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第5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只要登陆战斗打响,特遣舰队就将失去作战灵活性。
换句话说,美军也就有更大的把握判断出特遣舰队的行踪。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最糟糕的结果就是犹豫不决。要知道,在里根犹豫不决的时候,美军联合舰队依然在以三十三节的速度向西航行,而且行踪没有任何秘密可言,而牧浩洋等待的机会也正在到来。
非常可惜的是,里根在这个时候确实有点举棋不定。
事实上,这与他的服役经历有关,因为他在当上航母战斗群指挥官之前是舰队的航空作战参谋。
这个岗位,要求尽可能的细致。
从某些方面来讲,里根与杨禹方非常相似,两人在考虑舰队作战的时候,都会尽量想得周全一些,而且在考虑好之前不会动手。在某些时候,这是稳重的表现。在特殊情况下,却是浪费时机。
显然,乔丹上将让里根来指挥联合舰队,恐怕就是觉得他非常稳重吧。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里根既没有做出决定,也没有继续与尼克松商量,而是在单独思考。
如果他是一个杀伐决断的人,这不是大问题。
问题是,他不是一个杀伐决断的人。
凌晨…,第一批侦察机返航,此时第二批侦察机已经到达了最大侦察半径上,而且没有一架发回消息。
也就是说,第二批侦察机也没有收获。
…半,里根批准了第三轮侦察行动,而且要求由第三舰队派遣侦察机。
原因很简单,前两批侦察机都是第四舰队出动的,而且返航后的第一批侦察机刚刚降落到航母上,还有部分停留在飞行甲板上,三艘“美国”级航母的出动效率都不高,暂时无法让侦察机升空。
尼克松接受了这道命令,而且擅自修改了侦察方案。
按照他的部署,除了应里根的要求向西面与北面各派遣三十六架侦察机之外,还让三艘航母各增派了四架侦察机,集中搜索西北方向。
尼克松的这个举措,差点拯救了美国联合舰队。
要知道,当时特遣舰队就在迪戈加西亚西北方向上,准确位置在马尔代夫群岛的马累岛以西大约七百公里处。
从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来看,如果牧浩洋在凌晨的时候采纳了龚继飞的建议,向东南靠近美军联合舰队,那么在天亮前,也就是六点左右,至少会遇到一架尼克松向西北派出的侦察机。
所幸的是,牧浩洋没有采纳龚继飞的建议,依然让特遣舰队呆在美军侦察机的搜寻范围之外。
事实上,美军联合舰队的第三次侦察行动并不顺利。
在四点半到五点之间,至少有七架侦察机与中国海军出动的反潜巡逻机遭遇,不得不提前结束侦察行动。
虽然这些偶然遭遇,也给美军提供了帮助,比如至少让美军联合舰队在天亮之前没有再次被反潜巡逻机发现,但是也产生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影响,这些侦察机都是在向北飞行的时候遇到反潜巡逻机的。
结果就是,里根由此认定,特遣舰队就在北面,也就是马尔代夫群岛东面。
里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
战后,里根在接受审讯的时候提到,当时他做出这个判断主要靠直觉,而且认为中国海军会适当加强舰队方向上的掩护力度,因此觉得,中国舰队最有可能出现在反潜巡逻机较为频密的方向上。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判断。
要知道,反潜巡逻机属于岸基航空兵,根本不由特遣舰队指挥,而是由坐镇总参谋部的周渝生调配,其活动与特遣舰队没有任何关系。更重要的是,用反潜巡逻机执行搜索侦察任务根本无法为特遣舰队提供有效掩护。要起到掩护作用的话,就应该让反潜巡逻机执行其本行任务,即反潜搜索。
事实上,当时美军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侦察机遭遇的反潜巡逻机不是在搜寻潜艇。
原因很简单,这些反潜巡逻机都是单独行动的,而在对付高性能潜艇时,反潜巡逻机一般以双机或者三机编队活动,单独行动的作战效率并不高,只能对潜艇起到吓阻作用。也许正是如此,里根才认为反潜巡逻机在掩护特遣舰队,因为当时在马尔代夫群岛以东,正好有几艘美军潜艇。
直到天亮,里根才下令转向。
不是撤离战场,而是向北航行,准备攻击藏在马尔代夫群岛东面的中国舰队。
毫无疑问,正是这位被乔丹上将寄予厚望的海军少将的愚蠢行为,最终葬送了美军联合舰队。
有趣的是,在这场战斗结束之后,里根少将竟然非常无耻的把责任推卸给了曾经拯救了舰队的反潜作战参谋,认为是反潜作战参谋的疏忽,使舰队遭遇了中国潜艇,损失了两艘大型护航战舰,导致舰队暴露行踪。事实却正好相反,如果不是反潜作战参谋及时出动了六架反潜巡逻机,而且准确判断出了威胁方向,那艘“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就有足够的时间发射第二批鱼雷。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美军联合舰队再次遭到鱼雷攻击,恐怕损失的就不是两艘护航战舰了。
不管怎么说,这次转向,把美军联合舰队带上一条不归路。
第六十章陌生的战场
第六十章陌生的战场
战后,很多人把美军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大战爆发时,美军偷袭中国海军西印度洋舰队的战斗也在迪戈加西亚附近进行,被称为“第一次迪戈加西亚海战”)遭受惨败完全归责于里根的错误判断,也有部分人认为,主要原因是里根少将与尼克松准将产生的严重分歧。
