡。

如果印军依靠城市拼死抵抗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