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第5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在和平时期,陆战队不可能维持那么多的先进装备。
从编制上看,第三十预备陆战师就是第三陆战师的预备队。如此一来,第三十预备陆战师的主战装备就是第三陆战师淘汰下来的,比如24式主战坦克,而已经在第三陆战师服役数年的地面战平台根本没有提供给第三十预备陆战师。
受此影响,庞跃龙首先就得考虑后勤保障问题。
要知道,24式主战坦克烧的是油,而不是用电池驱动。
当时,走在最前面的就是第三十预备陆战师的工程部队,他们的任务是在新山,即柔佛巴鲁北面开辟一座能够供大型电动运输机起降的野战机场,并且连上附近的公路与铁路,在沿途建立补给站。
如果第三十预备陆战师配备的是地面战平台,或者出动的是第三陆战师,根本就没有这些问题,因为从丹老通往新山的铁路线就足以运送弹药等消耗物资,不存在运送燃料等物资的问题。
第二十七章战略目的
第二十七章战略目的
中国陆战队的行动速度之快,不但让新加坡当局极为震惊,也让美军将领大吃一惊。
事实上,早在二十三日,也就是庞跃龙向关丹与马六甲派遣部队之后,美国情报机构就发出警报,中国陆战队很有可能在近期攻打新加坡。当时,参联会、陆军参谋部与海军参谋部也做出了类似的判断,即中国的第一轮反击将针对新加坡,以打通进入印度洋的航道为主要目的。
从军事上讲,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难。
虽然中国海军遭受重创,损失了三分之二的航母战斗群,但是仍然具有作战能力,威胁也非常大。
当时,中国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印度洋上,而不是太平洋上。
说得直接一点,美国的基本战略就是先西后东,首先完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再逐步向中国本土推进。正是出于这个战略,美国才会积极策划以色列向阿拉伯国家宣战,在中东地区大打出手。要知道,在已经夺取了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制海权,加上俄罗斯在欧亚大陆上起到的阻塞作用,经南亚大陆前往中东的地面通道,成为环绕中国的战略包围圈上最后一道缺口。只要堵上了这道缺口,中国就将被彻底包围,而且不得不在主要依靠本土的情况下与美国作战。与之相比,美国却能利用几乎整个世界的资源。此消彼涨之下,中国在工业与技术上的优势也就不存在了。
显然,在这个战略包围圈上,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印度洋。
在太平洋方向上,美国有足够大的战略纵深,而且拥有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虽然俄罗斯脆弱不堪,但是广袤的国土很容易成为中国军队的坟墓,而且冬天已经来临,中国肯定不会冒险在冬季进攻俄罗斯。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战略纵深大到足以在未来两到三年之内保持不败。至于中东方向上,因为远离中国本土,而且没有海运支持,中国所能投入的兵力与所能发挥的作用都非常有限。只有在印度洋上,因为欠缺前沿军事基地,美军的封锁力度非常弱。
要知道,仅靠迪戈加西亚,美国很难守住整个印度洋。
虽然澳大利亚西部港口与军事基地能够发挥一些作用,但是离迪戈加西亚太远,根本无法相互呼应。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美军陆战队在十月二十二日向国防部提交了一份作战计划,提出动用四个陆战师在斯里兰卡登陆,攻占加勒港,控制斯里兰卡当局,或者干脆推翻斯里兰卡政府,然后以斯里兰卡为基地,向北进军印度半岛、向东攻打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巩固印度洋上的包围圈。
只是,这份计划当天就被乔丹上将否决了。
原因很简单,斯里兰卡离印度半岛太近了。
即便不出任何意外,美国陆战队也只能在十一月底发动进攻,而这个时候中国肯定加强了南亚的军事部署,说不定还向斯里兰卡增派了作战部队,而在中国空军的威胁下,美国海军至少需要动用九支以上的航母战斗群,才有可能夺得制空权,也才有可能掩护陆战队登陆斯里兰卡。
显然,这意味着只能在西太平洋上保留六支航母战斗群。
由此产生的影响是:美军必须在主要战略方向上转攻为守,放弃在西太平洋上向前推进的所有计划。
别说乔丹上将,连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都不会支持陆战队的方案。
要知道,在已经拟定好的战争计划中,美军的下一步行动是在十一月份攻打冲绳岛或者菲律宾,在中国的本土外围防线上打开突破口,加强对中国的战略封锁,同时对中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
可以说,这是美国总体战争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说得直接些,美国要想在最短的时间之内、用最小的代价打赢这场战争,就得在中国完成战争动员之前走出这一步。
