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565章

燃烧的海洋-第565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菇氐目赡苄杂兴档停亲髡桨刖堆映ち耸Ч铮湔ɑ褐辽僖辛酱慰罩屑佑停诵枰加么罅考佑突髡叫室卜浅5汀V劣诠セ餍Ч膊换岷玫侥睦锶ィ暇姑拦缇徒⑵鹆烁哺侨谋就练揽胀O喾矗谄渌匠∩希湔ɑ募壑蹈螅芄晃跋卟慷犹峁└嗟陌镏

也正是如此,母祁铁一直反对轰炸美国本土。

在不动用轰炸机的情况下,潜艇成为攻击美国本土的唯一手段。

当时,周渝生还提到,在用巡航导弹攻击了美国本土之后,八艘攻击核潜艇还能在东太平洋上活动一个月,即能够执行破交作战任务,袭击从美国西海岸出发的船队,才让牧浩洋做出让步。

除此之外,还有四艘攻击核潜艇被周渝生派往大西洋。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更是一次政治任务。

要知道,攻击核潜艇的续航能力不是无限的,要受到携带的食物、官兵的精神状态等因素影响。正常情况下,攻击核潜艇的部署周期在六十天到九十天之间,即便在战时,部署周期也不益超过一百二十天。过于漫长的话,只会产生负面效果,比如官兵过于疲惫,降低了潜艇的作战效率。

如此一来,攻击核潜艇的活动范围就受到了限制。

如果在战区活动一个月,那么攻击核潜艇的活动区域离最近的海军基地也不益超过五千公里。

问题是,中国在大西洋上没有海军基地。

虽然在战前,中国与阿根廷的关系非常不错,但是阿根廷还没有参战,而且也没有答应向中国开放港口。

至于其他南美国家、以及非洲西海岸国家,更加靠不住。

当时,中国潜艇进入大西洋的话,唯一的停靠地点就是与美国近在咫尺的古巴,而牧浩洋显然不会让潜艇去古巴。

针对这些问题,周渝生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尽可能的延长潜艇的部署时间,比如增加携带的食物总量,安排最优秀的潜艇官兵等等。二是向大西洋派遣由商船改装的潜艇母舰,为潜艇提供进距离支援。三是催促外交部门尽快采取行动,拉拢几个大西洋沿岸国家,特别是南大西洋的沿岸国家,向中国潜艇开放港口。

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期间,周渝生还专门找过杜小蕾。

可惜的是,杜小蕾没有给他满意的答复。

不管怎么说,战争才打了两个多月,绝大部分国家还在观望,而且绝大部分大西洋沿岸的中立国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投靠中国。别的不说,连阿根廷都保持中立,就更别说南非这样的国家了。

当时,杜小蕾给周渝生出了一个主意,即说服牧浩洋,尽快在非洲大陆上采取行动。

可惜的是,连周渝生都知道,在非洲开辟新战场是很不现实的想法,因为中国军队没有多余的兵力可用。

受这些因素影响,到一月份的时候,周渝生只派了两艘潜艇母舰去大西洋。

这两艘潜艇母舰由大型快速货轮改装而来的,而且悬挂阿根廷的国旗,名义上运送非战争物资,实际上却装载了供潜艇使用的鱼雷、导弹等军事物资。按照周渝生的安排,潜艇母舰将在南大西洋上活动,主要在南非到阿根廷的航线上航行,只在必要的时候,比如需要补充新鲜食物的时候进入阿根廷港口,其他时候都在外海航行,并且按照海军司令部的命令与潜艇会合。

二月一日,在牧浩洋签署了命令之后,周渝生才派出了四艘攻击核潜艇。

这四艘潜艇首先前往浩洋港,补充新鲜食物,休整五天之后,再横跨印度洋,从好望角南面进入南大西洋。按照周渝生的部署,四艘潜艇将主要在南大西洋活动,首先执行一个半月的部署任务,再与潜艇母舰会合,补充食物与弹药。如果一切顺利,这四艘攻击核潜艇将长期在大西洋上活动。

显然,对处于困境的中国海军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内,这四艘潜艇是中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主要“代表”,而且收获了相当丰硕的战果。

比如,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之前,四艘潜艇就击沉了总载重吨高达一百四十万吨的三十八艘美国籍商船。虽然这让美国意识到了大西洋上潜在的威胁,从七月份开始,所有船只都以船队的方式活动,得到了反潜舰艇与反潜巡逻机的直接掩护,但是在接下来半年内,仍然有总载重吨近一百万吨的二十余艘美国籍商船被击沉。虽然这个战绩,对美国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还不到美国商船总量的百分之五,但是所产生的影响,却足以改变中美海军的战略平衡。

到二零五三年底,美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护航舰艇占到了美国海军舰艇总吨位的百分之二十五。当时,美国海军把三分之一的反潜战舰放在了大西洋上,甚至为此把十几艘快速货轮改装成了护航航母。

要知道,在二零五三年,在大西洋上活动的只有四艘中国海军的攻击核潜艇。

要到二零五四年,随着“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大规模服役,以及阿根廷参战,中国海军才会向大西洋增派潜艇。