从本质上讲,除了里根要为优柔寡断负一点责任之外,主要还是美军自身的问题。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美国在过去三十八年里所奉行的基本战略。
二零一四年爆发的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当局一直奉行“不接触政策”,即不再以直接对抗的方式来遏制中国,而是通过扶持中国的敌对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强国来牵制中国。
这个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间,虽然美军打了几场战争,但是都是小打小闹,算不上大仗。
与美军相比,中国军队却在三十多年里,经历了数次大规模战争。
从经济上讲,美国显然获益良多。按照一些人的估计,如果美国在中国所经历的几场战争中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或者更加直接的军事策略,仅在两次印度洋战争、以及两次中日之间的战争中,就要遭受数十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美国奉行的“不接触政策”,不但没有使美国遭受直接损失,还为美国赚得了不少利益,创造的经济价值高达数万亿美元,是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问题是,美军却因此错过了锻炼的机会。
要知道,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前,美军的战斗力、素质、组织结构等等,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事实上,如果朝鲜不是中国的邻国,哪怕只隔得稍微远一点,中国军队都不可能在二零一五年击败美军。
美军能够拥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与其长期经受战火洗礼不无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军是参战次数最多的军队,而且美军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与频繁参加战争有关。
可惜的是,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美军就很少参加真正的战争了。
相反,在此之后,中国军队却频繁出现在战场上,而且打了好几次货真价实的大仗,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海军就是打出来的。
如果没有东海战争、如果没有两次印度洋战争、如果没有中南半岛战争、如果没有对日战争,中国海军绝对不会拥有二零五二年的成就,甚至不大可能找准发展方向,也就不可能打造出经验最丰富的舰队。
在这其中,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与中日战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印度洋战争,让中国海军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下作战,中日战争则让中国海军学会了如何在广袤的大洋上作战。
这些经验,都是无形的、而且无价的资产。
与之相比,美国海军却开始严重缺乏打大仗的经验。说得不客气一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美国海军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利用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舰队,以及如何用这支舰队来取得战略性胜利。
从战略角度讲,美国海军从一开始就犯下了严重错误。
以战争爆发后的情况来看,美国海军不应该急于把兵力集结到西太平洋上,而是应该首先拔除中国的外围军事基地群,比如在南亚与东南亚用兵,打击中国的软肋,消耗中国的作战力量。在舰队部署上,美国海军最多只需要在西太平洋上留下六支航母战斗群,保持最低限度的战略威胁,把九支航母战斗群集中部署在印度洋上,以澳大利亚与迪戈加西亚为基地攻打中国在南亚与东南亚的军事基地,瓦解几个意志不太坚定的国家,比如斯里兰卡与印度尼西亚,并且迫使中国舰队到印度洋上决战。在彻底打垮了中国海军之后,再在西太平洋上发动战略进攻。
果真如此的话,牧浩洋很有可能被迫出兵西太平洋。
在菲律宾海与美军决战,中国舰队的处境就没有这么理想了。
别的不说,菲律宾海过于狭窄,供舰队活动的空间远不如印度洋。此外,关岛的军事设施比迪戈加西亚完善得多,部署军队的能力也强大得多,而且处于美国核心战区,能够得到足够的掩护。只要美军充分利用关岛,就很有可能在只动用六支航母战斗群的情况下,在菲律宾海歼灭中国海军。
当然,这种战略层面上的错误,绝对不是由一个因素、或者某个人导致的。
从根本上讲,美军的战略重点是速胜,即在中国完成全面战争动员,远超美国的战争潜力全部爆发出来之前就击败中国,因此美军就必须尽快在战略上取得突破,获得压倒性的战略优势,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西太平洋上打开突破口,然后对中国进行战略轰炸,削弱中国的战争生产力。
可惜的是,美国却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