做一个假设,即美国的战争计划进行得很顺利,这场战争会打成什么样子?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美国军方在战前就制定了详细的战争生产规划,明确要求在二零五二年底,使轰炸机的产能达到最大,在二零五三年三月底新增四条轰炸机产线,在二零五三年生产三千六百架战略轰炸机。如果把这个产量平均到每一个月,而且轰炸机在下线后一个月内投入战场,轰炸机的战损率为百分之零点五,那么在二零五三年间,美国空军战略航空兵能出动十五万架次,投弹三百万吨以上,足以摧毁中国百分之八十的军事目标与百分之六十的军事工业目标。
当然,这有好几个前提,比如轰炸机的战损率为百分之零点五。
为了达到这些前提条件,美军就必须撕开中国的本土外围防线,不然轰炸机的战损率绝对不止这么一点。更重要的是,要想达到足够的出动强度,就得缩短轰炸机的航程,也就得夺取前沿基地。
这些因素集中起来,都决定了美军必须以西太平洋为重。
按照美国当局的预测,只要能够在西太平洋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争将在二零五三年底、最迟二零五四年初结束。因为到这个时候,中国的军事力量将降低四成以上,战争生产力降低六成以上。只要中国当局还有点理智,就应该认识到,根本不可能在这种状态下击败美国。
显然,没有足够的理由,美军不会修改战略目标。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美国的战略中,新加坡就是一颗“弃子”。
虽然在正式向中国宣战前,美国总统卢卡斯征求了新加坡总理的意见,但是有更多的证据证明,美国的总体战争计划中,根本没有考虑守住新加坡,更多的是希望新加坡能够牵制住中国军队。
按照参联会的估计,因为中国的战线更短,而且中国军队的动员能力更强,所以中国很有可能抢先在两栖战场上出手。也就是说,中国在美军进攻西太平洋岛屿之前攻打新加坡的可能性非常大。
可以说,这个判断十分准确。
基于这个判断,参联会做出一个推断,即只要新加坡能够抗住,哪怕只坚持一个月,也能消耗中国的宝贵兵力,因为中国不可能在二零五二年内完成全面战争动员,所以能够用在其他方向上的兵力将大幅度减少。如果中国动用陆战队攻打新加坡,那就意味着能够用在西太平洋上的防御部队将更少。
做出这个推断之后,参联会推动美国当局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鼓动俄罗斯出兵外高加索。
虽然这么做,肯定有负面影响,比如俄罗斯绝对不会在占领高加索之前出兵中国,也就等于减轻了中国本土防御负担,同时也会促使伊朗表明立场,让中国打通前往叙利亚的地面交通线,但是有一个足够大的好处让美国这么去做,即让中国尽快进军中东,消耗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说白了,美军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在进军西太平洋之前,美军的所有行动都只有一个目的:为攻打西太平洋上的战略性岛屿铺平道路。
在具体行动上,就是想方设法的消耗中国的军事力量。
说得更详细一点,就是尽量拉长战线。
在过去的几天里,美军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在以色列与澳大利亚先后参战后,中国的战线已经拉得足够长了,而中国的常备军事力量根本不足以守住这么长的战线,因此在完成战争动员之前,必定存在一个兵力欠缺时期。只要美国有足够的耐心,就能在中国的防线上找出致命漏洞。
问题是,到了十一月初,情况发生了重大转变。
标志**件就是中国陆战队在十一月四日推进到了柔佛海峡北岸,而且是一个兵力超过两万的整装陆战师。
更致命的是,第二个陆战师就在关丹。
也就是说,中国陆战队能够投入两个陆战师攻打新加坡。
虽然新加坡陆军的兵力超过了十万,装备也不算落后,但是与中国陆战队相比,依然差了一大截。
除此之外,新加坡根本不可能保住制空权。
就连乔丹上将都认为,只要中国陆战队下狠心,肯定能在十天之内攻占新加坡,至少能够占领主要目标,比如港口与机场。
这下,问题出来了。
不管准备工作进行得有多么顺利,美国陆战队最快也只能在十一月底发动进攻,因此中国陆战队有半个月的时间调整防御部署。因为没能在开战前的突击中全歼中国海军,也许要等到十二月份,才能发动两栖进攻。
显然,到这个时候,中国陆战队已经堵上了防线上的漏洞。
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要用多少代价才能在西太平洋上打开突破口,而是中国海军在打通了前往印度洋的通道之后,会对总体战局造成多大的影响,比如中国会不会在中东地区投入更多的兵力。
摆在美军面前的问题很现实:要么死守新加坡,要么全面修改战略计划。
显然,这两个选择的结果都不大好。前者意味着美军必须在新加坡消耗兵力,而后者则很有可能使美国丧失制胜机会。
第二十八章屈服
第二十八章屈服