从作战效率上看,四艘攻击核潜艇发挥的作用,超过了海军舰队。

当然,在这个时候派攻击核潜艇去大西洋,有两个非常主要的前提条件,即牧浩洋已经决定让舰队在西太平洋上作战,以及“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的建造工作正式开始,且建造进度非常快。

在西太平洋上活动,舰队不再需要攻击核潜艇伴随,全电动潜艇就足够了。

作为取代“黄貂鱼”级的大型全电动潜艇,“金枪鱼”级的续航能力大幅度提高,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全程伴随舰队作战。更重要的是,“金枪鱼”级的主要行动已经超过了攻击核潜艇。如此一来,等到中国舰队夺取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继续向东、或者向南进军的时候,就不再需要攻击核潜艇护航了。

当然,牧浩洋批准动用攻击核潜艇执行破交任务,也有他的理由。

除了满足黄瀚林提出的要求之外,最主要的理由,还是分散美国海军的兵力,使美国的优势变成劣势。

要知道,美国最大的优势,就是控制了更加广泛的海洋,能够从更多的地区获得更多的战争资源。相反,中国被压制在亚洲大陆上,控制的区域非常有限,在获取的战争资源上很难与美国相比。

长此下去,中国的处境将变得更加艰难。

在获得战略主动权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破坏美国的海上航线,使美国无法顺利从其他国家获得战争资源。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海军在整个大战期间,大力建造潜艇的主要原因。

即便等到中国海军掌握了主动权,潜艇依然是封锁美国的主要力量。

第一百零三章折中方案

第一百零三章折中方案

二月四日,中东再起战火。

虽然马歇尔没有满足罗林森提出的所有要求,美军在中东战场上只投入了八个师,其中只有六个是主力师,但是在巴拉姆一再以辞职相威胁,迫使以色列总理不断向美国当局施压的情况下,罗林森不得不做出妥协,即采纳巴拉姆提出的计划,在约旦境内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行动。

促成这次进攻行动的,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即协助俄军攻占德黑兰。

早在一月份,布鲁希洛夫就一再提出,应该尽快结束伊朗战争,以便把俄军主力派往西伯利亚战场。虽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俄罗斯总统否决了布鲁希洛夫的要求,但是伊朗战争久拖不决,已经给俄罗斯制造了极大的负担。即便俄罗斯总统不懂军事,也能够明白,伊朗已经成为俄军的坟墓。

受此影响,二月初,俄罗斯总统正式向美国总统提出,美以联军必须在中东战场上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迫使中国向中东增兵,而俄军将趁此机会强攻德黑兰,争取在一周之内攻占德黑兰。

问题是,俄罗斯不能只索取、不回报。

按照俄罗斯总统的承诺,俄军在攻占德黑兰之后,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将继续向南推进,争取在二月底到达波斯湾。当然,俄罗斯总统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即美国按照承诺向伊朗派遣四个师。

事实上,支持该建议的不是美国总统,而是马歇尔上将。

当时,马歇尔已经认识到,美以联军很难单独在中东战场上取胜,因此很有必要首先帮助俄军在伊朗取胜。说得直接一点,伊朗战争的胜负,将决定中东战争的胜负,俄军取胜能给美以联军带来好处。

为此,马歇尔上将留下了两个师,而且能在二月份获得两个新成立的师。

也就是说,马歇尔已经准备好了四个师,准备在俄军夺取德黑兰之后出兵伊朗,与俄军一同向波斯湾推进。

当时,马歇尔还以参联会主席的身份,征用了数百艘商船。

按照他的要求,这些商船将主要向俄罗斯运送战争物资,并且把俄罗斯出产的矿物运回美国。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来运送美军作战部队。因为土耳其保持中立,所以船只可以经地中海与黑海前往俄罗斯。

也正是在马歇尔的支持下,美国总统答应了俄罗斯总统的请求。

随后,马歇尔责成罗林森,策划进攻行动。

有趣的是,罗林森从一开始就反对这么做,而且坚持认为,没有必要为了俄罗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进攻。

由此产生的影响是:罗林森只是被迫同意发动进攻,但是不承担责任。

说得直接一点,进攻行动由巴拉姆策划,罗林森只负责美军

1/4(暂缺)

第一百零四章安曼会战

第一百零四章安曼会战

当时,虞世辉没有明确的战役目的,主要为了打乱美以联军的进攻准备工作。

在此之前,中叙军团多次采用类似的方式,瓦解了美以联军的战术进攻行动,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可以说,在敌人之前发动进攻是瓦解敌人进攻行动的有效办法。

只是,这次虞世辉低估了美以联军的进攻规模。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月一日,虞世辉提交给戚凯威的报告中提到,美以联军将再次发动进攻,目的是攻占安曼。

也就是说,虞世辉把美以联军的异动当成了战术进攻的前兆。

虽然虞世辉已经认识到,美以联军的这轮战术进攻的规模会比较大,不然不会用美军替换德拉的以军,但是在如此明显的征兆面前,虞世辉并没认识到,这不是战术进攻,而是有着战略目的的进攻行动。