要知道,如果美国暂时放弃印度洋,而且稳住以色列,不在中东点火,就有能力把十五支航母战斗群集中在西太平洋上,至少能动用十二支航母战斗群,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压垮中国海军。
从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导致美军犯错的主要原因,还是美军对战局预判不够准确。
当时,连乔丹等人都没想到,战前的突然袭击,能够消灭中国太平洋舰队,而且随后就消灭了中国的西印度洋舰队,把中国海军三分之二的主力战舰送入了海底,几天之内就掌握了绝对兵力优势。
这个预判上的错误,产生的影响很难用语言说明。
要知道,在制订战略计划的时候,美军只指望能够重创中国海军,扩大舰队规模上的优势,而没有想过能够打残中国海军。结果就是,美军在战略上不敢放弃印度洋,也就不得不在印度洋上动用重兵。因为战略计划直接决定了战争前的准备工作,比如兵力部署、物资调运、保障支援等等,所以在战争正式开始后,如果情况与预料的有出入,就需要很多时间重新部署。
拿舰队作战来讲,在战争爆发前,美军花大力气扩大了珀斯港的基础设施,还在达尔文港修建了可供航母停靠的深水码头,在澳大利亚西北地区修建了数座空军基地,增强了兵力部署能力。相反,在太平洋方向上,关岛的阿拉普港、瓦胡岛的珍珠港、乃至本土的圣迭戈港的基础建设都没有扩大,容纳与支持舰队作战的能力非常有限。以当时的情况,美军最多只能在西太平洋上部署十二支航母战斗群,而且理想状态是九支,达到十二支,必然会降低舰队的作战效率。
这些因素,导致美军在情况已经出现变化的时候,还是得按照原计划行动。
在战略层面上都存在这么多的问题,美军内部的问题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美军的前线指挥官,特别是舰队指挥官来说,最欠缺的就是作战经验,特别是指挥大舰队进行制海作战的经验。
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军就没有进行过任何性质的制海作战。
即便在美苏冷战、以及中美冷战时期,也是以海上对抗为主,根本没有作战机会,而美军参与的战争,根本不涉及制海作战,因为在这些战争中,美国的对手都很弱小,根本无法对美军舰队构成威胁,更没有能力在海洋上挑战美国海军。如此一来,美军舰队指挥官的经验,往往来自与对手,即中国海军在几场大规模海战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这种间接性质的学习与借鉴,显然比不上直接参与。
当时里根的表现,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二十六日凌晨,里根没有及时的做出决定,而是拖延了数个小时,才在天亮之后让舰队转向。
如果换成牧浩洋、哪怕是龚继飞,都不会浪费这几个小时。
美军联合舰队在天亮后转向的第一个结果就是:一头撞进了中国海军反潜巡逻机的密集搜索海域。
八点不到,美军联合舰队再次被反潜巡逻机发现。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之内,中国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先后三次发现了美军联合舰队,而且每次都及时发出了侦察情报。
虽然为此,中国海军损失了二十多架反潜巡逻机,但是换来了无价的战场情报。
对美军联合舰队来说,此时最缺的就是战场情报。
当天上午,美军的第四次侦察行动,把重点放在了北面,即重点搜索马尔代夫群岛东面海域。
这次,美军侦察机遭遇了更大的阻力。
因为反潜巡逻机已经多次与美军侦察机遭遇,还有数架反潜巡逻机被击落,所以中国空军在当天上午加强了对反潜巡逻机的掩护力度,为每一架反潜巡逻机安排了两架、甚至四架护航战斗机。
虽然这些护航战斗机无法全程伴随反潜巡逻机活动,但是至少能伴飞一千多公里。
结果就是,美军的侦察机在当天上午遭到了中国战斗机的凶猛拦截,第四批侦察机中有三分之一没能完成侦察任务。
这下,里根更加坚信了之前做出的判断。
此时,连尼克松都有点动摇了。
如果中国舰队没有在马尔代夫群岛东面,中国空军为什么要派遣这么多战斗机?
事实上,当时一些美军侦察机飞行员还把中国空军的J…30与J…31误认为是中国海军的J…32与J…33。
这些错误判断与错误报告,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结果。
第六十一章意外因素
第六十一章意外因素
二十六日上午,海军与空军发来的战报,几乎淹没了牧浩洋与龚继飞。
从这些雪片般飞来的战报中找出关键信息,并且加以利用,绝对是对一名舰队指挥官最大的考验。
很多时候,信息过多反而没有好处。
要知道,海军与空军发来的信息,不见得都是准确的,都有事实存在偏差,某些甚至完全错误。如果无法对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做出准确甄别,并且找到可以利用的信息,也会产生恶劣后果。
所幸的是,指挥特遣舰队的是牧浩洋。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由龚继飞指挥战斗,结果恐怕很难预料,因为这位年轻的海军少将一直叫嚷着要抢先发动攻击。
牧浩洋冷静得多,而且已经看出了一些端倪。
根据空军发来的战报,牧浩洋初步断定,美军正在重点搜索马尔代夫群岛东面,而没有过于关注群岛西面。更重要的是,海军在清晨发来的消息,证明美军联合舰队已经转向北上了。
这两条信息合在一起,表明美军指挥官认为特遣舰队在其北面。
更重要的是,美军指挥官做出了主动寻求决战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