十一月四日下午,新加坡总理亲自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新加坡将严守中立。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前,新加坡总理跟美国大使进行了长达六个小时的会谈。新加坡总理明确提出,美国应该尽快向新加坡派遣作战部队,至少得增援一个师的兵力。美国大使却认为向新加坡增兵的时机已经过去了,中国空军有足够的能力拦截前往新加坡的运输机群与运输船队,因此建议新加坡宣布保持中立,暂时不要触怒中国,以此争取时间。
从战略上讲,这是当时新加坡能够采取的唯一自保手段。
要知道,在十月底,中国空军部署在东南亚地区的作战飞机就超过了一千五百架,部署在新加坡附近的作战飞机在一千架以上,此外还可以动用本土的数百架轰炸机,有足够的能力夺取制空权。除此之外,中国海军已经在安达曼海部署了十多艘潜艇,另外在爪哇海也部署了大量潜艇。即便美军舰队就在附近,也很难掩护运输机群与运输船队突破中国的军事封锁区。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新加坡总理只能采纳美国大使的建议。
只是,此举并没产生实质性效果。
半个小时之后,杜小蕾在国务院召见了新加坡大使,向新加坡下达了最后通牒,主要内容是:正式宣布与美国解除同盟关系,并且在十一月五日零点之前,向中国军队开放港口与机场,新加坡国防军在此之前全部返回基地、停止一切军事活动,把苏东岛、巴威岛、安乐岛与实马古岛移交给中国陆战队。
这就意味着,在五日凌晨之后,中国就将发动进攻。
当时,新加坡当局已经收到情报,三日还在关丹的中国登陆舰队已经出港,将在五日凌晨抵达新加坡附近。
在新加坡大使把消息发回去的时候,中国空军已经增强了在新加坡附近的巡逻力度。
留给新加坡的时间,只有不到八个小时了。
下午…,杜小蕾发出最后通牒后大约半个小时,新加坡总理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烈谴责了中国的“无理”要求,号召国际社会与国际舆论共同指责中国,并且宣称新加坡将永不屈服。
随即,新加坡国防军进入战备状态。
因为中国空军的作战飞机没有进入新加坡领空,所以双方没有发生直接冲突,只是在附近的公海上空出现了对峙。
也就在新加坡总理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新加坡大使向杜小蕾提交了一份协议。
在这份协议中,新加坡承诺立即与美国解除同盟关系,并且在二十四小时之内驱逐境内的美国军事力量,按照中立国的基本立场向中国的非军用飞机与船只开放机场与港口,但是拒绝交出海峡内的四座主要岛屿,更拒绝让国防部队返回营地,因为这等于让新加坡自行解除武装。
这时候,杜小蕾也做出了让步,只要求无条件开放机场与港口,并且由中国军队控制。
也就是说,不再要求新加坡交出海峡内的四座岛屿,也不要求新加坡国防部队自行放下武器。
问题是,新加坡大使没有再次让步。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之内,杜小蕾与新加坡大使又进行了三次会谈。
夜间十点,按照杜小蕾的安排,中国驻新加坡外交人员、以及五百多名滞留在新加坡的中国公民全部到达樟宜国际机场。一个小时之后,由中国外交部租用的五架民航班机就将把他们接走。
可以说,新加坡正在错失最后的和平机会。
半个小时后,搭载着第三陆战师的登陆舰队在南海区舰队的掩护下,到达了离德光岛不到五海里的地方。因为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最狭窄的地方,北面是马来西亚,南面是印度尼西亚,所以其领海宽度不到五海里。
与此同时,已经部署就位的第三十预备陆战师也已展开。
当时,一些居住在新加坡北部的居民,甚至听到了中国陆战队进行炮火测试时产生的巨大声响,一些居民甚至宣称看到中国军队在柔佛海峡北岸堆积了大量架桥设备,正在为渡过柔佛海峡做准备。
战争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只是,直到夜间十点半,新加坡总理依然态度强硬。
十分钟后,由新加坡空军参谋长送来的一份报告,彻底让新加坡总理软了下来。
这份报告中提到,新加坡周围的中国战斗机已经超过了四百架,由美国援助的远程防空警戒雷达还探测到了出现在阿南巴斯群岛上空的轰炸机群,规模在两百架以上,足以在一次轰炸中摧毁新加坡的所有军事设施。
新加坡空军参谋长在电话中提到,新加坡根本没有胜算,也许连一个晚上都坚持不了。
按照新加坡空军参谋长的建议,总理应该尽快登上潜艇,以免在中国空军的首轮打击中丧生。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空军肯定会采用斩首战术。
要知道,新加坡只是一个国土面积仅为几百平方公里的岛国,根本没有可以抵抗战略轰炸的军事防御设施。
面对如此严峻的军事威胁,新加坡总理屈服了。
随后,新加坡总理给陆军与海军参谋长打了电话。
两位将领的答复都很直接,新加坡没有任何军事胜算,海军肯定会在开战后的几个小时内被击溃,唯一有机会逃脱的只有四艘潜艇。陆军参谋长的答复更加悲观,即中国空军的全面轰炸,将彻底摧毁军队的士气与斗志,而且新加坡无险可守,大规模地面战争只会祸及数百万新加坡人民。
在美国不肯伸出援手的情况下,新加坡的唯一选择就是向中国屈服。
这个时候,中国外交人员与游客已经开始登机。
十一点十五分,新加坡总理召开紧急内阁会议。
半个小时之后,内阁一致通过了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