这个误判,对接下来的作战行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月四日,中叙军团开始猛攻德拉,向还在换防的美以联军施压。

不可否认,抢先进攻给美以联军制造了不少的麻烦,并且迫使巴拉姆在十多个小时之后提前发动进攻,可是在德拉的大规模进攻,也大幅度消耗了中叙军团的预备队,使得虞世辉不得不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面对预备队严重不足的尴尬境况,也就对接下来的战斗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当天晚上,以军开始猛攻安曼。

围绕着安曼进行的整场战斗贯穿了整个战役,虽然中约军团守住了安曼,多次把突入市区的以军赶出去,但是也消耗了大量兵力,并且迫使中国空军在整个战役期间,集中力量为安曼运送作战部队与作战物资。

结果就是,在其他方向上,以军几乎没有遇到有效抵抗。

二月五日上午,以军顺利攻占了扎尔卡与塞姆拉,打通了前往马弗拉克的道路,安曼北面最后两处由约旦军队把守的军事据点也就此沦陷,而以军则顺利打通了向东发动进攻的战略通道。

当天晚上,五个以军旅就从马弗拉克出发,开始向东推进。

约旦东北的马弗拉克省,正是通往伊拉克的要道,还是隔开叙利亚与沙特的屏障,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

当然,能否把马弗拉克的战略价值利用起来,还得看以军能够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要知道,马弗拉克省只有一条主要公路,而这条公路向东通往伊拉克,向东南通往沙特阿拉伯。

虽然这条沙漠公路的价值非常高,但是无法支持大军团作战。

按照以军的作战标准,这条公路最多支持十个旅。不管是进军伊拉克、还是进军沙特阿拉伯,十个旅远远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伊拉克与沙特甚至不需要加强边境防线,因为以军在到达边境附近时,已成强弩之末。



事实上,这也正是叙利亚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叙利亚与伊拉克之间有铁路相通。

也就是说,只有在占领了叙利亚之后,美以联军才能完全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也才有能力进攻伊拉克。

当然,这也是罗林森反对在约旦扩大战线的主要原因。

在他看来,阿拉伯半岛腹地的沙漠,将是美以联军的天然屏障,也是中国军队进行防御的最好阵地。

巴拉姆不是不知道这些问题,而是要利用这些问题。

原因很简单,以军需要面对的难题,中国军队同样需要面对。至少在当时,中国军队还不能完全摆脱地面交通线,或者说中国的空运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单独支持地面部队作战的地步。

如此一来,只要以军从马弗拉克向东推进,中国军队就得防守伊拉克与沙特。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在得知五个以军旅从马弗拉克向东推进后,虞世辉就把第一二七集团军的一个旅派往伊拉克的安巴尔省。当然,这么做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伊拉克军民保持信心与斗志。

显然,巴拉姆并不指望攻入伊拉克。

二月六日,以军从约旦河东岸南下,总兵力高达五十个旅,而且巴拉姆还准备了三十个旅的预备队。

可以说,这才是以军的主攻方向。

按照巴拉姆的部署,以军将沿着公路线与铁路线南下,先头部队不负责攻占城镇,而是全力突击,由紧随其后的作战部队占领重要军事据点。巴拉姆的命令很简单,必须在五天到七天之内攻占约旦全境,把战线推进到约沙边境附近,铲除盘踞在约旦南部地区的所有约旦军队。

毫无疑问,巴拉姆的进攻策略非常高明。

要知道,只要以军能够快速推进,中国军队就很难组织起新的防线。别忘了,部署在约旦的是第三三八预备集团军,而不是战斗力强大的主力集团军,而且约旦南部地区也以沙漠为主,交通条件十分恶劣。

更重要的是,这会对沙特构成严重威胁。

从政治上讲,只要以军攻入沙特,就会动摇整个阿拉伯世界,让阿拉伯国家怀疑中国的战争潜力。

这个时候,虞世辉仍然没有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

在得知以军向南推进的消息后,虞世辉依然认为,以军的主要目的是攻占安曼,而不是占领整个约旦。

结果就是,中叙军团在德拉的进攻变得更加猛烈了。

虞世辉的目的很简单:通过强攻德拉,迫使美以联军向德拉增兵,从而削弱以军在约旦战场上投入的兵力。

当时,虞世辉做出这一判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错误估算了以军兵力。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到二月初,以色列的总兵力在两百万左右,而以色列能够动员的战斗人员在二百五十万到三百万之间,而以军的实际作战兵力不会超过一百万,因此没有美军支持,以军很难发动战略进攻。

根据这份情报,虞世辉认为,以军在约旦战场上投入的兵力在二十万左右。

实际情况是,巴拉姆动用了将近五十万地面部队,其中用在南部战线上的以军就超过了四十万。

如此严重的误判,直接导致虞世辉在兵力部署上出了问题。

紧接着,战局又发生了变化。

二月七日,美军在霍姆斯方向上发动佯攻。虽然罗林森不看好巴拉姆的计划,但是忠实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